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阮水龙(成功绝非偶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胜龙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阮水龙是浙江省上虞市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创业起步很早,借改革的东风,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声名鹊起。和大多数成功的浙江民营企业家一样,他的为人处世和经营之道一直讲究诚实守信、务实创新,从而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染料行业的引领者,这是他40多年稳健经营、不断开拓的成功所在……陈胜龙编写的《阮水龙(成功绝非偶然)》讲述他的故事。

内容推荐

陈胜龙编写的《阮水龙(成功绝非偶然)》是一本讲述浙江民营企业家、上市公司浙江龙盛董事长阮水龙的人物传记。该书中介绍了阮水龙讲求城实守信、务实创新的为人处世和经营之道。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智慧,对当下渴望成功的人士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意义。

目录

第一章 乡下孩子:耕读文化滋养受益

 出身贫寒

 “有道之墟”

 9岁求学

 接受儒学熏陶,

第二章 学徒生涯:辗转沪上经受磨砺

 被迫辍学

 外出求生

 上海当学徒

第三章 多重历练:造就坚韧不拔意志

 合作社当会计

 与阮月华结为夫妻

 上调粮管所工作

 再次回乡务农

 对组织毫不隐瞒

 作物楼上楼,一作抵三作

 四处赶集卖蔬菜

第四章 三十而立:创业维艰卧薪尝胆

 慧眼识英雄

 受命创办农药厂

 殚精竭虑,艰苦创业

 难逃亏损厄运

 卧薪尝胆,意志不垮

第五章 改革春风:抓住时机扭转乾坤

 春风扑面,寻找出路

 抢抓机遇搞转产

 借款无门,挪用“家资”

 独赴上海找表兄

 天无绝人之路.

 天道酬勤,试产成功

 挑着产品上路

 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第六章 管理谋略:建章立制以人为本

 五虞争雄,奋勇当先

 县委书记点名讨教

 开启企业管理之门

 狠抓全面质量管理

 销售产品要像嫁女儿

 以人为本,虚功实做

 “软管理”和“小气候”

第七章 非凡经营:竞争圣手企业楷模

 率先实行经济责任制

 打通产销渠道

 到全国各地找市场

 “只有让他发财,才有企业发展”

 在整条价值链上竞争

 成本管理变成竞争优势

 两个轮子一根轴

 让科技人员先富起来

第八章 战略转型:与时俱进再创新业

 把握机遇,再寻商机

 羊城参展遭受挫折

 不拘一格招揽人才

 任人唯贤,父招子归

 跃升全球“单打冠军”

第九章 历史责任:敢于担当不辱使命

 汲取血的教训

 坦然面对污染问题

 敢于担当,重抓环保

 用诚信打动客户

 遵循“入世”游戏规则

第十章 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门

 自我勉励,厉行节俭

 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

 捷足先登,龙盛上市

 提出“百年龙盛”宏伟规划

 突出主业,多元运作

 胸中有乾坤,处变不惊

第十一章 放眼世界:进军海外逐鹿天下

 未雨绸缪,布局国内经营版图

 与日本伊藤忠联姻合作

 进军海外,实施全球战略

第十二章 任人唯贤:少帅接班开创新局门

 急流勇退,任人唯贤选英才

 驾轻就熟,全面出击业内市场

 逆势上扬,巧借股市融资

 收购德司达,拓展全球业务

 生态环保领航,掌控行业话语权

第十三章 风雨沧桑:热心慈善知恩图报

 投身公益事业

 为教育奉献是一大乐事

 做善事,不沽名钓誉

 贵在持之以恒地坚持

第十四章 严格自律:注重修炼规范自我

 勤奋好学,功到自然成

 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宽以待人的胸怀

 允许犯错,不准胡来

第十五章 伉俪情深:风雨同舟相濡以沫门

 一贫如洗的日子

 艰难岁月养儿育女

 创业维艰,夫妻俩心心相印

 从不插手企业内部事务

 晚年生活与慈善事业相伴

附录阮水龙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经查考,现今道墟镇汇联村的阮氏子孙确认是阮直的后人,阮水龙虽出生寻常农家,但追根溯源当然也算得上是名门之后。

说到阮氏一族,不能不说与汇联村相距不到10里地的一个古镇——道墟。道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礼仪之邦,被称为有道之墟,它也是以盛产绍兴师爷出名的一个文化名镇。

道墟有山,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称炭铸剑得名称山,勾践在镇南的稷山上还曾筑斋戒坛,稷山因此又称作斋台山。道墟有水,水是江南古镇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水乡道墟水路交错,河水拍打青石小街的古拱桥,拱桥的石缝中挂满了杂草藤蔓。

要翻读道墟地名的由来,据传还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赐。《绍兴县志》等史志记载,道墟原属会稽,宋元时称‘‘东乡”。元末时,族祖章慎一“与朱元璋各起布衣,提剑三尺,同打天下”。明朝灭元后,章慎一归家隐居农耕。明太祖欲招其辅政,三次礼聘章慎一都谦让不出。后朱无璋率众臣南下,但见东乡书声琅琅,村人耕读立业,礼仪传家。便钦赐“有道之墟”,自此东乡易名“道墟”。

道墟一向盛产文化名人。杰出的名人中,章学诚是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人,陈从周是中国古建筑大师,川岛(章廷谦)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学家,也是李大钊、鲁迅的挚友。至于从道墟走出的历朝进士,更是不计其数,从宋代至清晚期考中进士的就有200多人,“文到侍郎武到督”,道墟享有“绣衣乡”之美称。

道墟一直为江南儒学之重镇,教育比较普及,人才辈出。解放初期,安放在道墟一带孔庙里的历代儒学碑特别多。当然,道墟一带自古教育发达的特殊意义,并不仅在于使少数的民间子弟通过读书做官而从闭塞的小镇走向全国,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它倡导了一种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人文传统。

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道墟一带百姓“力本务农,好学笃志,尊师择友,诵弦之声相闻。下至穷乡僻壤,耻不以诗书课其子弟,自农工商贾,鲜不知章句者”。

阮氏一脉受道墟一带耕读传家的影响颇深,数百年来一向重视对后人的教育培养,讲究尚文尚礼、崇信崇义,同时也不排斥舍虚务实、经世致用的新风尚,真所谓“田家有子皆习书,士儒无人不识麻”。阮水龙无疑就是这种江南农家耕读文化的受益者。

道墟尤多古老的台门院落,大大小小的台门多达100余座,这些台门大部分是享有盛誉的师爷台门。从这些带着砖雕照墙黑漆大门的台门中,道墟走出了天下闻名的绍兴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墟台门正是绍兴师爷文化的一种表征。这些风格特殊飘荡着明清风韵的宅院,大多有高筑而起的院墙,门脚下的青石布满了杂草和暗苔,墙上的斑驳记录着历史的沧桑,可以说,每一座台门都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线装书。  作为父亲的阮文荣,当年一度也曾想让自己的小儿子能跻身这样的行列,让水龙长大后也能拥有这样的台门院落,并能光宗耀祖、名垂青史。虽然后来阮水龙选择了另外一条成名成家的人生之路,成为一个拥有庞大资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实业家,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辜负父辈的殷切期望,这当然是后话了。P4-5

序言

阮水龙是浙江省上虞市的一位农民企业家,创业起步很早,借改革的东风,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声名鹊起。和大多数成功的浙江民营企业家一样,他的为人处世和经营之道一直讲究诚实守信、务实创新,从而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染料行业的引领者,这是他40多年稳健经营、不断开拓的成功所在。在浙江老一代的著名民营企业家当中,阮水龙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在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浙江的民营企业家立足现实,逐步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经营方式。这一套管理举措和经营方式,帮助他们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中正确地辨认方向,在事关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张发展,把握市场竞争的决胜之道。阮水龙亦然。

早在1998年,我在下基层搞调研时就认识了阮水龙。那一次,我带领一个省政府调研组在绍兴市开了一个座谈会,就如何搞活地方经济,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向当地经济界、企业界的一些同志请教和征询意见,参加座谈的其中一个代表就是阮水龙。当时有一个课题是问他们平常最关心和最揪心的事情到底是什么。阮水龙说,他最关心的就是市场,最揪心的是怕拿不出一个好的产品去占领市场。他的话让我惊讶和深受启发,一个农民企业家在当时能悟出这样的门道确实很不容易!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实质性问题,就是如何占领市场的问题。市场究竟靠什么去占领呢?就是靠产品,靠价廉物美的产品,靠优质名牌产品,靠有竞争能力的产品。特别是在当时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短缺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只要有产品生产出来,就不怕卖不出去;而在产品相对过剩时代,消费者一定会“货比三家”,不是价廉物美的产品,不是过得硬的优质产品,就会无人问津,就会被淘汰出局。阮水龙在这个方面是醒悟得比较早的企业家,所以他后来就比别人少走了许多弯路。

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来之不易的。回顾他们的奋斗史、创业史,坚持改革,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进取,这是他们身上共同具有的素质,也是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基本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短短数十年间,能脱颖而出成为业界屈指可数的“大王”、巨头,绝非偶然。这与他们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勇于搏击、开拓创新、苦心经营是密不可分的。阮水龙的创业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困厄与顺利相互交替,但是他善于把握机遇,努力规避风险,表现出相当高超的胆识和谋略,锤炼出以平实和机巧相结合的经营风格和方略。

当然,我们看待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不能过分拔高,但也不能苛求。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关键是要有“责任”、讲“诚信”。在这里我想多讲几句有关“责任”、“诚信”的话,原因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正处在转型改革之中,而民营企业则处在升级换代的攀登阶段。这是一个“责任”和“诚信”的建立时期和发挥重大作用的时期。浙江的前辈企业家无论处于何时何代,都将“责任”和“诚信”作为基本的经营信条,尤其是大企业家就更提倡“责任”和“诚信”。这也是他们能够不断做强做大的根本原因之一。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企业家的责任、诚信其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完全融会,所以当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而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撑,使经营者们从文化的传承中就可以达到诚信和责任的结果,并运用于具体的商战之中;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讲诚信、有责任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

20世纪末,我在担任浙江省省长期间,曾到浙江龙盛集团调研工作。那时阮水龙已经60多岁了,但依然不知疲倦,精神抖擞。当时他正着重对企业的环保、安全和诚信责任等环节进行精心布局,他对我说,企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这也是历史赋予每个中国企业家的一种责任。企业只有重视并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才能稳固根基,取得长足的发展。后来,他确实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不久,他的企业也成功上市,在当地发挥了很好的表率示范作用。

祝《阮水龙:成功绝非偶然》这本书出版成功,愿读者朋友能从中获益!

骆松岳

于甲午马年初秋

(作者为原浙江省省长)

后记

2011年11月底,阮水龙先生约见我,要我为他写个长篇人物传记之类的东西。我立马就忐忑不安起来。我对他说:阮董,像您这样成功的浙商企业家,最好请上海、杭州等地的高手来撰文较为合适。他摆摆手很执着地对我说:人老了,总要给后人留下点可供借鉴的东西,我这一生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定要给后人有个交代。但写人物传记是要接地气的,客观真实尤其重要,你对我个人以及浙江龙盛集团的发展轨迹都比较了解,你就不用推辞了!

屈指算来,我结识阮水龙先生已有30多个年头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虞县东关区的一家国有企业做学徒。企业的经济效益不错,尤其是税收上缴额一直位居东关区前茅。但两年后,我所在这家国有企业上缴的税收额竟然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超越,它就是浙江龙盛集团的前身——上虞县助剂总厂。事后,我在东关区政府大门口的荣誉榜上看到上虞县助剂总厂厂长阮水龙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上虞乡镇企业曾经创造过一段极为辉煌的岁月,代表作是“五虞争雄”。而当时的东关区很是令人羡慕,“五虞”中就占据了三席,分别是上虞县助剂总厂、上虞县环保设备总厂、绍兴市制冷设备厂。报道“五虞争雄”的新闻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通过这些新闻报道,阮水龙、罗其林、徐灿根、蒋梦兰、杨言荣等一批本土优秀企业家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也为我后来从事新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1993年初进入上虞日报社成为首批新闻记者算起,记者这碗饭我已吃了20余年。20余年间,我采写过数干篇大大小小的新闻作品,也有上百篇作品获得过包括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在内各级各类奖项,但写长篇人物传记还是初次尝试,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由于长年在工业、财贸一线采访,我与阮水龙先生有过多次面对面采访的机会。结识阮水龙先生这么多年,发现他身上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他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人生的精彩之处就是做任何事都很有韧性,敢于拼搏,勇于竞争,从不轻言放弃。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人来说,做事能够如此坚毅确实非同寻常。他多次对我提起,1979年企业转产搞助剂化工是他人生旅途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他和他的企业一直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考验和抉择,稍一迟缓,机遇就会失去。但他用超乎常人的气概和胆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几乎是以一己之力,为企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说来也巧,最近有幸读到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有关论述。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发展,周其仁教授认为,经济上行时期,企业家容易把未来看得过于乐观,而经济下行时期,又容易把未来看得过于悲观。但多年来浙商却从来不是这样做,浙商的最大特征就是做事很有韧性,你说好的时候,他会谨慎一些,前后左右都说不好的时候,他会找到未来更好的机会。许多优秀的浙商就是具备了这种反向调节能力,不仅生存下来了,而且越做越强了。笔者以为,周其仁教授的这个观点,完全可以在阮水龙先生的身上得到印证。他就是这样一位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不懈怠、有韧性的浙商企业家。市场疲软的时候,阮水龙对部下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家做不好的产品我们能做好就能生存,人家不会做的我们会做就是新产品。”

和许多优秀的浙商一样,阮水龙先生也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从社会的最底层做起,有过辛酸的过往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突破了难以想象的重重障碍,才一步步创建成“浙江龙盛”这家令外国同行都啧啧称奇的卓越企业。更为可喜的是,他仅用了20余年时间,就改写了中国化工染料行业的发展进程,拉动并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拉近了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为中国化工染料行业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仅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浙商,更是一个值得世人尊崇的“染料大王”。这段经历,也从一个侧面为他在1990年立下的“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的誓言,作了充分的诠释。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阮水龙其实是一个非常注重精打细算、厉行节俭、讲求工作效率的人。有这样一个细节在笔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1999年底,上虞市政府组织全市的龙头骨干企业负责人赴苏南地区学习考察,活动结束前一天晚上,阮水龙要提前从无锡赶回上虞,来接他的车子竟然是一辆普通桑塔纳。笔者当时觉得很纳闷,就问他:你是全市排名第一的企业家,怎么还坐这样简陋的小汽车?他哈哈大笑地说道,我也有奔驰、宝马等豪华轿车,但这么晚了,有谁会关注我是坐什么车子回家去的。再说汽车就是个交通运输工具,啥个品牌的车子并不重要,只要它能够发挥工作效率就好。我是经营企业的,我的职责就是要一心一意把企业办好,何必去讲究那些排场呢。

就是这样一个不讲排场、讲求效率的阮水龙,成了上虞历史上缴纳各项税款最多的企业家。

值得一提的是,与阮水龙创造的物质财富相比,他创造的精神财富同样弥足珍贵。“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他后半生又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作为浙江省首批“慈善之星”的获得者,多年来,他无私奉献,默默地帮助了不少人、不少家庭、不少地区、不少单位和行业,其善行义举达到了“影响人、教育人、改变人、造福人”的初衷。无论是在企业家群体中还是在社会各阶层中,他都获得了广泛的敬重。为此,笔者衷心希望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在关注“浙江龙盛现象”时,也能关注“阮水龙现象”,剖析研究“阮水龙精神”。因为,阮水龙创造的这份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他的家人、他的员工,也会对任何一个为梦想而奋斗的人有所裨益。

令人欣喜的是,阮水龙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为了浙江龙盛集团能抓住时机再次获得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他选择急流勇退,把公司董事长的职位移交给第二代接班人。他的知人善任、慧眼独具,促进了龙盛整个产业的又一次腾飞,七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龙盛”。

说实在话,用人物传记的形式采写《阮水龙:成功绝非偶然》这本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何根据写作方案安排内容,如何把资料剪裁得体,如何将故事叙述生动,都需要细细斟酌。《阮水龙:成功绝非偶然》这本书的成功出版,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笔者只是一个普通的执笔者而已。作品能够成功出版,首先是受惠于上虞区委、区政府付诸实施“人文上虞”战略的大背景,像阮水龙先生这样为经济社会作出特殊贡献的企业家自然是值得历史记录甚至树碑立传的。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帮助指导下,笔者在写作过程中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把握真实性的原则。诚如阮水龙先生所言,文章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尽管岁月会湮灭许多东西,但是对人物客观真实的记载,还是能一窥历史面目之冰山一角的。因此在叙述人物、事件和时间节点时,必须要做到真实可信、有凭有据,特别是对阮水龙的人生经历和数十年创业奋斗的记载,必须尽量做到将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二是把握丰富性的原则。阮水龙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内涵决定了文字表现的多样化,既要写出他创业成功的优秀企业家形象,更要体现出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等方面的多重角色,特别是对他崇尚孝道、乐善好施、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等不同凡响之处,要记载详尽,需要反复挖掘和采访。三是把握可读性的原则。考虑到传承和推播的需要,尤其是该书对下一代的影响和教育,更要着力在通俗、可读上做文章。对一些发生在亲人身边的人和事,千万不能忽略,因为它自有其非同一般的感染力与亲和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和有关人员先后走访了近百位浙江龙盛集团的干部员工和政府部门、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掌握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但由于受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肯定存在着不少纰漏和缺憾。此外,主观上由于笔者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和写作功力尚欠火候,也会在作品中产生浅陋和谬误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及时告知,以便笔者今后再对作品修改时进行订正、弥补。

在这里,要感谢上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伟军先生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他出面联系浙江人民出版社,使该书得以成功入选“信天翁财经丛书”。同时,要感谢我的老领导陈荣力先生,这位曾担任上虞日报社总编辑、上虞文联主席职务的专家型领导,早已著作等身,但他在百忙之中仍对我这个老部下的处女作尽心护航,作了认真点拨和修改。浙江龙盛集团的王勇、杨辉等先生对本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和拍摄了诸多的摄影作品,并提供了“阮水龙大事年表”的相关资料,方便了本书的写作。我的同事车宏美女士不厌其烦,在本书初稿的编排、校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

陈胜龙

于2014年冬

书评(媒体评论)

实践出真知,普通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历练出从容不迫的人生智慧,从世事沧桑中参悟到博大精深的经营法则。不妨看看“阮水龙:成功绝非偶然))这本书吧。

——柴松岳(原浙江省省长)

作为一个成功浙商,阮水龙在经营实践中一直牢牢把握“只有进步才能生存”的原则。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何善用WTO规则是中国企业家必须面对的问题。阮水龙在遵守和运用规则中找准了自己的平衡点,所以他的企业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石广生(原国家外经贸部部长)

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白手起家、超越自我,成就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浙商。特别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这种勇于进取之毅力、百折不挠之气概,显得尤为珍贵。

——徐有芳(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那些人生的往事和细节,现在集中起来又回放了一遍。重温那些已逝的美好时光,让人倍感亲切。

——阮水龙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这种拼搏和奋斗精神不断凝聚起来,最终演化为龙盛的灵魂。

——阮伟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