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爱更智慧(合格父母九型角色修炼)
分类
作者 赵雨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雨林著的《让爱更智慧(合格父母九型角色修炼)》共分五章,讲解了父母如何通过“说、做、引、教、爱”五种科学教育方法,配合其独家的3A/3M学习理论(3A:行为-态度-能力;3M:生命健康-生命价值-生命智慧)融入其中,以“9种角色取代1种身份”的教育理念,处理好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在各个方面接受科学的引导和正确的教育,全面发展,学习成绩更好;同时也能改善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谐。

内容推荐

很多父母为孩子付出了满腔热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拒绝、排斥和冷漠;孩子把父母对自己的爱视为理所当然的同时,却没有一颗对父母尊敬、宽容和接纳的心。为什么?

原因就在于,父母有心给孩子以爱,却不能给孩子智慧的爱,他们的爱多是乱爱、溺爱和错爱!父母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

爱是什么?爱是共同付出真诚、理解,并包容彼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需要有心,更需要智慧。

本书为赵雨林著的《让爱更智慧(合格父母九型角色修炼)》。

目录

序言一 父母改变,从角色修炼开始

序言二 亲子之爱:叫声父母很沉重

Chapter 1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听话

 1.一言不合,亲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三思而后“言”

 把话说明白,孩子才不会摸不着头脑

 再一再二不可再三,批评教育要分开

 2.听孩子的话,别让他心伤

 别拿孩子的想法不当回事儿

 唠叨十句,不如多听孩子一句

 主动倾听,坏消息好过假消息

 3.三种说话方式,将关闭孩子内心明灯

 第一种:态度强硬,独断专行

 第二种:内容空洞,重复唠叨

 第三种:缺乏技巧,无视原则

 4.启发孩子学习,父母的绝招“三板斧”

 启发的起点:父母要“问”得好

 启发的关键:让孩子自己会思考

 启发的标准:“多、快、好、省”

 5.沟通讲方法,别一条道走到黑

 钻牛角尖儿是家庭教育最大忌

 言传身教虽重要,身体力行更可靠

 6.父母对孩子最要不得的六种口头禅

 命令式:“赶紧先把作业给我完成了……”

 责备式:“你怎么越大越……”

 警告式:“别跑,会摔跤的!”

 欺骗式:“我只是逗你玩儿”

 比较式:“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那样呢?”

 嘲讽式:“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Chapter 2 父母怎么做,孩子更出色

 1.别让家庭变成“角斗场”

 子女不教,父母之过

 小家也要讲平等,“三边关系”要平衡

 成功的家庭教育都相似:夫妻双方“三观”合

 “三道”做基础,“四法”是规则

 2.家风:家庭的立足之本

 无家风,不成家

 价值观是反映家风的一面镜子

 家风不好,何以“望子成龙”?

 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

 3.别把脏水泼给“玩儿”

 玩儿是“刚需”,会玩儿的孩子更优秀

 不许孩子玩儿?禁止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

 会玩儿的父母才能教出会学的孩子

 4.生活第一,学习第二

 不会生活者何以谈学习

 生活、学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有种伤害叫“你还小……”

 5.优秀家教“礼”先行

 好孩子贵在有好“礼”

 《诫子蒙训》教孩子学好“礼”

Chapter 3 父母怎么引,孩子爱学习

 1.孩子烦恼没人听?问题比想的更严重

 学习时间久,作业多,孩子其实也很苦

 认识不到学习价值,作业就是“压力山大”

 没有目标,孩子就不把学习当回事儿

 正向教育法:告诉孩子,做个好学生值得骄傲

 2.孩子没目标,再多的洪荒之力也白费

 找到人生目标,学得好,更有奔头儿

 目标诚可贵,方法价更高

 3.计划做足,学得靠谱

 形式主义的计划,做100次也没用

 被“安排”的计划,被掩埋的人生

 名校“学霸”教孩子做计划

 4.积极的学习情绪是成功“推进器”

 防止孩子情绪低迷,多给孩子正能量

 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学习

 鼓励和奖励不可或缺

 5.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学习的主导者

 做人没理想,人生岂不是白来一趟?

 学习不只为了找工作

Chapter 4 父母怎么教,孩子会学习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自我管理: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

 “被动”接受的孩子易吃亏

 2.学科无优劣,找对学习方法是关键

 数学的核心就是追求“=”

 把外语当朋友对待,学习起来更轻松

 语文要学会“五达”:写、识、读、作、讲

 不要轻视“副科”的驱动力

 对不同科目的学习不能挑三拣四

 3.提高听课质量,一半功劳在预习

 孩子上课老走神?都是没定好目标惹的祸

 教孩子带问题上课,做到有备而听

 预习方法也讲究“量体裁衣”

 课堂笔记+预习=更高的听课质量

 4.透过检查,看孩子对作业的认真程度

 作业的质和量要双管齐下

 高质量作业的“四大法门”

 养成检查好习惯,让错误无处遁形

 检查三步走,父母不能越俎代庖

 有错改之,无错加勉

 5.谁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孩子记忆好全靠会复习

 搞定两个环节,复习更高效

 好记性离不开好方法

 6.教孩子将改错进行到底

 孩子为何会出错?

 回避错误也是一种错误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考试和分数

 教孩子用好错题本,将错误消灭在摇篮里

Chapter 5 父母怎么爱,孩子爱父母

 1.孩子老犯错

 宽容孩子,但不能宽容错误

 惩罚孩子别“听风就是雨”

 纠正孩子错误,切勿“以学制学”

 2.孩子爱磨蹭

 磨蹭不是病,评价切勿太主观

 改变孩子态度和能力是解决之道

 3.孩子太粗心

 在学习中不能让孩子图省事儿

 改变孩子粗心三部曲

 4.孩子有网瘾

 网络为何能安慰孩子“无处安放的灵魂”?

 家庭永远是解决网瘾的最佳港湾

 5.孩子乱花钱

 孩子乱花钱,99%的责任在父母

 孩子花钱,支持还是反对?规则说了算

 6.孩子爱哭闹

 孩子爱哭闹是父母惯出来的

 改变孩子哭闹,父母要适当“狠”一点

 7.孩子很怯懦

 初生牛犊也怕“虎”

 帮孩子克服怯懦,父母切忌喧宾夺主

 8.孩子受委屈

 父母处事不公是孩子委屈的导火索

 抚慰孩子,父母要“走心”

 9.孩子特烦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人”做不到

 弄清缘由,从根儿上一劳永逸地解决孩子烦恼

试读章节

第一种:态度强硬,独断专行

很多父母和孩子说话只有一个腔调,接受的回答也只有一种,就是不管说了什么,都要孩子回答“是”,即使说了孩子听不懂的话,也要求孩子必须得听,必须按照自己说的去做。父母父母,一家之主。父母的权威就要体现在“强硬”两个字上,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认为的。

这样的状况和中国的“长辈权威”的大环境有关。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都强调“君臣父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种绝对的理念,在这种环境下,成年人通常不会把孩子看成一个人格独立的个体,而是在内心深处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从属物”。正是由于这样的心理,父母通常会把自己的想法、愿望、情绪一股脑地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而不会理会孩子自身有什么想法、愿望、情绪。

有的父母会说,赵老师,您太危言耸听了,现在早就不是古时候了,我们也早就摒弃了那些传统观念中的封建糟粕了啊。事实真是如此吗?很多传统的理念无形的影响力比大家以为的其实要强得多。否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在用传统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呢?这种沟通模式,在孩子年幼时,通常比较顺利,但孩子年龄在逐渐增加,他们受到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观念的影响,必然会对父母以往的教育方式产生怀疑,继而难以接受和无所适从,久而久之,父母的独断专行会让孩子越发感受到父母的爱是自私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抱怨父母伤害了自己,感到委屈、难过,有的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屋里啜泣;有的孩子干脆摔门而去,用逃学、离家出走等方式来逃避伤害,而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父母。最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父母越管制,孩子越叛逆,最终父母束手无策,孩子也苦不堪言。这怪孩子吗?不,我认为父母才是罪魁祸首,正是因为有太自我的父母,才有了那么多“有问题”的孩子。不会沟通的父母还会导致另一种孩子的存在——看似乖巧、听话,却毫无主见、原则。有这样的孩子,父母又不满意了。可这难道是孩子的错吗?父母既要求孩子规规矩矩、温顺听话,又抱怨孩子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和勇气,对于这样的父母,我想问:“你们想让孩子人格分裂吗?”

毋庸置疑,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满怀一腔爱心的父母太过主观、武断和强制,让孩子感觉不到丝毫的愉悦。对于任何人来说,缺乏理解、尊重、信任的爱,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窒息,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逆反、厌倦和逃避。

第二种:内容空洞,重复唠叨

近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国父母的认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很多父母平时说起事来头头是道,一副很明白事理的样子,可是真正遇到家庭教育的具体问题,表现却依然简单粗暴、重复唠叨。  中国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从形式上来看,是父母不会说话。不会说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父母没有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父母不具备会说话的基础,即说话的内容和方法都存在不足。这样的沟通必然会是无效的,孩子当然就不听话了。我在讲课时,告诉父母要和孩子讲道理。很多父母都说,赵老师,我是和孩子讲道理了,孩子不听啊。我问父母,和孩子讲了什么道理?父母就说,告诉孩子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要考大学。这是讲道理吗?这么空洞的道理,孩子怎么会听呢?

生活中,一个小伙子如果遇到一位心仪的女孩子,想打听人家的情况,比如年龄,直接问显得没有礼貌,而且往往会碰一鼻子灰!那该怎么做呢?懂得说话技巧的男士可能会旁敲侧击地问:“你什么时候大学毕业的呀?”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得到想要的回答的概率就很高。

父母跟孩子说话、相处,如果能做到像跟恋人相处那样,动脑筋,言之有物,斟酌火候、用词,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孩子也会愿意回应、配合,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这也是成功父母的魅力所在。

P17-19

序言

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写第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学会跟孩子说话》的原因,是为了告别教育。可造化弄人,不但没有成功告别,反而越陷越深了。掐指一算,已经十二年了。其间,总有人问我,你出新书了吗?我说:还没有。开始,我还有些许惭愧,后来就不客气地回道:你以为是母鸡下蛋啊?但无可否认的是,这十多年中,家庭教育图书的确涌现出很多!这个现象也生动地说明了国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热情。

但是,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非但没有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烈了!这是多么让人窒息的感觉。最让人忧虑的,不只是中国父母的集体性无能与焦虑给孩子带来的过多的无谓的烦恼和伤害,还有许多活跃在家庭教育界的家庭教育“专家”!奇怪的是,有的人连一本属于自己原创的著作都没有,却四处讲学;有的没有做过一个实际案例,却“著作”等身;有的甚至没有做过教育,只靠强大的记忆和模仿能力,就开始四处招摇、讲学招生。不知道前者是哪来的勇气就敢自诩专家,更无法理解后者哪来那么多的底气废话连篇,更无法接受那些打着教育的旗号敛财的做法。这些所谓的“专家”给中国孩子带来的更多是二次伤害。

随着对教育的投入越深,理解越多,我对原先的作品越发不满意。《学会跟孩子说话》的内容应算作“技术流”,讲的是如何帮助父母改变孩子,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因为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也让自己有了一点自负的资本。如今,我认为只是提高孩子的分数和父母的满意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不能从根本上给那些迷茫的父母做指导,实际上就是渎职和欺骗。

虽然有了不错的想法,但我在给父母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困难就是来自历史和传统的挑战。当然,我也非常清楚,迈过了这个障碍,后面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

不难看出,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精神特质就是控制和保护。由于受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的教育观是有先天缺陷的,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实现更多是通过对孩子的管制和满足,缺乏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代替其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认识。

控制的意味是:我说什么,就应该是什么!控制的极致表现是: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得听我的。于是,父母成了“主”。这个“主”又表现为“家主”和“恩主”。“家主”的特点是:你一切都得听我的,男人做的是皇帝,女人做的就是垂帘听政。我说了算,你要服从我。

无论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就是否如意,“家主”在家庭中都是可以好好威风一把的。而“恩主”的特点是:我对你有恩,生了你,养了你,付出了一切,于是,你要对我好,要报答我,要孝顺我。我把这种中国人都有的精神特质称为“恩主情结”。于是,“孝顺”文化大行其道。尤其社会对《弟子规》的热捧,更为父母的霸道平添了几分戾气。

保护的意味是: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保护的极致表现是:你的所有愿望,我都愿意顺从和满足。于是,父母成了“奴”。这个“奴”又表现为“孩奴”和“爱奴”。“孩奴”的特点是:凡事依从孩子,只要孩子高兴就好。所以,我们能看到许多小朋友5岁了,吃饭都无法自理,还要父母喂食。而“爱奴”的特点是:要无理由爱孩子。“恩主”意识的父母是用爱绑架孩子,而“爱奴”思维的父母是用爱绑架自己。于是,“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成为“爱奴”父母的信条。父母用无限的热情,激情澎湃地“浇灌”自己的孩子。因为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所以自己的做法都是对的,于是就肆无忌惮地把爱用“批发”或“零售”的方式塞给孩子。

可怜的中国父母就在“主”和“奴”之间不断转换。这种“非主即奴”的精神特质让中国父母常处于混乱、纠结、焦虑、分裂的状态中。吊诡的是,这样的对立模式居然还广泛存在着。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有一个孩子因为打针而啼哭,孩子奶奶为了给孩子“解气”,愤愤地打了护士一个耳光,事件被曝光,一时舆论哗然。

显然,无论“主”还是“奴”的角色,都无法适应今天这个时代。虽然,强大的文化基因还在左右着今天的人们。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父母,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痛苦的。一定是哪个地方错了!《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我想,这应该是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最好解读了。如果名不正,就做不成事。这个“名”,指的就是“角色”。

为什么说角色很重要?因为有了角色的确认,才会有针对性的定位,有了定位,才有界限。首先,我们来看看角色界限带来的边界感。由于缺乏边界意识,缺少足够的距离,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混为一谈。这样情况下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担当、自主的品格,这也是广泛出现父母陪孩子应聘、代孩子征婚的“中国式现象”的根本原因。所以,没有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的准备,其后果就是孩子永远无法和父母实现社会化分离。同时,父母自己的生活也会陷入无法自拔和疗愈的被动状态。很多的夫妻都有这样的体会,婚前无限美好,婚后尽是噩梦。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从恋爱关系转为婚爱关系,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婚”字音同“混”,而且的确是“混”到一起,混得没有了边界,就一定会乱。于是圣贤就有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感慨。

不仅夫妻如此,父母和孩子也如此,因共生而不愿分离,所以孩子不能长大!经常听到父母貌似很无私的一种说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坦率说,这种愚蠢而无望的认识,就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意识的表现。持有这样的认识,对于个人来说,个人没有未来;对于民族来说,则民族没有前途。因为,这样的眼界既没有自己,也没有远方。拥有这样的想法,即使你是身处在都市的高知父母,和乡下的放牛娃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好,父母首先得有自己的人生,得让自己活得好。什么是活得好?不是世俗的拥有大量金钱或者事业的成功,而是努力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因为只要按着自己的意志,即使遭遇各种挫折、坎坷,都会依旧无怨无悔。注意,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是不绑架别人的生命。不是为了孩子才认为自己活得有意义。只有让自己的生命有了分量,才能帮助孩子看到生命的真相。

这一切,都需要父母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才能实现。只有人格独立,生命才会强大!我能给的建议就是,一定要为自己找个和孩子无关的人生目标。

其次,再来看看角色定位所强调的针对性。根据教养过程中不同的目的与需求,父母应该承担对应的角色。譬如,襁褓中嗷嗷哭喊的孩子往往不是饿了就是尿了,需要父母如保姆一样及时提供支援;而孩子遇到外部危险的时候,父母就如保镖一样;而父母在教孩子学骑自行车时,无疑如教练一样;当孩子有不明白的问题时,父母又应如老师一样提供知识和讲解;当孩子需要有人陪伴玩耍的时候,父母又应如朋友一样。事实上,我们中国父母的表现往往是角色缺位或角色错位。要么没有去做,要么做不到位,要么过犹不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界定父母的角色,我们要对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学习。家庭教育即所有促使18岁以下的生命个体增值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承担这个活动的身份统称。由于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多种角色的融合,所以实现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总结发现,父母在行使职能时一般通过三种任务模式和九种实现角色来完成。三种任务模式即保障、传递、激发。九种实现角色分别是保姆、保镖、朋友、教练、教师、导师、助手、观众、对手。从以上的名称可以很容易看出这九种角色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父母做得是否开心,和这九个角色的实践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凡是郁闷的父母,都是因为有的角色没有做好。本书没有刻意给父母讲什么时候该以什么角色进行,更多强调的是,父母要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来完成教育目标!

有的父母可能会困惑,这九种角色得如何学习才能运用自如?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奥秘,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在一个阶段内对另外一个人完美地演绎过这九种角色。这个角色温暖而甜蜜,它的名字是:恋人。可以不夸张地说,所有成功的恋人都是懂得爱和距离的人。

因为爱,所以关注、宽容、接纳、热情,而且善良。  因为距离,所以小心、得体、节制、收敛,懂得放手。

因为爱的智慧,所以才收获了幸福。

如果,每天都能以恋爱的心情对待世界和周边的人,每天都很美好!

所以,当夫妻还以恋人的方式对待相处,那该是多么和谐甜蜜;而当父母用恋人的策略对待孩子,那该是多么甜蜜和谐。好吧!做轻松开心的父母,那就从修炼角色开始。

祝爱更智慧,家更幸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