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拉撒那点事儿,居然让全世界的读者看得放不下。
这书有毒有雷有屎尿屁,胆小者慎入!!
朱莉娅·恩德斯著的《肠子的小心思》是2014年德国最畅销图书,销量超过170万册,荣获读者选择奖金奖,是德国人居家旅游馈赠亲朋必备良品。
授权36个国家和地区,已出版美、英、日、法、西等版本,全球销售狂飙500万册
2015年美国图书肠道健康分类排名第一,被《纽约时报》评选为Bestseller
前方高能预警!再说一次,这不是演习,正在进食的各位请小心!!!
为什么吃进去的食物千奇百怪,拉出来的物体却千篇一律?
金黄、暗绿、浅棕、深褐,羊粪蛋、香肠、牙膏、蛋花汤,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粑粑到底在向我们传递什么健康信息?
让我们跟随一坨粑粑的生命历程,去了解赐予我们洪荒之力的消化道是如何工作的吧!
美食欢迎光临——牙齿的研磨——舌头的搅拌——食道的推送——胃的摇晃拌匀——胃酸的腐蚀进攻——小肠的分解细化——大肠的压榨挤干——括约肌的死守和放行——便便拜拜~~~
朱莉娅·恩德斯著的《肠子的小心思》是德国图书界的黑马,口嫌体正直的德国人,一面对粑粑说着“不要不要”,一面看得好污好欢乐。原来,德国人觉得理所当然的马桶竟是痔疮的罪魁祸首;如此现代化的今天,蹲坑这种看似原始的行为竟然还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地区保留着,而且这才是大便的正确解锁方式;跟肠子相关的事,不仅有趣,还密切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一个感觉不好的肠道会让我们感到沮丧,而一个健康的、营养良好的肠道会大大地改善我们的情绪……谁能想到这些奇葩欢乐的内容,竟是一位软萌妹子所写,还一举俘获36个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心。让我们跟着这本新鲜出炉带着屎味的书,一起开启神奇的消化道之旅吧。
排便便的奥秘
排便是个高技术含量的动作,只有两大神经系统通力合作,才能得体又干净地完成这一过程。除了我们人类,几乎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把这个动作做得如此规范又井井有条,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身体里五花八门的装备和技能。
就先从肠子的出口——肛门说起,这里就用上了一套精妙的肌肉闭合机制。你能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约肌,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肛门向里的几厘米处有一块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内括约肌,但这块肌肉我们是无法自主控制的。
这两块括约肌各事其主,分别效命于两大神经系统。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如果大脑认为现在还不是上厕所的时候,外括约肌就会忠实地听从指挥,尽力缩紧,严防死守。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它才不在乎你身处何方,想不想留下仙气,只要是对身体有益处的事,它就坚决执行。要是全听它的,估计到处都屁声阵阵、仙气飘飘了。
所幸两块括约肌配合紧密,让我们避免了“大便无法自理”的尴尬。当便便到达内括约肌时,它会反射性地张开。但是它可不会一下就大开绿灯,不给外括约肌一点准备时间,它会先试探性地放出一支小分队去侦查一下情况。在两块括约肌之间布满了传感细胞,它们会先分析一下小分队的性质,比如是固态的还是气态的,再将信息上传至大脑。这时大脑会收到信号:“军情紧急”或者“没什么,就是个幌子”。同时,大脑会借助耳朵、眼睛传来的信息,并综合以往的经验对外界环境做出评估,并制定相应措施。数秒内,大脑便做出初步决策,并把它下达给外括约肌:“我观察过了,你现在可是在阿姨的客厅里,最多只能让气体部分悄悄通行,固体部分要守住!”
外括约肌理解指令后便乖乖地收得更紧了些。接着内括约肌也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它尊重它同事的决定,于是合力将小分队安置回等待区域。放行是迟早的事,只是不是此时此地。稍过些时候,内括约肌会再试探一次,那个时候你已经悠闲地躺在自家的沙发上了,大脑军旗一挥:放行!
内括约肌不仅有原则,而且是有原则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它的理念就是:该出去的一个不留。外括约肌则不同,它必须应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这里有个厕所,他们应该会愿意借我用一下吧,可是去还是不去?”“我们也挺熟的了,放个屁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吧,可是非要由我开这个头吗?”“如果我现在不去厕所,今天晚上才能回家,那不得憋一整天?”
以上是括约肌的内心世界,听上去可能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却触及了一个终极问题:体内环境和身外世界,究竟哪个对我们来说更重要?为了融入周围的环境,我们到底打算让身体做出多大的让步?有人憋屁憋到肚子疼,有人在家庭聚会上响屁连连却脸不红心不跳。为了能让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都良好地可持续发展,拜托你还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个平衡点吧。
经常憋着不去厕所,内括约肌就会越来越倦怠,甚至可能180度大转性。当外扩约肌过于经常地约束内括约肌及其周围的肌肉,就会严重打击到它们的积极性。如果内、外括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你离便秘就不远了。
P4-6
我是剖腹产临世的,也没有被母乳喂养过,这让我成为21世纪肠道科学领域最佳的研究对象。要是当初我对肠道了解得更多些的话,估计我之后得的病自己都能预估出大半来。
最早我患有乳糖不耐症,可是5岁之后就突然神奇地好了。之后我的体重一直莫名其妙地上下波动。后来总算一切正常了一段时间,就在我以为日子从此太平了的时候,大麻烦来了。
我17岁那年,右腿上突然毫无征兆地出现了一个小伤口,一直都愈合不了。拖了一个月我终于去看了医生,可是医生也无法确诊,就随便给我开了点药膏。三个星期后,伤口不但没有愈合,反而扩散到整条右腿。不久我的两条腿、胳膊还有后背全都烂光了,有时甚至脸上也是。幸好那是个冬天,我可以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家都以为我是疱疹烂到了脸上还留了疤。
所有的医生都没法解释我得的到底是什么病:“也许、可能、大概是某种神经性皮炎。”最常见的推断,要么是因为压力太大,要么就是因为心情不好。也就“可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还算有点效果,但只要一停用,一切又都回到了老样子。就这样整整一年,不论春夏秋冬我都在裤子里紧紧裹一层连裤袜,只有这样伤口的脓水才不会渗出来弄脏裤子。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决定开始自己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一名男子在服用抗生素之后得了与我极其相似的皮肤病。凑巧的是,我在伤口第一次出现之前的数周里也服用过抗生素!
从这一刻起,我发觉我得的应该不是单纯的皮肤病,而是由肠道疾病引发的皮肤问题。我开始把自己当成肠道病人来对待,远离所有奶制品,几乎不碰任何含麦胶(Gluten)的食物,服用各种各样的益生菌,尽量把自己的饮食结构调整得更健康。那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做了若干大胆的试验——?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那时候就懂医学,估计里面有一半的试验借我个胆我也不敢做。比如有一次,我连续几个星期服用了过量的锌,之后几个月我的嗅觉比狗还灵敏。
几经周折之后,我的病总算痊愈了。尝到胜利果实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从此我踏上了学医之路。
记得大学第一个学期有次聚会,我旁边坐了一位口臭超级夸张的男生。那臭真是惊天动地、与众不同——?既不像有些大爷嘴里的腐腥味儿,也不像一些阿姨贪嘴甜食留下的酸臭味儿。过了一小会儿我就从他旁边坐开了。没过几天我听说这个男生自杀了。这件事让我一直无法释怀,我总是在想,这口臭会不会是由什么严重的肠道疾病引起的,然后这“烂掉”的肠子也摧毁了他的精神?
左思右想了整整一周,我把我的猜测悄悄说给了一个闺密听。几个月后,闺密得了很严重的胃肠感冒,饱受折磨。当我们再见面时她告诉我,她觉得我的猜想确有几分道理,这次胃肠感冒让她心力交瘁,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她都很久没有这么痛苦过了。闺密的支持让我更加有了研究动力,由此踏入了一个冷门的研究领域——?肠道和大脑的关系。
近年来这个研究领域发展迅猛。就在10年前,这个领域能找到的科学发表物还屈指可数,而现如今,已经有数以百计的科学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肠道究竟如何影响着人类健康,这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研究方向!著名的美国生物化学家罗布·内特(Rob Knight)在《自然》(Nature)杂志中曾提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堪比干细胞的研究,甚至前景更好。
这让我对自己的选择越来越热情高涨。
大学期间,我发现肠道健康领域在医学界就像“继子”一样不招人待见。肠道是人体里独一无二的重要器官——?它组成了人体三分之二的免疫系统,它能从食物中汲取能量,它还能制造20余种激素。可是许多医生在上学期间对这个器官却所学甚少。2013年的5月,我参加了一个在里斯本举行的研讨会,主题是“肠道细菌与健康”。参加会议的没多少人,其中一半都来自实力雄厚的一流研究院,比如哈佛、耶鲁、牛津、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EMCL)等等,这些研究院争着对最新的研究成果一睹为快。这些科学们家关起门来讨论着如此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公众对此却一无所知。
确实,通常情况下,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远远胜于草率定论,但是,有时候过于小心翼翼也会让我们错失良机。比如,科学界公认,有消化问题的病人往往伴有肠道神经紊乱。肠道会向大脑的某个区域发出信号,而该区域主要负责处理接收身体不适的信息。这时候病人会感到很不舒服,却对不适的原因一无所知。如果医生把它当成主观的心理问题来治疗,效果只会适得其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都在告诉我们,有些科学研究还是应该尽早普及!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我希望能向大众普及和推广那些看似高深的科学知识。很多科学知识都封存于科学家的研究论文中,或者仅限于学者们私下讨论,而这些有可能恰恰是许多病人正在苦苦追寻的答案。
许多病人治疗陷入窘境,开始对现代医学感到失望,对此我感同身受。我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我也知道即使拥有健康的肠道也并非包治百病,但是我愿意尽我所能深入浅出地来告诉你肠道是如何工作的,和你一起分享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教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大学攻读的是医学,之后又在医学微生物学院完成博士论文,这些宝贵的知识和阅历能帮助我有效地梳理和评估各种医学结论。同时,我的个人经历也促使我更加努力致力于做好科普工作,让科学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我的妹妹呢,她则负责在我写书时监督我不要跑题。每写完一段我都会首先读给她听,她总是听得很仔细,有时还会一脸坏笑地点评点评:“这段你还是重写一遍吧。”希望经过她这样“严苛”的读者在第一时间把关,我的科普能让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有趣,且能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致谢
感谢我的妹妹吉尔(Jill Enders),没有她就没有这本书。亲爱的吉尔,正是因为你这样自由奔放、客观、好奇,我才有勇气和动力写完这本书。尽管你很忙,但我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那里,做我的读者,给我新的灵感。你教会了我脑洞大开地工作。当我遇到瓶颈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我和你流着同样的血,我们都是用笔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我要谢谢安博(Ambrosius),是他在我累的时候给了我可以依靠的肩膀。也感谢我的家人和教父,如果我是一棵树,他们就是保护着我、包容着我的森林,支撑着我泰然面对每场狂风暴雨。因为他们,即使有狂风暴雨我也可以。感谢吉雯(Ji Won),在我写书的时候她总是用高超的厨艺把我喂得心满意足。还要谢谢安妮一克莱尔(Anne—Claire)和安妮(Anne),作为我的智囊团,在我遇到难题的时候她们给我出谋划策。
谢谢蜜雪儿(Michaela)和碧绨娜(Bettina),正因为她们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才有了这本书。如果没有医学的专业知识,那我也写不出来这本书,所以我要感谢所有我的教授以及帮我付了学费的德国政府。感谢所有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版工作的媒体、出版社、印刷厂、校对、书店,以及读到了这里的你,谢谢大家!
一种认识消化系统的全新方法,让我们逐步了解肠胃消化系统的工作方式。
——阿尼什·谢斯博士,《你的大便告诉了你什么》作者
《肠子的小心思》是一个有趣的发现,科学的主题居然也能讲述的如此小清新、幽默和易于理解。我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本侦探小说。
——M. Sabes
恩德斯成功地将肠道内的生物过程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本书能告诉你所有你想了解的关于身体的知识,不仅限于肠子,每个领域的知识都像一幅有趣的图像一样被呈现。
——A real eye opener
我想强调的是,我很感激恩德斯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转换为有趣、有益、有料的图书,让我每天坐地铁的时间变得有意思,顺便还学到了很多健康知识。
——Simson
《肠子的小心思》绝对值得推荐。阅读这本书本身对健康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不仅是一本实用指南,而且是一个新视角的对思维的刺激,指引我们认识肠子这个“新”器官。
——Kathleen
我相信,从此以后我再找不到一本书能像《肠子的小心思》一样,每一页都饱含如此丰富的信息让我收获良多,我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半个消化科大夫。在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从小到大家长和老师都没有教过我们关于肠子的这些知识?如果我们能早一点知道并且早一点关注我们的肠子,是不是现在能生活得更健康呢?
——Ali Binazir
恩德斯对肠道独特的工作方式感到诧异,就像大众对肠道的无知一样让她难以置信。
——《纽约时报》
恩德斯用幽默的语言,充满热情地向读者展现他们想知道和并不想知道的内脏器官。这本书绝不会让你感到无聊。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包含了所有你想要知道的肠道知识,语言欢快,而且通俗易懂。完全没想到这种类型的书让人舍不得放下。
——《悦己》杂志
恩德斯把消化道枯燥的知识转化成了对这种复杂机制的热爱。我们还未察觉,它就已经把食物分解成身体所需的能量和无用的排泄物了。
——《国家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