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道的《汉口徽商》与《荆楚徽商》,以及尔后陆续出版的荆楚徽商企业篇、人物篇都是湖北徽商丛书的姊妹篇。本书侧重反映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徽商在汉口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文化脉络;《荆楚徽商》侧重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徽商在湖北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文化动向;荆楚徽商企业篇、人物篇侧重记录改革开放后徽商在湖北出现的典型企业和人生传奇。我们试想通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侧面,集中反映湖北徽商的创业事迹、精神风貌和文化延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口徽商/湖北徽商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富道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富道的《汉口徽商》与《荆楚徽商》,以及尔后陆续出版的荆楚徽商企业篇、人物篇都是湖北徽商丛书的姊妹篇。本书侧重反映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徽商在汉口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文化脉络;《荆楚徽商》侧重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徽商在湖北的主要事件、人物和文化动向;荆楚徽商企业篇、人物篇侧重记录改革开放后徽商在湖北出现的典型企业和人生传奇。我们试想通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侧面,集中反映湖北徽商的创业事迹、精神风貌和文化延脉。 内容推荐 刘富道的《汉口徽商》是一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采用了史志、散文、小说相结合的文体,全面的梳理了徽商在汉口从无到有;从有到兴旺的发展历程,书中有历史、有故事、有分析,融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目录 《汉口徽商》卷首语 引 言 汉口: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武汉人不写武汉历史 东西方学人深度看汉口 成化,一个历史的巧合 徽州人怎么跑到汉口来了 婺源:深藏山水间的那种奥秘 歙县的谜中之谜 绩溪那一方水土 三江源头休宁 小小黟县不可小看 祁门淘宝淘得祁阊志 一本书什么都说清楚了 从版本来历看徽商智商 原来路在脚下 是士商还是仕商 汉口徽商结帮树旗 早期到汉口的徽州人 从准提庵到紫阳书院 码头上的徽帮 徽州盐商留芳汉口 好一个国之重器 汉口与扬州之间 汉口徽州盐商知多少 盐商多风流雅士 汉阳三老有徽客 鹤关的住处 汉阳三老属哪个年代 鹤关与段寒香、彭念堂 汉口对徽官的吸引力 黄承吉汉上发迹 黄默谷落脚汉口 汉口过客洪石农 湖广总督毕沅与汉口徽商 一位有情有义有故事的官员 鼎力募修紫阳书院 毕沅被请上神坛 紫阳书院光照江汉 汉口紫阳书院缘起 书院名称之议 徽州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哪些人可登大雅之堂 尊道堂蕴藏的徽商密码 朱熹与湖北的渊源 春秋两祭:徽州人的心灵洗礼 书院义教:徽州人的人格塑造 新安书院与公益慈善事业 首创汉口公益水龙 新安义阡 善堂与救生局 从善成为风气 始建祠留下的血泪记载 大儒汪璲名噪汉口 卓才吴蕴予以身殉职 余氏南宜本立兄弟及戴良玉 报功祠留下的官方印记 二酉名家杨秘 许登瀛捐养廉之禄 吴肇荣竭捐清俸 黄心盒与《汉口漫志》 黄心盒其人与《汉口漫志》的由来 没有黄心盒,很难说有《汉口丛谈》 新安书院,心盒无名 汉口典籍中的歙县人 一张清单分晓歙人魅力 吴澹止的淡定人生 一方名士方唏原 侠肝义胆方岩夫 秋斋的怀人诗 汉口典籍中的休宁人 修史宰相吴正治 孙汉与孙煦之间 慈善家孙兆麟 学人邵逸周 徽州绩溪三胡 胡适家与汉口 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开文墨香今还在 战乱中的汉口徽商 汪衡士临危不乱 吴长庚殉乱祭先 本节有人物无故事 战火重创师竹友梅馆 汉口徽帮与太平帮 徽帮与太平帮有地缘 太平帮翘楚王琴甫王森甫 从汉口总商会组成看两帮形势 人物传奇选粹 项大德:割股救母 吴美堂:砚不换妾 江绍莲:闻见闲言 硕果仅存的徽商老字号 叶开泰药店 汪玉霞糕点 大中华酒楼 汉口徽商世家的一个样本 第一代到汉口无所建树 走向辉煌的第二代 第三代成了富二代 第四代重续徽商前缘 后记 试读章节 成化,一个历史的巧合 成化末年,松江籍一位大官荣归故里,他前脚进门后脚跟上一个老头。老头跪珲不起。大官不知何故,问老人家怎么回事。老头说:‘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松江,曾是上海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商早期活跃的地方。由此可见,早在明成化年间,徽商一词,就在松江一带流行了。 上述故事,引自张海鹏、主廷元主编的《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再由人民出版社与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联袂出版,应该算是研究徽商的一部权威著作。这个书名显得霸气十足,涵盖面包揽了相关课题全领域,笔者将不可避免地一再引用本书文字,我会用“权威的《徽商研究》”以与其他徽商研究表示区别。 同是这本权威的《徽商研究》,援引弘治初年《休宁县志》语:“民鲜力田,而多货殖。”由此推断,起码在休宁、歙县两县,“民间出贾之风在成化、弘治之际确已形成了。” 成化年间恰恰也是汉口形成的一个节点。 所谓汉口,本意为汉水入长江之口,其地域兼及两岸。汉口一词,作为一个地名,专门指称汉水左岸地域,那是后来的事情。 汉水下游出口一段河道,缺少山矶挟持,水无定势,洪汛漫漶,浸淫荡决,历史上经过了多次改道。汉水流入长江之口,除了称汉口之外,还称夏口、沔口、襄汉口和小河口。水口南岸有座龟山,一度称之为大别山,三国时期,鲁肃的儿子鲁淑督夏口,为了纪念其父,于大别山设立衣冠冢,改大别山为鲁山,随之这个人江口也叫过鲁口。 历史上的汉水,是条非常有野性的河流,它的入江口经常改道,或者同一期时有几个口子入江。以龟山为坐标,汉水分别有过山南或山北人江的记录,而且有过从多个口子人江的记录。两干年前,俞伯牙出使楚国,在汉阳江口遇钟子期,于是有了知音的美丽传说。这个知音故里,就在汉阳县马鞍山南凤凰嘴,现在属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这个汉阳入江口,在龟山的上游,相距几十里。 有关汉水的入江口最后一次改道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朱衣所修的《汉阳府志》,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刊行。 嘉靖《汉阳府志·方域志》中写道:‘襄河在汉口北岸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日襄河口,长约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长约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今渔利略存,舟楫已不达矣。”后}来人谈到汉水改道,引来引去的就是这段话。 汉水从此从龟山北麓注入长江,水势相对稳定下来,形成今天的格局。今人编写的一些书籍,谈到这次改道时,往往在“明成化初年”之后加一括号,注明为1465年,即明成化元年的公元纪年,这就不准确了。所谓初年,是指某一个历史时期最初一段。史籍上也见不到成化元年汉口有大水的记载。《汉阳府志》的记载:“成化七年,水。十一年,大水。”根据《武汉堤防志》所编的水文年谱,在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成化四年(1468年)和明成化六年(1470年)这三年间,汉阳都发过大水,而以1467年大水为更甚。 还有人说,这次改道,汉水从龟山南变为从龟山北入长江。这个说法显然不对。依朱衣的嘉靖《汉阳府志》所描述,改道前从黄金口绕道四十里入江,实际上是绕了汉口一圈,从汉口一元路海员俱乐部附近人长江。所以,由山南到山北之说,是一个误会。 上述两种误会,在日本学者斯波义信的《中国都市史》里同样存在。他写道:“汉口在明代中期的1465年作为一个商港出现,因为它是位于乡内的小集市和商业街,无须官员专门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汉口集市而知名。促使其诞生的是自然界的突变。汉水以前是从汉阳府的南面注入长江,由于其下游的河道向北移动了8公里,与长江的汇流处就变为汉阳府的北面。将这一变化与汉口令人惊叹的繁荣联系起来的话,似乎就有必要对该处的环境作一简单说明。” 引文里的1465年,肯定不确切了。首先是这次汉水改道,不能确定就是这一年,即使是这一年,也不能确定为开港时间。汉口开港,有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像当今城市开发区,举办奠基仪式那天就是开张的一天。引文写到的汉水改道,入长江口由汉阳府南移至汉阳府北,即由龟山南移至龟山北,就不是语义上的误会,而是实地上的差错了。 在中国学者中间,还有一个更大的误会。这次改道,“直通一道”,十里入江,汉水缩短了三十里。有人误以为一夜间冲出这条水道。再大的洪水也没有如此威力。根据我的考证,这里原先就有一条河道,这条河道就是沔水,沔水入江口就是沔口。这次改道是把一条次河道升格为主河道。 自从汉水从龟山北麓注入长江之后,这段河道就成为天然的避风港。 于是,汉口在武汉三镇的地位,迎来了重大的转机。 明代以前的汉口,是一片芦苇荒洲,没有人烟,野兽奔突,野鸟凫飞。汉口什么时候才有人间烟火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口丛谈》写道:“洪武间,未有民居。”所谓洪武间,即公元1368~1398年间,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时期。直到天顺年间(1457~1464年),始有民人张添爵等人的祖父在此筑基盖屋,嘉靖四年(1525年)丈量,上岸有张添爵等房屋六百三十间,下岸有徐文高等屋六百五十一间。累计有一千二百余间,此时一间即为一户。自天顺至嘉靖四年,其间有60多年。这60多年,正好涵盖了成化、弘治两任皇帝统治期。 还有一种说法,《汉口小志·沿革志》称,“洪武间始有零星小肆”。按这个说法,汉口有居民的历史,至少可以向前推60多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60年算不了什么。我们就不去管这个差异吧。 成化初年汉水主出口改道,使得汉口一边码头迅速发展起来,商肆很快超过了汉阳一边,当然也超过武昌一边。汉阳商肆有过繁荣的时期,终因山岭纵横…… P15-18 后记 最早读到朱熹的《稽古阁记》,是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电子版上,篇名第一字是个墨潴,戴眼镜加放大镜,也无法辨认。我摘引时只能写上《口古阁记》。随后我在百度百科和360百科用多种方式进行搜索,才确认篇名为《稽古阁记》。进而找到的《鄂州州学稽古阁记》的篇名,我想前缀应为后人所加,朱熹本人不会这么写。经进一步搜索,这篇文章收进朱熹的两种文集中。我从图经志上抄录了一段文字,因是由我自己来断句,不敢确认是不是得当,曾拜托位于武昌的长江书院国学馆江胜林先生帮我查对,江先生又拜托武汉大学文学院陈海波先生查对。与此同时,我从网上购得《江西古籍精华丛书·碑记卷》,其中收有朱夫子这篇文章。经过比较,我认可图经志的文本,用了我自己的断句,其他版本中有一字为讹误。篇名中的鄂州即今武昌,而武昌却曾经是今鄂州的地名。 以上文字是在描述我写《汉口徽商》这本书的工作流程。为了查实一个字或几个标点符号,我会毫不迟疑地买上一本书。一年半时间里,有几十种书朝夕陪伴我。我为什么不说几十本书呢,因为仅《清史稿》一种,就有48册之多。还有电子版的省志、府志、县志和盐志,也是几十种。 《汉口丛谈校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我写《汉口徽商》的主要支撑史料之一。我还另购了民国版的《汉口丛谈》。正是后者帮助我多次解惑释疑。譬如我发现校释本中有一处,正文里有个幅字,而注释的却是□字,按推理应该是正文有误。夜里躺在床上不安,爬起来看民国版,果然正文是偈字,这就放心了。 我写的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但我也像做学问一样,大胆提出了一些己见。这些准学术见解,不敢称为一家之言,权当本书的几个看点,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并得到方家的指点。 多年前徐明庭先生倡议在武汉开启汉学研究,十多年过去了,汉学研究似未形成气候。当今徽学研究成果丰富,写徽商的著作也一部接一部面世,作为徽商重要一支的汉口徽商,却没有在徽商研究中凸现出应有的地位。我的这本《汉口徽商》,不过是抛砖引玉。研究汉学,研究武汉文化的成因和发展史,离不开对汉口徽商历史的挖掘和积累。徽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深之又深,曾几何时徽商占汉口商户之半,汉口徽商对我们这座移民城市有着卓越的奉献。 我不想在后记里开列一长串我所要感激的人士名单,他们的大名芳名,或写入书稿中,或存在我心里。但我不能不提到学者李文澜先生,他将曾经带过的研究生张博锋介绍给我,正是张博锋博士给我提供了数十种史志电子版,相关书籍电子版,以及多种书名信息,并上门帮我调整阅读器软件,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大量资料。他们给我的是时间,为我赢得了时间。 感谢婺源、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等地和武汉市地方志馆的支持。 《汉口徽商》创作得到湖北省安徽商会鼎力支持。 湖北省作家协会对《汉口徽商》选题积极支持,鼓动作者申报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获得成功。 本书所用历史图片,为武汉市档案馆、方志馆提供。部分图片为作者自己拍摄。 书稿草成那天,再从网上定购了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昨日快递已经送上门了。还用说什么呢,汉口徽商的选题,还将继续为我所关注。 刘富道 写于2014年12月2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