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余先生一生是一本大书,他自己写了90多年,经历过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新世纪等时代的风雨转换,探索过古代、当前;国内、国外;人文、社会、自然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品尝过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离别的无奈、相守的温暖、困境的无力、顺时的畅快等人间百睐。直到现在,先生的思想还在发展。面对这部长时段、仍在变化的大书,戴勇、王平、金文华编著的《探究河口巡研海岸(陈吉余传)》把握精准、展现出了先生真实形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究河口巡研海岸(陈吉余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戴勇//王平//金文华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吉余先生一生是一本大书,他自己写了90多年,经历过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新世纪等时代的风雨转换,探索过古代、当前;国内、国外;人文、社会、自然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品尝过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离别的无奈、相守的温暖、困境的无力、顺时的畅快等人间百睐。直到现在,先生的思想还在发展。面对这部长时段、仍在变化的大书,戴勇、王平、金文华编著的《探究河口巡研海岸(陈吉余传)》把握精准、展现出了先生真实形象。 内容推荐 戴勇、王平、金文华编著的《探究河口巡研海岸(陈吉余传)》承载着国家弘扬科学精神的高意宏旨,担负着陈吉余先生治学经验传于后人的历史使命,寄托着读者领略大师风采的殷切希望。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自序 导言 第一章 书香浸童年 难忘的家庭 童年的史地情结 祖父高大的背影 第二章 辗转中学路 考进东海师范学校 在大轰炸中读书 第三章 浙大攻地学 进入浙江大学史地系 求是精神 史地系的人才培养 大师们的精彩课堂 野外实习 领路人叶良辅 研究生生活 转入河口海岸研究 第四章 留母校初为师 留校浙大 置疑杭州冰川之说 钱塘设想 迎解放 治淮之梅山水库调查 第五章 地学拓新域 院系调整入师大 圈堤蓄水做实事 初识长江口 创建首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 河口海岸学的创生与论争 渤海湾淤泥质海岸 深探长江三角洲 “赶鸭子下水” 管用的“土办法” 钱塘江河口沙坎的研究 第六章 时乱心不改 破“老鳖翻身”谣言 闯杭州湾建港禁区 第七章 尽展报同志 科学春天的来临 揭示长江口发育模式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海岸研究硕果累累 长江口治理 浦东机场选址 净水江心求 艰苦奋斗创家业 筑巢引凤哺凤 当选院士 第八章 耄耋仍伏枥 新世纪的系念 没冒沙水库论证 长江头和长江尾 第三驱动力 构划长江亚三角洲 结语陈吉余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因 附录一 陈吉余年表 附录二 陈吉余主要著作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难忘的家庭 许久以前,江苏灌云县本是汪洋沼泽之地。性情乖张的黄河有一段时间在这里东入黄海。黄河发怒时,裹挟泥沙,冲杀到这里。泥沙久积,土地便渐渐形成了。这些新的土地,被当地人称为“湖田”。 灌云县有个叫汤圩(时属东海县)的地方,生活着人丁兴旺的汤氏家族。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西方文化思潮涌入神州大地,中国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汤圩这个小地方也受到影响,悄悄地发生着变革。有一叫汤序林的人,在当地颇有名望,是读书明理的开明人士。这位曾经在民国初年获得“大总统奖”的乡绅,平时很重视教育并让其子女们都接受了现代教育。其次子名叫祖芬(字苾斋),毕业于南京法政学校,以律师为职业。汤祖芬在1921年农历9月17日这天,喜得爱子,取名汤魁三①。 较好的家庭环境让魁三很早就得到了知识启蒙。他自小聪慧好学,3岁那年父亲就已经开始教他认字。姐姐们的朗朗读书声,不断刺激着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首《老渔翁》的歌曲,伴随着他幼年无忧无虑的日子。 然而父亲由于要维持家庭生计,不可能对他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5岁时,家里人就开始考虑让他进入小学读书。在那个时代,能够进学堂读上书是非常幸运的。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开始瓦解,私塾被废除。但政府力量孱弱,又无法立刻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更不可能将其推行到农村基层。再加上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一些村镇即使办了初级学校,也没多少孩子上得起。于是有钱人家的孩予从小就要远道负笈求学,没钱人家的孩子只能像牛羊一样满街乱跑。汤圩的状况也是如此。然而看着这么多孩子都无学可上,村里的乡绅们开始着急了,商量着筹建一所小学,魁三的七叔就是发起者之一。经过多次筹划,小学就设在了魁三家的客堂屋里。懵懂的他就跟着那些年长的孩子“大狗叫,小狗跳”地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不幸的是,这所家庭学校仅仅维持了一年。在这里学到了什么,他也记不清了,只记得有劳作课。 这种失学的情况,是他人生里司空见惯的事情。1927年春天,他来到了汤沟小学读二年级。汤沟小学是一所县立小学,离魁三家大约五里路。中间还有一条河,魁三回家上学都要来回摆渡,很不方便,于是他就住到了大伯主持的酿酒作坊,他和这里的学徒住在一起,倒也十分快乐。然而这种快乐却被一次意外中断了。 1927年农历10月的一个夜晚,噼里啪啦的枪声,打破了汤沟的宁静。一群穷凶极恶的土匪冲进了大伯家,狮子大开口要大伯交钱。大伯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土匪就将魁三和在作坊暂住的祖母做人质掠走,要求汤家筹钱赎人。土匪走后,全家乱作一团,年迈的祖父气血攻心,中风痴呆。着急没用,得想个万全之策才行。自个邻居,对黑道白道都比较熟悉,家里请他出面,交了赎金,此事才算作罢,魁三和祖母关了两个月才被放出来。这是魁三第一次经历生死考验,以后成为科学家的他,将深山峡谷的调查、风浪中的观测等恶劣环境中所遇到的危险都视作“泥丸”。 魁三回来后,父母不忍心再将孩子送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他辍学了。父亲眼看着孩子这样耽搁着,心里不是滋味,于是就决定自己教孩子。 在这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家庭里,父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亲是魁三的知识启蒙老师,也是魁三做人的标杆。长大以后,魁三还时常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非常严格的人。50多人的大家庭,没有威信的话是管不住的。”在他眼里,父亲还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敢于承担的人,家里8个兄弟姐妹都要靠他养活,卜分不容易。以后,魁三工作后带领队伍进行各种外业调查,既要进行研究,又要操心队伍的吃穿住行,然而每次他都完成得很出色,这种本领就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授。P15-17 序言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后记 经过两年多收材料、啃论文、爬格子,那些对陈先生开始混乱、却浓烈的景仰之情慢慢清晰化、理性化,最终呈现为眼前这部书稿。翻过数遍之后,心情突然复杂起来,其中有喜、有忧、有感激、有希望。 喜是因为终于有了交代。撰写这本书承载着国家弘扬科学精神的高意宏旨,担负着陈先生治学经验传于后人的历史使命,寄托着读者领略大师风采的殷切希望。能承接这项工作是幸运的、光荣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全力以赴,不敢有半点怠慢,精益求精,力图能还原先生真实的心路历程。现在终于可以舒口气,对国家、陈先生、读者、关心这本书的人乃至自己说:我们尽所能完成了任务! 先生一生是一本大书,他自己写了90多年,经历过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新世纪等时代的风雨转换,探索过古代、当前;国内、国外;人文、社会、自然等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品尝过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离别的无奈、相守的温暖、困境的无力、顺时的畅快等人间百睐。直到现在,先生的思想还在发展。面对这部长时段、仍在变化的大书,我们这部小书是否把握精准、展现出了先生真实形象?此所忧者。 写学术传记不像写理论,只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阅读、冥想即可,它需要多人的分工协作、热心帮助。陈先生始终关注本书的写作进度。在书稿写完后,他带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进行了阅读,订正了书中的讹误。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是他一贯的作风,也是对笔者又一次的教育。先生的同事、学生,听闻要撰写此书,也都十分高兴,不仅提供了许多资料、讲述了许多往事,还阅读了本书书稿,提出了修改建议,如:胡辉教授、潘定安教授、胡方西教授、刘苍字教授、贺松林教授等。禾苗破土赖根系发达,塘池成湖靠百流合力,本书最终成稿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热心人。在此,笔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许多思想家都说,一部作品诞生之后,就不再属于作者,只属于读者。读者如何解读、诠释,作者无权干涉、无须引导。但是,笔者还是希望读者能从陈先生的故事中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那种“内圣外王”,用所学知识投身国家建设洪流中的豪迈气概;领悟到老一辈科学家那种“精诚石开”,凭一腔热血探求自然界规律的学术精神。倘若真能如此,并让读者有所触动、有所行动,那是国家之盼、陈先生之盼,也是我们之盼。 陈吉余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于华东师范大学 2015年4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开拓创新,成果累累,教书育人,英才辈出。 ——严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陈吉余那样发常人所不敢想、看到隐藏的可能利用自然条件,勇敢提出建议,遇见难题。找出克服办法的科学精神是十分罕见的。 ——施雅凤(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吉余院士60多年来,从鸭绿江口到北仑河口走遍我国入海河口,创立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他学识渊博,而又平易谦和的儒雅风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圣常(中国科学院院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