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清官风范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清官”之所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其挥之不去的魅力,有许多方面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滕世宗、霍宪章主编的《中国清官风范》梳理清官廉洁自律、拒贿防腐的经验与智慧,对于广大干部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清官风范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中国漫长历史的兴衰起伏,政治的清浊明晦,给后人治国理政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滕世宗、霍宪章主编的《中国清官风范》收集了历史多位清官的史料。阅读本书对各级干部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增拒腐防变的能力,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目录

第一编 春秋战国时期

 仁厚爱民的孙叔敖

 不贪为宝的宰相乐喜

 智勇双全的廉相晏婴

 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的季孙行父

 变革先驱商鞅

第二编 秦汉时期

 “蓄积于民”的西门豹

 修筑都江堰的李冰

 廉正为官的萧何

 循吏楷模黄霸

 爱民恤民的倪宽

 语不及私的尹翁归

 廉平自守的朱邑

 务在富民的召信臣

 美名远播的“清白吏”杨震

 广施德政的任延

 爱民如子的杜诗

 忠君爱民的龚遂

 “强项令”董宣

 为民除害的第五伦

 治河“千载无患”的王景

 清正的陈蕃

 “悬鱼太守”羊续

 “一钱太守”刘宠

 清纯德素的华歆

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忠勇公正的是仪

 “简侯”和洽

 仁政清廉的陆胤

 刚直廉吏刘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万古高风”的毛蚧

 “清忠俭约”的满宠

 疾恶如仇的傅咸

 清廉儒雅的吴隐之

 清官世家的傅琰

 三朝清官孙谦

 拒腐不沾的刘怀慰

 直言刚正的李冲

 视贫细如子弟的何远

 心清如水、形如白玉的苏绰

 悬瓜太守苏琼

 轻财洁身的良守杜纂

 “清慎奉公”的清官裴侠

第四编 隋唐时期

 “清廉若水”的赵轨

 体恤百姓的“慈母”辛公义

 至清至廉的厍狄士文

 良牧公孙景茂

 千秋金鉴誉古今的魏徵

 心忧百姓的狄仁杰

 “铛脚刺史”兄弟贾敦颐、贾敦实

 感义忘身的张玄素

 清正廉洁、治世有方的姚崇

 清贫宰相卢怀慎

 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的宋璟

 千古名相张九龄

 “清风肃然”的杜暹

 良廉地方官韦景骏

 廉明清正、执法如山的裴宽

 家无余资的廉相王丘

 四朝廉吏刘晏

 文治武功留美名的李皋

 信而葬金不阿权贵的李勉

 一生清廉的孔戣

 清慎为民的贤相陆贽

 一文不取的吏部尚书钱徽

 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韦贯之

 忠君爱国、清正廉洁的宋申锡

 刚正不阿的李景让

 清正廉洁、宏才博学的柳宗元

 为政廉洁的卢钧

 “一生清正”的崔戎

 清节名士刘温叟

第五编 宋元时期

 肚里能撑船的宰相吕端

 铁面治贪万民称颂的“包青天”

 “先忧后乐”的范仲淹

 道德博闻、廉方公正的欧阳修

 “铁面御史”赵抃

 高名千古的唐介

 清劲寡欲的陈希亮

 廉洁高尚的王安石

 廉洁守志的曾巩

 典地葬妻的宰相司马光

 勤政为民的苏轼

 威令肃然的陈著

 清廉谨慎的卜天璋

 敢与皇帝叫板的张思明

 治乱安民、崇礼重教的陈灌

第六编 明清时期

 国先民重官为轻的方克勤

 “冷面寒铁公”周新

 清廉贤明的夏元吉

 激浊扬清的柴车

 “人比之包孝肃”的顾佐

 心系社稷苍生的天官王翱

 律己清严的况钟

 刚正朴忠的年富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忠臣良将王竑

 不爱钱、不惜死的邹干

 廉吏其行松竹其操的薛远

 “一簏廉吏”的轩辊

 身居高官家无余藏的邢宥

 笃行孝廉君子的林鹗

 名实相符可称完人的邵清

 施惠于民、刚毅正直的陈幼学

 “三不要”清官钟化民

 勤政佑民不争名利的徐九思

 惩贪除恶忠君爱民的海瑞

 不敢以一钱自欺的吴俸

 五起五落不易清明之志的刘宗周

 隐喻拒贿的蔡懋德

 “两不尚书”范景文

 清官诗人许珌

 清官第一的于成龙

 “三汤巡抚”汤斌

 知名谏官薛鼎臣

 两袖清风的治河名臣靳辅

 天下巡抚清廉第一的宋荦

 六尺巷里出张英

 清勤严德的陈廷敬

 清勤谨慎的李光地

 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宰相张鹏翮

 “止饮江南一杯水”的张伯行

 宁丢乌纱不扰民的陈鹏年

 以清苦为乐的陈瑸

 不媚权贵、体恤百姓的郑板桥

 “真宰相”刘统勋

 造福于民的黄庆云

 铁面名相刘墉

 两袖清风的王杰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治台清官陈星聚

 晚清名臣张之洞

试读章节

仁厚爱民的孙叔敖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为政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民安,以贤能闻名于世。

孙叔敖(约前630一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猎,蚧冒之后,期思邑潘乡(今河南省固始县)人,楚国名相。其祖父蒍吕臣,曾任楚成王令尹;父亲蒍贾,任楚国司马。

孙叔敖自幼就很善良,品德优良。少年时的他,有一天到外面玩耍,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斩了蛇,并埋入山丘。他回家后很忧伤,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母亲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r,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他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他说:“我担心有人再看到它,就把它杀死埋掉了。”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善良,就安慰他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因为既有德行,又有本领,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大权。

治国有方

楚庄王亲理国政后,招纳贤才。公元前601年,道德高尚、满腹经纶、隐居于海边的孙叔敖,经虞丘推荐,出任楚同令尹(宰相)。孙叔敖担任楚国宰相后,官吏百姓纷纷前来祝贺,其中,有一位老者却身穿麻布衣、头戴白帽子,俨然是来吊唁的样子。孙叔敖感到蹊跷,遂整理好衣冠出门迎接,并对老者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令尹,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吗?”

老者说:“是的。身份已经很高贵却待人傲慢的人,百姓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却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与他共处。凶此,地位越高,就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就越要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遵守这三条,就能足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您说得很对,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

孙叔敖虚心地接受老者的教导,兢兢业业地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在任期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东)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据记载,他还组织几十万人兴修了规模宏大的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安丰塘)灌溉工程。这是古代淮水流域一项最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的建成,不仅对防止当地水灾起了很大作用,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10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极大地促进了楚国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此外,他还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

孙叔敖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劝说百姓秋冬季节上山伐竹,春夏多水时运出。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促进青铜业大发展。有一次,楚庄王认为当时流通的货币很轻,就把货币做得大点、重点,然而,百姓交易不便,引起市场混乱。孙叔敖就向楚庄王建议“便民为要”,劝说庄王恢复通行小货币,市场又趋繁荣。楚庄王又认为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劝谏说,发布命令改变百姓的乘车习惯是行不通的。乘车的人都是那些富贵者,不如让富贵的人家先坐高大的车。老百姓看到社会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坐高大的车,认为高大的车很庄重,便会效仿。结果,不到半年,老百姓就自动改坐高大的车了。这种不教而化的做法,让别国的人大为称赞,纷纷都效法楚国。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上下安定,家富人喜,吏无奸邪,没有强盗和小偷。老百姓安居乐业,齐口称赞令尹孙叔敖。

治军大成

他辅助楚庄王励精图治,楚国迅速富强起来,继而称霸中原。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出征郑国,孙叔敖随军辅佐,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楚军很快就攻破郑国的国都,郑国投降。晋国出兵救郑,孙叔敖辅助楚庄王取得了邺(今河南荥阳北)之战的胜利,从此,楚军饮马黄河,雄视北方。两年后,鲁、宋、郑、陈等一些小诸侯国相继归服。楚庄王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当上中原的第三代霸主。

P3-4

序言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浅谈《中国清官风范》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清官是民间对廉洁官员的赞誉,史书则称之为循官、廉吏,其事迹不仅有史书记载,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极其深远。清官既是廉政文化的产物,又是廉政风范的体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梳理清官廉洁自律、拒贿防腐的经验与智慧,对于广大干部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清官”之所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其挥之不去的魅力,有许多方面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修身正己。以德为先。古代奉行人治体制,崇尚以德治国。“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有令不从。”为官“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建不崇”。故历代清官十分注重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他们饱读经典,见贤思齐。以圣人教诲为指导,以先贤为榜样,锤炼自身品德,从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汲取思想营养。拥有“清慎奉公,天下为最”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境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情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从政理念。正是这样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成就了他们“清清白自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的辉煌人生。

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清官胸有报国之志,常怀忧国之情。每当国家面临外族入侵,民族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刻,他们总是大义凛然,一马当先,挺身而出。或慷慨陈言献策,或率众奋勇抗敌,体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林则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情系百姓,爱民如子。清官深知民心得失关乎社稷安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他们遵循儒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教诲,以安抚百姓为治国安邦之要;牢记“父母官”职责,怀爱民如子之情;奉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不遗余力奔波,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他们或减免税赋劳役,与民生息;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如此等等,令百姓难以忘怀。这是清官深得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法如山,伸张正义。在封建王朝专制统治下,权贵横行,恶霸胡作非为,人民苦不堪言,无处申冤。唯有清官挺身而出,为他们伸张正义,清官成为正义的象征。刚正不阿的清官,疾恶如仇,敢于碰硬,哪怕是皇亲国戚,也毫不留情,不惜冒丢掉乌纱的政治风险,秉公执法,为民讨还公道。包拯、海瑞等人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壮举,赢来“清天”的威名,流芳百世。他们维护公平正义的美德,对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正,仍具有借鉴意义。

勤于职守,励精图治。清官勤勉履职,任劳任怨。谋划决策,废寝忘食;督察政务,审慎严谨;兴利除弊,殚精竭虑;视察民情,不辞劳苦;接受投诉,处理认真;督导下属,教诲耐心。有的积劳成疾,有的以身殉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官作风简朴,轻车简从,不摆架子,故百姓敢在路上拦轿告状,敢到衙门门口击鼓喊冤。清官在坊间有口皆碑,与他们为政勤勉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力推变法,革除积弊。清官中不乏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目光敏锐,善于发现朝政弊端,知其危害,并从统治者长远利益出发,竭力主张变法,兴利除弊,或在其权限之内探索革新。这一类清官为数不多,其作用非同一般,应予充分肯定。尽管其改革或因保守势力阻挠而失败,或因既得利益集团干扰而半途而废,但都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贡献首先在开启政治改革的先河,是我国改革的先驱,不仅其经验与教训可供借鉴,其政治胆识和勇气尤其值得发扬光大。

严于律己。不谋私利。这是清官突出的优秀品质。在腐败成风的社会,他们遵循古代廉政文化的六慎(慎始、慎终、慎独、慎权、慎行、慎微),从严律己,做到严守规矩,始终如一;自觉独善其身,一尘不染;手中有权,决不以权谋私;行不越轨,远离声色犬马;防微杜渐,一丝不苟。历代清官严于律己者举不胜举。清廉从政,贵在自律,重在自律,难在自律。清官严于自律的品德难能可贵,永远值得传承弘扬。

爱才如宝,举贤任能。清官都是优秀人才,他们深知治国理政仗人才,故视人才为国之大宝,政之脊梁,非常爱才惜才。不少清官在任期间,热心举贤任能;卸任之后仍乐为伯乐,力荐贤才,为不少出身寒门的子弟步人政坛创造了机会。萧何、诸葛亮、魏徵等举贤任能的美谈,广为人知,流传至今。

崇礼重教,传承文明。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清官都很注重崇礼兴教,传承文明。他们把倡导礼义廉耻作为淳化民风、安定社会的重要举措。不少清官是博学鸿才的大儒,更热心于此。他们大力兴办学堂,培养民间子弟;积极利用节日祭典,倡导诗书礼乐;身体力行建立各种会社,聚集文人,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传承文明,引领社会风尚,为社会文明做出了不少贡献。

重视家风。防范特权。等级特权是官本位社会的一大特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普遍存在,官吏封妻荫子也司空见惯,甚至沾亲带故的也仗势欺人。不少清官为防范亲属以特权涉政谋私,从严治家,立家法家规以规范子女亲属行为,不许仗势欺人,不许索贿收受礼品财物,而且劝诫亲属谦恭待人。康熙年间的朝臣张英,家属与邻居因三尺宅基地发生争执,要他出面摆平。他致书劝诫家人谦让,感动邻居,也主动将院墙后退三尺。安徽“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在纯正家风影响下,还出现了母劝子廉、妻劝夫廉、兄劝弟廉等广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历史证明,良好家风有助于官员廉洁从政,而推进廉政建设不可忽视家风建设。

清官风范以生动的历史经验表明:官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严于律己,就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远离腐败。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上所述,挂一漏万,意在抛砖引玉。

滕世宗

2015年9月9日于郑州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2: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