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澳星风险发射(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鸣生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澳星风险发射(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是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之一。

国内首部航天通史,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书写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全纪录。

独立人格,独立立场,独立思想,独立写作。

数十位专家、学者、科学家联袂推荐!

一部揭秘我国在航天领域进行中外重要合作的纪实力作!

一首中华民族超越失败的航天壮美史诗!

内容推荐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然而在中国,写颂扬成功的书很多,写发射失败的书没有。

李鸣生的《澳星风险发射(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写的正是中国“长二捆”大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基地发射“澳星”失败的故事。书中既写了中国火箭只冒烟不上天的真相,也写了美国“澳星”横空爆炸的秘密;既写了因失败而导致的国际诸多冲突,也写了因失败而引发的国内种种矛盾。但作品不是简单地揭示真相,撕裂“伤口”,而是通过写失败,探讨一个民族如何面对失败、正视失败、超越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失败。

目录

序篇 1992年的中国,像在寻找什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草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尾声 告别昨天,寻找新感觉

附录

 超越失败:《澳星风险发射》 朱向前

 刻在民族心版上的悲壮史诗 宋玉书

建构民族记忆的史诗性文本——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述评 宋玉书

试读章节

序篇

1992年的中国,像在寻找什么

旋转的地球,每天都有新的故事。

人类的今天,天天都在走向昨天。

当国门开启,中国刚刚迈出门槛,便尴尬而窘迫地发现,原来自己面临的竟是一个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

于是,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又一次开始了新的寻找。

十年改革,为死气沉沉的中国带来了生机,为广大的庶民百姓增添了油米。人们兜里有了钱,缸里有了粮,脸上有了笑。落后开始向昨天告别,希望开始向今天招手。

然而,历史像个淘气的孩子,总不喜欢直着走路。

1989年6月,夏季突然变热,天气迅速升温。短短几天时间里,中国大地狂热的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峰;接着,一夜间又陡然冷寂到了低谷。

之后,仿佛全中国都开始了认认真真地思考;再之后,好像全中国又开始了新的寻找。

思考什么?

寻找什么?

只有历史知道。

在那段时间里,整个中国都在沉默之中。然而当人们度过一段沉默的岁月后,好像又在盼望着这个世界应该来点什么。

这时,轰动全球的海湾战争爆发了!

于是,人们的目光越过高高的万里长城,投向战火熊熊的海湾战场。美国、伊拉克,布什、侯赛因;“爱国者”“飞毛腿”,还有“七千亿美元”与“沙漠盾牌”。人间天上,陆地海湾,血肉横溅,战火纷飞!

全世界都看了个饱。

全世界都上了瘾。

远在东方的中国人自然也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神经受到了某种刺激,心理得到了某种平衡,那蔫不唧的日子似乎也一下长了精神。

但,事情很快就过去了。

人们刚刚平衡的心理,又开始悄悄发生着新的倾斜。

这时,东欧又开始了摇晃动荡!

不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夜间纷纷解体。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就任俄罗斯总统。飘扬了六十九年的苏联国旗在冷酷的冬夜中悄然降落,列宁亲手缔造的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恋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地走进了历史。

世界震动!

中国震惊!

震惊之余的中国,似乎又开始了更认真地思考,更急切地寻找。  思考什么?

寻找什么?

同样只有历史知道。

现在,长城之外的故事已经发生了,需要刺激的神经已经刺激了,急于平衡的心理已经平衡了,渴望打破的沉静也已经打破了。

剩下的问题是什么呢?

中国。

中国自身。

再明白不过了。地球的旋转已加快了节奏,时空的概念已有了新的界定,平衡的世界已发生了倾斜,固定不变的观念已开始了动摇,时髦的“主义”已锁进了抽屉。世界日新月异,生活五彩缤纷。人心大势所向,历史开始拐弯。“西北风”从大陆刮到了台湾,《国际歌》从地上唱到了天上。甚至,扭秧歌的屁股也撅起了迪斯科……  、

到了这个时候,中国哟,你难道还不该来点什么?

岁月的脚步跨进了1992年。

1989年12月8日,第四十四届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提案,宣布1992年为国际空间年。这是人类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庆祝未来空间时代到来的盛事。7月4日的美国国庆日和7月14目的法国大革命纪念日,都将以国际空间年为主题举行大型庆祝活动。

国际空间年的宗旨是: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迎接空间世纪的挑战,使全人类都能从空间科学的新发现和空间技术的实际利用中取得最大效益’

国际空间年的主题是:开发,探险,教育,即进行航天技术研究,探索未知世界,普及空间科技知识;

国际空间年的中心任务是:执行“地球使命”计划,保护和改善全球生存环境。

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一开始便积极参与了国际空间年的有关活动,很早就加入了“国际空间年机构”,并派代表参加了该组织的历次会议。1990年初,经国务院批准,还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备委员会”,由宋健出任名誉主任。

那么在这国际空间年里,中国除了参与正常的学术活动之外,是不是也应该再来点什么呢?

这时,新华社正式宣布:

1992年3月22日,中国将在西昌发射“澳星”!

P1-3

序言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

——代自序

李鸣生

我要说的,是天空。

先做一个假想: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坍塌,世界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消失,人类又会是怎样的惊慌?

也许,人类真的有过天空坍塌的日子,不然怎么会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也许,世界真的有过没有天空的岁月,要不怎/z,会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究竟熬过了多少世纪,而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帝也装聋扮瞎。于是可怜的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郁悯、痛苦的病根。

好在后来有了天空。

有了天空,人,才从天地间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抬起了头,睁开了眼,迈开了步,从此得以顶天立地,结束了如动物般爬行的历史。

于是,因了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我第一次见到天空,是三岁。

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叫“漆黑”的夜晚。我想吃奶了,便独自跑到路口,望着黑色的远方苦苦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后来我睡着了,再后来又醒了,这才发现自己歪倒在地上,小屁股下竟长出一朵朵野花和一棵棵小草。就在这时,我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的世界:迷迷茫茫的夜空,像个好大好大的锅盖;一颗颗挂在上面的星星,就像母亲的奶头。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第一个想象,也是我对星空刻骨铭心的初恋。从此,我与星空便有了不解之缘。所谓“情结”这东西,便在我的心底根深蒂固地埋藏了下来。

我的童年,便是在天空的引诱下度过的。那时的我,最喜欢看的便是天空;而我能够和可以看到的,亦只有天空。因为天空慷慨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儿时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像本童话,一有空闲我就会抓紧阅读。虽说这本“童话”于我只是一种兴趣、一种依恋,但感觉还是有的。比如,早上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清新,中午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温暖,晚上的天空我读到的则是梦幻。至于天空那些变幻莫测的传奇、稀奇古怪的故事,我就怎么也读不出来了。

许是上帝的意思,我刚刚告别少年,便穿上军装,神使鬼差地闯进了而今闻名天下的中国卫星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天空,离我似乎一下近了。

但,那时的西昌发射场还是一片原始的荒凉。我年轻的生命在那原--始的荒凉中熬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在那十五个孤独苦闷、苦不堪言的春夏秋冬里,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的,便是天空。

记不清了,不知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我或坐在树下,或靠在岩壁,或躺在草丛,或站在发射场——通向宇宙的门前,望着星空,久久犯傻:悠悠时空,人类从何而来?茫茫宇宙,人类又将何往?这天,这地,还有这人,究竟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啊?

后来,随着日子的流逝,火箭的升腾,天空在我眼里不再是一本童话,而像一册厚重的历史,一本自然的原著,一部神秘的天S。渐渐地,我开始读出点内容来了。

我曾无数次注视高山、草原、森林、大海,然而诸如此类的任何一次注视,都远不如仰望天空来得痛快,来得复杂。在我的感觉中,天空如同一个迷宫,锁藏着不可传说的故事;天空像一座大坟,埋葬着永不外露的神秘。天空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又不可把握。她既复杂,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个大○。而大。就是大无,大无就是大有。——这是怎样一种大哲学和大境界哟!

于是,每当我伫立于星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而是在'S上帝对话,在和外星人约会,在对宇宙审美。天空宏阔辽远,天空意象沉雄,天空深情而伟大,天空高贵而富有。望着天空,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人生的悠长;能感受到时空的流逝、万物的生长;还能听到大自然的箫声从远古的岸边徐徐荡来,久久在耳边回响。天空既让我体悟到一种男人的博大精深,又让我享受到一种女人的万种风情。只要一望着她,我就感到好像自由没有限制,美丽没有边缘,人生没有死亡。于是浑身战栗,血液奔流,恨不得一头栽进她的怀里,甚至连灵魂亦忍不住要为她下跪。

不信你瞧,天空就那么大大方方地挂在那儿,任你观望,任你玩味,任你探究,任你欣赏。面对天空,你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喊,可以叫。总之,无论你怎样,天空都会宽容地接纳你的一切——哪怕是粗暴的爱乃至敌对的仇视,她都不会有一点脾气。只要你用心去看,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说,天空长得真有风度,天空大得真有内容。

感谢上帝的馈赠,十五年的发射场生活,使我比一般人更有条件看到天空,也更有机会随着火箭卫星的一次次升腾,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以及顽强地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同类进行立体地思索,从而改变了我跪着看待人生的姿势,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审视世界的角度。

的确,天空再伟大不过了。

天空苍苍茫茫,万古不语,她留给人类的遗产,全是一个个闪着金子般光芒的谜团。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为她所吸引、所困惑,也为她所倾倒、所迷醉。她那无边无际的天幕上挂满的,尽是祖爷爷们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天问”!

难怪有人说,当人类的眼睛与天上的眼睛(星星)相互注视时,人类智慧的火花便诞生了。

是的,大自然想了解自己,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人。打开人类发黄的历史,不难发现,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古代农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各类艺术文化,无不源于对天空的注视。一册《周易》千古流传,辉煌不衰,是作者观天取相的结果;一部《天问》惊心动魄,流芳百世,是屈翁倾心天国的收获。正是大自然的神明之光,孕育了人类辉煌的古代文明;亦正是天空热情的太阳,温暖了人类沉郁的思想。难怪两百年前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而一百五十年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同样深有感触,他说:“人只有靠眼睛才升到天上。因此,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最早的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天空让人想起自己的使命。”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人类的挪亚方舟渐渐背离了自然沉静大同的港湾,驶向了物欲横流的肮脏世界。

千百年来,纷争四起,炮火连天。人类俯首于尘世的喧嚣,纠缠于地产的占有,迷醉于计谋的玩耍,沉湎于权力的争斗,忙累于财钱的侵-吞,贪婪于肉色的享受……渐渐地,自然的箫声隐去了,纯真的梦幻消失了,精神的境界萎缩了,神圣的信仰废弃了,甚至连头顶那片灿烂迷人的天空也视而不见了。人类被滚滚而来的物质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既直不起腰,也抬不起头,眼睛开始从天空跌落到了地上。

于是,人类开始变得心胸狭窄,鼠目寸光。而且,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自大狂妄,甚至目空一切,肆无忌惮,连自己居住的小窝——地球,也被折腾得破烂不堪,遍体鳞伤!

所幸的是,在我们这个地球村里,一直有人注视着天空。

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  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不时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然而,地球每天自转一圈,对人类来说相当于每天行程八万里;同时地球又以每秒约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对人类来说又相当于每天行程二百六十万公里;而太阳系每天又以每秒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想想看,载着人类的地球如此匆匆不停地旋转下去,有谁知道,这个既没出生证明又无固定住址的‘‘宇宙流浪儿”,有一天会把人类抛到哪个角落?

幸好我们的头顶还有天空。天空中还有别的星球。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敢向陌生、敢向无知、敢向神秘、敢向任何不可能进发的领域进发;就在于敢用智慧和力量去寻找、创造一个新的家园;而寻找、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当初上帝把地球交给人类时,没有文件。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而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恰好证实了爱因斯坦那句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向人类展现的,已不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

因此,从区域文明到地球文明,从地球文明到星际文明,从星际文明再到地球文明,应该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航天时代带来的宇宙意识,导致了人类认识的飞跃,从而把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引升到一个辽远而广阔的大境界。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完全有可能在太空开拓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当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最终达到沟通与融合后,人类的脚步会荡遍整个宇宙!

到那时,我想人与自然已复归本体,宇宙文明的时代已经降临,航天飞机不过是人们手上的小玩具。人类已从自我设计制造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将那些写进现代哲学本本里的“孤独”“忧郁”“痛苦”“无聊”等,统统一扫而尽。也许,宇宙公民们还会从各自的星球走来,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欢聚一堂,嬉笑打闹,谈天说地。而地球人回忆的话题一定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如何艰难、痛苦地挣扎在地球上。

可见,开拓天疆,走向宇宙,是人类再聪明不过的选择。这不仅是为今天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亦为后辈儿孙们留下了能继续生存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通向宇宙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1992年夏于北京平安里

书评(媒体评论)

朱向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飞向太空港》较之李鸣生过往的作品,无疑是一次新的飞跃。一是首次成功地对一个大型事件进行了全景式的驾驭与表达;二是突破了事件本身的局限,力求运用一个超越事件的“高视点”对事件进行观照与思考。前者保障了扫描的广度,后者提升了立意的高度。作品以“亚洲一号”为织梭,牵引着千经万纬,流贯而出;不刻意于结构,却把一幅长卷的布局处理得自然顺畅,从容舒展,疏密相间,张弛有致。这充分表露了李鸣生吞吐与消化大吨位题材的气魄与潜能。

冯立三(评论家、《小说选刊》主编):《飞向太空港》这个题材就其可以容纳、折射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而言,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因此,《飞向太空港》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悲壮历程中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

朱向前:《飞向太空港》表现了李鸣生吞吐大吨位题材的结构气度,《澳星风险发射》则展示了他消化大吨位题材的理性高度。前者首次全景式地描绘了一幅中国航天事业的立体画卷,雄壮而辉煌,后者则复调式地奏响了一曲中国航天人乃至国民心理的交响乐章,深沉而悲壮;前者以明亮的颂扬色彩见长,后者则以凝重的反思旋律取胜;前者是认同成功,后者是超越失败。

李昕(评论家、三联书店总编辑):《走出地球村》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作家真正要写的并不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新闻”,其真实用意是对中国的当代社会史进行一次痛切而深沉的整体剖析和全面反思。作家把“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置于国际矛盾的压力和国内“天灾人祸”的交互作用之下来写,是作品产生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直接原因。作品大气、厚重,拥有强大的力度与广大的厚度,从艺术的反光镜中折射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赋予了作品史诗的品格。

周政保(评论家):李鸣生的《走出地球村》是一部富有历史感的报告文学,人们可以从中读到或品出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精神的,也无论是科学的还是反科学的,或者是极其荒唐的。作品具有历史记述的意味,但写得很具体、很生动,也很聪明,显示了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作品的意义已超越了“航天”及“史,,的范围:作为历史,它是发人深省的明鉴;作为精神观照,它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品味的对象。

李炳银(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鸣生的作品既是中国航天发射的大写真,也是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文学审视和观照。他的成功固然与他选择了“航天,,这个题材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作家具有一种明显的独立审视意识。李鸣生的思维是十分自由理性的,他不像有的作家那样摆不脱事件的约束,把作品完全等同于事件的自然过程。他既注重报告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又非常看重对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命运、不同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表现。我们从中感到了作家对题材的超越,看到了作家个性化的表现。

戚发轫(“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总设计师):作为鸣生的朋友,我说几句。鸣生是一个很勤奋、很用心、很有思想、很有爱心的人。《千古一梦》我看了,很受感动。不仅写了幕前的人,也写了幕后的人。很多人默默无闻地在幕后做了很多工作,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成功后他们没有出面。鸣生把这些幕后的人的功绩给写出来了,而且写得非常生动。从我们航天人的角度来讲,《千古一梦》确实站在比较高的层次,思想境界比较高,视野比较开阔,既写了历史,又有深刻的思想,正像我们航天工程一样,是一个大系统、大工程!

白烨(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千古一梦》以其恢宏的气度、全景的幅度,使得其他作品难以逾越和替代。尤其是既注重发展过程的勾勒、重要决策的揭秘,又讲究航天专家的刻画、辉煌时刻的渲染,使得这部作品充溢着历史感与文学性桴鼓相应的独特魅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8: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