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加缪文集(共3册新编插图本)(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A.加缪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加缪文集(共3册新编插图本)(精)》不以传统的题材分类,编为小说卷、戏剧卷和散文卷,而是大致以写作时间为序,分为1、2、3三卷。这样,每卷中都有同一时期的代表性小说和戏剧作品,以及相应的理论著作,既方便了解一个时期几部作品的相关性,又有助于读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A.加缪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变化。

内容推荐

《加缪文集(共3册新编插图本)(精)》按A.加缪创作活动的时间顺序,编为三卷:第1卷包括小说《局外人》、戏剧《卡利古拉》,以及哲学随笔《西叙福斯神话》,构成早期创作具有鲜明特色的“荒诞三部曲”,从而在上世纪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坛奠定其稳固的地位;第2卷包括长篇小说《鼠疫》、戏剧《正义者》和理论著作《反抗者》,构成进一步反映其思想深度及创作实力的“反抗三部曲”;第3卷从叙事文《堕落》开始,加缪似乎经历一场人生蜕变,从而进入了另一深入反思的阶段,直至具有浓厚自传色彩、未完成的长篇《第一人》手稿的发现,我们才得以窥见加缪人生最后阶段的思想历程。

尽管加缪生活的年代正值存在主义哲学在西方各国蓬勃兴起,论者也常常方便地将其纳入这一流派,然而,加缪所倾力发掘的荒诞意识实与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有相当大的差异。在加缪的眼睛里,世界既没有未来,也没有永恒,而现实人生则时时处处充满了荒诞和虚假;他笔下的那些具有清醒意识的荒诞人的内心无不充溢着反抗和自由的精神,既然他们不肯与现实相妥协,便只好为自己的反抗付出代价。用加缪自己的话说:“一部荒诞作品,并不提供答案。”他只提供“真宴的东西”。如果读者从他所描绘的无意义的图景中最终为世界找到了一种意义、一种深度,那么,加缪一生勤恳创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目录

第1卷

 第1卷序:局外何人?

 反与正

《反与正》序

讥讽

是与否之间

灵魂中的死亡

生之爱

反与正

 婚礼集

蒂巴萨的婚礼

杰米拉的风

阿尔及尔的夏天——给雅克·厄尔贡

孤独——给让·格勒尼埃

 局外人

第一部

第二部

 卡利古拉(1944年)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误会(1944年)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西绪福斯神话

荒诞推理

荒诞人

荒诞的创作

附录: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致一位德国友人的信(1945年)

意大利文版前言

第一封信(1943年7月)

第二封信(1943年12月)

第三封信(1944年4月)

第四封信(1944年7月)

 时政评论一集(1950年)

前言

巴黎的解放

批评的报业

道德与政治

肉体

悲观主义和专制

两年以后

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

 给埃玛努尔·达斯蒂埃·德拉维热里的两次回答

无宗教信仰者与基督徒

三次访谈录

为什么是西班牙——回答加布里埃尔·马塞尔

自由的证人

第2卷

 第2卷序:真理原本的面目

 鼠疫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正义者(五幕剧)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反抗者(节选)

反抗与艺术

小说与反抗

反抗与风格

创造与革命

 流放与王国

偷情的女人

叛逆者——一颗混乱不清的头脑

缄默的人

来客

约拿斯或工作中的艺术家

生长的石头

 医院风波(1955年)

迪诺·布扎蒂

第一段时间

第二段时问

 夏天集

弥诺陶洛斯或暂停在奥兰

巴旦杏树

普罗米修斯在地狱

没有过去的城市之小指南

海伦的放逐

重返蒂巴萨

贴近大地(海上日记)

第3卷

 第3卷序:加缪的自我解码

 堕落

 修女安魂曲(1956年)

请予刊登(1956年10月)

前言

修女安魂曲

加缪答记者问(摘要)

 群魔(1955年)

关于《群魔》

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一人

第一部:寻父

第二部:儿子或第一人

附录

 加缪论戏剧

科波,唯一之师

雅典讲座:关于悲剧的未来

答记者问

我为什么搞戏剧

《戏剧集》(美国版)序言

 瑞典演说

1957年12月10日的演说

1957年12月14日的演说

 附录 加缪生平与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讥讽

两年前,我认识了一位老妇人。她得了一种病,确信她要死了。她右边的整个身子都瘫痪了。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有一半了,而另一半已经不是她的了。她沉默了,不动了,原来可是个好动的、饶舌的小老太太。独自挨过长长的一天,不识字,不敏感,她整个的一生都给了上帝。她相信他。证据就是她有一串念珠,一座铅制的基督像和仿大理石的抱着孩子的圣约瑟夫像。她怀疑她得了不治之症,她也说了,为了让人关心她,她把一切都交给了她爱得不适当的上帝。

这一天,有人关心她了。这是一个年轻人(他认为他知道了真相,知道这个女人快死了,并不担心其间的矛盾)。他确实关心老妇人的烦恼。这一点,她已经感觉到了。对于病人来说,这种关心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她激动地诉说着她的痛苦:她这轴线已经到头了,确实应该把位置让给年轻人了。她无聊吗?这是肯定的。她像狗一样,待在一个角落里。是该结束了。因为她宁可死,也不愿意成为别人的负担。

她的声音变得像吵架一样。一种市场上的声音,讨价还价的声音。不过这个年轻人明白。但是他认为成为别人的负担总比死强。这一点只证明了一件事情:显然他还从未成为任何人的负担。他看见了念珠,就对老妇人说:“您还有上帝。”的确是这样。然而就是在这一方面,她还是感到无聊。如果她长时间地祈祷,如果她眼睛看着地毯上的图案,她的女儿就说:“她还在祈祷!”病人说:“关你什么事!”“不关我什么事,但是刺激我。”老妇人不说话了,长久地盯着她的女儿,目光里充满了指责。

年轻人怀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痛苦听着这一切,这种痛苦使他的胸部感到不舒服。老妇人还在说:“等她老了,她就知道了。她也会有这种需要的!”

人们感觉到这位老妇人摆脱了一切,除了上帝,她全身心地投入了这最后的痛苦,不得已地贞洁,过于轻易地相信留给她的只是唯一值得爱的东西,终于一头扎进笃信上帝的人的苦难之中。但是,生的希望重生了,上帝并不一定反对人的利益。

大家上桌了。年轻人被邀吃晚饭。老妇人不吃,因为晚上的饭菜不易消化。她待在一角,在听她说话的人的背后。年轻人感到有人观察他,吃得不舒服。不过,晚餐还是在进行。为了延长这个聚会,大家决定去看电影。放的正好是一部逗乐的片子。年轻人冒失地接受了,没想到他的背后还有一个人。

出门之前,客人起身去洗手。显然,老妇人不去,这是没有问题的。她即使身体灵便,无知也使她不能理解影片。她说她不喜欢看电影。实际上,是她不理解影片。她待在角落里,给予她的一颗颗念珠以巨大而空洞的注意。她的全部的信任都放在她的念珠上了。对她来说,她所拥有的三个东西标志着神性开始的物质原点。念珠、基督像和圣约瑟夫像的背后,开了一个巨大而幽深的黑洞,她在其中寄托了全部的希望。

大家都准备好了。每个人都走近她,拥抱她,祝她晚安。她已经明白了,用力地抓住她的念珠。但是,看起来,这个动作可以说是绝望,也可以说是虔诚。大家拥抱了她。只剩下年轻人了。他友爱地握了握老妇人的手,然后转过身去。但是,老妇人望着这个对她感兴趣的人离去。她不愿一个人待着。她已经感觉到孤独的、可怕长久的失眠和单独面对上帝的绝望。她害怕,只好依赖这个人了,这个唯一对她表示兴趣的人了,她握住他的手不放,用力握住,笨拙地表示感谢,以证明她的强调。年轻人很窘。其他人已经转身催他快点了。九点钟开始放映,最好是早一点到,免得在售票窗口前等着。

他感到置身于从未经历过的最可怕的不幸面前:为了看电影而抛弃了一个年老力衰的妇人。他想走开、躲避,不愿意多想,他试图抽回他的手。一刹那间,他强烈地憎恨这个老妇人,真想狠狠地抽她一个耳光。

他终于抽出了手,走了,而病人在椅子里欠了欠身,恐惧地看着她唯一确信的东西消失了。现在,没有什么保护她了。全部的心思都在死亡上,她不知道究竟什么东西使她害怕,但是她感觉到她不愿意一个人独处。上帝没什么用,除了使她远离众人,一个人待着。她不愿离开众人。她为了这而哭了起来。

其他人已经上了街。一种难以根除的悔恨噬咬着年轻人。他朝着明亮的窗户抬起了双眼,幽幽的目光消失在寂静的房间里。眼睛闭上了。生病的老妇人的女儿对年轻人说:“当她一个人的时候,她总是关灯。她喜欢待在黑暗中。”

P13-15

序言

第1卷序:局外何人?

李玉民

最难理解的莫过于象征作品。一种象征往往带有普遍性,总要超越应用者。也就是说,他实际讲出来的内容,大大超过他要表达的意思。艺术家只能再现其动态,不管诠释得多么确切,也不可能逐字对应。尤其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总合乎人性的尺度,本质上是少说的作品”。

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所表达的这种观点,道出了阅读象征性作品所碰到的最大难题。作者遵循这一美学原则:多讲无益,少说为佳,在作品中留下大量空白,任由读者去猜测。我们读这类作品,思想上也总是纠结矛盾:一方面享受着作者有意无意留出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苦于捉摸不定而又希望作者多透露些信息。不过,更多的信息,只能以这类成品的说明书的形式透露了。因此,加缪在多处也做了类似说明。本文通篇都要谈这个问题,不妨先讲一点加缪的语言风格。

加缪具有深厚的古典写作功底,语句简洁凝练,往往十分精辟.这里略举一段,实际体会一下:

我知道我离不开自己的时间,就决定同时间合为一体:我之所以这么重视个体,只因为在我看来,个体微不足道而又倍受屈辱。我知道没有胜利的事业,那么就把兴趣放到失败的事业:这些事业需要一颗完整的心灵,对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胜利都不以为然。对于感到心系这个世界命运的人来说,文明的撞击具有令人一隍恐的效果。我把这化为自己的惶恐不安,同时也要撞撞大运。在历史和永恒之间,我选择了历史。只因我喜爱确定的东西。至少,我信得过历史,怎么能否定把我压倒的这种力量呢?

——《西绪福斯神话》

这类语句,我翻译时下笔就十分滞重,即便引用来重抄一遍,仍旧觉得沉甸甸的,其分量自然来源于思想的内涵。语言如此,更有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如默尔索、卡利古拉,乃至西绪福斯、唐璜等,言行那么怪诞,身陷莫名其妙的重重矛盾中,如何给予入情入理的解释,恐怕除了少数专家,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望而生畏。

记得十来年前,在北京打拼的一位青年导演组织剧组,排练好了五幕悲剧《卡利古拉》,租用北京青年小剧场,计划演出一个月。我作为加缪戏剧的译者,应邀出席了最后彩排和首场演出。这群扮演古罗马人的青年演员,似乎领会了这出古罗马宫廷戏的精神,直到演出,包括导演在内,谁也没有向我提出任何问题。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表现出北漂青年那种的十足热力。表演特别用心认真,其忠实于原作的程度,不亚于我的翻译。问题出在散场时,有的观众没有看懂剧情,得知我是翻译,便一遍遍问我,这场戏是什么意思。当时以我对加缪作品的把握,还不能深入浅出地回答不知加缪是何许人的观众,我只好泛泛讲了几句,观众还是一脸疑惑的神情。幸好同去观戏的北大教授、好友车槿山在身边,他当场给几名观众上了一堂关于加缪的启蒙课。

我记述这一笔,既赞赏那些青年的勇气,率先将加缪的戏剧搬上中国舞台,虽然还有一点水土不服,但终归算一件小盛事,也因为临场方知,恰当地解释加缪的作品并非易事——《卡利古拉》一出戏尚且如此,遑论加缪的文集!

不过,随着翻译加缪的作品越来越多,我恍然有所觉悟,在组织这套文集时,也欣然接受我的合作者之一程小牧的建议,不以传统的题材分类,编为小说卷、戏剧卷和散文卷,而是大致以写作时间为序,分为1、2、3三卷。这样,每卷中都有同一时期的代表性小说和戏剧作品,以及相应的理论著作,既方便了解一个时期几部作品的相关性,又有助于读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加缪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变化。譬如1卷中,小说《局外人》、剧作《卡利古拉》,以及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如果不挑字眼儿。就不妨称为“荒诞三部曲”。2卷里的长篇小说《鼠疫》、剧作《正义者》和理论力作《反抗者》,则组成第二个系列,也可以顺势称作“反抗三部曲”。至于3卷,从叙述文《堕落》开始,加缪似乎进入深度反思,总结他半生斗争的生涯,他似乎正经历一次新的蜕变,但是文中的象征还不甚明晰。直到未完成的长篇,类似传记的《第一人》手稿的发现、整理出版,我们才得以窥见加缪生前最后阶段的思想进程。这方面在3卷序言中另有交代。

……

西绪福斯也像普罗米修斯那样,怀着善心为人类谋幸福,也因为热爱这片大地,必须付出代价。加缪还在文中举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形象映衬俄狄浦斯一旦知晓自己的命运.便陷入绝望,弄瞎双眼,讲出一句声震寰宇的话:“尽管罹难重重,我这高龄和我这高尚的心灵,却能让我断定一切皆善。”这些以及前面我们着重提到的,都是文眼,值得我的认真发现,尤其作者将这些品质赋予了他的人物。

创作,就等于再生活一次。早年的普鲁斯特,刚刚获诺贝尔奖的莫迪亚诺,无不如此。加缪还特意指出:“艺术作品既标志一种经验的死亡,也表明这种经验的繁衍。”多少人都想试试身手,力图模仿,重复,重新创造现实,仿佛一颗颗星跃上夜空,形成人造的大千世界。不管戴着荒诞的面具怎样过度的模仿,生活在这个大地的人,最终总能拥有我们人生的真相。

一种深邃的思想,总是不断地生成,结合一种人生经验,在人生中逐渐加工制作出来。同样,独创一个人,就要在一部部作品相继呈现的众多面孔中,越来越牢固而鲜明。一些作品可以补充另一些作品,可以修改或校正.也可以反驳另一些作品。

局外何人?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就是这个默尔索,也是卡利古拉、《误会》中的玛尔塔、里厄大夫、塔鲁、卡利亚耶夫、多拉……总之,形象“越来越牢固而鲜明”的荒诞人。

下面这段话我们不愿意看到,但是毕竟发生了:

如果有什么东西终结了创造,那可不是盲目的艺术家发出的虚幻的胜利呼声:“我全说到了”,而是创造者之死,合上了他的经验和他的天才书卷。

1960年1月1日,加缪乘坐米歇尔·伽利玛的车回巴黎,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加缪的生命戛然而止,“合上了他的经验和他的天才书卷”。

2015年5月于广西北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