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瓦尔登湖(译文名著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瓦尔登湖(译文名著精选)》是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这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宁静、恬淡、充满智慧。同时也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通过《瓦尔登湖》,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书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另外,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内容推荐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哲学家。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瓦尔登湖边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从此日出而作——耕作,日落也作——写作。1847年,完成了《瓦尔登湖》的初稿,后又历经五年的反复修改、增补、润饰,终于向世人奉献出这部不朽之作《瓦尔登湖,或林居纪事》。

作者在书中详尽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畔林中度过的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他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作者根据自己深信的超验主义观点,在书中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复苏作出了极其精彩的描述。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作者在书中谈天说地,纵古揽今,赞颂自然美景,痛斥社会时弊。其行文之精妙,剖析之深刻,令几代读者叹为观止,作为19世纪美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堪称名副其实。

目录

省俭有方

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

阅读

闻籁

离群索居

来客

种豆

村子

贝克农场

更高的法则

鸟兽若比邻

室内取暖

原住民,冬日来客

越冬鸟兽

冬日瓦尔登湖

结束语

附录:新的桃源是耶?非耶?——拙译《瓦尔登湖》屡屡重印有感

试读章节

让我们略费片刻,思考一下,我在前文提及的麻烦和焦虑,十之八九是些什么,有多少需要我们烦心,或者至少还得小心应对。我们尽管置身于一种徒有其表的文明之中,若能过上一种原生态的、开拓疆土的生活,还是颇有裨益,即使仅仅为了闹明白大量生活必需品是些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方可获得这些必需品;或者,甚至只消翻一翻商人的旧账本,看看人们在商店里买得最多的是什么,商店里存货是什么,也就是说,存量最大的杂货是什么。因为,时代固然在进步,但它对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并没有多大影响;就像我们的骨骼同我们祖先的骨骼相比,大抵也没有多大差别。

依我看,生活必需品,是指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一切,或者换句话说,它从一开始(或者经过长期使用)就对人类生活变得如此须臾不可离,因此,没有哪个人,不管是出于野蛮、贫困还是哲学上的缘故,试图不靠它,独个儿地过活,即使有这样的人,那也是寥寥无几。许多人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的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种,那就是一食物。对大草原上的美洲野牛来说,那就是几英寸长、可咀嚼的青草,可饮用的水,此外还要在森林里或者山阴处寻摸栖身之地。野兽需要的,不外乎是食物和栖身之地。在这个气候区,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极其精确地分为几大类: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因为只有获得以上这些东西,我们方才可以自由地考虑真正的人生问题,并有望取得成功。人类发明不仅有房子,还有衣服、熟食;也许是偶然发现烤火可以取暖,后来使用了火,起先被看成是一种奢侈品,到目前围火取暖也成为一种必需品了。我们已看到,猫狗也都获得了这种第二天性。我们只要住处合宜,穿着适当,就能合理地保持体内的热量;可是,如果说我们住处过暖,穿着过厚,或者燃料消耗过多,也就是说,外部的热量大大地超过我们体内的热量,那岂不是说在烘烤人体了吗?自然科学家达尔文谈到火地岛的原住民时说,他自己那一伙人穿得很厚实,围坐在火堆边一点儿也不觉得热,那时一丝不挂的野蛮人在离火堆老远的地方待着,达尔文惊讶地发现他们却被“烘烤得竟然汗流浃背”。同样,据说新荷兰人赤身裸体走来走去,若无其事似的,而欧洲人穿了衣服还冷得瑟瑟发抖。这些野蛮人的体质铁硬,和文明人的智质聪明,难道说不可以相互结合在一起吗?根据李比希的说法,人体是一座火炉,食物即是维持肺内消耗的燃料。我们冷天吃得多些,热天就吃得少些。动物体内的热量是内部消耗缓慢的结果,内耗太陕,就会出现疾病和死亡;或者换句话说,由于缺乏燃料,通风装置出了毛病,火就会熄灭。当然,生命的体温与火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作为比喻也就只好到此为止。因此,从前文所述来看,动物生命这个词儿和动物体温这个词儿几乎可作同义词用;因为食物可以被看成维持我们体内之火不熄的燃料——而燃料只不过用来煮熟食物,或者说从体外来增加我们的体温——此外,住处和衣服也只是保持由此产生和吸收的热量。

因此,就人体来说,最大的必需品就是保暧,保持生命的热量。我们为此就得何等含辛茹苦,不仅为了获取食物、衣服和住所,而且还要寻摸床铺,也就是我们的睡衣,从鸟巢和飞鸟的胸脯上掠夺羽毛来打造这个住所里头的栖身之地,就像鼹鼠在地洞尽头拿杂草和树叶子做窝儿一样!穷人动不动就发牢骚,说这是一个寒冷的世界;我们的大部分疾病,不论生理上的也好,社会上的也好,我们干脆都归罪于饱受风寒。在一些气候区,夏天会让人过上一种天上乐园似的生活。那时节,燃料除了煮熟他的食物以外,也就不是必需品了;对他而言,太阳就像是一团火,许多果实给太阳的光线煮熟了;—般来说,食物的品种繁多,而且又是唾手可得,衣服和住所已是完全用不着,或者说部分用不着。时下在这个国家,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只要有几件工具:一把刀,一柄斧头,一把铁锹,一辆手推车,等等,就可以过日子了。对于好学之士,另添一盏灯,一些文具,再加上几本书,这些均属次要的必需品,稍微花上几个铜子儿就能获得。但是,有些人不太聪明,跑到地球的另一边,到了蛮荒和肮脏的地区,一门心思地做上一二十年生意,为了谋生——就是说,为了追求舒适温暖一可到头来还是魂归新英格兰。奢侈的富人不只是得到令人舒适的暖和,而是热得太过反常;正如我前文所说的,他们肉体是在烘烤来着,不消说,是很切合时尚的方式在烘烤。P9-11

序言

《瓦尔登湖》:人与自然和美共存的赞歌

19世纪初叶,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刚摆脱战争创伤,元气得以恢复,国内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俨然跻身一流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学发明创造与大规模开发自然,一方面使美国人过上了空前富裕舒适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掠夺性开发自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原先纯朴恬淡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销声匿迹。这时候,有一位独具慧眼、颇有忧患意识的伟大思想先驱,切中时弊,大声疾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就是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亨利·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一个商人家庭。康科德四乡风景如画,梭罗喜欢经常到野外去,独自徘徊在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1833年他进入哈佛,好学不倦,是班级优等生;1837年毕业后返回故乡任教两年(1838-1840),还当过乡村土地测量员。但他毕生酷爱漫步、观察与思考,写下了大量日记,其中积累了他日后进行创作的丰富素材。他与大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相契,于1841—1843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成为他的门生兼助手。于是,他弃教从文,在爱默生的激励下,开始写诗与论说文,起初给超验主义杂志《日晷》、随后为其他报刊撰稿。

1845年,他在离康科德2英里远的瓦尔登湖畔(爱默生的地块上,事前征得门师同意)亲手搭建一间小木屋,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光,其间完成了《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或林居纪事》两部作品(均在他生前出版)。1847年梭罗返回康科德居住,其后就在故乡从事写作、讲学及观察、研究当地动植物,偶尔也出门作短程旅行,以广见闻,为日后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时,他还得到父亲的铅笔工厂去挣点钱维持生活。1862年5月6日,梭罗因患肺结核不幸去世,年仅44岁。他生前一直默默无闻,并不为同时代人所赏识。直到20世纪,人们才从他的不朽杰作中开始普遍地认识他。实际上,他真正的声名日隆,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

1846年2月4日,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期间,曾经给康科德乡民们做过一次学术性的演讲,题为《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乡友们如实相告,对于这个不可理喻的苏格兰诗人其人其事,他们压根儿不爱听。说真的,他们很想听听他谈谈个人湖畔林居的所见昕闻。对于乡友们的这一要求,梭罗倒是非常心领神会。于是,在1847年2月10日,他以《我的个人经历》为题,在康科德再次登台演讲,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这令他喜出望外。听众们甚至要求他在一周后再讲一遍,希望他的讲稿还可以进一步增补内容。是故,此次演讲以及后来类似的演说,就成为《瓦尔登湖》一书的雏形,并于1847年9月完成初稿,1849年打算出书,可万万没想到会受到挫折。因此,他不得不历时5载,将此书反复修改、增补、润饰,前后计有8次之多,终于使它成为结构紧凑、文采斐然的一部文学作品。《瓦尔登湖》在19世纪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迄至今日已有200种以上不同的版本,同时在国外也有不计其数的各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瓦尔登湖》一书副标题为《或林居纪事》,一望可知,乃是梭罗本人人住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录。此书一开头,作者就声明是为了“乡友们细致入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而写的。他选择湖畔为未来住所,就地取材,亲自搭建小木屋,恰巧于1845年美国独立纪念日入住,种庄稼、栽菜蔬,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当时在美国,就有人拿这本书当作19世纪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来阅读欣赏。没承望

《瓦尔登湖》书中充满风光旖旎的田园般的魅力,足以诱惑数以百计的读者退隐山林,或者傍湖筑合,竞相仿效这位贤哲俊彦的生活模式。一般说来,这种趣事是人们都始料未及的,殊不知梭罗仿佛料事如有神似的,早就预见到门徒如此之众多,所以,他在书中语重心长地奉劝过读者诸君,说很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他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很容易把《瓦尔登湖》看成逃避现实的隐士幽居胜地或者世外桃源,事实上,恰恰有违梭罗的初衷。梭罗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过,他之所以人住瓦尔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这个重大问题,显然不是消极的、出世的,而是积极的、人世的。实际上,梭罗入住之后,并不是茕茕孑立,与人老死不相往来,恰好相反,他一方面经常出门走访,回康科德做学术讲演,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各样的来客专程前来登门造访,有的还冒着大风雪赶来,与作者倾心交谈,所以说,梭罗始终置身于这个社会大家庭中。再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鲁滨孙漂流记》毕竟是笛福的虚构小说,而《瓦尔登湖》乃是名副其实的非虚构作品,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

随着岁月流逝,梭罗的《瓦尔登湖》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无比崇敬,曾被誉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本书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评语),“美国文学中无可争议的6本或8本传世佳作之一”(美国著名批评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评语)。美国批评家伊拉·布鲁克甚至还说过:“在过去100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不消说,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艾略特更是慧眼识珠,远在当年《西敏寺周报》上就撰文指出:《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人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这本书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走笔至此,我猛地记起,《瓦尔登湖》于1848年问世之后,恩格斯于1873—1886年写成的《自然辩证法·序言》中,也曾言近旨远地告诫过世人这一段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余外,还有不久前我国有识之士在深圳举办自然论坛,在特意向我国广大读者郑重推荐的“十大自然读物”的书中,梭罗的《瓦尔登湖》名列榜首,足见它确实是举世公认的一部不朽名著。说真的,梭罗写在书里的一字字,一句句,对上至国家决策人、下至草根百姓来说,都是恒久不变的警世箴言啊! 我想,不管怎么说,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仍在不断恶化,天上罕见一片蓝天、一丝和风,地上难觅一方净土、一泓清水,社会上贫富越来越悬殊,种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奇谈怪论依然甚嚣尘上,只要以上现象还没有得到全部彻底根除,在各个不同国家、各个不同民族,人们总要回首前尘,带着无限眷恋的心情,缅怀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先驱,研读梭罗的这部不朽经典,从中不断地给自己汲取灵感、力量和希望。

潘庆舱

2007年1月识于上海圣约翰名邸

2013年5月稍有增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