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那个地方干嘛!不许去!”表姐说道。
“臭小子,你有钱也别给他们啊!你这是不爱国,你知道吗?”姑姑直接给我扣了顶大帽子。 老妈也在一旁教育我:“你现在都成家了,有娃了,还瞎跑什么?老老实实攒两年钱不好吗?以后你们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啥?你要去日本?你这龟孙儿……咳咳!”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听见了,也想插一嘴,刚说了一句,就激动地咳嗽起来。
这是我在2013年初,第一次向家里人说出想去日本旅游的话后,在座诸位的反应。其实我都能理解,老一辈人,对日本的看法半个多世纪来都没有改变,特别是奶奶,她经历过那个时期,提到日本人,只有抹不完的眼泪。
我没敢再说什么,知道再张嘴必定是轮番轰炸的局面,只得扭头看向了屋门上贴的一张挂历纸。
这张挂历纸有些年头了,是一幅风景摄影,我记得至少在1990年左右就贴上去了,原因无他,只是很好看。照片里天是那么蓝,远处的山峰被积雪覆盖,满世界的白色,而画面右边一幢三层的红色塔形建筑在冰天雪地中显得如此端庄艳丽,仿佛仙境一般。
我看这张照片看了二十年,之前只知道是在日本。直到两个月前,我才从旅游网站上得知,这幅画中的风景来自京都清水寺,日本国宝级建筑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其实家里人不知道的是,去日本旅游,二十年来始终是埋藏在我内心最深处的一个梦想。从我记事开始,每当过年,父母的单位总会发一些印着优美风光的新年挂历。而那时我见得最多的,就是白雪皑皑的富士山和京都那些古老街道及寺庙。每当换上一本新的挂历,我总会问父亲:“爸,这图片上面的风景真好看,在哪里?”父亲每次都会笑着告诉我:“这是日本,好看吗?觉得好看的话,等你再长大一些,我就带你去。”
于是,这段简单的对话就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里。这么多年,我从未向家人提起过,因为我知道,对那时的人而言,出国旅游意味着必须要有雄厚的财力支持。20世纪90年代,当国人每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时候,去趟新马泰就要近万元人民币,这相当于我们一家五口半年左右的收入。所以,去日本这样一个发达国家旅游,对我们普通工薪家庭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
但父亲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做不到或者不愿做的事情他轻易都不答应,却没想到自己对儿子这个最令人难忘,也承诺最早的事情,直到2002年他去世时也没能实现。
2002年夏天,我在山东泰安陪着父亲看病,那时的他已经很难下床。夜深人静,从病房窗子望出去,刚好能看到泰山十八盘的灯光。父子俩瞧了好一会儿,父亲问我:“来几天了,还没爬过泰山是吗?想去的话,明天吃了早饭去吧,下午回来就成。”
我摇了摇头,恰巧想起了以前的承诺,于是鼓励父亲道:“不去了,等你病好了,咱们一家去日本旅游,去京都,去看富士山,你答应过我的。”
父亲勉力笑了笑,叹气道:“唉……真应该早点带你去的。现在这个样子,还是等你以后出息了带我去吧。”
我那时刚上大学,还不知道挣钱的艰辛,当即拍着胸脯道:“没问题,等我挣钱了咱们就去!”
父亲看着我,眼中满是期许和满足。即使他已经知道,这个承诺将永远也无法兑现了。
几个月后,父亲去世。他走后,去日本似乎成了我心中的一根刺,之后的十几年中总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挑拨一下我的神经,那种感觉,始终令人憧憬,却总又遥不可及。
2005年我大学毕业,从月薪不到干元的普通员工做起,如今结婚生子、月薪过万,额外还有一些写作的收入。直到2013年,我突然间发现,似乎只需稍加积累,我就能够负担起这样一次长途的出国旅行了,看来迟到二十年的梦就要实现了。
而如今,去日本旅游,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次纯粹的观光之旅,反而更像是为了解开某个精神枷锁的圆梦之行。
所以,去日本,对我来说,无关乎历史、无关乎民族、无关乎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切矛盾。我只是单纯为了一个字——“去!”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