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拉金所著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升级版)》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时间”这回事。如果你跟很多人一样,也是因为“太忙”而没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的话,那请你一定记住,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他们比你更忙,结果却完成了更多的工作。这些人并没有比你拥有更多的时间。他们只是学会了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而已!有效地利用时间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技巧,就像驾驶一样,有效利用时间,不是成为时间的奴隶,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切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管理自己的时间,这就是所有成功的秘诀所在。阅读本书,你将换来的是:如何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业,帮助你学会区分那些重要和不重要的活动;摆脱毫无成就的生活,停止拖拉,立即行动;更好地在压力下工作,准确及时地完成计划;更好地赚钱,更好地利用时间;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将教会你如何更加“聪明”地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读阿兰·拉金所著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升级版)》,是有价值的时间投资。
“勤奋不一定就有好报,要聪明的工作。”
“更多的享受生活,不要过于追求‘井井有条’。”
“要少干活,多得结果。”
“不会计划,就是计划失败。”
……
拉金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区分那些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事情,如何停止拖拉立即行动,如何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创造安静的时间,如何使自己的时间更有效率……
拉金教会我们:要珍惜生命赋予我们的两件伟大的礼物——时间,以及如何让利用时间的能力。
打开本书,你的时间和生活将由自己做主!
第23章 尽力而为,结果如何,都视作成功
你是否打算每天晚上花点时间去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呢?如果不去尝试的话,你永远都不会取得成功。但如果你尝试了的话,虽然未必一定能够成功,但你至少会有成功的可能。
大多数人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避免损失,而非增加收益。比如说读报纸。许多人都喜欢从头读到尾,生怕漏掉了一些有趣的内容。可问题是,在你看完了头版以及自己喜欢的几个版块之后,再继续浏览其他的版块还有什么意义呢?毫无疑问,大多数情况下,你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在我看来,你还不如用这段时间陪陪孩子,读读书,或者是干点别的事情。
有些人会花很多时间考虑是否去做一件事情,唯恐自己做错了决定。事实上,“犯错误”有时是一种有效的节约时间的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尝试,你才能知道哪些方法是行不通的。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丢掉那些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比如说你的人生目标是当一名诗人。可经过几次尝试之后,你发现写诗根本不符合你的性格,所以你只好放弃这个理想至少暂时放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起初的失败其实可以被看成是一座桥梁,一座使你更加靠近人生目标的桥梁。
研究表明,那些期盼成功的人往往要比那些害怕失败的人更加幸福,也更有成就。如果你愿意在刚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接受失败的话,你就可能会有足够的能量坚持到最后。不要因为“错误”而灰心丧气。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每次犯错误的时候,不妨把错误看成是迈向成功的一个必要步骤。
我总是会把这个过程称为“尝试与成功”。记得在我人生当中有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当时一切都非常艰难,可我总是告诉自己,人一辈子犯错误的次数总是有限的,所以虽然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每一次失败之后,我都距离终点更近了一步。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不要总是重复相同的错误。当然,我最终看到了希望,虽然这个过程比我当初想象的要长很多,而且我也付出了比想像中要多得多的精力。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就变得越来越顺利了。
当你开始做一些自己以前从没做过的事情的时候,无论刚开始的结果有多么糟糕,都不要灰心丧气,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坚持向前都比无所作为要好。如果刚开始很难接受失败,你可以用下面的话来安慰自己,“如果这件事情确实值得做的话,做得不好也没关系!”
尝试与成功的价值
一家舞蹈公司正在排练一出新的芭蕾舞,领舞的那位演员总是出错。虽然他也尽力改正,可看起来结果并不是很好。当最后一次排练结束的时候,导演问他是否要再来一遍。这位演员回答道,“不,没有必要。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果然,在正式演出的时候,演员并没有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尝试与成功”的很好解释。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都是在经历多次失败之后走向成功的。玛丽·居里夫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和路易斯·巴斯德三个人一共失败了成千上万次。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人都很可能会在第一百次失败的时候放弃实验,可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今天很可能就不会有镭、盘尼西林,或者是巴斯德奶了。
或者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个人的经历:
1832年 失去工作
1832年 竞选立法委员失败
1833年 生意失败
1834年 竞选立法委员再次失败
1835年 亲人去世
1836年 神经崩溃
1838年 演讲失败
1843年 竞选国会议员提名失败
1846年 当选为国会议员
1848年 没能被再次提名
1849年 竞选地方官员失败
1854年 竞选参议员失败
1856年 竞选副总统提名失败
1858年 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1859年 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尽力而为”过好自己的生活,一味地后悔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千万不要让失败挡住了你的道路,不要浪费时间去担心那些可能会出问题的事情。你总是能够从每一次经历当中有所收益。记住:即便距离上一次失败只有15分钟,你在这段时间里也已经成熟了一些。
一个人很难在几天之内改变自己的习惯。养成或者是改变习惯都需要时间,有时候甚至会需要一两年时间。但即便如此,你还是可以让自己每天都向着最终的人生目标靠近一步。而且你可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立即开始。经验告诉我,那些勇敢尝试过本书中所谈到的技巧的人都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你将学会从每一分钟里得到更多的享受,在你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当中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且你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变得更加轻松。你的人生随时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或许就在今天。
好了,在即将结束本书的时候,我建议你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你最应该做些什么呢?
P245-248
没有时间的我们没有幸福的未来
《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中文版序言
我有些时候会应邀做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讲座,给正在大学读书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或者给三十至四十岁之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从一张张期待的脸上我看到一种共同的困惑,在一次次话语的交流中我听到一种共同的经历: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人们渴望找到一种灵丹妙药,彻底改变自己的时间赤字局面,从窘迫的时间债务中跳脱出来。
时间不够用,成了现代中国人的常态。你也许会提醒我不该在断言中加上中国这两个字,“现代人”会更有普遍意义。但事实上,我着意想突出中国人的时间窘境,是要戳穿一个欺骗性的诉说,一个我们都生活其中并引以为傲的赞誉——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
也许我是在最不合适的时机挑战。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对于全球的年增长率起到了关键作用,世界上的很多大公司把目光投向中国(如果总是看《参考消息》的话,你会觉得中国光辉得了不得)。法国一位商学院的院长讨论起法国的经理人员的情况时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跟中国人比,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奋。”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说,“他们晚上不愿意加班,周末也不愿意工作”。同样的,在很多国际性企业中,大家会普遍觉得中国分公司或者办公室的下班时间最晚,周末经常连轴转。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效应”——中国人干活是不要命的!
中国人确实是干活不要命了。我不愿意再列举出那些五十、四十甚至三十多岁就失去生命的精英,让他们安息吧:死当然是极端的情形,但是,即使不死,这样的忙忙碌碌,带给了我们幸福吗?
听到这个问话,很多人首先是已经觉得这个词好陌生了——幸福。接着就会有不少人开始讲起自己的财富或者职务晋升,来作为度量幸福的尺度。
在我的讲座中,我会请参加的人一起做一个练习——请每个人写下自己72岁的时候离开人世(我总是很抱歉地跟大家检讨这个冒犯),人们所书写下的你的生平(也就800个汉字)。来听讲座的人早就准备好了记录的本子,却没有想到我会让他们做这样一个练习。三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很多人的本子上只留下了寥寥的第一行字——×××,于××年××月××日逝世,享年72岁。
然后就不知道该写下些什么。
不是提笔忘字,不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而是,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一生要怎么度过,而几乎就没有人把想过之后的人生目标落在纸上,形成文字。
然后呢?然后我们就勤劳。就勤劳地终其一生。我们很有效率,但是没有目标。我们笨鸟先飞,但是不知所终。 不光是没有人生的计划,我们同样没有一年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我们总是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赶不上一通电话。”当有些时候我们希望约定明年某位教授的时间安排时,得到的是略带嘲笑的回答——这么早怎么可能?所以中国大学里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每年都是到时候再订,所以也从来无法在半年或者三个月前约请到重要的嘉宾或者毕业生的家属。
即使是费了一些工夫订出了一个年度计划,然后呢?束之高阁,忘之脑后。从前年开始我经常给一些朋友建议,把他们的年度计划浓缩为三句话,然后打印出来贴在他们计算机显示器的上栏,确保他们每天、每次打开计算机的时候总是(被迫地)自动地能够看一遍,在心里(或者大声地)读一遍。不这样做,永远是会沉浸在C事件,努力追逐B事件,而A事件往往就成了忘却的纪念。
一般意义上,了解一个CEO的日程安排,观察他的时间分布,就能发现他真正关心的是什么——这是下属如何“管理”上司的一个基本功。可是,看看我们周遭的那些高管人员,他们的时间分布,真正地体现了他们的关心之处吗?明茨伯格在1973年《管理工作的本质》中的发现,究竟是习惯,还是自然?
人际关系是相当地消耗时间的,可是因为时间不够用,许多管理人员经常将重要的谈话、困难的谈话约在十五分钟或二十分钟之内。我不是怀疑你的表达或者沟通能力,我只是高度怀疑这会导致你的工作方式被评价为粗放、简单、难以接受;这种重事件性行动(被迫的日程安排)轻沟通(最容易被压缩、排挤的时间安排)的做法最后导致的是重任务、轻关系,重事、轻人。这样的组织逐渐地就呈现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你愿意在其中工作吗?而原因还是在时间。
忙而不盲!事赶事,人赶人。但是如果人被事情拖着走,那么一定是出了问题,所谓的忙昏了头。我笃信,一定的空闲才能产生创造力。毛泽东老有些个高招,是因为他不用忙碌别人那些细节。不盲的意思是对于总体上有个把握,心中有数。不盲的意思是能够要事第一,能够区分紧急的事情与重要的事情。不盲的意思是不因为一件事情大家都在做我就一定也要做,也不因为大家都喜欢我,我就要做他们想让我做的事情。所以,经常要花点时间,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这是忙什么呢?我的目标和我现在的路径还是一致的吗?
中国人刚刚懂得了追求财务自由度,却忘记了时间自由度。中国人不能满足于勤劳,没有时间管理的勤劳是个坏事情!
我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幸福的好书,这因此也就关系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我相信这是让很多人读后受益一生的一本书。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