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还原震撼的敌后战场)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萨苏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三、难得的回眸一笑——改编成八路军的红军风采

看过盟军记者在红军改编八路军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会对八路军的战斗力产生新的认识。

八路军成立之时,其兵力编制员额四万五千人,大多数是经历过长征的老战士。不过,这支部队的装备较差,在平型关和日军交战时,聂荣臻元帅感慨和日军存在着巨大的武器代差,我们的人瞄得准,就是打不准,最后靠白刃战解决问题。

而从美国记者拍摄的红军照片来看,红军并非纯粹的小米加步枪,仍有相当的技术兵器。

在日本集英社的历史教科书中,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被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载入,但其中的插图把八路军画成了拥有车载大炮的半机械化部队。这让八路军老兵哭笑不得,说我们当时哪里有这样的装备?

不过,在没有机械化部队的情况下,改编成八路军时红军仍维持有高速机动部队,那便是依靠自行车和战马组成的骑行部队。

美国记者记载这些八路军使用的自行车均为英国产的崭新产品。

在军事史上,自行车确实曾被当作一定程度的代步工具。日军在马来西亚作战时大量使用自行车,被称为“银轮部队”。英军甚至开发过可以携带反坦克炮的自行车。但读者对红军或八路军使用自行车似乎仍感到是新鲜的事情。其实,这多半是受到传统对八路军认识的影响。其实,在参战人员的叙述中,八路军游击队使用自行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冀中以快枪手著称的武工队员冯志战后成了作家,他的作品《敌后武工队》脍炙人口,其中武工队神出鬼没的几名队员魏强、刘太生、贾正等都是骑自行车的好手,常常自行车一撂就抽枪和日军动起手来。而笔者老家的游击英雄晋孟奇烈士,也正是因为自行车出了故障,才未能摆脱敌军追击被围自戕的。

只是真实的历史中,八路军中使用自行车的人员不仅仅是买药的侦察员肖飞或敌后武工队的小队长魏强。连朱德总司令在延安时期也会练习骑自行车。

照片显示,红军不仅仅使用自行车,甚至还有平射炮。

红军使用平射炮的后部细节,有助于我们辨认其来历,因为使用平射炮时,红军炮兵的姿态十分怪异。

这门火炮的来历曾引来若干争议。它的拍摄者福尔曼给照片加了如下标注:“陕西,中国红军的士兵与大炮,美国制造的野战炮的训练演习。”似乎连国民政府军在1937年主要装备的火炮中也很少有美国产品,红军当时就有美式大炮吗?

中国军队大量装备美式火炮尤其是山炮要到远征军和驻印军时代,孙立人部队使用的美国M-1榴弹炮曾让日军闻风丧胆。但红军这门炮显然不是来自美国,估计是新安装的防盾让福尔曼产生了某种错觉。  从火炮的构造可以看出,这实际是一门日本设计的四一式山炮,只是修改了防盾。

那么,这门炮是怎么到了红军的手中呢?有人认为可能是缴获。然而红军改编八路军期间,这支部队还没有和日军开始战斗(也有人怀疑红军这身装束也是从日军缴获而来,这同样是一个不成立的命题)。此时确实已经有一支中国红色武装——东北抗日联军和日军鏖战多年,但从东北运送缴获的大炮到陕北还是天方夜谭。这门火炮实际上应该是阎锡山所建太原兵工厂根据四一式山炮仿制的国产火炮,被命名为晋造十三式75毫米山炮。它的后部右侧和原件一样保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供车长在战斗中坐下休息的座椅,所以那名红军炮兵的坐姿才会酷似骑马蹲裆式。1936年2月,红军东征山西,虽然刘志丹牺牲在这次战役中,但收获甚大,这门炮估计就是那时被红军缴获的。

看到这些装备,可能会引发猜测,认为既然红军有这样好的武器,那么早期八路军装备低劣,影响战斗力的发挥,是否是一个误导的命题呢?实际上当时八路军的确装备很差,129师连人手一枪都难以做到。所用的枪支也大多是汉阳造等老式步枪,在技术上与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存在代差,且多半在长征中多年使用,状况欠佳,难怪战斗中出现瞄得准、打不准的情况。这支美军记者拍摄的红军如此精锐,是因为驻扎云阳的红军部队属于原红军第一军团,是专门抽调全军最好的装备组成的,以展示红军的战斗力,故此武器显得十分精良,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以火炮而言,红军在长征中最后一次使用火炮是安顺场渡河,此后便因为没有炮弹而失去了火炮作战能力,即便此前,所拥有的火炮也不过是迫击炮而已。尽管在战斗中从阎锡山等部队中缴获少量火炮,但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前,照片中这样的平射炮屈指可数。1936年3月,中央红军利用东征和西征中的缴获重建炮兵部队,但仅仅建立了一个山炮连,此外各部也只有少量直辖迫击炮。尽管其数量太少,在战斗中很难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在作战中仍令日军吃到苦头。平型关之战中,八路军343旅追击炮连大显神威,消息传来,毛泽东感叹道:“真正是没有炮兵就没有胜利呀!”几天后,中央军委下达了组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命令,不过这个团直到在此后数年中逐渐缴获敌军火炮,才发展起来,并在最后的局部反攻中发挥作用。

P25-28

后记

历史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看,而且令人感到不同的新鲜感,所以才能够历久弥新,充满深刻的魅力。笔者曾把一些美国记者在陕甘宁边区拍摄的照片交给外国朋友看,对方得知其背景之后拿出了几张,说这可以解答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哪几张呢?又能回答什么世界性的问题呢?萨有些迷惑。

那位朋友一撩大胡子——中国的体育为什么这么好啊?你看无论是奥运会还是锦标赛,中国总是能拿很多金牌,我们印度好像没有这么多,其实我们人口相差不是很多,对不对?现在我们找到答案了,那是因为中国政府从红军和八路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体育……

别说,起初想笑,后来忽然想起来,无论是乒乓球、排球还是体操,都是咱们在体育界的强项呢,要说还真有点儿说不清的联系。

也许,这就是那些美国记者所拍摄的照片的价值。它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那个时代,从文化完全不同的摄影师眼里,看到不一样的思维,不一样的自己。

近年来,由于资料的日益丰富,使用国外史料研究中国抗战成为一种可行的方式。然而,如何使用这些材料,一直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常常有一些材料中夹杂了时代的影响,甚至制作方的私心。比如:日本官方修正的战史资料中,日军被消灭了两个中队,小柴俊男大佐专门作长恨歌纪念的东团堡之战,仅有寥寥数十字,而且根本不说清日军的损失;而另一场同时发生在附近的战斗却被大书特书,原因是那一仗日军虽然狼狈最终却顶住了八路军的进攻。所以,在一个真正的史学者面前,资料多固然是好事,甄别则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盟国记者在敌后根据地所拍摄的照片,无疑是最好的资料。这是因为,它们是以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因此所见即所得,其中较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作为盟军,而又作为有着不同信仰的外国人,这些记者的眼光相对会比较客观。他们的作品很多并没有被发表,而是雪藏于大学的档案库藏中。因此,当它们被重新发现的时候,便具有了极为重要而又极为朴素的历史价值。

抗战中的八路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让这些老照片告诉我们吧。

记者们见到了八路军的战斗,也见到了不一样的延安,这些美国记者在发回国内的报道中,对敌后抗战多给予了较高评价,让世界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希望的中国。他们不但拍到了照片,而且留下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记录。当我们追踪这些记录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些在另一个大陆生活了几十年、走南闯北的外国人,居然无一例外地在几个月中,被八路军和敌后根据地所感动,从此成为中国难以忘怀的朋友。  我们自己会被感动吗?

不知道,让我们共同通过这些照片,走进历史,走进那个时代,去体会岁月的回声吧。

萨苏

2015年7月8日于北京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红军到八路军

 一、电线、标语和“不明物 ”——被怀疑遭到造假的红军

 二、破茧而出——红军最后的形象记录

 三、难得的回眸一笑——改编成八路军的红军风采

第二章 意外的红色首都——延安

 一、延安去哪儿了

 二、王家坪的“国宴”

 三、延安没人防记者

第三章 八路军不仅仅有小米加步枪

 一、神秘的八路军独臂机枪手

 二、中国游击队员的“怪枪”

 三、地雷战,“土八路”的正规与不正规

第四章 战斗在敌后

 一、出现在敌后战场的卡宾枪

 二、八路军的大炮

第五章 抗战时期的延安石油工业

 一、新龙门客栈风格的油田

 二、一个清华大学学生带来的飞跃

第六章 八路军的战斗

 一、突破“昭和的万里长城”——解读马坊之战

 二、“土八路”缴了鬼子的枪

 三、战斗在敌后——从开门见喜到院士杀敌

注解

后记

序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的全面抗战就此开始。当时,国际舆论几乎无人看好这个分裂、贫穷的古老农业国可以对抗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日本。但是,中国竟然在这场战争中坚韧地苦战下来,引起了世界的震惊。为了解读这个神秘的东方战场,从1937年到1944年,福尔曼等一批外国记者多次来到中国,针对抗日战争进行了广泛的采访。他们的报道对于让世界了解抗战中的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盟军记者曾经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成为记录那段历史的珍贵载体。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正值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经过努力发掘,研究者发现,这些照片,在抗战中发表的只是少数。大部分照片被福尔曼等带回本国,在国外发表或保存,而不为中国人所知,数量达数千张之多。2014年,我国学者在努力之下,从欧美等相关部门获得了这批照片,使其重见天日。在这次发现的照片中,包含了若干美国战地记者拍摄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照片约八百张,其中真实地体现了八路军与日军的殊死搏斗,以及根据地建设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等珍贵历史场面。这些盟国记者因此对英勇抗战的中国红色武装和红色政权产生了深刻的好感,其文字和影像记录则成为再现敌后战场的重要依据。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批照片和相应记载的解析,使读者透过盟军记者的眼睛,澄清历史疑惑,对敌后战场有更真实的了解。笔者希望能够利用这些照片,为读者解析真实的红色抗战,重现真实历史,作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

对于整理这批照片的工作者来说,它们的意义并不仅仅是重现那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展示了在那个极端艰难的时代,中国人怎样努力地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确切地说,相信这些照片会带给我们的读者很大程度的震动,因为它为我们展现的敌后战场,乃至红色政权和红色军队,与各种教科书式的描述相比,带有更丰富、更人文的色彩。许多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因此有了答案。

那个时代的延安,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的精神,在异国记者的照片里,显示出几十年后仍然值得我们追寻的信息。

枣园,陕甘宁边区的“国宴”上将星云集,开国元帅就有好几位,来的是远方的盟军和客人,但照片中每个人连刀叉都配不齐。

敌后作战的游击队中,有着种种匪夷所思的武器,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到大清国时代的火铳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木头做的大炮。

陕甘宁边区竟然有相当完整的石油工业,从打井到分馏和运输,宛如一条龙服务,连工作服都和新中国成立后异曲同工,还曾卖了一套设备给国民党的玉门油田。

诺曼底登陆后没几天,边区便进行了一次大型庆祝活动,中国人扮演的希特勒和戈培尔惟妙惟肖。其中最出风头的,则是被众人举在空中的“艾森豪威尔”。

八路军也会打门球,甚至几位将军休息时还会在一起打打扑克……

每一张照片都渗透着中国大地泥土的味道,也让我们浮想联翩。我们竟然能从那个时代的影像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让我们在今天依然从中获取教益。

内容推荐

抗战中的八路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盟国记者在敌后根据地所拍摄的照片,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那个时代,从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外国摄影师眼里,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敌后作战的游击队中,有着种种匪夷所思的武器,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到大清国时代的火铳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木头做的大炮。

陕甘宁边区竟然有相当完整的石油工业,从打井到分馏、运输,宛如一条龙服务,连工作服都和新中国成立后异曲同工,还曾卖了一套设备给国民党的玉门油田。

诺曼底登陆后没几天,边区便进行了一次大型庆祝活动,中国人扮演的希特勒和戈培尔惟妙惟肖,其中最出风头的,则是被众人举在空中的“艾森豪威尔”。

……

萨苏著的《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还原震撼的敌后战场)》以影像方式记录、所见即所得的珍贵照片将为我们讲述敌后根据地真实而震撼的故事。

编辑推荐

  为了解读二战中神秘的东方战场,从1937年到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多次到中国,针对抗日战争进行广泛采访。《美国记者眼中的八路军(还原震撼的敌后战场)》的作者萨苏从这批鲜为国人所知的照片中,选取震撼场面,为读者解析抗战中真实的中国,还原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艰苦卓绝的敌后战场的真实历史,作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0: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