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自己为什么(揭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由科学作家詹妮弗·奥雷特写作的一本关于自我科学的认知心理学普及读物,主要解答“我是谁”的问题,旨在帮助读者解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
这是一次引人入胜、惊喜连连的精英实验室和前沿科学的探索之旅,其中既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全新研究发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我自己为什么(揭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詹妮弗·奥雷特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我自己为什么(揭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由科学作家詹妮弗·奥雷特写作的一本关于自我科学的认知心理学普及读物,主要解答“我是谁”的问题,旨在帮助读者解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 这是一次引人入胜、惊喜连连的精英实验室和前沿科学的探索之旅,其中既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全新研究发现。 内容推荐 我们是谁?我是谁?这就是科学作家詹妮弗·奥雷特在《我我自己为什么(揭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一书中将会为我们解答的问题,帮我们解开人类的身份和行为之谜。 在书中,詹妮弗从科学、哲学、遗传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流行文化等角度探讨了构成自我的多个要素,引领我们进行了一场自我科学的探索之旅。旅途中,我们会在一众科学巨匠的带领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大脑图谱、人格测试;在互联网科技和算法的帮助下,进入网络游戏和脸谱网的虚拟现实世界,设计自己的化身;在好莱坞巨星和流行文化的召唤下,从《哈利·波特》和《盗梦空间》等科幻大片中发掘记忆和思维的奥秘。 我们的自我具有多面性:个体自我、社会自我、意识自我、身体自我,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又有了虚拟自我。这些要素使每个人都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拥有与众不同的身份和行为,都在书写个性十足的人生故事。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我 第一章 先天与后天:为什么有人不喜欢吃香菜? 豌豆实验和杀人基因 真的存在乐观主义基因吗? 美食家们的烦恼 解开眼睛颜色之谜 疾病的遗传概率有多大? 第二章 神秘的大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读心术吗? 大脑各区域的功能不尽相同 从众多面孔中识别出自己的脸 灵魂的蝴蝶 揭开人类大脑的神秘面纱 读心术和罗塞塔石碑 第三章 独特的人格:体液、血型、星座与基因,哪种因素更关键? 形形色色的人格测试 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之间的鸿沟 忧郁基因、拥抱基因和漂亮基因 第二部分 我自己 第四章 酗酒的行为:在喝酒方面,你是轻佻女郎型还是千杯不醉型? 借酒浇愁的果蝇 嗜酒如命的老鼠 瘾君子与棉花糖实验 本能与自控力的较量 第五章第二人生:你在虚拟世界中的化身是什么? 图腾、第二人生与脸谱网 从魔镜中你看到了什么? 虚拟现实世界中的我 第六章 性别认同:你想要当公主还是超级英雄? 真实的大自然和人类世界 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可以选择的? 我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 爱穿裙子的小男孩和爱玩宝剑的小女孩 性别差异并非泾渭分明 第三部分 为什么 第七章 幻觉秘境:你以为你看见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吗? 推开幻觉和灵感之门 达利的画作、豹纹与图灵图案 迷幻药的善与恶 拆掉自我意识的栅栏 第八章 生命的开关:假若明天不再来临,你会如何度过今天? 客体自我和主体自我 无人领取的邮件 美丽神秘的小世界 没有“我”的世界 第九章 编故事的人:目击者的证词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吗?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作者 记忆的准确度 “盗梦”其实很容易 神话制造者 致谢 试读章节 美食家们的烦恼 在《X战警》(X-Men)系列电影中,一些本来普普通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一些超能力:飞天遁地、心灵感应、伤口迅速愈合、穿墙术、用眼发射激光束等。普通人对这些带有悲剧色彩的超级英雄(或超级恶棍)又爱又怕。对于这些人为何会拥有超能力,有人解释说是因为他们的遗传代码发生了突变。年轻的查尔斯·泽维尔(Charles Xavier)——一个有着强大心灵感应能力的突变体——在《X战警:第一战》(X-Men: First Class)中解释说:“基因突变使我们从单细胞有机体变成这个星球上可繁殖生命的主要形式,每一代都有无尽的变异形式,这一切都是通过变异实现的。” 这种突变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呢?目前科学家解释的细节还不够清晰,但单细胞有机体确实可以突然形成“超级特质”,这让有些人可以瞬间进化成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即所谓的“假想的可见畸形生物体”(hopeful monsters)。遗传学家理查德·高兹施密特(Richard Goldschmidt)在《进化的物质基础》(The Material Basis of Evolution)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说法,用以解释大自然如何缩小微小进化和巨大进化之间的差距。 高兹施密特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断累加的微小变化竟足以引起质的飞跃。他认为,大多数基因突变的结果都是“畸形” 的,这些变异体往往来不及生育后代并把这些特质传递下去就会死亡。他还提出,有时某个突变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影响——不同于那种微小的突变随时间累积而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特质在具体环境中对提升生物体的存活率大有裨益。有了这种特质,生物体在进化时便更有优势。他将这种假想出来的生物体叫作“假想的可见畸形生物体”,它能将这种因突变而产生的特质遗传给其下一代,并建立新的遗传谱系。 虽然20世纪70年代调节基因的发现为高兹施密特的学说带来了一些佐证,但当时的生物学家并不在意他提出的这一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人们完全颠覆过去对进化过程的看法,它认为进化不是经年累月发生一些细小而平稳的变化,而是一个极不平稳的过程,其连续性有时会受到迅疾而至的重大突变的干扰。在动物王国中,确实有“假想的可见畸形生物体”存在的证据,比如,某些种类的秃鹫会掉毛,而有些种类的果蝇足部有性梳。因此,单个基因的变化可能会对生物体的特质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科学家们无法确定这究竟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还是一系列较小的突变随时间流逝累积产生的结果。 这一概念引人入胜,连我都想变成一个“假想的可见畸形生物体”了,将来某一天说不定我也可以向前进化一大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超能力。唉,可惜23 and Me公司为我做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我体内并没有突变的“X”基因。不仅如此,在品尝“苦”这种味道时,我的味觉能力也总是差强人意——并且约2/3的人都跟我一样,这让我越发失去了独特性。 1931年,一位名叫阿瑟·L·福克斯(Arthur L. Fox)的化学家不小心在实验室里洒出了一些粉末状的苯硫脲。当时福克斯本人并未觉得有任何异常,但他的助手却察觉到了苦味。后续实验证明,这种个体差异是广泛存在的,察觉不到苦味是一种隐性遗传特质。而可以察觉出苦味的人可能会对一种叫作硫代葡萄糖苷的混合物产生反应,这种物质在大多数十字花科的蔬菜中都存在,比如花椰菜、球芽甘蓝以及菜花等。碰巧这三种蔬菜我都不喜欢吃,所以,我的基因里至少有一部分含硫代葡萄糖苷吧。 …… P22-24 序言 5岁那年,我第一次抱起尚在襁褓中的妹妹——不是在医院的无菌产科病房里,而是在美国中西部的一家领养机构那四壁有些发霉的等候室里,当时她已有几周大了。那时我还不太清楚“领养”一词的确切含义,但我知道自己是一个被领养的孩子,哥哥也是。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所有人只需到当地的领养机构里选一个新生儿就拥有了孩子,选小孩跟在超市里选食品杂货没什么两样。领养不过是生活中众多事实里的一个,这个事实自然避免了小孩子过早追问父母自己是“从哪儿来的”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父母也不必编出像送子鸟这样的故事来应付他们。 本来,我对自己的身世之谜只是有些好奇而已,可大学毕业搬到纽约后,我发现其他人对领养这个话题仍然津津乐道,或许是因为这个话题让他们感到很新奇吧。一些人坚持认为,对被领养这一事实我的感受应该如何如何,而当他们看到我对自己的身世明显不感兴趣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得有些吃惊:“你难道一点儿都不想知道事情的原委吗?”而我总会无所谓地说,“不想啊”,然后耸耸肩,并尽量转移话题。 我从没想过要踏上寻找亲生父母那条困难重重的漫漫长路。谁要是敢说我的家人不是 “真正” 的家人,我便会大发雷霆(现在我仍会对这种暗示感到恼怒)。我的养母曾经坦承,在收养我的最初两年里,她最担心的就是我的生母会突然出现,毫无预兆地把我从她身边带走。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和过去的情感纠缠不清了。此外,我生性保守,根本没想过自己仅凭无聊的好奇心就能于万千人中找到一个完美的陌生人——一个据我所知已经花了40多年时间努力去忘掉自己青春岁月中的那段痛苦经历的人,也就是我的生母。被遗弃的经历并未给我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我也从未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情感缺憾,更没有遇到过什么棘手的健康问题,因此无须自寻烦恼。我很清楚自己是谁,也从未想过自己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成了这样的人。 后来有一天,养母打电话告诉我,她把所有关于我身世的资料都寄给我了。她说:“你已经长大了,这些资料应该交给你了。”说到这里,她迟疑了一下,接着又说:“我只是想提醒你,那份领养证明文件上,写着你亲生父母给你起的名字。” 我竟然还有另一个名字?我的好奇心瞬间膨胀。几天之后,我打开一个素色的马尼拉纸信封,看到一份纸张已然褪色的出生证明,而且这份证明经过了公证。信封里还有一张很薄的半透明纸,上面工整地印着照料和喂养我的说明(“这个孩子每天要吃两次麦片粥,而且喜欢趴着睡觉”),以及关于我亲生父母的零星信息。我的生母其时尚未成年,拥有法国、爱尔兰和德国血统,会拉小提琴,高中毕业时还曾与另外一名同学一起代表班级发言。我的生父那时20岁刚出头,挪威人,是个运动员。 最后,还有一份油印的领养证明,上面记录了我的名字从生母取的那个名字改换为现用名。我承认自己在看到那个陌生的姓名时心中颇感不快,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因为我觉得那些文件中的“申请人”(“一个未成年人”)好像并不是我,至少以后再也不是了。威廉姆·詹姆斯(William James)将“自我”这个概念界定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全部,不仅包括其躯体和精神力量,也包括其穿着打扮、妻子儿女、先祖和朋友、声望和工作、土地和马匹,以及他的游艇和存款等”。 我们的名字不过是构成自我独特性的所有事物的代称,而这些事物又总在不停地变化。 …… 我曾天真地以为完成本书的写作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因为做过基因分型、大脑扫描和一些人格测试之后,我便可以精确判断基因决定了我的哪些特质,外界环境又决定了我的哪些特质,而又有哪些特质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在崎岖不平的经验大地上踉跄前行,脚下的道路高低起伏,有时还会遇到哲学的峭壁,整个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选择把内容分成几个部分,然后解释一下各个部分是如何单独工作,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本书的第一部分探索“我”(基因、突触、人格特质),第二部分探索“我自己”(行为、身份),第三部分探索“为什么”(在各种基本过程中,人类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又是如何建构自我叙事的)。 这是迄今为止我写过的最具个人色彩的书。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完成一本探索自我科学的书。但过度分享自我信息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16世纪的散文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曾就过多的自我信息暴露发出警示:“不要讨论你自己,这样做一定会对你有所损害;如果你批评自己,人们就会相信这一点;但如果你表扬自己,人们反而不会相信。”多么睿智的话语啊!但是他并没有听取自己的建议: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即关于自我的散文,并且花了很多年详细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在前博客时代,他就是一个资深博主,他的写作主题丰富多彩,比如味觉、衣服、醉酒、怡情、政治、想象力,甚至还有他那只有讲话能力的猫 。 蒙田自夸道:“我研究自己胜于其他任何主题。这就是我的形而上学,这就是我的物理学。”他这么说自有他的道理。本质上,我们都是形而上学者,是天生会讲故事的人,我们最爱的主人公就是我们自己。无论目标是个人生活方面的、学术性的还是二者的结合,叙事总是包含了一段旅程。最后,也许问题比答案还多,也许我们并不喜欢自己找到的答案。但这些都不重要,毕竟故事和旅程的目的地无关,而是我们在旅途中收获的一切。 书评(媒体评论) 定义自我的方法多种多样。自从镜子被发明以来,认知自我已经成为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甚至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使命。本书作者詹妮弗在以往关于自我的种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和观点,睿智有趣。 ——《华尔街日报》 这本书激发了我们对探索自我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其中既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全新研究发现。 ——《纽约时报》 詹妮弗运用科学、医学和心理学展开了关于自我科学的探索。她擅长把艰涩难懂的科学概念以幽默通俗的语言向“门外汉”娓娓道来,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今日心理学》 一次引人入胜、惊喜连连的精英实验室和前沿科学的探索之旅。 ——《自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