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宁波知青的足迹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华长慧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这部《宁波知青的足迹》收录了宁波知青们写的86篇回忆文。品读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使我们犹闻北大荒黑土地的馨香,如见内蒙古大草原的浩瀚,似踏大西北戈壁滩的荒蛮,又迎钱塘江汹涌大潮的翻卷;品味那苦辣甜酸的故事,仿佛把我们拉回那令人百感交集的蹉跎岁月,心灵为之震颤。

由于作者个体经历和体验的不同,文章格调或娓娓道来或高亢激越;思想内涵或深沉庄重或激荡奔放;情感表达或素朴本色或精致多彩,然而,共同的内容和主题——激扬的青春,美好的理想,顽强的拼搏,纯洁的情谊,使整本文集充满了“哭笑皆为青春热泪、悲喜都是青春足迹”的乐观健康的情调。

内容推荐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这本《宁波知青的足迹》是宁波知青们“亲历、亲见、亲闻”的纪实史料文集,是一部回眸往事的专辑,更是一部励志向上的文集。它浓缩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记载了一代人奋斗的足迹,凝聚了知青朋友从心底进出的真情。《宁波知青的足迹》的编辑,力求真实全面地记述这一段历史,让文字既充满历史感,又洋溢着亲切感。

目录

序言

岁月留痕

抹不去的记忆

春·夏·秋·冬

黑木耳·裴多菲·大酱缸

跟着“康拜因”割麦子

窖鹿记

打铁与钉马掌

小山村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满屯

第一次播下“希望”的种子

山塘里的劳动号子

金宝屯农场

在萧山兵团的日子里

深山老林采药记

北大荒杂忆

挑冰

我在古窑浦当“棉花姑娘”

亲历风雨

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日子

难以忘怀的前线记忆

我在八岔岛的五十二天

原始森林里的记忆

广阔沙漠好战场

四十年前的农民工

大烟泡

打开尘封的记忆

我成了一名牧马人

黑土地滋润的青春年华

惊心动魄的瞬间

难忘的“运粮”经历

夜战

别有滋味的“过五关斩六将”

死神,good bye

寻找身边的英雄

深深足迹

浙江兵团有我的足迹

我是幸运的知青

人生第一个驿站

我在笔架山农场

在北大荒当老师

广阔天地的一天

陋房回忆

武装女排二三事

北大荒当“兵”

叶家站和相岙水库

博塔依拉克

北大荒学徒记

头一天做生活

在穿胎鞋的日子里

八年“炕大”三部曲

永难磨灭的记忆

悠悠情思

翟大爷

一次刻骨铭心的探亲之旅

我的知青生涯前奏曲

一条没有名字的小运河

我在北大荒跳“白毛女”

红稻草

走马塘之缘

瓜还是黑土地的香

古莲杂忆

我心中的五加河

水车

红土情

每当我想起这八年

冷暖人生

兵团生活的苦与乐

沉重的黑帽子

三个上海女知青的农婚

我的秘密婚礼

他,差点被开除学籍

双喜临门的艰难抉择

兵团里的那些事

没事找事知青养猪

馒头

我学会了抽“喇叭烟”

一支野山参

钓鱼

斗狼

昨夜土炕上的孤独

回首相忆

知青专列护送记

难忘黑土情

回访北大荒

难以忘却的纪念

怀念洪学智将军

我心中最美丽的女人

再续姐妹情

追忆阿福

俺屯的老支书

宋婶

我和马有缘

两代知青夫妻情

后记

试读章节

跟着“康拜因”割麦子

齐康关

(原黑龙江笔架山农场一分场知青)

在黑龙江笔架山农场的九年知青生活,我从到农场被分到大田连起几乎就没挪过窝。九年中我干遍了东北一年四季的农活,春天选种、播种;夏天铲地割麦、扬场、灌麻袋;秋天割苞米、高粱、水稻、大豆;冬天在雪地里剥苞米,坐着爬犁拉水稻,还有刨大粪。艰苦的农活不仅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这么多农活中,我之所以想说说“康拜因”,是因为这是东北特有的农活。“康拜因”其实就是联合收割机,因为它是从前苏联引进的,所以人们还用译音来叫它。黑龙江的土地辽阔无边,主产小麦、大豆和苞米。一块田最起码在百公顷以上,因此,从种到收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康拜因”主要用来收小麦和大豆的。康拜因由三部分组成;拖拉机、收割机、草车。前两部分都由机耕队的师傅掌管,草车必须要由人工操作。每年到麦收的时候,跟草车的任务就落在我们大田连二排。草车像一个小房子,只不过上面没有顶,三面由铁皮围成,三平方米大,两米高,最后一面是一道栅栏,底盘是平的,在外口安装了一排一尺来长的铁条,与栅栏门紧紧相扣。草车的两边各有一个长一米五、宽八十厘米的站台,离地面约一米多高。我们的任务就是站在站台上,把出草口吐出来的麦秸在草车里挑平踩实然后放掉。

麦收是农场一年最忙的时候,也正处于东北最热的季节。尽管晚上比较凉快,但白天还是挺热的。为了应付刺人的麦芒和灰土,我们必须全副武装,把头发严严实实地裹在军帽里,穿上厚一点的上衣,戴上袖套,裤要穿两条,棉毛裤一定要松紧口的,一防麦芒,二防小田鼠。口罩和风镜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头上包上一块大头巾,再围住衣领,真是“死守严防”。

七月中旬,麦子成熟了,成片的麦田连成了一望无际的麦海。我们站在高高的草车上,远远望去,麦海在阳光照耀下,在微风吹拂下,泛起一阵阵金色的麦浪,煞是好看。这是在南方绝对看不到的美景。有时要不是隆隆的机器声提醒我,我都快陶醉了。随着拖拉机的前进,一片片的麦子走进了收割机,脱粒机把麦粒和麦秆分离,麦粒流到了粮斗,麦秆随着传送带从“龙口”源源不断吐出落到草车上。我们的战斗开始了。我和搭档在各自的站台上挥着铁叉,不断地把麦秆挑平,当草快到半车时,人就得跳到草车里使劲踩,这样边挑边踩一点也不能停。等草车满的时候一踩脚边的开关,栅栏门就会自动打开,底盘下垂与栅栏分开,草垛就出去了。踩得结实放出去才是草垛,远远看去像一座座小房子,很整齐。反之放不出去不说,即使放出去也是稀稀拉拉一地,马车就不好运载,浪费就很大。我第一次上草车时,田里坑坑洼洼的车一开,站也站不住,碰前撞后的,一天下来腰上、膝盖上都是青紫的。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敢进草车去踩,即使进去也是等快满了再进去。和我搭档的是双鸭山知青,她比我们早一年来农场,因此已经有经验了。在她的帮助下,几个来回后,我的胆子就大了,不仅能进出自如,一旦草车发生故障,草垛不能自动出去或底板与栅栏门不能合缝,人就得下去推。一个人下车拉开栅栏门,一个人跳进草车推草垛。因为草车有两米高,草出去后人是上不来了,只好跟草垛一块出来。这个动作是很有讲究的,人要坐着紧跟草跺一块出来,出来后不能马上站起来,必须等草车的门合拢后,才能起来,否则,铁门碰到脑袋上,就说不上轻重了。然后得赶快追赶草车。蹬上那一米来高的站台,还真有点铁道游击队爬火车的味道。

麦收的时候是白天黑夜两班倒。太阳出来露水一干就干,晚上下露水就停,所以我们的工作时间是很长的。那时绝对没有加班工资这个概念。上白班的特别辛苦,裹得严严实实,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很难受。上了车就没有喝水和上厕所的机会了。难得的休息就是吃饭和机器坏了的时候。只有那时,我们才能摘掉口罩喘口气,然后找个沟或在草垛后解决问题。现在我还跟别人开玩笑,什么叫“随便”,这就叫“随便”,随地大小便!一年以后,我们都是老手了。有时一个人就能顶过来,另一个人就能坐到康拜因上看看一望无际的麦海,欣赏日落的太阳、美丽的晚霞,那一马平川的田野与它们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黑龙江的夏天昼长夜短,早晨两点多天就大亮了,而晚上要等八点多才渐渐见黑。夜班天气是凉快了,但干活要小心多了。宽广的田野一片漆黑,康拜因上的一盏灯被麦秆吐出时的灰尘遮得模模糊糊。这时,两个人都得站在草车上,万一有事有个照应,有空的时候两人站在一起聊聊天。那时候黑龙江的天空,白天是湛蓝湛蓝的,映衬出黄的麦田、绿的青纱帐,而到了夜晚,繁星满天,不免会使人想家,想念远方的亲人。但思乡的念头很快会被干活替代,因为八月是东北的雨季,刚刚还是骄阳当头,一眨眼就来了一场大雨,有时候还会夹一点冰雹。夜班除了天气凉快外,还有一餐夜班饭,那是最好的享受。每年麦收的时候,场部都会杀猪,增加一点油水,平时不是过节过年是见不到荤腥的。而夜班人少,菜好,还能吃上细粮(馒头)。什么烧茄子、猪肉炖粉条、土豆烧肉等都是白天吃不到的荤菜。因为夏天是东北水果、蔬菜上市的季节,如果麦田旁边有瓜田或果园,师傅们还会偷几个给我们解解馋。

所以,我们农场把麦收看做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农活。一旦发现要变天,场部的广播就会响起,号召全场的人到场院收晾晒的小麦,这叫“大会战”。在麦收期间几乎天天有,所以收割小麦是争分夺秒的。

跟着康拜因的劳动强度很大,是麦收会战中的第一线。每天近十个小时的劳动,让我们疲惫不堪。幸好我们那时年轻,睡过一觉第二天又是精神抖擞。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是艰苦的,何况是远在八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农村。劳动虽然艰苦,更难受的却是精神生活的匮乏。现在回想起来,用时尚话说是“痛并快乐着”。2000年、2007年我又两次踏上黑土地,去寻找那时劳动和生活的痕迹。由于经济作物调整,已见不到那一片麦海,基本上是苞米和大豆。康拜因早已被淘汰,因为那是前苏联五十年代的机器,现在使用的全是我国自己制造的农机。遗憾的是,没有留下那时的劳动场面的照片。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仿佛还是几年前的事。知青的生活有乐有苦有酸有甜,有痛有怨有悔,但它毕竟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段历史,已经深深地和我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因此不管是什么味,让我们把它糅合在一起,酿成一杯美酒,在我们晚年的时候去慢慢地品味吧。

P20-23

序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发端于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而真正形成运动、掀起高潮,则是在“文革”前期的1968年底。据1970年统计,这一运动发起后仅一年多时间,全国就有5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三倍于此前下乡知青的总和;10年中,上山下乡的知青达1700多万,其卷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涉及的社会面之广,可谓前所未有。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在经历长期的战争后刚刚得到初步恢复,城市经济容纳就业的能力还很有限,初中以上学校的数量也严重不足,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基本出发点是想走出一条解决城镇剩余劳动力问题同改变我国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相结合的路子;动员的范围主要是部分未能升学、就业的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和一些自愿从事农村、边疆建设的青年。但是,到了1968年底,经过“文革”头几年的剧烈折腾,国民经济已陷于百业萧条的困境;各级各类学校停课“闹革命”的余波未尽,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泛滥,“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横行,千百万青年学子既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多数也无法在城镇就业,这样,除了一部分政策规定可以留城的学生以外,上山下乡就成了知识青年唯一可走的道路。“文革”十年动乱,使我们国家耽误了对整整一代人的培养,造成教育、文化、科技、人才的断层,严重延误了现代化的进程,令人十分痛惜。顺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在邓小平同志复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很快就作出恢复高考和知识青年返城的极得党心民心的重大决策。为了解决知青的就学、就业、居住等多年积累的难题,无数家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宁波的青年学生也同样被卷入上山下乡的大潮之中。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一批又一批的宁波知青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在新疆、宁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以及省内、市内的辽阔大地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这一代青年,他们本应在校园里学习,接受知识,享受青春。他们心中蕴藏的理想正待扬帆起航,指向人生的壮伟和国家的富强。然而,他们人生的命运却被“文化大革命”无情地搞乱了。猝然降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经历了严峻的磨难和考验,但同时也铸就了他们心灵的坚韧与刚毅、人生境界的淡定与不懈,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如一位知青所说的:“虽然我们早已从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愚昧中走向了充满改革精神的时代,然而在那苍苍郁郁的深厚的大山里,有我们青春的足迹和故事,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永恒萦绕的思念。”这种记忆和思念,彰显的是中国知青的精神情怀和人生价值。

一段特殊的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和边疆,演化出一圈圈有血有泪、有悲有喜、有情有感的特殊的岁月年轮,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知青们不仅把最可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农村和边疆,而且在返城后又几乎从一无所有处开始,重新学习和创业,许多人成为能工巧匠,成为专家学者,成为创业领头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有的还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更多的人则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着他们的忠诚和努力,尤其是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体制改革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又经受了转制、下岗,甚至是失业的考验,但他们没有消沉,而是以无比的坚毅面对又一次命运的转折。用他们的话来说:有了那碗“上山下乡的酒”垫底,还有什么可怕的!

如今,当年知青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已近或已过花甲之年,但仍然以阳光的心态笑对人生。他们忘不了在农村和边疆度过的的青春岁月,忘不了患难与共的知青战友,更忘不了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于是,宁波知青首先组织了全国第一列回访北大荒的火车专列,率先发起了对当年插队的乡村结对助学和帮困扶贫活动,最早一批办起了知青网、读书会、知青艺术团、知青度假村、知青博物馆,开展了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旅游、书画摄影、体育竞赛、电脑培训、诗文创作、歌舞演出等活动。他们要用某些现代人难以理解的乐观向上的行动来证明:“知识青年”是好样的!

历史已经远去。我们国家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经过万众一心的奋勇努力,已经发生令世界惊奇的沧桑巨变。在这一进程中,知青群体所彰显的那种拼搏奋斗、为国分忧的精神历久弥新、传之久远。‘铭刻在当年知青记忆中的已不仅仅是曾经的迷蒙与困苦,而是升华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理想和追求。今天,他们追寻自己的青春足迹,已不仅仅是为了追忆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更多的是为了向时代、向后人传承一种精神,推崇一个理想,汇聚一股力量,激励人们以对祖国母亲的深厚情意,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夙愿。

正是秉承这一宗旨,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开展了征编《宁波知青的足迹》史料的活动。征编活动历时半年,赢得了四明大地、三江六岸当年知青的热情关注。数千名当年的知青或聚首相忆、或促膝相谈,或敲击键盘、或提笔书写。记忆的喷发、历史的回溯、情感的流淌、思想的闪烁,融合交汇成今天这部“亲历、亲见、亲闻”的政协文史资料专集。

我有幸成为这一专集成书之前的第一批读者。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作为与知青同时代的学子,我虽然缺少那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曲折经历,但品读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使我犹闻北大荒黑土地的馨香,如见内蒙古大草原的浩瀚,似踏大西北戈壁滩的荒蛮,又迎钱塘江汹涌大潮的翻卷;品味那苦辣甜酸的故事,仿佛把我拉回那令人百感交集的蹉跎岁月,心灵为之震颤。由于作者个体经历和体验的不同,文章格调或娓娓道来或高亢激越;思想内涵或深沉庄重或激荡奔放;情感表达或素朴本色或精致多彩,然而,共同的内容和主题——激扬的青春,美好的理想,顽强的拼搏,纯洁的情谊,使整本文集充满了“哭笑皆为青春热泪、悲喜都是青春足迹”的乐观健康的情调。作者们把个人的经历与共和国的发展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尚情操,使我深刻地感悟到:一部知青史,既是历史坎坷的见证,也是民族崛起的侧影,而知青精神则是一代人百折不挠的奋斗情怀的浓重寄托。

是为序。谨以最美好的祝愿献给当年的知青——我的兄弟姐妹!

宁波市政协主席 王卓辉

后记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宁波市政协文史资料专辑《宁波知青的足迹》——这本承载着宁波数万名知青朋友的企盼、凝聚着筹备组和编委会成员几多心血的“亲历、亲见、亲闻”的纪实史料文集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这是一部回眸往事的专辑,更是一部励志向上的文集。虽然仅仅是历史的片段,但串串足迹或深或浅,又足以链接刻录成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印记,让人铭记心间,令人深思难忘。

我们这本回望历史的专辑,记载着一群人的过去。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轨迹,有的是兵团战士,有的是农场职工;有的耕耘在黑土地,有的扬鞭在大草原;有的顶风于茫茫戈壁,有的跋涉于巍巍群山;有的搏击于钱江两岸,有的扎根于四明三江;有的背起药箱当了赤脚医生,有的拿起粉笔成为园丁教师;有的被推选为大队干部,有的被评选为公社好社员……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识青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转折——远离故乡,远离父母,远离曾经熟悉的生活;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他们共同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磨炼——不畏艰辛,在苦难中品味人生。正如著名知青作家叶辛所说的:“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们用汗水和眼泪、苦涩和艰辛、希望和憧憬,在蹉跎岁月里书写的。”而正是在偏远荒蛮的边疆、农村,在日复一日的繁重的农活中,知青们有了理想、信念,受到了意志、道德、良知的熏陶,并且了解了国情、熟悉了农民、懂得了社会、学会了做人——这是泥土献给知青的厚礼。

历史有太多的沧桑和血泪,人间有无尽的悲喜和苦乐,知青故事渐行渐远,正在淡出人们的记忆;而知青精神却在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激荡中,与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交融中,展示着其“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执著追求的旺盛生命,彰显着其“拼搏奋斗、无私奉献”的核心内涵的价值力量。今天,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回忆并记住那段历史,旨在从中汲取人生奋斗的真谛、延续诚挚纯真的激情、弘扬拼搏奉献的精神、汇聚励精图治的力量,在历史足迹的回望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拓。

征编活动的这一宗旨目的,果然得到了广大知青朋友的认同和支持。一时间,从网络、从信函,从快递、从面送,我们先后收到了400多篇稿件和大量的知青老照片。文稿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靠,故事生动鲜活,照片原汁原味。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置身于宁波知青历史的追忆之中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沉浸于知青历史的感悟之中而使境界得到升华。追忆跃然纸上,感悟力透纸背——理想与激情、梦想与追求、拼搏与奉献、挫折与迷茫、艰难与坎坷、苦辣与酸甜、友谊与爱情、醒悟与反思,纵横交错,纷繁多样,自然率真。我们在稿件的取舍和编辑中,力求保持知青朋友来稿的原汁原味,保存其中最鲜活的史料,努力凸显“亲历、亲见、亲闻”的特色。

本书的筹划、征稿、编辑、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知青朋友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市政协王卓辉主席十分重视和关心本专辑的征编工作,对书稿的征集、编辑工作提出要求,并为本书写了序言;作为当年的知青,市人大常委会卓祥骤副主任、市政协常敏毅副主席在工作百忙中伏案撰稿,并十分关心本书征编中的进展情况;一些局级领导干部不忘知青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广大知青朋友热情不减当年,发来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稿和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在知青群体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宁波知青网和东方知青网两个网站给予热情支持、鼎立相助;特别是十二届市政协常委、市委党校原副校长、老知青费国良全程参与了书稿的征集、编辑和本书的结构布局、内容设计工作,为专辑的如期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老知青戴光中、叶晓龙、干芸珑、周可扬、梁一群、王国安也热心参与征稿、修改和编辑工作;宁波出版社副社长马玉娟和本书责任编辑陈静、梁建建,对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他们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知青历史的真情关切和对知青朋友的真诚厚爱。在这里,我们以编委会的名义一并向他们表示至真至诚的谢意。  本书浓缩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记载了一代人奋斗的足迹,凝聚了知青朋友从心底进出的真情。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力求真实全面地记述这一段历史,让文字既充满历史感,又洋溢着亲切感。但是,鉴于我们的能力和精力,必然还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疏漏和错误也在所难免,敬请各位知青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同时,鉴于篇幅的原因,还有很多来稿未入选本书,恳请知青作者海涵见谅。对于未编人本书的来稿,我们不仅存档纳入政协文史资料库,而且拟选择部分在知青网上给予发表。

本书出版了!当读者朋友们在油墨飘香的字里行间领悟了知青精神,体察了本书出版的主旨,我们就会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做了一件“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极有意义的事情深感欣慰。

编者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