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梁从一名知青成长成为一名领导干部,经受了各种历练,经历了在困难中求发展、在血与火中反分裂的考验。《大漠春秋》记录的正是张国梁在新疆大地上默默扎根、辛勤耕耘的点滴。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为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漠春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国梁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国梁从一名知青成长成为一名领导干部,经受了各种历练,经历了在困难中求发展、在血与火中反分裂的考验。《大漠春秋》记录的正是张国梁在新疆大地上默默扎根、辛勤耕耘的点滴。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为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内容推荐 张国梁编著的《大漠春秋》记载了一位共产党干部自1970年至2012年在新疆插队、工作四十多年的真实经历,从各个方面记录了他在新疆扎根、成长,与新疆人民共发展、共患难的人生历程,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新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为新疆的繁荣发展奉献自己一生。因此,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为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蹉跎岁月 第一节 少年梦想 第二节 父母教诲 第三节 经受磨难 第四节 下乡洪流 第二章 插队日子 第一节 告别浦江 第二节 落户戈壁 第三节 风雪天山 第三章 新的征程 第一节 风华正茂 第二节 白手起“家” 第三节 良师益友 第四节 走马上任 第四章 重任在肩 第一节 物阜民康 第二节 春风拂面 第三节 推进开放 第四节 重视党建 第五节 心系百姓 第五章 激情岁月 第一节 赴伊就任 第二节 当好助手 第三节 开始主政 第四节 奋战“九五” 第五节 大德在民 第六节 守土有责 第七节 扶贫攻坚 第八节 援疆情怀 第六章 峥嵘岁月 第一节 斗争简史 第二节 “2·5”事件 第三节 正义审判 第四节 边城战斗 第五节 抓捕敌首 第六节 雨夜出击 第七节 围歼顽凶 第八节 乘胜追击 第九节 丰碑永存 第十节 坚强后盾 第十一节 夯实基础 第七章 扬帆起航 第一节 迎来东风 第二节 蓄势待发 第三节 风生水起 第四节 霍尔果斯 第五节 乘势而上 第六节 百年梦圆 第七节 “颈”变通途 第八节 情满伊犁 第九节 哈族英豪 第十节 亲切关怀 第十一节 走出河谷 第十二节 战友情谊 第十三节 草原之夜 第十四节 告别伊犁 第八章 人大履职 第一节 转变角色 第二节 创新工作 第三节 强化立法 第四节 离任感言 第五节 沪疆情深 第九章 社团任职 第一节 新的压力 第二节 新的起点 第三节 新的使命 第四节 新的感悟 第十章 境外考察 第一节 首次出国 第二节 美国“留学” 第三节 邻国考察 第四节 澳洲之旅 第五节 欧洲参会 第六节 与台交流 第十一章 骐骏驰骋 第一节 正风肃纪 第二节 习总治疆 第三节 壮心不已 第四节 砥砺奋进 第十二章 文章 附录 第一节 本人文摘 一、在农四师党委融合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在自治州老干部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 三、开放包容的智慧之光 第二节 大卫文章 难忘援疆岁月 第三节 陈斌文章 积极探索西部大开发中援疆工作的新路子 第四节 俞明文章 文史遗产与古为今用的创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蹉跎岁月 人世沧桑,岁月无情。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中瞬间即逝,唯有人类创造的历史永恒。 人生是首诗:有激情也有低调,有欢乐也有辛酸,有成功也有失误。人的一生中难免经历曲曲折折、风风雨雨。 拂去岁月的风尘,淡化人世沧桑,去追踪历史的足迹。这是一位一代风华的知青,在黄昏时刻坦陈的衷曲,激情的絮语,人生的自白。它是历史的印痕,更是生命乐曲中华彩乐章的再现和绕梁不绝的、悠然荡漾的余韵。 第一节 少年梦想 我出生在上海一个基层干部家庭,从小就是个乖孩子,放了学就回家做作业,从不在弄堂里玩耍,更不会和别人吵架、打架。姐姐比我大两岁,在我13岁时就去了新疆。作为长子,我一直管教弟弟,他与小伙伴在弄堂里玩耍或偶然打架,我总是摆出哥哥的架势把他拽回家。我其实并不聪明,学习时有点“死读书”,但是从小画画很出众。 在我的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小学班主任江仪梅老师。她是个大家闺秀,温文尔雅,博学广识,又有慈母般的爱心。有一次,同学调皮闹事,江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几个大字。她说,人生最宝贵的是光阴,当光阴逝去,我们却等闲白了少年头时,留给我们的将是无限的懊悔与忧伤。 启蒙老师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刻骨铭心,成为我成长中一条重要的座右铭,一直激励我努力、努力、再努力,勤奋、勤奋、再勤奋。回顾这辈子走过的路,如果说事业上有所成就,其“秘诀”就是两个字:勤奋。 我初、高中都是在上海市光明中学上的。这是一所上海有名的重点中学,至今已有129年的历史。原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先生就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前身——中法中学。初中是在无忧无虑、轻松愉悦中度过的,远没有今天的学生那样有学习压力,当然也远没有今天的学生那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1964年我读初三,就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当时班上入团的也就四五个人。 初中毕业时,在一片“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声中,班上的几位同学被动员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触动,既为他们穿上绿军装高歌去新疆而自豪,又为他们没能上高中继续学业而惋惜。他们当中,有的是我非常羡慕的、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有的是非常有组织能力的活跃分子。直至今日,我每每想起他们便肃然起敬、感慨万分。如果他们能再读几年书,或许他们在边疆更能发挥作用,或许他们的人生命运会被重新书写。后来他们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逆境”,但经过艰难困苦的岁月磨砺,也成就了一番虽也被称之为轰轰烈烈、却未必被看作有多么辉煌的事业。然而正是由于这些许许多多的普通支青的艰苦创业和默默奉献,才有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今天的辉煌。 在高中,我依然学习成绩平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上海重点中学的外语是学俄语,每当夜晚,我家石库门的楼里总会传来我背俄语的朗朗之声,但成绩却也只是一般。我立体几何这门课成绩却出奇地好,而且我对解析立体几何特有兴趣。我想,这是得益于我绘画的天赋吧。我对透视的感觉特好,别人感觉不到的立体感,我通过绘画透视学原理就能慧眼识破天机。自此,我渐渐萌发了自己的梦想,要考中央美术学院或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长大当画家或建筑工程师。 风云变幻,寒去暑来。随之而来的“文革”,完全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随着“停课闹革命”和“上山下乡”,我上大学当画家、当建筑工程师的梦想被彻底打碎了。后来,当我走上仕途,当了领导后,还时常会为没有实现少年的梦想而抱憾,甚至耿耿于怀。 第二节 父母教诲 老子日:“行不言之教。”说的是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我的父母是言传身教的最好典范,在我人生道路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言行教诲留下的深深烙印。 新中国刚诞生,组织就安排父亲当上海市南京路上的三益绸布店经理。1953年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父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组织任命为商业最繁荣的黄浦区的区衣着业公方总经理,统管全区大小绸布店。1956年全国掀起合作化高潮,成立人民公社。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被调至黄浦区委机关,下到街道办事处搞集体企业,且毫无怨言。父亲这一“下”就是27年,“官”至组长,直到73岁退休。 母亲1953年从里弄工作做起,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解放后嵩山区第一批发展的党员,后来又成为党小组长,被提任玩具厂厂长、支部书记。母亲在“文革”中受冲击,恢复工作后调至当时在上海颇有名气的上海解放家具厂任书记兼厂长,直至退休。 父母在我眼里永远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形象。虽然他们官不大,都是基层干部,但他们对党忠诚,对工作勤奋,对事业执着,对自己严律,一直是我的楷模。虽然他们很平凡,没有干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不为名,不为利,为我们子女作出了表率。 1961年姐姐初中毕业,才15岁,父母就响应党的号召把他们的掌上明珠——唯一的女儿送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到支援边疆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母亲亲自到学校作动员报告,率先垂范带头送女儿去边疆。姐姐当时是全校唯一一名报名去新疆的学生。 那个年代,父母不仅要抚养我们姐弟三人,还要赡养在老家的奶奶和伯母,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真是“屋漏偏又逢下雨”,1961年又值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经济状况更加窘迫。姐姐临行去新疆时,母亲只能将自己身上穿的棉毛衫、裤给姐姐御寒。我清楚地记得姐姐离家时的行李十分简单。娇小、瘦弱的身子只拎着一只旧式纸板小箱子,踏上了西去的列车。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记忆慢慢模糊,但姐姐离家西行的一幕一直定格在我脑海里。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便黯然伤神,潸然泪下,直到现在依然如此。5年后,我都上高中二年级了,才见到第一次回家探亲的姐姐。P7-9 序言 距离54次列车把他从东海之滨带到西域荒漠,时间已整整过去了45年。在这45年里,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插队知青成长为深受好评的领导干部,从一个懵懵懂懂的上海男儿蜕变成豪情满怀的“儿子娃娃”。 他,就是张国梁。 在新疆工作了近半个世纪,张国梁和很多援疆干部都很熟络。在援疆干部眼中,他既是受人爱戴的领导,更是值得敬佩的兄长。张国梁常把自己也唤作“援疆人”,只不过和援疆干部的“三年一茬”相比,国梁同志的援疆生涯,持续了大半辈子。 把自己的往事,拣出印象深刻的片段,写成文字,集结成册,不仅可以对自己的过去多些回味,还可以向年轻人展示他们不曾经历的历史,给后人以启迪。面前的这本《大漠春秋》,记录的正是张国梁在新疆大地上默默扎根、辛勤耕耘的点滴。从米泉县到阜康县,从伊犁州到自治区人大,从自治区科协到巡视组,故事未必个个生动,却是国梁心底最温存的记忆。 岁月倥偬,流光易逝。从花季到暮年,不过是一转眼的工夫。回头望去,曾经看似平凡的一个个抉择,其实都悄然承载着命运的巨变。作为“娘家人”,我们很高兴看到国梁把他的蹉跎岁月浓于这本《大漠春秋》之中,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回忆,更是激励我们新一代援疆人前进的一本珍贵教材。 书中,身在安徽歙县插队的国梁曾这样进行思想斗争:“我是到了‘广阔天地’,但似乎这个‘天地’还不够广阔;我是加入了上山下乡的洪流,但似乎又远离了知识青年们聚集的轰轰烈烈的战斗天地的战场。我有一种在大浪淘沙中落伍的感觉。好儿女要志在四方,青年人应该有鸿鹄之志,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就像当年姐姐去新疆、我的同学们去新疆一样,我也要投身到火热的边疆建设之中。” 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工作再度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在不断变幻的社会环境之下,如今的新疆,需要更多像国梁一样有胆识、有真知、有担当的干部人才共担兴疆大业。 衷心希望这本《大漠春秋》能伴随更多有志之士砥砺前行。 张仁良① 2015年3月15日 后记 这辈子从没有想过要写书,这是因为:其一,本人认为自己的经历、资历还不够格写回忆录之类的书;其二,本人非名人、明星,本没有什么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和轶事趣闻;其三,本人凡人一个,一辈子没干惊天动地的事,没有可炫耀的。 2010年,我的朋友俞天国赠送我他著的《绝望中的梦》一书,我连夜一口气将书读完。俞天国原是一县卫生局局长,在公务中不幸颈椎骨折、脊髓损伤,四肢瘫痪,被专家判定从此站不起来,只能坐轮椅了。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消沉,而是依靠自己学过医、当过医生的专长,顽强拼搏,以身试药,以身试医,刻苦探索治瘫之路,终于成功站了起来。接着,他又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办康复医院,专门研究、收治各种瘫痪病人。他的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专题报道。他的论文还引起美国中医学会的重视,数次被邀请赴美国参会。 天国瘫痪时,儿子才十四岁,女儿才九岁。在他最艰难、最痛苦,甚至面临残废威胁的时候,九岁的女儿与班主任老师以及全班同学来到他面前,为他唱歌、表演节目。女儿还当着老师和同学们的面朗读了《给爸爸的一封信》,要爸爸“别灰心,不要失望,要身残志坚,要像张海迪那样,重新开创璀璨的人生。”女儿还对他说,将来应该写一本书,记录下病中的感受,用来教育别人……对社会也是贡献。 在女儿的提醒和鼓励下,天国怀着不屈的梦想,努力挣扎着,终于奇迹般地得到了比较好的康复。之后,在政府和亲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上,开起了小诊所。从此,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生活有了坚实的基础。学医的妻子在悉心照料他的同时,与他一起开办了康复医院。儿子学医也开了诊所。女儿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成了父母的骄傲。 天国身残志不残,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变成对病人、对社会深深的理解和挚爱,把自己与顽疾抗争的心路历程作为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记录下来,写了一本15万字的书,令我为之动容。虽然我没有他那样顽强抗争、挑战自我的动人故事,但却启发我下决心写写我所经历的几十年,尤其是通过我的感受,反映新疆米泉、阜康、伊犁的变迁、变革、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热爱新疆,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2012年5月,我开始动笔,其间有出差、开会等公务,断断续续,至翌年3月基本脱稿。因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一字一字写出来,接着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修改,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边抄写边修改。然后交付打印,再修改。几易其稿,至6月底正式脱稿,历时一年多。不会使用现代化工具,真是落伍了,煞是费事、费时,竞用掉了50多支水笔。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已过花甲之年,随着时光流逝,不少事在脑海中也淡忘。在县上工作时还动手写写,但这也主要是公文、新闻之类的文章。到地区任职后,主要是动脑、动嘴,无暇动笔了。且又无文学功底,文笔笨拙,自感书中不少地方没有写出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内容,但也只能这样了,总算是了却了心愿。 2012年11月,在乌鲁木齐邂逅来疆摄影的江苏法尔胜泓舁集团董事局主席周建松,他邀请我前去江阴参观他们的企业,并相约去看望他的老朋友,也是我的老朋友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之前,我多次去过华西村参观、学习。 2月14日,癸巳年正月初五,我利用回沪探亲机会前去江阴。在华西村宾馆,我和周主席拜会了吴仁宝。陪同人员说,老书记身体不适。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不是太好,但见了我们还是很高兴。他握着我的手说:“张书记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在新疆几十年很不容易。”他还赠送我一尊华西村的标志——“金牛”雕塑。随后安排他的女儿、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吴凤英陪同我们参观,又安排他的四儿子、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协恩来看望我们。 我回疆不久,3月18日便传来噩耗,吴仁宝老书记不幸因病去世,享年85岁。这次我与他的见面,也成了最后一面。作为中国著名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吴仁宝是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三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被列入10O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我永远怀念这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杰出典范、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楷模。感谢他多年来对伊犁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周建松主席在吴仁宝书记弥留之际,协调安排我与老书记见面。 在江阴我也有幸参观了法尔胜泓昇集团。周建松主席领导的这家企业已有51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金属制品产业集团,涉及光通讯、新材料、现代服务等领域,在金属制品行业中综合实力已连续22年位居全国同行第一、中国500强企业、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连续五届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称号。该企业的实力、创新及企业文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建松主席不仅是企业家,还是摄影家。他是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江苏省企业家摄影学会副主席。同时,他对书法亦很有造诣,我很欣赏他的摄影和书法作品。我的书稿脱稿后,便请他题写书名,他欣然答应,便写下了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感谢建松兄的题名。 这里,我还要感谢江苏省政协原常委、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家港市原市委书记、我的老朋友秦振华。感谢他对伊犁和我的关心。2014年国庆期间,我回上海探亲,10月6日,我携94岁的母亲和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一行前去张家港市拜访秦振华书记。秦振华是我尊敬的前辈和榜样,多年不见。一是甚是想念,二是带家人前去也是受受教育。在张家港,我们受到了秦书记热情接待和当面指教。秦书记虽已78岁,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也多年,但他讲话依然那么有激情,让人感染,深受鼓舞。据说,他还在全国各地义务作报告,继续在弘扬着张家港精神。秦书记赠予我《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记全国优秀市委书记秦振华》一书,使我有机会重温张家港精神,再学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的事迹、品质和精神。 感谢王怀玉主席为本书写了序言。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本书已专门作了记载。在写作过程中,我向怀玉主席提出,请他写篇序言,他欣然答应。怀玉主席离开工作岗位后,又承担了自治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工作,继续为自治区科技事业忙碌着。空暇之余,他又陆续写作并出版了《天厚集》、《经典笔记》、《岁月往事》、《环宇游记》四本书,在忙碌中他为本书写了序言,很是感谢。序言,对我的人生和本书作了中肯的评价,甚是感动。 感谢张仁良为本书作序。仁良作为上海第七、第八批援疆指挥部负责人,一直在反分裂斗争第一线——喀什地区领导援疆工作,是中央第一、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见证者、建设者和援疆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了解。来自家乡的“父母官”作序,为本书又增添了浓浓的乡情。 尤其要感谢上海援疆指挥部的鼎力相助。仁良和接任总指挥的闵行区委副书记杨峥、副总指挥姜爱峰等为本书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指挥部的朱锦为出版社事宜协调、沟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稿基本脱稿后,我请颇有文才的谢国政和科协办公室主任战强在工作之余和休息日参与修改,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原秘书李学军和科协办公室的年轻人承担了繁重的打字、校对、誊印工作。感谢国政、学军、战强和办公室的几位年轻人,由于他们的帮助,文稿增色不少。感谢祥贵提供了赴马兰基地学习的机会并提供了相关素材。 本书附录中收集了援疆干部丁大卫、陈斌、俞明的文章和我的文章、讲话稿,意在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伊犁乃至新疆,对文稿也是个补充。感谢大卫、陈斌、俞明的支持。 本书封面采用了尼加提·马合木提的摄影作品。尼加提原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厅长,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尼加提擅长拍摄野生动物和大自然风光,他的作品在新疆享有盛誉。感谢尼加提的摄影作品作为本书封面。 感谢伊犁摄影师秦杰提供的作品作为本书插图,摄影图片为本书增色不少。还要感谢伊犁州、自治区科协、米东区(米泉)、阜康市有关部门和同志提供相关资料给予的支持。 时间流逝,记忆淡忘。本书难免会挂一漏万,未写到的人与事,或不够确切之处,谨请见谅。 “后记”本落款为2013年岁末,后送审一年多。就在交付出版之际,201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批文:“自治区党委研究并报中央组织部同意,推荐张国梁同志为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候选人。”10月20日,中国老科协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到会讲话。大会选举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为会长,并选举出了6名副会长,36名常务理事,任期5年。本人荣幸地被选为副会长,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 人到晚年,几次认为在工作上该画上句号了,但总是没有画成。现在又站在了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工作的新的起点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努力担当起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和新疆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的职责,为老科技工作者服务好,团结和凝聚广大离退休科技人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更大作用而作出新的贡献。 2015年10月2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