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修权传》是伍修权的官方传记,伍修权传编写组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访了上百人曾与伍修权共同工作过的战友,并翻阅了大量档案材料,真实客观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的光辉一生。
本书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立项,总参谋部组织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伍修权传(精)/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伍修权传编写组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伍修权传》是伍修权的官方传记,伍修权传编写组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访了上百人曾与伍修权共同工作过的战友,并翻阅了大量档案材料,真实客观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的光辉一生。 本书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立项,总参谋部组织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定。 内容推荐 伍修权(1908—1997),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湖北武汉人。早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及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后在苏联远东边疆保卫局工作。回国后,曾任闽粤赣军区分区司令员、第三军区副参谋长、第三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长征途中列席参加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处长,中央军委一局局长、作战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沈阳小组中共代表、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兼军工部政委、沈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及沈阳卫戍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苏联东欧司司长。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衔特派代表率领新中国首个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安理会。后任外交部副部长、驻南斯拉夫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是中共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伍修权传编写组编著的这本《伍修权传》力图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伍修权的斗争经历和历史功绩,再现其政治、军事、外交才能和人生风范。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 一、人生课 二、12岁入学读复式班 三、幸遇革命引路人陈潭秋 四、被选送出国 第二章 赴苏联学习和工作 一、漫长的旅途 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三、在莫斯科步兵学校 四、在苏联远东 五、金蝉脱壳为归国 第三章 战斗在中央苏区 一、百转千回赴苏区 二、在第三次反“围剿”中身负重伤 三、参与瑞金中央红军学校的创建工作 四、从团、师政委到军分区司令员 五、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当翻译 第四章 艰苦卓绝长征路 一、直击战略大转移 二、列席遵义会议 三、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 四、任红十团参谋长 五、任陕甘支队司令部作战科长 第五章 初到延安 一、直罗镇战役中智勇化险 二、任七十三师参谋长抱病东征 三、在中共中央联络局一身三职 四、参与执行西安事变的后备方案 五、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等职 第六章 任兰州八办处长 一、在斗争中扩大统一战线 二、指导和帮助地下党组织 三、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四、与苏联代表处沟通协作 五、营救红西路军失散人员 六、把八办建设成白区中的红色据点 第七章 担任军委一局局长 一、上任之初首先抓司令部建设 二、为中央和军委提供综合性情况报告和各类对策建议 三、参与谋划以政治攻势粉碎国民党闪击延安的阴谋 四、参与组织对外军事联络工作 五、参加整风运动和出席中共七大 六、历史转折点上的战略视野 第八章 在东北军区参谋长等岗位上 一、进军东北,参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二、创办人民军队的所航空学校 三、在军调部东北执行小组和长春分部 四、大规模东北军事工业的领导者 五、痛别结发之妻张毓兰和老战友朱瑞 六、在辽沈战役中的一个紧急作战建议 七、任沈阳特别市卫戍司令部司令员 八、筹建人民解放军的所海军学校 九、负责毛泽东访苏途经东北的保卫工作 第九章 随访莫斯科 一、返乡期间接到周恩来紧急电召 二、筹备并亲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三、参与同苏联成功商签一系列单项协定和具体协议 第十章 持节联合国 一、被任命为大使衔特派代表 二、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处 三、出席安理会会议期间的交锋 四、成功湖归来庆成功 第十一章 任外交部副部长 一、“另起炉灶”从头越 二、发展与苏联东欧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在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台前幕后 四、收回旅顺口主权的具体执行者之一 第十二章 出使南斯拉夫 一、受命经过与走马上任 二、从全面深入的调研开始 三、中南友谊如春潮 四、在中南关系逆转风波中 第十三章 初任中联部副部长 一、在中苏关系恶化的初期 二、参加1959年的庐山会议 三、面对赫鲁晓夫的突然袭击和毁约弃盟 四、代表中共中央拜会卡斯特罗 五、困难时期与群众共度时艰 第十四章 率团参加东欧四国党代会 一、在保加利亚:不起立、不鼓掌 二、在匈牙利:以祝酒词发布声明 三、在捷克斯洛伐克:与勃列日涅夫等斗智 四、在民主德国:揭露赫鲁晓夫的假团结 五、邻邦友党的声援与毛泽东的称赞 第十五章 在国内外政治风云加剧中 一、参加1963年的中苏两党莫斯科会谈 二、苏联驻华大使深夜紧急通报赫鲁晓夫下台 三、反击苏联国防部长严重挑衅 四、访问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 五、参加农村“四清”运动 第十六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一、“文革”初期在“很不理解”中勉力而为 二、两次挺身而出保护老干部 三、为保护干部和群众成了“黑帮分子” 四、从机关隔离到卫戍区“监护” 五、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受株连 六、劫后余生的妻儿“探监” 七、从“监外就医”到再次“收监” 八、终于获得第二次“解放” 第十七章 主管总参二部 一、重返军队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二部部长 二、受命抓二部整顿 三、全面加强总参二部工作和科技强军 四、在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中 第十八章 主管总参二部、三部和外事局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军事外交的良好开局 二、创建国际战略学会等团体并以团体名义出访 三、研究探索与苏联东欧恢复关系 四、把思想统一到新的《决议》上来 第十九章 参与主持“两案”审判 一、庭审之前 二、世纪审判 三、量刑与宣判 四、为了完成这份使命 第二十章 在中顾委常委任上 一、担任中顾委常委兼中顾委机关临时党委书记 二、参与领导组建国家安全部 三、出任中指委委员兼检查组组长 四、参与中共十三大的筹备工作 第二十一章 外交家的风采添新篇 一、以国际战略学会为阵地推进全方位军事外交 二、以中苏友协为阵地推进两国两党关系的修复与发展 三、以欧美同学会为阵地推进中国统一大业 第二十二章 老战士的忠诚续华章 一、为红军西路军失散老战士请命 二、言传身教传递革命接力棒 三、担纲为辽沈战役建馆、编书 四、情系民生,关心老区建设 第二十三章 燃烧的晚霞 一、牵挂国事天下事 二、同病魔作斗争 三、不尽的思念 四、政声人去后 生平大事年表(1908―1997) 后记 试读章节 1924年7月,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毕业的伍修权升学无望。他不得不找一份工作,从经济上分担一点家庭困难。好在这时他已有了不断关心帮助他的组织与战友。当地的开明人士在武汉开了一家共进书社,向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出售进步书刊,兼卖一些文化用品。伍修权打听到那里要招收学徒,就跑去应聘并被录用。书社内已有一男一女两名共青团员,伍修权去后就加入了团小组。 因为伍修权刚进书社,环境和业务都不熟悉,书社经理开始只让他干杂活,如搬运书籍、给学校送书之类。但不管什么工作,伍修权总是努力做好,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武汉是长江沿线“三大火炉”之一,夏天很热。这给伍修权添了一份季节性的活儿——为经理扇扇子。那时没有电风扇,只能在房子里吊个大布幛子,用绳子不断拉来拉去,伍修权常常因此而汗流浃背。他的勤恳淳朴、吃苦耐劳得到书社经理的赏识,干了一段时间的杂活后,被安排帮着誊写账目,也参加书店的一些业务工作。伍修权上学时成绩就很好,有这个扎实功底,干得比较顺手,加上对工作认真负责,又待人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 伍修权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仍为不能继续读书而深感遗憾,总渴望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愿望不久真的实现了。原来,在书店时,他常常见到或接待在附小读书时的同学和老师。这些师友也为他的失学惋惜,三番五次动员他继续读书。伍修权只得将自己不得不来此谋生的无奈告诉他们。几个家境较好的同窗好友经过商议,决定凑钱帮他交学费。伍修权喜出望外,经过补考,他插班进了武昌高师附属中学的初中一年级。 1924年冬复学后,伍修权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全身心投人学习中。只是高师附中离他家约有十里路,他每天步行上学,来回得两小时左右。上小学时离家近,中午回家吃饭,现在可不行了,如果在学校搭伙,又得花不少钱。于是,伍修权中午通常到街头小摊上买个大饼充饥。有时几个铜板的零用钱也没有了,只得饿肚子。有一次,他家里也断了炊,连着几天揭不开锅。尽管饿着肚子,伍修权仍然强打精神去上学。一个同学发现他气色不对,问出隐情后,马上解囊相助,送他一枚银元,让他去买东西吃。伍修权感激地接过银元,但并没有买吃的,而是放学后赶紧跑回家,把钱交给父母,以解全家燃眉之急。 伍修权读初中时,中国正处于大革命高潮中,各派政治势力异常活跃,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及青年团组织也不例外。 读初中的伍修权仍然是青年团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他经常按照上级指示,在课余时间特别是晚上,外出散发传单,在路口张贴标语,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每次受领任务后,伍修权通常先去实地察看,摸清情况,回来再在团小组内商定对策。执行任务时,常常由一两个人先同警察故意纠缠,分散其注意力,其他人趁机迅速贴出标语,分散离开,再到新的地点相机行动。伍修权还在街头向过往行人分发传单。街上是什么人都有的,分发传单时就得识别不同的对象,有的人会接受宣传品,有的人则不予理睬甚至投来白眼,遇到反动家伙还可能挨揍甚至被抓。伍修权注意观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一眼就能看出什么人可以给传单,什么人得离远些。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陈潭秋、董必武等在武汉组织、主持了一系列革命活动,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学习文件。一次,伍修权接到通知去高师附小,在母校临街楼上的会议室里,参加了一个二十多人的党团员骨干分子会议。在这次会上,他不仅与陈潭秋重逢,而且见到了董必武。董必武当时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国共产党汉口地委委员长,又是正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中央特派员和湖北省临时党部委员。林育南、刘昌群、李子芬、何恐等当时武汉革命活动的活跃分子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1925年初,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许多重要活动。当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为了悼念他,陈潭秋、董必武等在武汉公开组织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纪念大会。伍修权等年轻的党团员都参加了大会服务工作,从会前分发通知、布置会场,到大会开始后维持秩序,在场内散发或出售宣传孙中山先生在国事遗嘱中提出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以及“三民主义”等思想、主张的书籍和材料。 不久,上海发生了日本资本家屠杀上海纱厂工人顾正红和英帝国主义在南京路屠杀工人、学生的“五卅”惨案,由此引发了全国各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五卅”运动。武汉的中共组织又发动党团员分散到武汉三镇,宣传“五卅”惨案真相,揭露列强的暴行。伍修权所在的团小组被分派到江北的汉口市内,三人为一组,在街头向各界同胞宣传,历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欺凌同胞的暴行,号召大家起来反抗侵略,抵制日货。听众多时达上百人,少时也有几十人。大家还在街头唱反日歌曲:“高丽国(指朝鲜),琉球岛,与台湾,地不小,可怜都被他(指日本)侵吞了。为奴为仆眼前到,这国耻,几时消……”歌声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屈辱与愤怒,感染了不少听众。这次活动受到国民党军警的粗暴干涉,当军警持枪舞棍驱散人群时,伍修权他们立即转移阵地,继续进行宣传活动,一坚持就是好几天。 P9-10 序言 1982年,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宣传部发文布置在全国范围内编写出版《当代中国》丛书。根据编写计划,《当代中国》丛书依内容共分为五类,人物传记是其中之一。由于人物传记涉及方方面面,情况繁杂,且编写时间长,1991年人物传记从《当代中国》丛书中分立出来,确定为《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委员会在丛书总序中说: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造就出灿若群星的历史伟人;也正是历史伟人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忘我建树的光辉业绩,才能充分地体现着潮流之所趋、人心之所向,才最深刻最生动地反映着奔腾前进的伟大时代。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正因为这样,修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一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其意义自是远远超越记述个人身世的范围。这套传记丛书,无疑应当看作是,当代中国千百万爱国志士、革命先驱的杰出代表用毕生的血和汗谱写出的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它将是永远矗立于世世代代人民心中的革命丰碑。《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首批编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期的开国元勋和各方面的最杰出人士的传记。这批传记的主人公将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的传记,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人民军队中功勋卓著的元帅、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等等。毫无疑问,他们既是当代中国最卓越的代表,同时也是彪炳千秋青史的历史巨人。当然,如同一切历史人物一样,我们时代的杰出代表也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必然会具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短处,一生中也不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某些过失。但是,所有这些,当如日月之蚀,堂堂正正公之于众亦无损于他们形象的光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建的功业,他们的革命精神、高尚情操,他们的鸿才睿智、嘉言懿行,无不震古铄今,垂范后世。这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摄的宝贵精神财富。” “愿人们从这部《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中,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为典范,学习他们的革命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情操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伟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社有幸承担了《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自1991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的传记,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我们将继续按照丛书的编辑出版方针,把《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做好,以飨读者。 当代中国出版社 后记 《伍修权传》是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决定编写的。2009年9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将编写任务赋予总参谋部第二部,由编研室具体承担。 在总参党委、总参编委会领导下,总参二部成立了由部常委组成的编写工作领导小组,编研室抽调力量组成了编写组。 从2010年4月起,编写组先后三次组织调研、采访与查档,所获取的写作素材,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往事沧桑》、《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等伍修权的回忆录和纪念文集等;二是对伍修权战斗、生活过的北京、武汉、遵义、延安、兰州、东北等地和他的战友、亲属等上百人次进行的调研、采访;三是从相关档案馆、纪念馆、图书馆查阅的历史文献和其他相关书籍等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5月完成了初审稿,6月底7月初组织了初审;2011年11月中旬完成了复审稿,2012年3月底组织了复审;2012年12月完成了终审稿送审件,经总参编委会批准,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终审。 在调研、采访、查档和写作、修改过程中,给予编写组支持和协助的单位有: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湖北省军区政治部编研室、中共密山市委、甘肃省委党史办公室、兰州军区某部;中共黄石市委、大冶市委、阳新县委、大悟县委;解放军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中联部档案馆、中央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武汉革命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黑龙江图书馆、旅顺口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黑龙江省富锦市地方志办公室等。 接受采访的人员有:曾任职于总参二部的刘精蒲、臧峰、孙维岚、李振川;曾任职于总参外事局的沈少星、田涛、葛云松、季荣根、杜锡冬、张连泰、王光明;曾任职于原驻南斯拉夫使馆的张月;曾任职于中联部的骆亦粟;曾在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检查组工作的吕璜、裔葆生、翟桂然、肖林、孙建文、杜建中、王发宇;曾在伍修权身边工作的王飞、庞志霞、张长林、李洪祥;密山市的张耀彬、陈兴良等;组织原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起义的士兵解放委员会领导成员毕重远;《光明日报》原驻青海记者站站长陈宗立;甘肃省相关地区或部门负责人黄植培、袁志学;老革命吴鸿宾的女儿吴仲英,革命烈士丛德滋的女儿丛丹,红军西路军老战士安明秀的子女马玉虎、马玉珍、马玉凤等。伍修权的子女、侄女等亲属不但接受或陪同采访,还提供了相关出版物、照片等诸多素材。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洪炉的同名书稿为这部传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总参二部刘精蒲、张爱民、王焕义撰写的五万字的《伍修权传》在风格、史实等方面给了编写组诸多借鉴和启迪。 参加初审会的,有《伍修权传》编写组全体成员;伍修权的子女伍一曼、罗斌、伍望生、伍连连、伍延力、伍星。参加复审会的,除《伍修权传》编写组成员外,有总参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志辉,总参编委会办公室王博程、魏宏、李艳梅、刘琨;总参办公厅编研室吴洪东、宋绍松;外交部赵希迪、马吉霞;中联部崔合营;伍修权的子女代表罗斌、伍连连等。以书面形式参与审改的有:中联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北海,《人民日报》原副总编、全国政协委员张虎生,中联部原副秘书长彭望东等伍修权在中联部工作期间的同事;总参二部编研室原主任王焕义、张爱民,总参二部萨本望研究员,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杜农一教授等。伍修权在总参任职期间的秘书、曾任军事院校副院长的张长鹰将军,不但以书面形式参与了历次审稿,而且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照片。《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给予了具体帮助。军事科学院军史部研究员温瑞茂、徐金洲同志在审读过程中提出了宝贵建议。 《伍修权传》编写组成员先后有:朱志高、杨晓武、唐靖华、吴新华、刘小湄、陆继鹏、曹加峰。朱志高、唐靖华先后担任编写组组长,吴新华为主笔。 编写出版伍修权传记,全面、客观、真实、生动地记述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经历和历史功绩,再现其政治、军事、外交才能和人生风范,是编写组的责任。我们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客观地采用史料,忠实地展现原貌,写出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信史。但由于《伍修权传》所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长,涵盖范围广,特别是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多,加上编写人员水平有限等主客观因素,本书肯定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伍修权传》编写组 201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