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这本史宗恺主编的《续写岁月的传奇(清华学子感悟平凡的世界)》中的文章,是清华大学2015级的新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后写下的随感。这些文章质朴无华,见解各异,阐释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也形成了诸多值得关注的共同点。书中有相当多的文章,都是从平凡与不平凡的辩证关系入手展开论述的,其中的一些论点极有见地,很值得我们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续写岁月的传奇(清华学子感悟平凡的世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收入这本史宗恺主编的《续写岁月的传奇(清华学子感悟平凡的世界)》中的文章,是清华大学2015级的新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后写下的随感。这些文章质朴无华,见解各异,阐释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也形成了诸多值得关注的共同点。书中有相当多的文章,都是从平凡与不平凡的辩证关系入手展开论述的,其中的一些论点极有见地,很值得我们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内容推荐 在2015年的夏天,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给全体2015级清华大学大一新生送上了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三卷本《平凡的世界》,为的是以此激励大一新生蓬勃奋发,积极进取。 当这一摞沉甸甸的礼物被邮寄到每位同学家中后,同学们从最初的完成任务性阅读,逐渐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直到为主人公们奋斗拼搏的人生深深震撼,最后,全校新生都上交了或长或短、但无不出自真心的读后感。这本书,就是经过反复筛选的新生优秀读后感汇编而成的。每篇读后感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着眼于主角们的励志经历;有的感动于书中朴实真挚的亲情、友情、爱情;有的被满篇的青春激情与时代催人奋进的号角激发……但不管感慨于何处,都是同学们的一番真情实感的体现。 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一书,每位同学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史宗恺主编的《续写岁月的传奇(清华学子感悟平凡的世界)》也反映了清华大学2015级新生的精神风貌。我们很高兴能郑重地将本书呈现在您眼前,也希望您能喜欢。 目录 序 经典的回味《平凡的世界》的几种读法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生于平凡 几许微光献给生活的沧澜 致我们深怀恐惧的平凡 平凡的世界——文学与现实的悖论 就这样融化于宇宙 路漫漫兮其修远 平凡的诗 时代的精神 只有踟蹰不前的人才会哭泣 平凡的世界,百态的女性 平凡中成就极致 平凡中的我们,关注什么 平凡——于细水长流中窥见人生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 当理想与现实相交织 平凡的时光堆成不平凡的世界 情感,文学与社会——《平凡的世界》之我见 朴实中的不平凡 平凡之路 哭咽河,别为我哭泣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价值 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们与我 知识能改变什么 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 平凡之美 永不止步 所谓的平凡 平凡世界,非凡人生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梦 平凡的世界,我们的坚持 平凡的世界,不凡的真谛 有梦就敢飞翔 唯真实生活不可辜负 存在于荒野之中 水流云在 平凡的世界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以梦为马,以爱为缰 扎根于尘土 活着 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不曾遇见的角落 应当如此平凡 行走的记忆 追寻平凡中的永恒 白开水 平凡者的赞歌 梦想,信仰,无尽——致《平凡的世界》 近未来 苦难不是人生的试炼 平凡的生命亦有非凡的价值 平凡人的奋斗 何以平凡,何以不平凡 小评《平凡的世界》 从耶稣的牧场到黄土高原的农田 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个世界 平凡最真 当代文学的一声惊雷 华南(广东、广西、海南) 晓霞之死 不凡生命绽放于苦难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 纪念平凡里的精彩 尘埃里的花 平凡,命运,时代 生着活着 奋斗和博爱 平凡世界的不平凡之光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秉烛夜行,上下求索 当无奈成为生活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平凡的世界》 在不平凡的年代 扛起自己的担子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自己 那个世界,这个世界 逼到绝境的双水村 世界平凡 勇者非凡 宏大的时代平凡的世界 读《平凡的世界》的几点思考 平凡的吐界:清华人应该做些什么 平凡人的史诗 打破惯性,平凡亦非凡 伟哉平凡,大哉梦想 华中(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行动!而不是停留在抱怨 平凡中寻求非凡的价值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心 凡人凡语——品《平凡的世界 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 梦想世界与平凡尽头 信仰一种平凡 你在等待什么 平凡中的不平凡 看见平凡的动人姿态 永不止步 千帆过尽,平凡回甘 熔炉 西北(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平凡亦能精彩 每个人都有追求不凡的义务 因为平凡,所以不凡 人啊,忍、韧、仁 恒与奋 那片黄土地上的平凡与不凡 时代洪流中的平凡理想和自我变迁 理想主义不曾远离 平凡如歌 眼界决定境界 平凡的世界 不灭之火,不灭平凡 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细数平凡世界中的感动 也哭也笑平凡着 八千里路云和月 平凡人,不凡路,不凡心 正常人间的平凡 行走于平凡和伟大间 颠倒梦想 如果大地充满光明 平凡世界里的爱情与婚姻 平凡而不平庸 推翻命运的沙盘 热爱平凡 尘中情 你如樱花——写给晓霞 苦难辉煌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后记 试读章节 生于平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平凡的世界,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可以带着不平凡的态度与追求面对生活。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苦难的人们,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读来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令我感触最深的人物是少平。当他走出双水村,走人县城,他开始接触更美好更广阔的天地;当他食不果腹的时候,书籍成了他的精神食粮,让他比那些穿戴时尚的同龄人更早地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最初的体悟;当每天中午打饭的时候,青年那敏感的自尊心因为贫困而备受打击,他就这样隐忍着贫穷和痛苦坚持完成了学业。这或许于现在已经是很罕见的经历,但它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那样相似的感受,膜拜那样坚强的心灵。如果说校园生活给孙少平带来的是精神向往的话,那么他离校后的生活给他带去的就是肉体的磨炼和理论的实践。他必须马上找到生存的路径,找到自己在这个城市中的立足点。孙少平努力地抓住每一个工作的机会,即使工作很脏、很累、很屈辱,但他都坚持了下来。迫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和理由去拒绝所谓的“卑微”的工作,他的个人劳动与奉献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他就是一个平凡的小卒,但他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是少安。这是一个从13岁开始就被迫放弃教育,扛起了家中重担的男青年。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提前将家庭责任扛在肩上,正视一切苦难。自己家的光景已是十分艰难,还要接济自己的姐姐和她年幼的孩子。美好的爱情就在眼前,却因贫穷而无法抓住,只能眼睁睁看着它飞走;在事业刚刚有些起色时,妻子却被确诊为肺癌。少安一直在经历磨难的锻炼,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都不允许他有丝毫喘息或是抱怨,只能勇敢地继续走下去。看着他的经历与他在这困苦中积攒的处事方法,我十分佩服这样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人生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也没有任何定律。唯一的规则只是,生活给了你一盘棋,就算局面再差,就算注定要失败,你也要硬着头皮接手,顽强地下完这盘棋。而人生,本就是由这一盘接一盘的棋局组成的。 还有一个必须要提的话题,就是爱情。《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把少年时的萌动、青年时的躁动与无奈、成人后的阴差阳错和责任一一道来。郝红梅与孙少平,田润叶和孙少安,他们之间的友谊或者超乎友谊的情感都让人觉得十分单纯、美好而熟悉;但当他们真正开始体验爱情的时候,现实变得残酷起来,童年的玩伴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并不会是最终的归宿,现实与理想终究会有距离;而最后,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承担起婚姻的责任,不管遇到何种不幸,生活仍要继续。 校长在开学前将这本书送给我们,可谓用心良苦。爱情的部分当然跟物理系的众大汉们可能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包含着无限的可能,可能会受到各路学霸的各种伤害,能不能走出心灰意冷而重新踏上征程;可能会迎接人生第一次挂科,能不能看开看淡肯定之前的努力,等等。大学就像个小社会,我们在其中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平凡的生活绝不会平坦,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少平、少安那样,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坎坷。 序言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故事,起始于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终结于三年后的一九七八初春。故事开始的时候,“文革”尚未结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还没有任何启动的迹象。用作者路遥极具象征性的话来说,“黄土高原严实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不过,到了第一部的终卷之时,小说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安已经与大队革委会签订了一份土地承包合同。虽然这份合同旋即遭到批判,但“解冻”后的春潮已经在中国大地四处涌动,变得不可阻挡了。小说第一部的最后一章(第五十四章)所刻意描绘的“闹秧歌”以及元宵节充满喜庆色彩的“转灯”场面,也明确地暗示了这一点。 因此,《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主旨和情节结构设置是十分清楚的。作者以黄土高原的“双水村”为基点,笔锋所向,渐次波及公社、县市乃至省会城市,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全景式社会巨变的风俗画卷。在这样一幅画卷中,以孙少安、田福军为代表的改革力量与以田福堂等人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之间的冲突和较量,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并构成了情节推进的基本动力。当我们读完第一部后,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作者第二、第三部将会沿着这样一个既定轨道继续向前推进,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提供一个史诗般的注脚。 问题是,从第二部开始,作者的主题和叙事重心均发生了令人不解但又不容忽视的偏离,作者的叙事修辞也出现了重要的“转调”。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随着改革目标的初步达成,不论是改革的“始作俑者”孙少安,还是命运的沉思者孙少平,他们并未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变革的弄潮儿,成为时代的英雄、成功人士或既得利益者。甚至,社会和人生投射在他们身上的迷惘、艰辛、失落、挣扎和苦难,反而越来越浓重。与此相对应的是,从第二部开始,作者的叙述语调也变得越来越滞重、沉郁,忧虑重重。 我认为,正是第二部、第三部中出现的这个偏离或转调,为我们呈现出路遥真正的叙事意图。作者的叙事着眼点,与其说是聚焦于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拨乱反正”,还不如说是寄意于这一社会变革中的道德和价值重建。或者说,《平凡的世界》与其说是一部“改革小说”,不如说是一部道德伦理小说。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润叶、田晓霞等,他们命运沉浮的轨迹十分耐人寻味。在他们的人生出现重大抉择的紧要时刻,乡村社会的朴素道德观和“情理”观,总是在背后起着关键的作用。举例来说,小说中着力构建了诸多的爱情(婚姻)关系,但每一组爱情(婚姻)关系,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情理与欲望、爱情与道德的尖锐冲突,而且,最终总是情理和道德占据了上风,成为命运改变的基本依据。孙少安与秀莲的关系是如此,润叶与李向前的关系是如此,润生与郝红梅的关系是如此,孙少平与惠英的关系也是如此。 我深信,路遥本人并非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在他不遗余力地为道德展开辩护的背后,传达出了作者对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伦理状况的深刻忧思。 《平凡的世界》完稿于一九八八年春夏之交,四年后的一九九二年,路遥本人即溘然长逝。无论从哪个时间节点来看,路遥都未能赶上日后中国社会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在路遥的时代,“农民工”或“城市新工人”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阶级群体,还尚未登上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是说,作者对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没有展开思考,更不能说,作者对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缺乏预判。 我们不应忘记,《平凡的世界》的整个情节是从孙少平的县城生活开始的。与孙少安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不同,孙少平一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游走,他的视野要比孙少安开阔得多。也就是说,路遥一开始就在作品中设置了农村和城市两个视角,并有意让两者互相观照,彼此对话。换句话说,作者对中国社会的思考,正是在城乡二元关系的对立和冲突中确立起来的。 我认为,路遥的思索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历史上来看,对任何一个面临变革的社会来说,价值伦理重建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课题,随着转型和变革的深入,中国社会将会以何种价值观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石?其二,如何看待在中国绵延了几千年、以“乡土中国”为母体的文化价值系统,如何看待那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日趋边缘化的中国农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而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实际上也提供了他的答案——路遥对中国农民身上的诚实、质朴、善良、勇敢以及对土地的热爱等重要品质,给予了毫无保留的肯定,并将它萃取出来并加以提纯,试图将其作为未来社会价值重塑的底色和基础。我认为,这一重要的提醒,是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留给我们的真正遗言。 从形式和文体上来说,《平凡的世界》也许并不是一部完美的小说。作者有时不受节制、直抒胸臆的情感宣泄方式,过于繁冗、缓慢的叙事节奏,或许很容易遭人诟病。但这些缺憾并不能掩盖这部作品的光辉。作品刚一问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一代一代的读者受到它的滋养,收获感动、震撼与认同,甚至在作品问世近三十年后,仍在引发持久的关注和讨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一现象是极为罕见的。我想,《平凡的世界》的巨大魅力,固然得益于作者对中国社会沉潜而睿智的观察,但更重要的,是源于他的诚实、勇气和热忱,源于他与土地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 清华大学的邱勇校长将《平凡的世界》作为一个特殊的礼物,赠送给2015级的全体新生,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于这些刚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不论是将《平凡的世界》作为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史的一扇窗口,还是将这部作品作为思考人生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很有价值的。路遥不仅是具体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和观察者,而且,作者为写作《平凡的世界》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文献准备,同时,由于作者采用了全景式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视野宏阔,细节真实而丰富,为年轻的读者了解那个时间段的文化历史背景、情感氛围和社会面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另外,年青一代的读者多年来一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并受到以“成功”为唯一目标的社会话语的宰制,价值观相对单一,人格养成有待完善。对《平凡的世界》的阅读和研讨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有助于他们重新调校自身的价值观,重新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 收入这本书中的文章,是清华大学2015级的新生阅读《平凡的世界》后写下的随感。这些文章质朴无华,见解各异,阐释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也形成了诸多值得关注的共同点。我注意到,有相当多的文章,都是从平凡与不平凡的辩证关系人手展开论述的,其中的一些论点极有见地,很值得我们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比如,有文章就指出,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平凡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内心最大的恐惧。接下来的问题也许是,平凡为何会成为我们的梦魇和恐惧?或者说,使得平凡成为恐惧的一系列话语和界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知道,如果杰出和伟大意味着劳动价值、社会贡献和道德成就,那么平凡本身就包含着不平凡;而如果杰出和伟大仅仅意味着个人意义上的成功和利己主义的出人头地,那么劳动和道德就必然会受到污损,平凡也必然会成为恐瞑。 也有很多文章试图对“劳动”这一概念本身进行分析和考辨。可以这么说,对金钱、资本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颂扬到什么程度,对诚实劳动的肆意贬损就会严重到什么程度。正像有的同学所阐述的那样,劳动这一概念本来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我们通过劳动获取商品和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劳动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权利——我们通过劳动建立人类文化、体现人的尊严和存在价值。路遥笔下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之所以对劳动感到自豪和骄傲,其原因也在于此。 阅读这些文章,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平凡的世界》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不是孙少安、孙少平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而是他们在经历磨难时所表现出的人格尊严。正是源于对“尊严感”不约而同的沉思,这些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年轻学子,与路遥建立起了重要的价值认同,并敞开了对生活意义进行追问的广阔道路。 后记 2015年秋季学期,因为担任新雅书院的一门课,在课堂上接触到刚入学不久的本科新生,听他们说校长赠送的入学礼物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我不禁感到心被牵动了一下。路遥,久违了的名字!我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路遥作品刚刚在全国产生影响时期的读者,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遥所塑造的坚忍地生活于西北大地的底层人物,所展现的这些人物的悲怆命运,倔强、善良而温润的心灵,曾让我深深感动,并一直留存在记忆中。当然我知道,虽然那时路遥已被视为文坛新星,但他的小说其实有些不合时宜,无法归纳到当时此起彼伏各领风骚的某一股“新潮”里,因而后来也就被习惯以“潮流”为标识的文学史叙述所长期漠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读者对路遥作品的喜爱,《平凡的世界》首先借助广播的声音深入千家万户,随后便一印再印,至今畅销不衰,作为一种现象,最后促使文学史研究者们不得不对以往的评价标准进行反思和调整。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千千万万读者以数十年的爱心坚持推举出来的当代经典。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一份具有特殊分量的礼物。 但对于现在年龄不到二十岁、自小生活相对优裕且一路接受精英教育考进清华大学的本科新生而言,这份礼物意味着什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他们是否距离过于遥远?他们能理解那个世界里那些“平凡”人物的人生际遇、心底波澜和喜怒歌哭吗?说实话,我有些担心,也不无好奇: 前不久,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解峰老师来中文系,说今年的本科新生不仅认真读了《平凡的世界》,还写了感想文,学校团委和学工部的老师们从中选出一百多篇,准备辑印成书,想请著名作家格非教授写一篇序言,请解志熙教授对同学们做些阅读指导。格非老师刚刚写完一部长篇身体透支正在静养,但一向把学生的事情视为第一重要的他此次仍然慨然允诺。解志熙老师和路遥一样出生于西北,深厚的黄土情缘让他感到义不容辞,立刻放下正在进行的学术写作来写这篇导读。而我也由此获得了一次跟随本科新生阅读路遥的机会和经验。 关于《平凡的世界》,关于同学们阅读《平凡的世界》的随感,格非和解志熙两位老师做了很好的评述,无须我赘言,在这里我只想说,读了同学们的随感,我不仅感到原来的担心已经没有必要,还从同学们对路遥小说的解读获得了很多惊喜。确实有同学写到对路遥小说所描述的年代氛围和生活情景感到陌生,但这最终并没有成为他们走进“平凡的世界”的障碍,他们很自然地亲近了少平和晓霞,也为少安、润叶和秀莲们的故事所感动,他们更关注小说里的人情之美、理想的光泽和平凡生活中的诗意,应该说,这确实接近了路遥小说的精神内蕴。很多同学都谈到路遥塑造的这些“平凡”人物历经艰难而不失向上之志、向善之心的精神品性给自己的激励,同时也有同学提到《平凡的世界》和坊间流行的那些渲染“个人成功”的“励志故事”在精神品位上的区别,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区分。我们的同学读《平凡的世界》而励志,但志向所寄,并不在一己的利害得失,而在更广大更高远的关怀,这是真正读懂了《平凡的世界》,读懂了路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