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边嘉措著的《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是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第一次真实地、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这一悲壮而又辉煌的历程。忠实地记录了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满腔热忱地讴歌了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在亲人解放军帮助下,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西藏人民获得新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降边嘉措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降边嘉措著的《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是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第一次真实地、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这一悲壮而又辉煌的历程。忠实地记录了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满腔热忱地讴歌了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在亲人解放军帮助下,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西藏人民获得新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内容推荐 降边嘉措十二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进藏部队参加了被刘伯承元帅称之为“第二次长征”的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全过程。这期间他曾为进藏部队的领导和各级干部,以及藏族的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和农牧民群众担任翻译。 《第二次长征(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纪实)》作者降边嘉措怀着对进藏部队全体指战员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敬意,以亲身经历为依据,查阅历史文献,拜访有关人士,重走进藏道路,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历时十多年,深入研究,刻苦写作,孜孜不倦,数易其稿。次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真实地、全面地、系统地叙述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这一悲壮而又辉煌的历程,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老西藏精神”。 在回顾这段艰难历程时,曾经跟随党中央、毛主席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进藏部队司令员张国华将军不无感慨地说:“进藏部队所经受的艰难困苦,真是一言难尽。进军西藏同红军北上抗日所经受的困难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跟随党中央、毛主席参加过次长征的进藏部队政治委员谭冠三将军说:“头上没有敌机,后面没有追兵,除此而外,进藏的路,比长征的路还要艰难。” 进军西藏的胜利,使祖国大陆后一片土地获得解放,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巩固了西南国防,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防止帝国主义以颠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罪恶目的而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目录 前 言 “老西藏”精神永放光芒 第一章 远方的指示 第二章 “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重要” 第三章 西藏与祖国大家庭的亲密关系 第四章 亲切的关怀 伟大的召唤 第五章 举办“藏族干部研究班” 第六章 刘伯承将进军西藏称作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 第七章 组织中央西藏工作团随军进藏 第八章 “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饭” 第九章 “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 第十章 “给西藏同胞当长工” 第十一章 “与藏族同胞见好面” 第十二章 “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作战” 第十三章 中央访问团到西康 第十四章 “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第十五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十六章 格达活佛的心愿 第十七章 夏日仓活佛与西北劝和团 第十八章 喜饶嘉措大师的特殊贡献 第十九章 实施昌都战役 第二十章 年轻的达赖喇嘛提前亲政 第二十一章 从战俘到首席代表 第二十二章 九世班禅的遗恨 第二十三章 少年班禅晋见毛主席、周总理 第二十四章 毛主席让周总理扮演“红娘” 第二十五章 平等团结,友好协商 第二十六章 诚心诚意,增进团结和友谊 第二十七章 难忘那“甘孜一月” 第二十九章 慕生忠与青藏公路 第三十章 先遣支队 第三十一章 大军西行 第三十二章 翻越碧如大雪山 试读章节 但是,有些人对祖国西藏这片辽阔壮丽的土地缺乏了解,误读了西藏这块宝地。一谈到西藏,总是把她与贫穷、荒凉、高寒、落后、愚昧,甚至野蛮、残酷联系起来;在谈到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深远意义时,也总是着眼于解放苦难深重的农奴兄弟,揭露和批判农奴制度的落后、野蛮、残酷和黑暗。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有道理的,必要的。可是,仅仅看到这一面,还是很不够的,不全面的,不完整的。我们还应该看到西藏的另一面。应该以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西藏问题的指示为指导,全面地、完整地、深刻地、正确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才能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把西藏的事情办好。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西藏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以及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有必要做一个最简要、最概括而又比较真实、比较接近客观实际的介绍。这对于帮助读者了解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了解和平解放西藏的整个历史进程及深远意义,也会有所裨益。 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南边疆。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相当于德国和法国两个欧洲大国面积的总和。在境内,西藏北界昆仑山、唐古拉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相依。与川、青、康、滇四省的藏族地区山连山,水连水,唇齿相依,患难与共。 在与外部的关系上,沿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面和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国境线有4000多公里,是伟大祖国的西南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藏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独特,物产资源丰富,是我们祖国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这里有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的雄伟壮丽的河山,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林中栖息着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十分罕见的奇珍异兽;有广袤无垠的高原牧场,也有如诗如画的“塞外江南”。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具有勤劳、勇敢、朴实、智慧的优秀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他们在开拓西藏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过程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西藏以其奇异的地质地貌、瑰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成为众多观光旅游者、登山探险者和科学考察者向往的圣地。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她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没有被污染、尚待开发的一个地方,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由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宽谷和湖盆组成,平均海拔高度为4500米。自然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基本上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种类型。此外,还有冰缘地貌、岩溶地貌、风沙地貌、火山地貌等,奇特多样,千姿百态。 西藏高原上许多闻名世界的高大山脉,构成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也是古代和现代冰川发育的中心。5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舞银蛇,蔚为壮观。 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一一喜马拉雅山,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是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它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山势高峻雄伟,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其间,高峰林立,超过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超过8000米的有11座。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中国境内,为地球之巅、万山之首。“珠穆朗玛”系藏语音译,意为“神圣女神”。珠穆朗玛峰周围5000多平方公里内,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4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38座。这种高峰汇聚的现象为世界其他山区所没有。这里不仅自然景观壮丽,而且是探索地球奧秘的窗口,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现在已成为登山运动和登山旅游胜地,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体育与旅游爱好者,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山,横亘于西藏高原中部。冈底斯山,意为“万山之王”;念青唐古拉山,意为“威严之神”。两山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条基本上连续延伸的巨大山系,是藏北与藏南、藏东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线。 P14-15 序言 为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西藏工作的战略方针,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950年,张经武、张国华和谭冠三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为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西南国防,加强汉、藏两个兄弟民族的传统友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在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这样,长征时担任红军总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元帅曾经深刻地指出:“进军西藏,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 1951年5月23日,在党中央、毛主席亲切关怀下,在敬爱的周总理直接指导下,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经过平等友好协商,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得到和平解放,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使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西藏人民从此得到新生。这一历史事件,无论在西藏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是在我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5。23”,作为一个光辉的日子,永远为西藏人民,同时也将为我国各族人民所怀念。 当天下午,毛主席即在丰泽园召见中央人民政府首席全权代表李维汉和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进藏部队司令员张国华,听取汇报。毛主席对《协议》的签订给予高度评价。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指出:“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毛主席谆谆告诫李维汉和张国华这两位指导西藏工作的领导人:“一定要把西藏的事情办好!” 毛泽东的这次谈话十分重要,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西藏工作的基本方针。 60年后,即2011年7月,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习近平同志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祝贺。在西藏期间, 习近平就西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了许多重要指示。7月19曰,习近平同志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号召要发扬“老西藏”精神。他说:“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西藏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 精神鼓舞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深入人心,转化为全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要继承和弘扬西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2013年3月, 习近平总书记又高瞻远瞩地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导,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一脉相承的,都深刻地阐述了做好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国家分裂、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人民解放军分四路向心进军, 即从四川、西康、青海、新疆和云南进军西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进藏部队主力直线走了2000多公里,四路大军总行程达8000多公里。他们横穿了被称作“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的阿里草原,走过高耸入云的横断山脉,翻越二十几座连绵横亘、终年积雪的大雪山,渡过几条大河,鏜过无数条季节性河流,涉过几十条寒冷刺骨的冰河,克服千难万险,经过千辛万苦,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在藏族人民的热情帮助下,终于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上,在4()00多公里绵延起伏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巩固了西南国防。从此永远地结束了我西南边境有边无防的历史。进军西藏的胜利,使祖国大陆最后一片土地获得解放,使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怀抱,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伟大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西藏人民把第一批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地方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亲切地称为“老西藏”。这些“老西藏”们,遵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教导,肩负着全国人民的重托,怀着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高度责任感,意气风发地踏上了雪域高原这片祖国圣洁的土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发扬爱国主义情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早在进藏之初,他们即提出“长期建藏,边疆为家,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 的响亮口号。他们热爱西藏人民,热爱西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宏伟事业中,与藏族人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血肉相连的亲密友谊,使历史上早已形成的汉、藏两大民族之间和我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加强和升华。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他们是“新汉人”,是“金珠玛米”一一砸碎锁链的人。 在修建康藏、青藏公路时,他们又提出“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口号。筑路健儿们饮雪卧冰,风餐露宿,艰苦奋斗,五易寒暑,终于在世界屋脊之上,修建康藏、青藏两条公路,踏出万里坦途,在世界筑路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藏族人民热情歌颂这两条公路是“吉祥的彩虹”“幸福的金桥”,把北京与拉萨、把祖国内地与万里边疆、把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进藏部队和广大干部战士提出的“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得到全国各族军民的热烈响应。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大无畏的 进藏部队以及在藏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牢记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西藏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增添了光辉的新篇章。 崇高的理想可以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可以陶冶人,艰苦的环境可以锻炼人。西藏高原这片雄伟壮丽的土地,也是英雄辈出的一片沃土。她可以使懦弱者变得坚强,使平庸者变得高尚,使创造者有用武之地,使崇高者闪射出灿烂光辉。孔繁森就是在这种“老西藏”精神哺育下,锻炼成长的新一代优秀干部。在西藏,有着许许多多孔繁森式的优秀干部。几十年来,他们默默无闻,辛勤工作,为藏族人民的翻身解放与和平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孔繁森则是他们当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这种“老西藏”精神是我们西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可靠保证。不少“老西藏”满怀深情地说:“在当前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老西藏’ 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从继承革命事业,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正气,反腐倡廉,保障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质、永不变色的高度中,充分肯定继承“老西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岁月流逝,60多年过去了,当年率部进藏的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陈明义、范明、慕生忠、天宝、杨东生、胡宗林、王其梅、李觉、刘振国、吴忠、金绍山等老红军、老首长们都已故去;许多老同志因健康原因离开了西藏;还有不少同志长眠在风雪高原的深山峡谷之中。但是,“老西藏”们的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会消失,不会泯灭,更不会失去光彩,而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发扬光大。 1950年6月,进藏人民解放军南路部队来到我的故乡,巴塘青年热烈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召唤,踊跃参加18军,走向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伟大征程,为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做出了一份光荣贡献。我也跟随大批巴塘青年参加了解放军,那一年,我12岁。刚入伍时,在18军53师157团文工队当战士,随即参加昌都战役,为参战部队担任翻译。1951年初,到达玛拉山参加修筑康藏公路任务。8月,调到18军文工团当文艺战士,同时担任翻译。进藏途中,为18军政委谭冠三、第二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刘振国担任翻译;也曾为张经武、张国华担任翻译。1951年10月,跟随张国华、谭冠三、李觉和刘振国到达拉萨,参加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全过程。 6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每当回想那段艰难困苦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总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感慨无限。对于“老西藏”精神,有切身的感受。 “老西藏”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有许许多多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是用千千万万参加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同志的汗水、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 本书试图从亲身经历出发,真实地、全方位地、全景式地、整体式地反映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全过程,叙述“老西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满腔热忱地讴歌“老西藏”精神。 由于受到长期的革命传统教育,应该说广大干部群众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相对来说,对“老西藏”精神就不那么熟悉了,尤其是对年轻的读者来说,还很陌生。 通过本书,假若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对“老西藏”们那一代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高尚情操有所了解,进而增进对“老西藏”精神的理解,我将感到无限欣慰。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党组书记李冰和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责任编辑罗静文等有关领导和编辑同志,以及一些“老西藏”同志的支持和帮助,谨致深切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