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森编著的《殷墟甲骨文引论》综辑近九十年来各家研究的成果,分上下两编,详细阐述中国具有较完整体系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在同类书籍中,属体例新颖、内容闳富之作。
此书上编为甲骨学基本理论;从甲骨的出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到甲骨文着录、骨版研究、缀合、占卜凿钻、甲骨刻辞的部分、释读方法、卜辞分类、内容、断代、书写等基本原理进行说明,并附有原本拓本及图表108幅。下编为甲骨文1056个可是字形音义简释;字形从拓本原大摹绘,真实准确,拟音用现代汉语拼音,注明上右音声纽,解自从字形结构分析,到探本求义,释文引用说文。
《殷墟甲骨文引论》作者马如森综辑近90年来各家研究的成果,分上、下两编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具有较完整体系的最早文字一甲骨文。
上编为甲骨学基本理论。从甲骨的出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到甲骨文著录,骨版研究、缀合,占卜、凿钻,甲骨刻辞的部位、释读方法,卜辞分类、内容、断代、书写等基本原理进行说明,并附有原本拓片及图表108幅,以提高读者独立识别龟骨片的基本技能,达到较全面地掌握和运用甲骨文的目的。
下编为甲骨文1056个可识字形音义简释。字形从拓本原大摹绘,真实准确。拟音用现代汉语拼音,注明上古音声纽和韵部。解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到探求本义,释文引用《说文》。对卜辞义项进行分项说明,附有卜辞辞条为例。按《说文》部首编排分为14卷。附有“笔画查字表”和“汉语拼音索引”。
《殷墟甲骨文引论》的特点:在同类书籍中,体例新颖,内容闳富,在阐述甲骨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又提供可直接运用的甲骨文单字,对于汉字的学习和汉学的研究,很有实用价值。
胡厚宣序
孙常叙序
李学勤序
上编 甲骨学前述
第一章 甲骨的出土和甲骨文的发现
第一节 甲骨的出土、地点、时间和命名
一、关于甲骨的出土
二、甲骨出土地点的认定
三、关于甲骨出土的时间问题
四、甲骨文的命名
第二节 甲骨被误为“龙骨
第三节 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
第四节 继王懿荣之后的两位甲骨收藏家——刘鹗和罗振玉
第五节 发掘甲骨的四个历史时期
第二章 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甲骨学的建立
第二节 甲骨学的辅助学科和相关学科
第三节 甲骨学与考古学
第四节 甲骨学与历史学
第五节 甲骨学与天文、气象、历法学
一、对天体气象的记载
二、对天体星辰的记载
三、历法
第六节 甲骨学与农业科学
第七节 甲骨文在语言文字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一、殷商以前文字的推测
二、甲骨文与汉字学
三、甲骨文与汉语语法学
四、甲骨文与上古音韵学
第三章 甲骨文研究
第一节 甲骨文著录
第二节 甲骨文论著
第三节 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几位学者
第四章 甲骨文的骨版研究
第一节 甲骨的来源
第二节 甲骨骨版的结构分析
一、龟甲骨版分析
二、家畜骨和兽骨骨版分析
第三节 甲骨骨版的分类
第四节 甲骨骨版的缀合
一、甲骨缀合的原因、基本原则和专书简介
二、甲骨缀合的几种类型
(一)同一骨版分散在不同著录著作中的缀合
(二)龟腹甲骨版的缀合
(三)肩胛骨版的缀合
第五章 占卜、骨版的凿钻、灼龟、吉凶
第一节 对占卜的认识
第二节 占卜的准备
一、龟骨的取材
二、龟胛的整治、削锯和刮磨
三、骨版的凿钻
第三节占卜的开始、结束和结尾
一、灼龟
二、吉凶说试议
第六章 甲骨刻辞
第一节 甲骨刻辞的部位
一、龟腹甲整版的刻辞部位
二、龟腹甲断片刻辞部位
三、肩胛骨刻辞部位
四、牛头骨刻辞部位
五、鹿头骨刻辞部位
六、犀牛肋骨刻辞部位
七、虎骨刻辞部位
八、人头骨刻辞部位
第二节 甲骨刻辞的分类
一、占卜刻辞
二、对贞刻辞
三、记事刻辞
四、纪时刻辞
五、兆序刻辞
六、兆记刻辞
第三节 甲骨刻辞的内容
第四节 甲骨刻辞的书法
一、甲骨文的契刻工具
二、先书后刻?还是不书即刻?还是兼而有之?
三、先直后横,是否普遍规律?
四、单锋字和双锋字
五、字体形态的不同
六、卜辞的行款、界划和涂朱
第七章 甲骨文的分期断代
第一节 商代的社会概况
第二节 甲骨文的断代研究
第三节 甲骨文断代研究“五期”说略述
第八章 甲骨文字
第一节 甲骨文字与新的“六书”说
第二节 甲骨文字形体结构的特点
一、象物的象形字
二、象事字
三、象意字
四、标示字
五、形声字
六、部件通用结构
七、形体的方位变换
八、合体部件的移位
九、部件上下结构
十、部件内外结构
十一、繁简字并存
十二、笔画结构的细微差别
十三、合文
第三节 甲骨文字的演变和异字同形例
一、甲骨文字的演变
二、异字同形例
第四节 甲骨文字的考释方法
一、字形比较法
二、卜辞文例推勘法
三、礼俗制度释字法
下编 可识字形音义简释
一、凡例
二、笔画查字表
三、殷墟甲骨文可识字形音义简释正文
第一卷(0001至0054,54字)
第二卷(0055至0143,89字)
第三卷(0144至0257,114字)
第四卷(0258至0335,78字)
第五卷(0336至0427,92字)
第六卷(0428至0494,67字)
第七卷(0495至0584,90字)
第八卷(0585至0655,71字)
第九卷(0656至0701,46字)
第十卷(0702至0771,70字)
第十一卷(0772至0844,73字)
第十二卷(0845至0940,96字)
第十三卷(0941至0987,47字)
第十四卷(0988至1056,69字)
四、汉语拼音索引
五、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