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云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广虎
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党崇雅,只带有书童蛮牛,一头老毛驴。其他啥也没有带,居住于此。

过年了。虽然在深山中,不知世外岁月,不问时间之事。党崇雅掐指一算,是过年了。蛮牛还年轻,应该让他懂得一些周公之礼,人间烟火的。大年三十早上,蛮牛从山下挑完水,他吩咐蛮牛去街上用些平时采的草药换些红纸笔墨,鞭炮茶叶之类的。

他们也开挖了几亩薄地,种些庄稼。

西府过年要请神。山里很冷,寒风飕飕,直钻人脖子。蛮牛步行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党崇雅用拾来的树枝生起了火,等着蛮牛。老毛驴闭目养神,悠悠闲闲。

老百姓讲究,过年要休息几天,人当牛当马累了一年,要休息,骡子马牛等牲口也要过年要休息。国富民强,百姓安康,这是他一生的愿望。可是连年的旱灾战乱,让老百姓无处安身呀。

党崇雅无法安睡。借着野火,拿起毛笔,写了一副对联“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笔走蛇龙,一气呵成。

写完后,他连声叹气。

蛮牛捎来了金台观妙真道人的话,“情深不寿,悲极必伤;贵贱生前己定,各要存心改过。莫道世间无险峻,高处从来不胜寒。”

妙真道人是党崇雅的好朋友,主持金台观。金台观是明代辽东道人张三丰修道处,异常幽静。有诗云:“不为依陈宝,浮云自往来。三峰留玉洞,一杖下金台。海岳归何处?君王召不回。无生本无地,人世漫徘徊。”

党崇雅仔细玩味着妙真道人的话,往事如潮,席卷而来,不能平静。

他用猛火,熬着泾阳茯茶,他喜欢秦商制作的砖茶,浓味有劲,至于养生益脾,倒没有考虑多少。

山里,万籁俱静。蛮牛走累了,打着鼾声,党崇雅久久不能入睡。他走出门洞,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飘起了雪花。

返回洞中,他写了一首诗:

孤舟迷去径,隐几云飞槎。未得游天外,归巢泣暮鸦。

然后和衣而睡。

西府的年过得很长。老百姓都习惯串亲戚,走门串户,互相祝福。党崇雅已经告诉儿子家族亲戚朋友,不必来看他,自己一个人清闲。

蛮牛放了一串鞭炮。党崇雅拿起平生最喜欢的《尚书》,读到其中的名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蛮牛问他:“怎样才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满头白发、形容枯槁的党崇雅捋了捋胡子,慢慢地说:“‘以公灭私’方可。”

蛮牛点了点头,似乎懂了一些。  老百姓过年都要吃臊子面。蛮牛知道老爷的喜好,揉了面,弄了些油泼辣子和自己酿造的香醋,两个人吃吃喝喝起来。酒是金台观张三丰秘传的方子,妙真道士送的。

据传天师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

爷儿俩喝得倒也滋润。酒烈度极高,喝了烧心滚烫,但却极其舒服。外边的雪一直下着,积了厚厚一层。

喝到酣处,蛮牛胆子也大了,问老爷,“老百姓都说你给顺治皇上当老师时,都敢打他?”

“那当然了。皇上不好好读书,该打。”党崇雅迷迷糊糊地说。

P2-3

后记

这几天古城西安气温骤升,是五十多年之最;在这个炎炎酷暑,广虎排除各种困难,厚积薄发,完成了这部小说,也完成了他心中多年的夙愿。

近年来,长篇历史小说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一些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例如《步步惊心》《宫》《甄嫘传》等,穿越历史,艺术创作;还有,例如《大秦帝国》《寻秦记》等对历史深加工。不管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历史在现实中被激活,生动而有趣,充满人性。我们很难忘记,姚雪垠的《李白成》,凌力的“百年辉煌”三部曲(《倾城倾国》《少年天子》《暮鼓晨钟一一少年康熙》《梦断关河》《北方佳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熊召政的《张居正》,高阳的《慈禧全传》、《红楼梦断》系列、《胡雪岩》全集,刘斯奋的《白门柳》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等等,题材不局限于帝王将相,更以个人生平视角反映社会风貌,表现手法也不局限于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既有宏大的历史场面也有具体的情感细节,既注重言行描写也注重心理刻画,视角独特,通俗易懂,个人色彩强烈,使得作品具有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市场。

广虎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历时三载,数易其稿,断断续续,几乎放弃;虽在艰难的写作中有些滞涩,但最终突破重围,以自己十多年来深厚的读书积淀和写作才华、坚韧不拔的毅力完成了对自己的交代。看完这部小说,让人眼前一亮,又陷入深思,既有历史环境的大开大阔,也有人物内心活动的精密细微,重在探求一个人的曲折心路历程,可以说是近年来优秀的一部。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忠实于历史的本来的面目,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写明清历史的专家很多,有张廷玉写的《明史》、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孟森写的《明清史稿》、阎崇年写的《努尔哈赤传》《正说清12帝》《清朝皇帝列传》、樊树志写的《万历传》《崇祯传》等等,各类戏说历史的小说也不少。

广虎另辟蹊径,平民视角,从自己熟悉的人物党崇雅入手,这个人物在他小时候就听过其故事;而党崇雅本人是历经明、大顺、清三朝的重臣,老百姓称之为“党阁老”,一生曲折,命运复杂。在熟读历史、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广虎充分发挥了作为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大开大阖,进行人性的抒写和批判,在诡异的历史风云中,探寻着一个人,深受儒家教育的党崇雅,生逢乱世、亡国之恨、悔恨之心的复杂心路。

没有对历史的歪曲,没有戏说,没有穿越,没有去一味歌颂文治武功,也没有完全陷入历史的樊笼。作者写作的基本立场就是对历史负责,突出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史为鉴,剖析心灵,警示后人。大场面的历史背景是需要的,一个人的心理历程是最需要的。写作是个性化的事情,广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历史的天空下,在严肃的历史面前,大胆地进行虚构,去尽力缝补那些被正史野史遗忘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之人的生活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截取了主人公党崇雅在法律、理财等方面的聪明才智,忧国忧民始终贯穿其中,没有回避主人公在为国家为皇权为老百姓这一问题上的迷惘,没有回避变节投诚这一历史问题的纠葛,也没有回避各种矛盾,既保留了爱国主义的思想风貌,又尽力避免了旧历史小说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让复杂的人物更加生动,感情真挚,有立体感和多面性。

历史小说的特点是历史与虚构的有机结合,细节必须符合历史的逼真性,也大致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也就是说,历史常常被用来充当小说的背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福楼拜的《萨朗波》,都是文学史中的名著。但是,很明显,历史事实在这些作家的手中,都只具有一种陪衬的功能,历史小说家开始重视细节,而且这一重视的程度变得越来越强。17世纪时拉法耶特夫人的《克莱芙王妃》就是著名一例,读者在其中读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爱情,还是“宫廷”生活中的“贵族”人物的爱情。广虎也意识到这一点,把旅游文化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起来,文白夹杂,在强调文学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运用了一些案列和传说,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和阅读感召力,还生动地描绘了一些西府等地的风俗风情、民间传说、旅游文化、书画艺术,以及深厚的国学和明清时代的日常生活,让读者感到了历史的真实感,如临其境,不忍离去,大大地获得了期望的历史知识,这种出奇制胜、颇具影视效果的艺术色彩和张力,让僵化的历史活了起来,发人深省,也深受读者喜爱。这也是这部小说在没有写完之前,就开始在一些媒体连载,新浪博客几次首页推荐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历史文学对民族历史加以重新思考的契机,并以此建立和全球化的对话关系。作者以文学叙事的方式反思历史以期达成民族的自我认同,在解构旧的历史观念的同时不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对历史价值观的建构;解构历史,特别是对秦人党崇雅,这一历史的缩影,在明末清初三十年的时空断面中,截取一些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来让我们回味,让历史既“好看”,又发人深省。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评论家李星老师说过,“广虎视野开阔,勤于思考,寻求着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不断地突破自我,其驾驭各种文体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对他的文学未来充满期待。”这部小说,是他写作历程中一次大胆的探索。

这部小说,出场人物很多,笔墨繁简不一;一个个人物在深厚的历史大幕下粉墨登场,真真假假,如梦如幻。

历史让我们无法回避。

无法回避,就要从历史的故纸堆里走出来,以文字照亮我们的前程。

伟大的时光远去,人间就是炼狱,有谁知道一个人活着为了尊严是多么卑微!有谁懂得一个人隐秘的心灵?

历史是面镜子,我们在回顾历史中续写着自己的历史,磨镜之时,会发现历史的天空依然平静,平静之中,几多风云变化,让一颗尘土、一株植物,稍纵即逝,许多时候,身不由己,自己无法选择。

那些飞过的痕迹,就是草与风的关系。

目录

一 过年太平堡

二 日暮忘归鸟

三 往来成古今

四 赶往凤翔府

五 巧断离奇案

六 怒除花和尚

七 智免萝卜贡

八 寒门出奇才

九 乱世报国路

十 莫名遭诏狱

十一 虚惊一场梦

十二 处女成淫妇

十三 谏言忠报国

十四 上奏宦官乱

十五 明察断舌案

十六 日落大明朝

十七 短命大顺朝

十八 清入北京城

十九 乞用大明律

二十 亲历函可案

二十一 始知脱网难

二十二 会审离奇案

二十三 绞杀陈名夏

二十四 致仕回故乡

二十五 寻访归隐地

二十六 劝善治天下

二十七 风流少年帝

二十八 归隐意先居

序言

上世纪80年代,杨广虎正在西安求学,他就带着我在西安的一位朋友的推荐信来到我家与我谈文学。那时候,我就知道他在宝鸡上初中时就开始发表小说和诗歌。2002年,我来西安工作后,经常在一些报刊上看到他的文章,知道他是一位活跃于文坛的“70后作家”,在《延安文学》《诗选刊》《安徽文学》《天津文学》《延河》《百花园》等国内外文学刊物发表文章600多篇,出版个人作品集多部,也获得西安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第二届中国徐霞客散文游记奖、第五届中华宝石文学奖等,曾有三部作品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基于他不凡的文学实力,我在改刊《陕西文学界》后不久,就在《青年作家栏》介绍过他,配发了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为他写的评论。

癸巳年秋月的一天,我正在岐山周公庙参加一个散文笔会,广虎来电说他写了一部关于宝鸡名仕“党崇雅”的人物传记历史小说,邀我为他写个序。

党崇雅是明末清初西府宝鸡一位很有影响的“大官”,因其曾被授国史院大学士而入阁,老百姓称之为“党阁老”。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称呼。清时,内阁制多有变化,称谓上也有些不同,但入阁实际上就是拜相。

我在宝鸡生活多年,关于“党阁老”其人其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多故事早有耳闻,但《明季北略》《宝鸡县志》等一些正史的记载与之出入很大。到底是民间传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还是正史记载歪曲了这个“为民请命”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个问题至今争论不休。当然,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小说需要想象和虚构。然而,历史小说创作需要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这就需要作者对当时的历史真实进行缜密地梳理,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历史的判断与审美的判断有机地统一起来。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个人在历史前进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限的。历史小说的文学创作如何走出历史的“故纸堆”,如何把风云变幻、尘封己久的复杂历史事件和人物挖掘出来,在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又大胆想象和虚构,使人物命运透射出历史发展的光影,让人们充分了解历史上的“党阁老”。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推陈出新,让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鲜明化、形象化、立体化,青年作家杨广虎担当了这一责任。

广虎生在蟠龙塬,从小耳闻目染,听到大人讲过许多“党阁老”的故事,独隐秦岭终南山,经过十余年对明清历史资料的苦读,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发掘,加上他独有的审美感受和文学见解,颇具影视文学的画面质感,历时三载,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

看了这部人物传记历史小说,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用文学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这些基本观点。明清易帜,朝代更替,这是矛盾发展的结果,历史的必然。时事造英雄,凡是有作为的人,对社会历史都曾起过一定作用的人,都程度不同地要在历史上留下一些痕迹。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社会前进的一分子,党崇雅被历史所挤压、推掀、胁裹,其所作所为,往往不完全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历史推动的原因,也有个人选择的因素。作者在这方面有自己辩证思考的整体性。

二、站在民族大团结的角度,表现一个封建±大夫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一种国家思想观念下的生活品德,对于政权集团内部的上层政体的政治人物来讲,自觉维护国家和政权利益是其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社会,上层建筑的政体掌控者一定要以博大、宽阔、仁慈、和善的情怀关爱我们每一个民族和公民。中国历史上两次少数民族建朝,一次是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建立元朝,一次是有英明远虑的努尔哈赤建立清朝,许多汉民族的精英立朝辅政,实现了民族团结、融合和发展。党崇雅就是一例。不管怎样,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粒沙子,只要爱国爱民,顺应历史发展,就不会被历史淘汰。

三、坚持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深受儒家教化、诗礼传家的党崇雅,在社会历史的巨变中,更朝换代三易其主,政治动荡,人格撕裂,气节隐匿,装聋卖哑,逍遥不党。他既非阉党,也不是东林党,置身于朋党斗争之外,关注民生疾苦,做好本职事务。有人说他与时俱进,有人说他随波逐流,有人说他做官圆滑,毫无操守;有人说他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是智意之材;有人说他是奸佞降贼,见风使舵的失节政客;有人说他是“良禽择木而栖”,投诚仕清有眼光等等,但最终被乾隆皇帝定为“贰臣”。这就需要我们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客观公允地评价,探幽发微,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判断和衡量当时的人和事。党崇雅作为那个时期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有其先进性的一面,也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这部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知识和个人成长经历,特别是他深处明末清初三十年的复杂环境中,所做所想、心理斗争,便于我们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个人物。

四、注重细节虚构,写活历史人物。作者选取明末清初三十年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作为背景,在大明、大顺、大清的三朝更替、朋党之争、满汉对抗,各种矛盾尖锐的斗争中,用生活细节突现党崇雅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写他圆滑的迫不得己;写他感情的自然流露;写他进退在朝野之中的必然性。作者把历史文献、野史逸闻、民问传说、宫廷朝政、隐士文化、地域风情、旅游文化、土地户籍、法律财政等糅合在一起,既是明清的“上河图”,又是生活的“浮世绘”。作者给党崇雅的政治人格中注入诗人的浪漫气质,在政治人格与文化人格的统一中展开细节的虚构和描写,把零碎、散漫的历史材料贯穿起来,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传达自己的文学观念。

党崇雅告老还乡,悔恨交加,在宝鸡太平堡先后十年间所写的诗集《鹃失啼》自序中说“曾闻鸟之鹃者,愧德不灵,若遂自亡,化而为鸟,血鸣达旦,余曷鸣乎,惟德不朽,生其具耳,是以遽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卫武公行年七十,而兴淇澳绿竹之感。原所存出,岂无谓哉,余也按步循墙,讵敢自外于古,不了之生,逼八十矣。视彼五十,七十,课行若何,昼为夜息,旦气若何。追昔泣今,此心之悔,翻天覆地。犹然我也,秦人不自哀,谁其哀之,亦日: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且得一寸心,容此万斛愁,芦灰可止滔水也耶?二子能指东南翔雍耶?凿井窥天,倾肝沥胆,卒至竭思,血枯归化,不得结舌无声,人乎鸟乎,向谁鸣乎。故日《鹃失啼》。”他的悔恨之心,可见一斑。他是一个三朝元老,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人,只有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才有可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和行为方式。

党崇雅不被世人完全理解,是因为我们还有许多不知道的历史真相。这一探索精神,在广虎的笔下得到了充分地诠释,有助于警示后人。

以史为鉴。广虎是宝鸡人,他创作这部小说,是对故乡往昔历史上的一些人事的回望。多年前,他曾说过,要为故乡写一本书。这部作品既是写给故乡的,也是写给整个社会的。

故乡在何方?在远方,在遥远的地方在生命的童年里,在遥远的记忆中。

一个人的背影在历史的大幕下,在岁月的冲击和覆盖下,变得日益模糊,很不清晰。但对故乡的情感永远是鲜活的。

故乡不仅仅是每个人地理意义上出生的地方,也是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心隐的地方。

这块心灵的芳草地,在每个人的情感深处。四十不惑的广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以一颗平静之心创作了这部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很不容易。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富有情感色彩的地理志,一部人性命运史,一部隐士生活的心灵史。

我祝贺他,是为序。

内容推荐

明清易帜,朝代更替,一时历史风云变化莫测,世人不知路在何方。杨广虎编著的《风云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以史为经,以人为纬,经纬交织,平民视角,文史结合,才学相济,以经历明顺清三朝,官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国史院大学士、太子太保的主人公党崇雅为主线,以明清初三十年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为背景,把历史故事、逸闻轶事、民间传说、隐士文化、地方风俗、旅游文化、法律财政、官员制度、土地户籍等结合在一起,既是明清的“上河图”,又是人间的“浮世绘”。作者诗人的浪漫气质,细节的巧妙虚构,加上有选择性地对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很好的文学艺术处理,让僵化的历史活起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超越了以往一些历史小说冷峻的面孔,让人深思,让小说耐读。

作者独隐秦岭终南山,经过十余年对明清历史资料的苦读,饱受寂寞,灵魂游历,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发掘。加上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厚积薄发,历时三载,数易其稿,使得这部历史小说内容丰富、气魄宏大,有章回体小说的味道,也有个性写作的风采;这部小说好读、好看,耐人寻味,刻画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这部优秀的历史长篇小说,既是一部富有色彩的地方志,一部主人公复杂的心灵史,也是一部思想者的沉思之作。

小说初稿在一些杂志和多家网站连载以来,颇受好评。

编辑推荐

杨广虎编著的《风云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为长篇历史小说,以历史为经,以人为纬,平民视角,文史结合,才学相济,以经历三朝元老党崇雅为主线,把历史故事、地方风俗、旅游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历史活起来。本书作者杨广虎,出版多部作品集并获西安文艺奖,第二届冰心散文理论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第二届徐霞客散文游记奖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