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每个人眼里,都有不同的风景;在不同的风景里,都有不同的人生。
国学大师王国维,以古词说明人生的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只有别有心胸,才能独上高楼,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只有经历痛苦磨难,才能锻造非凡的意志和品质;只有上下求索,不改其志,才能在寻寻觅觅中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境界,由修养而来。而修养,伴着我们成长、成熟。
人生的过程,既是奋斗的过程,亦是修养的过程。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所得,不只体现在你成就了什么,更体现在你修养了什么,内心丰富了多少,境界提高了多少。修养高,品位高,眼光高,境界高。
修养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总要经历一次次痛苦的蜕变。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从小所受的教育全是正面的。所以,我自小一心向往真善美,有些完美主义,以致长到少年,见到一些假恶丑,在别人看来习以为常,在我就十分敏感难忍,我就以叛逆的姿态表示反抗。比如,看到老师偏爱哪个同学,就觉得他是势利眼,不爱上他的课;看到某位同学受到孤立,我反而偏要和他接近。
青春期的我看谁都不顺眼。在学校里看老师、同学不顺眼,故意以不合群来吸引别人;在家里看父母不顺眼,动辄就与父母顶嘴,惹父母生气。有一次,爸爸让我提着水壶去食堂打稀粥。我觉得丢人,竟然拒绝,气得爸爸踢了我一脚,那是爸爸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我。还有一次,忘了因什么事情与妈妈吵嘴,妈妈的个性也很强,居然被日渐长大的我气得大哭起来,她趴倒在地上,拽着我的衣服,连哭带喊地说:“你这么厉害,打死我吧!打死我吧!”我这才害怕了,躲进自己的小屋……
我苛刻地看着世界,感到很孤独,于是在日记里发泄苦闷,解剖自己,寻找答案。我给远方的同学写信说:“我对自己很满意,对周围不满意。”
就这样。整个青春期,我好像都在叛逆着,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迷茫中不断犯错,不断纠正完善着自己,同时增强了对假恶丑的心理免疫力……
随着成长、成熟,我才明白:世界本不完美,要求完美很累;理想主义固然可以,但理想和现实距离很遥远,社会和现实远不理想,必须客观正视。人无完人,不能苛求,不能勉强,不能要求人理想化。你可以心气高,但不能因此执着,否则达不到,只能烦恼痛苦,不如让一切顺其自然。然后,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才会一步步提高。
我想,所有一心向善的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提高修养,随着阅历的增多,随着人生的磨砺,逐步修养自己,丰富内涵,提高境界。
如果说人分三六九等,那么区别不在权位高低、是否富贵,而在人品和境界。
境界高的人,站得高,看得远。但表面看去,他很平常,谦卑低调,并不自以为是。因为他经历得多了,更明白事理,更看到自己的局限和力不从心,于是更谦虚客观,修养日深,海涵越多。
修养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传统,它既是自我要求,又是自我规范。《道德经》说:“孔(大)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始,也是终,而德,是道之外化。道为体,德为用。《礼记》说:“白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上自君主,下至百姓,都以德为本。这种氛围,使修养自我、做好一个人成为最基础的人文教育。以德为本,是先人的追求,是延续几千年的传统,它成为中华文化最温暖、最本质的力量。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正是道德的外化和规范。有礼有义,必然道德庄严;有道之人,必然有礼义之信。修养好自己,才有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此中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和自身逻辑,并自成体系。当下中国出现很多问题,正源于此体系的中断。
有境界的人,都是道统的维护者。P7-9
写完本书,我长出了一口气,疲惫的同时感到欣慰,不仅因为对自己的人生和感悟有了一个梳理,更为这些感悟终于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说给这个世界听而高兴。
关于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许很多人会说,无所谓吧,有什么好说的?说了又有什么用?但在我个人的生活中,对人生的思考从未停止。有几分困惑,就有几分思考。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家里《红楼梦》《庄子》《论语》《道德经》等书刊影响,我对人生和人性,对天地自然,对修养人品等,有种特别的亲切感。少年时,我本能地拒绝社会的假恶丑,坚守真善美,拒绝长大。我经常为人长大变得世故而苦恼。到大学时,我还是不谙世事的样子,同学们唤我“阿纯”。我经常天马行空地思索着人生、社会、人与人的问题,思索不断。暑假时,我用一晚上写下了一万多字的《初味人生》,写完天也亮了。没有人给我安排这样的作业,我自己忍不住要想,要写,否则晚上睡不着……
工作后,因为不安分,为了梦想,我孤身一人漂到北京,随着经历和见识的增加,几番曲折和痛苦后,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加深了一步。
一次出差到河南安阳,参加一个宗教界的学术会议。一位僧人与我聊天,说我有慧根,似乎想拉我加入。我呵呵一笑,心里还老大不高兴。我很自信,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走着,自认可以把握、主宰自己的人生,对宗教的兴趣只限于丰富知识、提升修养。但这并不能说明我没有痛苦和挫折,我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忧伤,由于梦想不泯,更充满上下求索的痛苦。好在这些痛苦和挫折不仅没让我倒下,反而让我更加顽强。
我是个现实主义者,从没打算信仰某个宗教,我有很多梦想和追求,我喜欢现世的生活,我自信有能力通过不懈努力让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就是说,我更愿意信仰我自己,在有生之年证明自己,完成我今生的使命。
当够了记者和编辑后,我做到了在少年时期对自己全方位体验人生的承诺,在该沉淀时,我选择了在寂寞中沉静地做书。在书中,我继续对知识的追索,继续对人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我还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迷茫付诸笔端。曾经的我是那么的虚荣,爱凑热闹,不安分地跑来跑去,而现在的我是如此喜欢简单和安静。在年近不惑时,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此实现我的生活和事业梦想。
如今想来,生命的轨迹,以及事业和人生道路,似乎冥冥中早有注定。我已不再年轻,但梦想不泯,依然有着青春时火一样的热情,对自己怀一份期许,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希望我的工作能充实“愉快”自己,在愉快的同时也能光照更多人。 当下的社会,人心趋于功利和浮躁,生存竞争加剧,内心斗争和痛苦强烈,很多人陷入迷茫。我们为未来的幸福而奋斗,但却忽略了眼下的生活,幸福在不经意中从我们指尖中溜走了。这样下去,就算将来功成名就,也怕是得不偿失。
我们总是太匆忙,来不及思考,静不下心来。压力和痛苦与我们相伴,我们不知如何解脱。那么,痛苦源自哪里?固然有社会的原因,但关键在于自己。你是否因为随波逐流而失去自我,丢了本真和初衷?你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你是否明白怎么走下去?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如何不失自我,以不变应万变,保持一份自由和独立?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奈、情感的困惑、事业的成败、名利的诱惑?如何面对心心念念的明灭,摆脱烦恼,快乐自我?如何总结与认识人生?……或许,我们的烦恼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缺乏思考。本书试图解决这些困惑:社会无从改变,但我们可调整好自己,先从内心开始,加强内修,活出坚强的人生,活初自己的小宇宙。
本书站在人生的高度,基于传统的道德精神,结合个人经历和时代,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本书完全原创,集心修与励志于一体,重在内修,强调内在力量,激励读者朝健康的方向努力……
内心不修养,无以强大;内心不强大,难以立足于社会。本书融合了我对于人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是我个人四十年岁月的总结与感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一本书的出版需要很多人的辛苦努力,在此感谢出版社编辑的辛勤劳动,感谢我老公的支持。
希望本书能给迷茫、困惑或痛苦的朋友们一点儿启发,自觉回到内心,反观审视自我,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思考人生,丰富内在,强大自己。
愿你们都活得自由而快乐。
李安安于京东家中
2015年4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如何活出独立坚强?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奈、困惑、失败和诱惑?如何面对心心念念的纷扰?如何活出自由、洒脱和快乐?如何活出自己的风格……这些问题,恐怕是每个人内心的追问。本书试图解开这些用感。
我们无从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怎么改变?就是坚持自我,加强自我修养,丰富内在,以不变应万变,活出自己的小宇宙,从而拥有自由而智慧的人生。
人生的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修养的过程,就是沉淀出智慧的过程。修养好自己,就做好了人;做好了人,才可安身立命,把自己铸造成器。
李安安的《人生不只初见》从活出我风格、做喜欢的事、真正的高贵、懂人情世故、爱的力量、保持快乐心、沉淀人生智慧等八部分人手,站在人生的高度,融合传统道德精神和作者近四十年的人生体悟和事例,说明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修养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力量。修养不仅可丰富自己,增强应付社会的免疫力,更可提升智慧,强大自己。
李安安的《人生不只初见》站在人生的高度,基于传统的道德精神,结合个人经历和时代,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本书完全原创,集心修与励志于一体,重在内修,强调内在力量,激励读者朝健康的方向努力……
内心不修养,无以强大;内心不强大,难以立足于社会。本书融合了我对于人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是我个人四十年岁月的总结与感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