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婷婷、周东升、汪铮编著的《张自忠/抗日英雄小故事系列》是一本针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以青少年为阅读对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在1940年的枣宜战役里,张自忠以亲临前线,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报国。他的英雄事迹值得青少年学习和铭记。
戴婷婷、周东升、汪铮编著的《张自忠/抗日英雄小故事系列》以手绘图与文字并茂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位位抗日民族英雄从出生到走上抗日之路再到最后为国捐躯的伟大而又壮烈的人生故事。本书可谓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套优秀读本,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知抗战历史,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这些抗日英烈激励着青少年追求更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3.孩子头
张自忠小的时候顽皮贪玩,常常带着同村的小孩玩打仗和骑马的游戏。从小他就比同龄的小孩要聪明灵活,身体也要高大健壮一些,村里的小朋友都听他指挥,把他当作“孩子头”。
当时社会动荡、匪患猖獗,唐园村四角都有坚固的碉楼,还建立民团维护治安、对抗土匪,张家甚至还单独雇了一些团丁,来看家护院。小孩们看到这些团丁拿着刀枪,四处巡逻,威武帅气,心里就非常羡慕。私底下,小孩们就最爱玩打土匪的游戏了。张自忠常常把小孩分成两队,一队当土匪,一队当守村的士兵,而他自己当守村士兵的指挥官。当游戏开始,小土匪打进村来,他就特别兴奋,小脸蛋涨得红彤彤的,手拿小木棍,率领他的士兵一起冲杀。如果他的小士兵服从指挥,作战英勇,作战胜利后他就把身上的枣子、花生等小吃奖赏给他们。对于那些临阵脱逃、不听指挥的小士兵,张自忠会瞪大乌黑的眼睛,骂道:“你是个孬种,怕死鬼,长大后成不了英雄。”张自忠从小就有指挥的才能,勇敢聪敏,像个小英雄。小朋友们喜欢他,又怕他。但是做起游戏来,大家都玩得非常的开心,小孩们都喜欢围着这个“孩子头”一块玩。
张家的牲口棚里养着许多驴、马,张自忠小的时候都是坐着佃农赶的驴车出门。等到他长到12岁的时候,就想自己骑着驴出门游玩。小驴驹子受的调教时间短,性子烈,爱撂腿子。人只要一骑上去,就活蹦乱跳,想把背上的人甩下来。张自忠一爬到驴身上,小毛驴就上下乱跳,张自忠就从驴背上甩下来了。小自忠满脸愤怒,没有一点怕色。只见他从地上爬起来之后,拍拍屁股,气呼呼地非要骑上驴背,要把它训得服服帖帖。张家的佃农见到了,怕他被驴蹄子给踢伤或被驴摔伤,就赶快回屋向冯夫人禀报。冯夫人知道后,惊慌失措地跑出来,只见儿子双手拉着驴缰,神采飞扬地坐在驴背上。此后,张自忠骑着毛驴满村庄横冲直撞,旁人见了都替他担心,但是他却神采自如,以此为乐。慢慢地,张自忠的骑术进步了,他又改骑性子更烈的骏马。到了秋冬季节,张自忠和村里的人骑着骏马外出打猎,一路狂飙,一跑就是几十里路。后来张自忠当了将军,骑着马,转战各个沙场,指挥作战。小时候骑马的经历在打日本鬼子时还派上了大用场。
4.好男儿志在四方
1900年,当张自忠9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张树桂去江苏赣榆县做官。张树桂由于公务繁忙,再加上赣榆、临清两地相隔遥远,就一直没有回家探亲。冯夫人想念丈夫,常常一个人偷偷流泪。有一年中秋之夜,家里准备了一桌美味佳肴,小孩子见到后都很高兴,然而自忠却见母亲郁郁不乐,两眼通红,知道母亲又在思念父亲了,就说: “娘,今天做了那么多好吃的,我可想爹爹能够回来和我们一起吃饭。爹爹去外地做官好长时间了,怎么就不回家看望我们呢?”冯夫人想了想,说道:“傻孩子,你的爹爹也想天天和我们在一起。只是大丈夫谋事要志在四方,一个人要有作为,要有一番事业,光待在家里是没有出息的。”张自忠听后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说: “大丈夫志在四方,孩儿长大了也要像爹爹那样,到远地去做事,创下一番事业,让父老乡亲刮目相看。”冯夫人听到后,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与众不同,相信他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而张自忠长大入伍后,在外面奔波辛劳,果然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成为整个临清县的骄傲。
1906年,张树桂暴病卒于任上。1907年,在冯夫人的主持下,16岁的张自忠与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李敏慧结婚。父亲的去世、自己的成家让张自忠逐渐懂事,读书也开始认真了。1908年,17岁的张自忠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那个时候的高等小学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中学。1911年,他考人当时北方有名的法律学校——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当时天津北洋法政学堂主要讲授法律和政治两门课,该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政治人才,从那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大多当官从政。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里,张自忠开始接触到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的新思想。他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心中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思想。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