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冒风险请贤撑危局 避纠缠将军回山东
一漆黑雨夜,蒙面人夜潜车库
一个黑影潜进戒备森严的华北冀察政务委员会后院,钻进宋哲元的卧车库内……
公元193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
春雨,轻轻地洗涤着树叶上的灰尘,冲刷着古都北平铁狮子胡同内的“华北冀察政务委员会”的门牌,似要洗去上面的灰尘和污垢。四周静悄悄的,叠立在暗夜中的建筑群,似一群群张着黑黝黝大口的猛兽,令人心悸不安。
街头上,不时有摩托车、巡逻车驶过,路边一盏盏路灯,强睁着昏黄的眼睛,伴守着昏暗的街道,而摇曳的树枝,又把驳离不定的影子投射在地上,水洼处在灯光的晃动下,折射出变幻不定的光韵,显得一切都在飘忽不定,没有根基。远处,时而有零星的吵嚷声响过,给沉默的都市涂抹上战乱时代的阴影。
远近的一切都似睡了,夜静得令大门口的哨兵感到不安。他不时晃动着身体,用警觉的眼睛窥视着四周,即使远处的街道偶尔有一辆汽车驶过,他也要观察许久,直到汽车驶远,哨兵才移回哨位。夜越来越深,夜越来越静。附近只有哨兵在游动,要不是哨兵脚步的轻微摩擦声,人们定会认为这是座无人居住、缺少香火的庙宇。
这座成“山”字型的中西式建筑群,就是原北洋政府所在地。北洋政府垮台后,物易其主,成为华北冀察政务委员会的首脑机关所在地。后半夜,春雨渐大。房檐上的滴水砸到地上啪啪作响,哗哗的流水声由近及远,由高到低连成一片。大门口的门洞内,一条强壮如牛的猎狗黑豹正蹲在暗影中谛听着四周的动静。无章无曲、无头无绪的流水声搅乱了它的听觉,它支撑一会儿,便倦怠地合上了眼皮。
院内有一条约三米宽的柏油马路,穿过三道门两道岗,直通后院,靠北面建有一排高大的房子,铁门,铁窗,铁梁柱,这就是被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将军指令严加守卫的车库,库内停放着一辆最近从国外购进的美国道吉卧车。
就在守卫人员刚躲进屋内避雨时,一条黑影敏捷得似幽灵般从墙角暗处走过,他像小白蛇在草尖、麦芒上飞行一样,“唰唰”地只有些轻微的响动,黑影敏捷地来到车库门前停住。此人身穿半身紧袖雨衣,脸带面罩,只露双眼,一副夜行者的打扮。他回头扫了一眼,见四下无人,返身刚要拧锁,忽听“嗖”地一声,猎狗黑豹窜上前来,黑影早有准备,一扬手,将一块带有诱人香味的肉准确地扔到狗的面前,黑豹嗅嗅,一口叼起,跑到别处去了。黑影再次拧开锁,把铁门轻推一条缝儿,侧身挤进去,然后将铁门缓缓关闭。
车库内,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一辆崭新的美国道吉卧车静静地停在里面,黑影摸索着来到车头前,四仰八叉地躺下,手扳着汽车底盘,慢慢地蹭进去。“嘣!”来人一使劲儿,头磕在车杠上,疼得他倒抽着凉气。他不顾疼痛,从口袋里摸出一个黑糊糊的东西,拧亮微型手电,原来是一枚梅花瓣形烈性定时炸弹。他摘下手套,迅速掏出一根细绳,开始将炸弹绑在汽车的弹簧垫上。
“嚓嚓……”,车库外传来哨兵的脚步声,黑影吓得敛声屏息,趴在地上紧张地听着,额头上的冷汗伴着雨衣的雨珠淌下来。巡逻士兵脚步声渐渐远去,黑影再也不敢耽搁,匆忙中未能来得及将炸弹绑牢,便忙着像大豆虫一样蠕动着身子由汽车底下退了出来。他躬着腰来到铁门旁,从门缝儿里往外窥视院内的动静。
“嘟嘟……”,一阵尖利的哨声划破雨夜的宁静。不远处传来哨兵惊恐的喊叫:“不好了,黑豹死了!”
守卫室里一阵慌乱,紧跟着跑出一队持枪的士兵,朝呼喊的方向奔去。
P1-2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是古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曾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不仅风景秀丽,文物价值极高,还是首都北京重要的战略要地,更是北京英雄城市的象征。
我自幼生长在永定河河畔的大兴,距卢沟桥和南苑近在咫尺,父亲曾是29军老战士。自幼,他和村里的许多乡亲就给我讲29军抗战的故事,耳濡目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3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县文化馆、宣传部,从事文史工作,业余时间,我开始创作反映卢沟桥29军抗战的文学作品。卢沟桥、宛平城、南苑、团河、廊坊、文史馆,我去了无数次,前往考察,并采访了著名抗日名将的家属和后裔,佟麟阁的儿子佟兵、赵登禹的女儿赵学芬、张自忠的女儿、何基沣的妻子宋晓菡、儿子等……他们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最初创作了长达8万字的电影文学剧本《卢沟晓月》,受到著名剧作家欧阳山尊的高度评价,1984年剧本刊发中在外电影杂志上。
此后,我又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创作长篇章回小说《血染卢沟千古月》,时任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先生欣然题写书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端木蕻良题词:弘扬民族正气,壮我中华神威。此书由燕山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刘绍棠作序,浩然、张契等及新闻记者近百人出席,与会者给予高度评价,首都几十家刊物刊发书评、书讯。
1997年,我再次修改此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柯岩作序。今年,适值卢沟桥事变77周年,为迎接、纪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冒着酷暑,不顾双腿浮肿,将其修改为《卢沟桥抗战》,目的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醒人们,不要忘记卢沟桥事变那壮烈的一幕。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
让我们警钟长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作者
2014年08月05日
勿忘国耻,梦圆中华
——写在《卢沟桥抗战》出版之际
今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活动的举行,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一时间卢沟桥畔狼烟四起。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第29军将士奋起抵抗,与进犯日军殊死搏斗。面对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起抗敌,展开了气势恢宏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并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卢沟桥抗战,是中国军民英勇反击日寇侵略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团结御辱的不朽诗篇;卢沟桥的枪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吹响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号角。卢沟桥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的起点。
刘俊杰以深沉动人的笔触撰成《卢沟桥抗战》一书,深刻反映了那段峥嵘历史。该书是以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为大场景创作,生动形象地歌颂了中国第29军官兵为保卫卢沟桥、保卫华北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全景式展示了国难之时,中华儿女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奋勇杀敌、共度时艰的壮丽画卷。
作者刘俊杰生长于永定河畔,父亲是第29军老战士,自幼深受第29军大刀队杀敌故事的耳濡目染,对抗战历史有着深厚的情感。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县文化馆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反映卢沟桥抗战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电影文学剧本《卢沟晓月》,长篇章回小说《血染卢沟千古月》、影视剧本《帝国阴谋——一九三七》等。其中,《帝国阴谋——一九三七》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重点剧目扶持奖及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的2013年度“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主旋律”影视剧推介活动十佳剧本奖。
近来,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肆意否认、歪曲侵略历史的言论日益甚嚣尘上,并试图通过修改和平宪法及解禁集体自卫权,改变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重走战前日本军国主义老路,这一系列行为无不是对人类良知的肆意践踏和对国际社会底线的挑衅。
中国言实出版社及时出版《卢沟桥抗战》一书,一方面是对全面抗战爆发77周年的纪念,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真实的历史有力回击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荒谬行径。我真诚地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重温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历史,感受先烈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我们一起走进77年前的历史风云之中,感受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之魂。让我们一起通过了解卢沟桥抗战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最后,衷心祝愿《卢沟桥抗战》顺利出版,为爱国主义教育献上一道丰盛的精神飨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
沈强
2014年7月
刘俊杰的这本《卢沟桥抗战》以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为大场景创作,生动形象地歌颂了中国第29军官兵为保卫卢沟桥、保卫华北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全景式展示了国难之时,中华儿女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奋勇杀敌、共度时艰的壮丽画卷。
1937年日寇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大规模入侵华北,29军守军在日寇软硬兼施的各种阴谋面前,坚守宛平城,不为困难所屈服。刘俊杰的这本《卢沟桥抗战》浓墨重彩的塑造了一批无名英雄,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学生、爱国人士及广大市民,他们积极支持卢沟桥抗战。虽然“七七事变”失败了,但他们的功绩,在于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唤醒了东方的睡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