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楞伽大义今释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南怀瑾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重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六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

《楞伽大义今释》是南怀瑾先生关于《楞伽经》的一部巨著,在书中,南怀瑾先生为读者清晰地理出此经头绪:经中首先借大慧大士之口,提出108个人生思想哲学问题,但佛陀并没有一一作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对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分别加以辨析,然后引向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可见《楞伽经》宗旨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经南怀瑾先生一点拨,楞伽奥义昭然若揭。

内容推荐

《楞伽大义今释》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目录

出版说明

自叙

凡例

楞伽经大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蒋之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苏轼)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槃唯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二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什么是涅槃的真义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槃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理论辩证和文词的观点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总表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试读章节

如何恢复真识

佛又说:“如果要恢复本来真识的自相(如来藏旧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

附论(五)

(故知要不着相,首先就须消灭分别事识的作用,也就是说:首先须灭掉思惟分别的意识,这正是其他经典所谓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误解没有了分别意识,就等于木石的无知,须知分别意识,只是由真识转相的第八阿赖耶识中间的一种作用。分别意识灭了,才能见得到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机的真面目。下文就是佛对“识灭”作进一步的指示。)

佛又说:“只要把生起相续作用的生因消灭了就可以啦。因为把所以生起相续作用的‘因’灭了,自‘因’相继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那么,相续的作用也自然无法存在。这里所说的相续的因和缘又是什么呢?所谓‘因’者,乃是基于现量而显的现识转相作用,它依于无始以来的妄想熏染习气而生。所谓缘呢?就是依他而起,从心识中,引起见分分别的境界。譬如泥团和微尘,泥团不一定就算是微尘,微尘累积才构成了泥团。如果说它是两物,但泥团其实就是微尘累积而成。如果说它是一物,但它们却是两个形体。所以泥团与微尘本质上虽然相同,现象上却有差别。又譬如金了做成了任何器皿,器皿的作用性质不同,而并不失去金子原来的性能。由这个譬喻,你可以了解现识所起的现量境,一转而引起分别事识等的作用,都是如来藏识(阿赖耶识)真相转变的转识所形成的。如果如来藏识和转识等的形成作用,根本是两回事,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如来藏识就是转识等的因子。如果认为不是相异的,那么转识等所形成作用的现象灭了时,如来藏识也就跟着灭了。事实上,转识之间,有变化坏灭的迹象,但如来藏识的自相,却是不灭的。要知道所谓诸识灭者,不是如来藏识的自相消灭了,只是转识业相的流注现象灭了。如果如来藏识自相也会灭的话,那么如来藏也便是有生灭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于外道们的断见理论了。”

附论(六)

(上述佛所讲的唯识法相的话,是说明凡夫众生心识的现状,都是从如来藏识的业力流注为因。由无始时来的我执和法尘的遍计所执,和现行的业力互相辗转熏习,生起人我的八种心认现象的作用,所以名为八识。如果能够灭掉一切诸识的妄缘熏习,不起遍计所执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顿断业识妄想之流,转识成智,得到真如性净的如来境界。但灭除业识之流,并非如世间的断灭见解,灭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灭是灭了一切业识之流的流注相,转了幻有妄想种子的熏习,而圆成净智的光明。所谓无生与不生也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时间所具的种性,和无边虚空的种性,都如换旧更新,由此转了污染熏习的业力而成为净智,阿赖耶识转为真如,乃是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但依体而立义,便说为毕竟空,因为真知自相,的确已经空了一切业识流注之相。唯依用而立义,便说为胜义有,因为真如的体相本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奈何学者都由这个道理而兴起理念上的争端,实在是没有圆融贯通吾佛一大藏教全体的宗旨。如果真能证到‘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境界,自当释疑息诤了。)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P29-31

序言

佛经难读,佛经中楞伽经尤难读,苏子瞻曾言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传曰,君子尊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土儒家,由汉及宋,程朱陆王,聚讼纷纭及于千载。譬之佛学,其犹去佛而禅,离义而玄,所谓胜义有与毕竟空者,门户主奴,至今未尝稍戢者乎。昔达摩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言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生开示悟入。盖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指示空有不异,不仅唯识学者,必须精究深习。性宗大德,更应体察达摩印心之语,勤为修证。吾尝言文学与宗教,其体与质常为术与用所朦胧掩蔽,而不易窥其真正面目。若宗教文学中佛典高文,迷离放诞,其弊尤甚。曩者童蒙授读两京三都诸赋,每言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昏沉徜徉,莫知究竟。若以佛典中华严楞伽诸经观之,则汪洋千顷,浩浩乎不知其畔岸,盖视庄马扬班诸子尤云泥焉。虽然,先圣微言大义,爬梳抉剔,皮脱骨露,精微要旨,无不莹然照耀,使学者取之不尽,悟证无穷。南居士怀公今继楞严大义今释,续著是书,盖为未来千百世有心求道者尽其锄耰之力,为悉去其荆棘秭稗,将以良田万顷,金珠玉粒,贻传于后之来者。大善知识之愿力,所以觉世而宏道者,功德为无量矣。六年前楞严大义今释付梓之日,予既为文跋其书末,六年以来,奇岩精舍之经筵不辍,顽钝如予,曾不以忧患稍挫其精进,而辱公不弃以为可进于道者,彷徨顶礼,因纪其因缘于书端云。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沧波居士程中行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