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年心理学(第2版)/老年医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高焕民,李丽梅主编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人不可能“长生不老”。

高焕民、李丽梅主编的《老年心理学(第2版)》讲述了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认衰老是自然界的规律之一是不客观的。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讲,学点老年心理学可以了解老年心理的特点,一旦心理活动出现偏差甚至障碍,可以及时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并增强心理健康的信心,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延缓衰老的过程,从大处讲促进了社会和谐,从小处讲丰富精彩人生,而不至于退休后马上显示出老态龙钟的样子。

内容推荐

我国老龄化速度非常快,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预防老年心理和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又称老化心理学,它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研究范围包括老年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及智能、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

高焕民、李丽梅主编的《老年心理学(第2版)》首先介绍了老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心理现象的神经科学基础,同时也介绍了它的哲学本质,然后分别介绍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及心理干预,特别注重临床常见的老年心理问题。

《老年心理学》作为“老年医学丛书”之一,可作为与老龄工作相关人员的教材和参考书,同时面向高校学生读者。

目录

第一章 老年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老年心理学的定义及内容

一、老年心理学的定义

二、老年心理学的性质与内容

 第二节 老年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心理学的起源

二、心理学主要流派

三、老年心理学的诞生

四、老年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老年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二、老年心理学研究方法

三、学习老年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科学及相关基础知识

 第一节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属性

一、心理是大脑的功能之一

二、脑的基本机能系统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社会学属性

一、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二、人的社会化

 第三节 认知过程

一、感知觉

二、记忆

三、思维

四、注意

 第四节 情绪与情感

一、概述

二、情绪、情感的意义

 第五节 意志

一、概述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三、意志的品质

 第六节 个性

一、概述

二、需要

三、动机

四、能力

五、性格

六、自我意识

第三章 老年心理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本能理论

四、释梦理论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第三节 认知理论

一、认知的特点

二、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决定作用

三、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第四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第五节 祖国传统医学的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心理评估

 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

一、心理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二、心理评估方法

三、心理测验概述

 第二节 智力评估

一、智力与智商

二、常用的智力测验简介

 第三节 人格测验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二、艾森克人格问卷

三、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

 第四节 临床常用评定量表

第五章 健康心理

 第一节 健康心理概述

一、人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中老年时期人的正常心理

一、中年期及更年期心理

二、老年期心理

 第三节 老年人的养生之道

一、养生概念:天年

二、中医养生心理概述

三、老年心身疾病特点

四、老年期养生概要

第六章 心理应激

 第一节 应激概述

 第二节 生活事件

 第三节 应激反应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

二、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三、应激的生理反应机制

 第四节 应激的相关因素

一、认知评价

二、应对方式

三、心理防御机制

四、社会支持

五、个性与应激

第七章 老年期异常心理概述

 第一节 老年期异常心理概述

一、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二、异常心理的病因模式

三、异常心理的症状学及疾病分类

 第二节 老年期焦虑性障碍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焦虑性障碍

二、老年期焦虑性障碍的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

 第三节 老年期抑郁障碍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障碍

二、抑郁障碍的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

 第四节 人格障碍

一、基本概念与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

二、人格障碍的心理干预

 第五节 老年期性心理障碍

一、性心理障碍概述

二、老年期性心理

三、常见的性心理障碍

四、性心理障碍的心理干预

 第六节 酒精依赖

一、酒精依赖的概念

二、酒精依赖的分型

三、老年期酒精依赖

四、酒精戒断综合征

五、酒精依赖症发病的主要因素

六、对酒精依赖的心理干预

 第七节 烟草依赖

一、烟草依赖的基本概念及流行病学

二、烟草依赖的诊断标准

三、烟瘾的心理干预

 第八节 药物成瘾

一、药物成瘾的基本概念

二、药物依赖的分类

三、药物依赖的心理干预

第八章 心理干预

 第一节 概论

一、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

二、心理治疗中的认知活动与治疗者的角色

三、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

四、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

五、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精神分析疗法

一、概况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技术

三、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简介

四、精神分析法的适应证和应用评价

 第三节 行为治疗

一、概述

二、行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三、治疗方法简介

四、适应证和应用评价

 第四节 认知治疗

一、概况

二、认知治疗的基本方法

三、认知治疗的适应证和应用评价

 第五节 来访者中心疗法

一、概述

二、治疗过程和治疗策略

 第六节 森田疗法

一、基本理论概述

二、森田疗法的适应证

三、森田疗法的治疗原则

四、森田疗法的治疗方法

五、适应证和评价

 第七节 暗示和催眠疗法

一、暗示疗法

二、催眠疗法

 第八节 松弛疗法

一、概述

二、基本方法

三、适应证和应用范围

 第九节 生物反馈疗法

一、概述

二、基本方法

三、适应证

 第十节 支持疗法

一、支持疗法概况

二、基本方法

三、适应证

 第十一节 集体心理治疗

一、基本概况

二、集体心理治疗的种类

三、方法与技术

四、适应证

第九章 医学心理咨询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一、咨询

二、心理咨询

三、医学心理咨询

 第二节 心理咨询模式

一、心理咨询的形式

二、心理咨询的适用范围

三、心理咨询的内容

四、心理咨询的类型

五、心理咨询工作从业者的要求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程序

一、心理咨询的过程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三、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

四、医学心理咨询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

第十章 临床心身问题

 第一节 临床心身问题概论

 第二节 急诊科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急诊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

二、危重患者的心理问题

三、ICU患者的心理问题

 第三节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一、内科疾病伴发抑郁的机制

二、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三、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四、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五、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第四节 外科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

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

三、肾移植及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

 第五节 神经科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

二、瘫痪患者的心理问题

三、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特点

四、痴呆患者的心理特点

 第六节 眼科患者的心身问题

一、原发性青光眼

二、浅层边缘性角膜溃疡

三、眼疲劳症

四、眼部异物感

五、飞蚊症

 第七节 皮肤科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异常皮肤感觉

二、异常的皮肤表现

 第八节 肿瘤科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癌症发生发展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二、心理因素致癌的机制

三、对癌症治疗的心理反应

四、肿瘤患者的抑郁症状

五、抗抑郁药物治疗

六、心理治疗

第十一章 患者心理与医患关系

 第一节 患者心理

一、患者概念与患者角色

二、患者的心理需要

三、患者的权利

四、患者的义务

五、患者的心理特点

 第二节 医患关系

一、求医行为

二、遵医行为

三、医患关系及其意义

四、医患关系模式

五、临床医学中的人际交往

第十二章 老年药物心理学

 第一节 药物的生理作用及心理效应

 第二节 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

 第三节 药物的安慰剂效应

 第四节 药物依赖

一、药物依赖的原因

二、药品滥用及酒瘾的社会心理原因

 第五节 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一、患者不依从医嘱的原因

二、患者拒绝用药治疗的对策

 第六节 老年人的用药问题

一、老年人用药原则

二、老年人慎用的药物

三、老年人服药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社会学属性

心理是脑的机能之一,但不能说大脑本身就可以平白无故地产生心理。人脑是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任何心理现象的产生,都是人脑在客观现实作用下,进行活动,从而产生的。

一、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又总受个体经验、人格特征、价值观、需要、自我意识等主观的影响,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主观评价往往是不同的,甚至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应,在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状态下也不相同。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适应、协调,根据人类需要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结果。人脑不仅是一个运转站,而且是一个加工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我调节系统,人心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是人在实践中接受客观事物,通过人脑这个自我调节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行为进行调节实现的。

二、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指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一个自然人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接受社会教化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心理发展过程,其中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是影响心身发展的主要因素。

家庭是人生初期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家庭中父母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父母养育态度,家庭氛围,孩子在家庭的地位,父母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交往,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将学习、生活、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纳入规范,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好坏、对错等。这就是接受社会教化。

学校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并向学生灌输社会生活目标、社会行为规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还通过教材、教师人格、课堂教学、班级、团队活动、课外兴趣活动等促使学生心身发展实现社会化。

社会文化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舆论宣传、文化、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任何社会对自己的社会成员都有特定的希望和要求,通过各种途径教导和影响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社会生活目标,把各种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这也是社会教化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的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认识,也就是说个体社会化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其“思想”或“认识”上的问题。实际上,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非意识性的社会示范信息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行为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和个人习惯之间的条件联系;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早期生活条件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人本理论关注社会规范(有条件关注)对一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P22-24)

序言

不知不觉,人就老了!

人老了,形体上渐渐地变化,心理上也悄悄地变化,一些颓废的情绪也可能悄然而生,甚至成为最大的心理威胁!

人都会老: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就达到3亿,2000年则高达6亿!据预测2020年将达到10亿,而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20亿的老年人!

仔细分析以上数字你就会发现,这种老化的速度是逐渐增加的:在1950-1970年这20年内,老年人口增加1亿,而在2000-2020年这20年内,老年人口将增加4亿。在1970-2000年这30年内,老年人口在3亿的基础上翻一番,而在2020-2050年这30年内,世界老年人口将在10亿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老年人口将平均每年增长2.38%,超过总的人口增长平均速度(同期全球人口将平均每年增长0.87%)。

中国也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982年的时候是5%,属于成年型,到1999年就达到了10%,一跃变成老年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现在全世界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大致有70个。和先期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相比,我们中国的老龄化有非常突出的特点:老年人口的基数大。到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一半,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到2020年要比现在纯增1个亿,要达到2.48亿。2020年以后,几乎每10年要纯增1亿多,到2051年,要达到最大值4.37亿,占到当时总人口的11%,形势非常严峻(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2006年12月12日)。2016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是1.7765亿,占总人口的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

的确,老龄化困扰着整个国际社会,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强老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预防老年心理和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又称老化心理学,它是新兴的老年学的组成部分。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老年心理学涉及生物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研究范围包括老年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及智能、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引起的变化。

在西方,最早较系统地阐述老年心理问题的人是斯坦利·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 1844-1924),他在《衰老》一书中,以发展心理学的思想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对把老化仅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阶段的一种返归,强调老年人的老化过程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

在中国,有关老年心理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调摄情志,以期益寿延年,因此留下了不少论述,如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腧矩”的见解。在《道德经》和《庄子》中,明确提出了“无欲、无为”的“返璞归真”思想,对中国历代养生学有重要影响。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有:“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系统地论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的一系列变化。

中国近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比较系统地开展这方面工作仅仅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主要侧重于记忆的老化研究。我国老年心理方面的图书包括译著,与1亿多中国老年人相比确实是少之又少。偶尔有关于老年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像老年是人生最后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样,仅仅出现在书的末尾章节。在中国心理学界也有只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而忽视老年心理发展的倾向。

然而,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人不可能“长生不老”。

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认衰老是自然界的规律之一是不客观的。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讲,学点老年心理学可以了解老年心理的特点,一旦心理活动出现偏差甚至障碍,可以及时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纠正,指导自己过好晚年生活,并增强心理健康的信心,有利于增进生活情趣,延缓衰老的过程,从大处讲促进了社会和谐,从小处讲丰富精彩人生,而不至于退休后马上显示出老态龙钟的样子。

因此,目前网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21世纪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拥有一个好心情。”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重视心境的大道理。

但是老年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学科,可供参考的书目不多。因此,本书首先介绍老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心理现象的神经科学基础,同时也介绍它的哲学本质,然后分别介绍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以及心理干预,特别注重临床常见的老年心理学问题。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作为我们“老年医学”系列书的重要部分之一,可作为与老龄工作相关人员的教材和重要的参考书,同时面向高校学生读者。

在本书的再版过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西北民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关领导给予了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我们的提高。

编者

2017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3: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