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亦乐、段晓燕主编的《共赢(企业与资本的博弈)》是一本中国一流公司的资本运作实例。本书系《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主流媒体中那些关注创投领域的资深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真实反应企业家与投资机构的相处之道。为企业家和投资人学习同行经验、审视创投关系、衡量投资成败,提供了更为直观的视角。对于企业家或投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思考价值。(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沈南鹏)
足具沉淀价值的资本市场大事件。本书选取案例代表了2013年VC/PE投资领域中的经典。不仅适合大众阅读,更适合专业人员用于研究,更是中国在读 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学生一本不可缺少的案例集成。
谁的手在操控?谁是真正的赢家?书中每个案例成败的背后,都隐现着资本的身影。企业家和投资人所代表的利益不同,所处的地位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从制衡到共赢,企业和资本的融合与抗争从未中断。
郭亦乐、段晓燕主编的《共赢(企业与资本的博弈)》用细致的描述,宽广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企业家与投资人的多种关系模式,真实地反应了企业家与投资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资本内幕”,希望为企业家和投资人提供一些借鉴乃至引发一些思考,助其摸索出更适合自身的资本运作模式。纸上谈兵终觉浅,但有备而来,谋定而后动,总会多奠定几场成功的胜局。
自序
熊晓鸽序
阎焱序
沈南鹏序
第一章 平安VS家化:一场尚未终结的战争
“家化教父”的改制梦
平安—产业+资本的梦想
合作看上去很美
互动的不和谐音
不甘心做“橡皮图章”
海鸥手表:双方矛盾的缩影
黑云压城城欲摧
葛文耀“以退为进”
谢文坚入主上海家化
/附文/家化迈入平安时代
第二章 “双猪汇”:双汇海外大收购真经
三位“关键先生”
备足粮草
国际豪华版阵容
长期打桩
标的聚焦
各取所需
明日之征
/附文/焦震:双汇收购SFD的逻辑
第三章 “不差钱”的顺丰:融资背后另有故事
英雄青年的“野蛮”生长
来头不小的投资伙伴
新顺丰新命题
整合思路猜想
/附文/张懿宸谈入股顺丰内情
第四章 91无线天价交易:谁是最大赢家
结缘网游
“入世”与“出世”
现金的诱惑
“一肚子理论”的聪明人
/附文/19亿美元交易背后的伯乐
第五章 唯品会专做特卖:另类电商的商业逻辑
温商触网
迷航折返
库存良机
红杉造访
夯实特卖
上市苦乐
/附文/刘星:复盘唯品会的投资逻辑
第六章 58同城抢先IPO:分类信息网站格局生变
“神奇”何在?
资本旅程
放弃DM
DCM带来资金和人力
华平:广告大战弹药库
砍掉团购
对抗不良信息
IPO:资本新旅程
/附文/对话姚劲波:如何与投资人沟通
第七章 弘毅“谋变”城投控股:PE的混合所有制能量
曾经的“引援往事”
新的“联姻者”
国企改革的PE专家
盛宴下的“精耕细作”
附文/对话赵令欢:弘毅投资做局国企改革
第八章 煎锅上的俏江南:资本门前的徘徊
俏江南上市之踵
引入资本
遭遇壁垒
中餐的标准化难题
遭遇管理天花板
双女性配搭管理
/附文/梁伯韬:重整俏江南
第九章 盛大文学资本往事:IPO之路何去何从
2013,人事地震
对手,来势汹汹
IPO之殇
何去何从
附文/“帝国”消解盛大“变形”
第十章 绿地上市冲刺:做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事
自负盈亏的全资国企
市场化改造
职工持股会变迁
社会资本入局
“蛇吞象”式的重组
/附文/绿地上市:可被复制的改制
平安信托进入上海家化后多次提出,让麦肯锡为上海家化进行一次战略诊断,因为平安信托认为上海家化的战略和治理不规范。不过,葛文耀认为,平安信托三番五次要做战略诊断,是为了对组织和人事进行大调整;另外葛文耀对这些与国际竞争对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咨询公司充满戒心,不想亮出家底,且他还认为,麦肯锡给另一大型企业的战略建议存在失误,故拒绝了这个建议。这是双方第一次重大的非良性互动。
“你收购的是集团,只是间接拥有上市公司27.5%的股份,我这董事长代表广大股东利益”“3月份开始,面对平安的无理和压力,激发我只有把上市公司业务做得更好……”——2012年11月19日,上海家化董事长葛文耀在新浪微博上公开指责平安信托。葛文耀与平安信托之间的企业家与资本之争浮出水面。此时,平安信托入主家化集团仅一年。
3月份,到底发生了什么?
2012年3月,陈刚从上海调去北京工作,并且离开了直接投资部,转到基建投资部——这是一个被认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岗位。平安信托另选其入接替陈刚,跟踪上海家化这一项目。
对于这一调任,陈刚后来的说法是,因为私人原因自己要去北京工作;而在部分平安信托员工和PE业内人士看来,陈刚的调岗实质上是受到了排挤,因为“陈刚一心做并购,却被派去做技术含量低得多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明显是要逼走他”。
在平安信托内部,“前台”“中台”“后台”岗位分别对应“投前”“投中”和“投后”:“投前”团队负责寻找项目,找到项目后和拟投资企业进行条款谈判、尽职调查;“投中”团队独立于“投前”团队再做尽职调查,也相当于是审核“投前”团队的尽职调查结果;“投后”团队则负责“投后”管理。
一位平安信托前员工指出:“‘投前’‘投中’‘投后’相对独立,原本是为了避免道德风险,‘投前’的人原本对投资企业最了解,但投资后必须交给‘投后’部门的人去管理,后者不了解投资企业的情况,就容易与企业发生摩擦。”
在投资家化集团时,陈刚是投资操盘人,在平安信托入主之后,却是由公司投资管理部的人来负责对家化集团的投后服务。尽管“投前”“投中”“投后”相对独立,但陈刚依然能从中协调。而在陈刚离开上海,离开直接投资部后,葛文耀与平安信托之间负责居中调停的人,则不复存在。
回看这一事件,陈刚的离开,对葛文耀与平安信托的关系走向影响颇大。
对于平安信托与葛文耀之争,陈刚不愿多说,他只是简单表示:“平安信托和许继集团的关系很好,投资后,平安的高层去许继集团参观,许继集团的高层乃至中层也都去平安参观。而平安和家化之间,这种互动是不足的。”
陈刚认为,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合作,不仅是企业对企业,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不足,直接导致难以展开接下来的其他合作。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佐证,陈刚与葛文耀有着极好的私交。2013年7月,陈刚从平安信托正式离职两个月后,就携刚成立的民族时尚产业投资基金出现在公众视野,介绍其企业的愿景:激活民族老品牌。葛文耀出任这一基金的首席顾问。葛文耀表示,他在民族时尚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只是担任顾问,不担任具体职务,也不会投资。
葛文耀在陈刚发起的基金中任职,而且看起来两人对民族时尚产业的理念非常一致——这些都不由得让人猜想:如果陈刚没有离开上海,而是一直负责上海家化这个项目的“投后”管理,那么,葛文耀与平安信托之间的故事,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P9-11
熊晓鸽序
资本之为“局”,大约因其诡谲如棋——其进退无度,机关难破,输赢莫测,连高手也无不称侥幸。然大道唯简,IDG浸淫资本之局二十多年,绞尽脑汁以避“出局”,又千方百计力求“破局”,我们所仰赖的,也不过是看似人人知道的老生常谈的道理:审时度势,逐潮而动,迎浪而上。
至少在中国,我们得承认,是互联网技术成就了风险投资,也是风险投资孕育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巨擘。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在IDG的早期投资成绩单上,是一连串的互联网公司:百度、腾讯、搜狐、携程……IDG资本紧追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浪潮,与这批应运而生的弄潮儿携手共进,推动他们把握先机,迅速成长,攀上成功的峰巅。这份不俗的投资清单,同时也让IDG资本跻身创业投资行业的佼佼者行列。
然而,顺应时势与潮流,并不等同于一味地随波逐流。百川归海乃自然天道,但倘若前方是一片人头攒攒泥沙淤积的“红海”,“同流合污”的结局必定成死水一潭。在这样的时刻,唯一的出路就是另辟蹊径,找寻另一片人迹罕至而生机无限的“蓝海”。
能够安静地、近乎偏执地追寻“蓝海”,正是我格外赏识并钦佩刘德建的原因。“做什么事我都喜欢找蓝海。”刘德建说,“不一定是第一个,起码得是第一批的吧?我们这群人在智力上不差,容易想出好的东西,在新领域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比较小,更多的是智力、大脑、速度的竞争。”
2003年,我受合伙人林栋梁之托,在洛杉矶一个生物技术展会上第一次见到刘德建。他文静而内秀,并不像通常见到的大张旗鼓、热情洋溢兜售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他请我吃热狗,在随意的聊天中显出清晰的思路和内敛的激情。
2007年,我与栋梁在福州待了3天。此时网龙已经上市,而新的无线互联网项目正在酝酿之中,德建一如既往地昼伏夜出,每天凌晨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我开玩笑说等新项目上市,我们要成立一支以他领军的猫头鹰羽毛球队,打遍天下无敌手。像猫头鹰一样机警的刘德建,就连自己的生物钟,也调得与众不同。
2013年9月,91无线以19亿美元被百度收购,成为中国无线互联网产业的第一笔“天价”交易,果真无敌!
顺应潮流与独擅先机,这似乎矛盾的奇特组合,在我看来,恰好是优秀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彼此都不可或缺的素质,二者兼备,方有胜算,所谓成功,皆来之不易。91无线无疑是IDG资本近年收获的最丰美的硕果,而与91无线同期或稍后培育的一批无线互联网创业公司,正悄然茁壮成长,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展望。
荟萃了2013年十大经典的投融资、并购案例的《共赢:企业与资本的博弈》肯定值得一读,因为这些局中之案,虽不如法学中的案例能成为律条般的“先例”,但能让有志创业的读者借以管窥门道,对如何应对创业之艰险,如何赢得资本的助力有足够的了解和预期。纸上谈兵终觉浅,但有备而来,谋定而后动,总会多奠定几场成功的胜局。
熊晓鸽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1993年,协助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先生在中国创立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现更名为IDG资本),在中国管理着25亿美元以上的创投资金,成为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
书中描述的局中之案,虽不如法学中的案例能成为律条般的“先例”,但能让有志创业的读者借以管窥门道,对如何应对创业之艰险,如何赢得资本的助力有足够的了解和预期。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 熊晓鸽
本书是我在中国投资20年以来见过的有关投资和创业最有深度、最专业的案例集。这些案例,是《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主流媒体中那些关注创投领域的资深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最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家与投资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对于企业家和投资人而言,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 阎焱
本书基于案例研究,涵盖了企业家与投资人的多种关系模式,为我们学习同行经验、审视创投关系、衡量投资成败,提供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我们期望这种对资本与被投企业关系的研究能够延续下去。期待《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能够推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报道和产品。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沈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