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之上隆创作的《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精)》是一部硅与血铸就的教训,揭露日本IT制造业如何错失互联网时代!
从硬盘存储器到智能硬件,从晶体管到冲水马桶
日本的制造业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这对追赶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企业又有何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造因模仿创新与匠人精神称雄于世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制造却与强势兴起的互联网与个人电脑硬件擦肩而过。
21世纪,日本制造面对蓬勃兴起的智能硬件市场却只能望洋兴叹。
日立、东芝、索尼、夏普,这些品牌巨头在以往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一路溃败。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家居与工业互联网时代,日本是否又将错失机会?
作者站在一个资深IT从业人员的角度,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
汤之上隆创作的《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精)》揭示了日本制造业的四大教训:
面对十年一轮的新技术浪潮时,对市场机会缺乏敏感性,因循守旧,错失机会。
过于苛求对市场需求无益的性能与指标,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
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影响了产品量产化。
对先进技术缺乏以往专长的模仿创新精神,反应迟钝,因此落后于同行业。
本书还呼吁日本企业重新重视模仿创业元素,以及发扬自身的技术整合优势,以在工业互联网时代实现制造业的反击。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我的半导体技术人生
首相真的理解“制造业”吗
奥巴马总统突然造访
奥巴马真心寄望美国回归制造业
停留于考察、分析层面的“制造业白皮书”
我于日本半导体产业高峰期入职日立
借调尔必达,见证惊人现实
国家项目“Asuka计划”的失败
“咎由自取”后仅拿到100万日元退休金
我为何对技术实力抱有疑问
第2章 何谓半导体
对半导体制造的误解
半导体到底是何方神圣
摩尔法则与精密化
如何制造半导体
仅凭一个按钮无法制造半导体
第3章 DRAM溃败与技术文化
追求极限性能的技术文化的确立
电脑界的更新换代
陷入“创新窘境”的日本
处于劣势的低成本制造技术
尔必达的成立与经营破产
2年内市场占有率锐减的原因
统一性的NEC与一点突破的日立
将工作细分化的NEC技术文化
NEC技术人员洁癖症似的工作状态
对“技术开发”一词的不同理解
日立的“万岁”,NEC的“失望”
日立和NEC,技术实力孰优孰劣
尔必达与三菱技术实力的差异
身兼多职的三菱职员
三菱、尔必达、晶圆代工厂的DRAM比较
三菱的DRAM文化和技术实力
为何三菱职员能够受到好评
尔必达应有的姿态
第4章 尔必达和三星电子的差异
尔必达为何破产
30年丝毫未变的DRAM制造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是为时已晚
三星电子技术力量的特征
研发与批量生产并无明显分界线的组织体系
设备不变,流程不变
不以100%的成品率为目标
230人规模的市场调研专员
当机立断、出类拔萃的专务董事们
NEC再次陷入困境
【专栏】NEC退出智能手机市场“DoCoMo手机家族”
告终
旧NEC电子工厂的将来
为何NEC生产不出自主品牌的智能机
NEC曾领跑世界的辉煌历史
半导体业务全部外迁,NEC开始萎靡不振
洋葱剥完皮后还剩下什么
【专栏】三星电子惊人的信息收集能力
前田和夫的入门系列
第5章 一成不变的日本技术文化
DRAM衰败,日本半导体产业崩溃
红瑞萨、蓝瑞萨
瑞萨领导放话“不要写、不要说”
日本半导体的“读杂志经营模式”
转战SOC是否为明智之举
SOC是利基的集合
强势启动国家级项目
参与Selete和Asuka计划
部长和社长都是温水里的青蛙
Selete成立15周年和Asuka计划结束
NHK节目:反攻的剧本Ⅱ
官员们应自问:是否有点太自大
为何不提Asuka计划
ASPLA的悲惨结局
东日本大地震凸显了瑞萨的存在感
瑞萨那珂工厂的三点疑问
丰田失算,不知不觉陷入单极集中
为何不能找工厂进行替代生产
世界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的企业为何会出现赤字
价格控制权掌握在汽车制造商手里
不良率为零
不良率为零的思想如同核电的安全神话
对瑞萨新社长的期待
前社长的话彰显瑞萨自主决策能力的欠缺
瑞萨的社员们走在荆棘路上
根源在于30多年前形成的技术文化
第6章 日本电视产业崩溃的原因
“索尼派”丈夫和“瑞萨派”妻子之间的对话
追求高画质、超薄是技术人员的自我安慰行为
对创新的错误认识
索尼技术人员的创新观
创新一词越流行,创新越难实现
电视和手机:一对加拉帕戈斯化的难兄难弟
“卖掉生产出的东西”是错误观念
对市场调研也存在错误认识
市场营销的本质
用模块方式生产电视成为可能
第7章 英特尔危机与晶圆代工业霸权之争
半导体行业企业排名变迁启示
产品更新换代导致技术陷入无用之地
英特尔CEO突然宣布辞职
英特尔陷入“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困境”
潜伏于英特尔发展历史中的困境
英特尔史无前例的误判
英特尔放跑大鱼,三星捡了便宜
如若英特尔把握良机,历史是否因此改变
半导体企业三巨头转战晶圆代工业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能否获得成功
肥水不流外人田,新CEO依旧来自公司内部
三星来势汹涌,矛头直指中国台湾企业
第8章 日本过人的技术实力究竟在何处
面对更新换代,技术力量显得苍白无力
日本人究竟擅长什么
两个现象:共同进化和共同退化
主要设备及其生产制造龙头企业
日本强势产业的共同点和弱势产业的共同点
衰弱的日本制造设备的代表:曝光设备
ASML为什么能跃居第一
ASML提高吞吐量的秘诀:减少机器误差
日本半导体业的另一特点:从设备引进到投入生产周期
过长
日本制造设备绝对强项的代表:清洗设备
聚焦日本最强技术能力
第9章 成为创新的弄潮儿
为何日本能成为世界第一
新概念:创新型模仿者
模仿使人类进化,模仿使文明发展
模仿者坐享其成
半导体产业是典型的模仿产业
DRAM产业的发展就是一种彻底的模仿
“模仿就能成功”不是绝对真理
模仿的能力和步骤
日本半导体及电器产业应重拾模仿优势
新市场究竟身在何处
开辟新市场不需要任何的技术研发
“发明大王”爱迪生手中的“漏网之鱼”
你想怎样改变世界
经营者和技术者都要亲力亲为、奔向海外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可见,奥巴马总统真心寄望美国回归制造业。
就在2012年5月,奥巴马总统也曾突然访问过位于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State IJ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的纳米科学与工程学院(College ofNanosca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NSE),并在该校发表了如下演说,“贵学院是唯一一所注重纳米技术的优秀大学,这里汇聚了世界顶尖研究人员。希望你们的研究能够扩展到全美。”
奥巴马连续两年访问半导体相关机构,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据奥尔巴尼分校的平山诚教授介绍,该事件被大大小小近百家媒体广泛报道。
而日本媒体未对该新闻进行任何报道,这是否意味着其已对半导体毫无兴趣了呢?虽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萎靡不振,但是对美国半导体业界的大事件日本媒体却完全不予报道,这可以说是一种失职。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刺激民间投资的经济增长战略”可以说相当于奥巴马总统的回归制造业战略。如此说来,安倍首相应该访问相当于CNSE的筑波创新竞技场(TIA)以及在半导体设备方面可以与AMAq’匹敌、名列世界第三的东京电子。
如果说对衰落的半导体产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话,那么访问丰田汽车也是一个选择。这是因为如果能够直接得到本国领导人的鼓励,对于员工来说毋庸置疑是一针强心剂。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和美国认真程度的差距。
政府每年都会出台《制造业白皮书(关于制造业基础技术的振兴政策)》。《制造业白皮书》是依照《制造业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第8条,每年向国会报告的年度报告书,由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共同完成。自2001年开始制作,目前已经出台12册,今年将出台第13册。
各省厅跨部门总结并出台这样的白皮书,是日本政府重视“制造业”的佐证。然而其内容却让人难以苟同。
因为虽然每次都进行考察和分析,但是缺乏具体建议。
2012年度的《制造业白皮书》于2013年6月7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该白皮书的梗概指出,关于日本制造业,“日元贬值使得企业的短期业绩好转,但是由于生产基地转向海外、研究开发经费削减等因素,企业中长期竞争力的下降令人忧虑”,并敦促企业加强研发以及增加设备投资。
但是,关于如何才能强化研发、促进设备投资这一点,白皮书并没有明确的叙述。
譬如,该白皮书对日本的电器产业、索尼、松下、夏普等纷纷陷入危机的状况,做了如下考察和分析。
此外,白皮书还指出日本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减少这一问题。日本制造业的研发经费在2007年达到12.2兆日元的顶峰后,2010年减少到10.5兆日元,2011年国内的设备投资仅为1990年的’70%。以电器产业为例,松下、索尼、夏普3家公司的设备投资金额合计为100.013 6万亿日元,还不及韩国三星1家公司的100.578 8万亿日元。
在此基础上,白皮书建议:日本制造业的技术实力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但还需要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等国际组织进行灵活的经济合作、推行促进设备投资的政策、缓解由行业整合引起的过度竞争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里再次提到了“日本制造业技术实力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那么是否如白皮书所宣称的那样,只要“促进设备投资”,“缓解由行业整合引起的过度竞争”,日本制造业就能复苏了呢?我只能遗憾地说,并非如此。
换言之,《制造业白皮书》完全没有触及日本技术实力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p5-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日本使自己从一个经济崩溃的战败国发展成经济巨人:1955年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1968年跃升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各国前列;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以索尼、本田、丰田、松下、日立等为代表的“日本制造”接连登上世界舞台。这些企业开拓了新的生产领域,在让自己的产品走向世界的同时,还开启了问鼎世界技术高峰的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神话,成为各国企业竞相研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发展骤然减速,逐渐陷入停滞的泥沼,与此同时,日本制造业也自顶峰滑落,逐渐为其他国家所赶超。
如果说对处于巅峰状态的事物进行研究、总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那么,能够对处于衰退状态的事物进行思索、反省则需要超强的忍耐力和惊人的智慧。本书作者汤之上隆先生见证了日本制造业由辉煌走向衰败的历程。他在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半导体研发工作近15年,此后获得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开始对半导体行业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之后一直从事和半导体行业有关的教学、研究及顾问工作。汤之上隆先生曾于2009年、2012年先后撰写了《日本“半导体”的失败》(『日本『半尊体J败戟』)、《“电机、半导体”溃败的教训》两本书,以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日本的电器产业、半导体行业日渐没落的原因等进行了解析。而本书则是他的第三部研究、反思日本制造业溃败缘由的著作。
在书中,汤之上隆先生首先对何谓“半导体”进行了解释,然后通过大量数据、图表以及问卷调查对日本半导体行业、日本电视机产业失败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书中的分析并不单一地局限于某类数据和图表,作者以多元化的视角,通过和世界知名公司、日本知名厂商以及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销量、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把日本制造业失败的缘由以立体、多元且动态的形式向读者进行了展示。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日本制造业走向失败的诸多原因,还能了解世界制造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大公司取得成功的诸多秘诀。本书如果仅止于分析日本制造业走向失败的诸多因素,则不免让人唏嘘不已,黯然神伤,但书的最后一章提出的走出困境的方法却不禁使人眼前一亮,引人深思。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中国读者来说,弄清日本制造业日渐没落的原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晰这段由辉煌走向衰落的历史,而且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分析“制造业”,让我们能动地思考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本书由林璺负责全书的翻译审校工作,3名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许诺、杨湘云、付海亮共同承担了初稿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力求词句准确贴切,正确再现作者意图,但受水平和时间所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杨玲
2015年6月于北京
在东京理科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伊丹敬之写的《日本企业靠什么生存下去》(日经指数至尊系列),2013年出版)一书中,有一段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这段内容对于帮助读者思考今后日本制造业的出路问题大有裨益,因此在这里介绍给各位,以此作为本书的结尾。
每个产业都有其最基础的技术,而在这个技术背后都有科学在支撑。伊丹教授将其命名为“产业科学”,并阐述了日本产业科学的重心正在由物理学转移至化学这一趋势。
实际情况亦是如此。如果比较机械、汽车、电器、金属和化学这五大产业中其附加价值所占的份额,可以发现在2001年,化学产业挤下了一直以来位居榜首的电器产业、夺得第一名(虽然在2006~2007年电力机械暂时反超了化学)。图p-1是伊丹教授书中登载的五大产业附加价值所占份额的变化”线形图。我在此引用该图,并和读者深入分析。
伊丹教授认为,化学产业超越电器业成为第一,其原因要归 结于物理学和化学间存在本质不同。该论述的要点如下。
物理学是“一神教”的学科,而化学是“多神教”的学科。物理学只要理解基本原理,剩下的问题都能靠理论和逻辑解决。只要买来能实践基本原理的设备装置并熟练运用,就能开展事业。正是由于物理学的这个特点,使新兴国家在半导体和电器产业方面后来居上,并迅速排挤了日本。
而化学正好与此相反,是“多神教”的学科。化学需要积累各方面的技巧知识,想要掌握某个技术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中国的台湾和韩国在这一领域很难赶上日本,只能望尘莫及。在第s章我们通过分析半导体制造设备的不同业务,最后得出结论:日本在使用液体材料的设备方面拥有出类拔萃的优势力量。在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此进行解释,正是由于液体材料属于“多神玫”的化学领域,所以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束手无策,无法追随模仿。
综上所述,日本确实拥有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技术力量。然而,本书想说明的是:无论拥有多么强大的技术,只要产业模式转变,就会陷入创新窘境,到时候所有的技术都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这些技术为基础,深入思考怎样在世界70亿人的庞大市场中开辟新市场,推进创新并使其广泛普及。我再次强调,要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创造性模仿能力,亲赴海外市场研究“问题的发明”。日本具备相当的潜力,很多案例都能证明这一点。比如:依照日本海军的无理要求成功研制出具备世界上最高性能的零式战斗机;按照大型机制造商的要求成功研制出拥有25年质保的“不会出故障”的DRAM,等等(不叮否认,日本也有缺点,容易偏向于局部最优)。
本书出版之际,得到了编辑、出版策划人山田顺先生和文艺春秋石原修治先生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山田先生曾负责我前两本书《日本“半导体”的战败》(光文社,2009年出版)及《“电器、半导体”产业大崩溃的教训》(日本文艺社,2012年出版)的编辑工作。两位给了我执笔这本书的机会,并且帮助我修改了书中较为生僻晦涩的专业性内容,使表述更加通俗易通。在此对两位先生致以衷心的谢意。
2013年9月
于琦玉县新座市家中
汤之上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