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沦陷区随抗日根据地的扩大而缩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在沦陷区开展抗日游击战,逐渐开辟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已经有晋西北、大青山、晋西区,晋察冀之北岳、冀中、冀东区,晋冀豫之太行、太岳、冀南区,冀鲁豫之直冀南、鲁西南区,山东之鲁西、湖西、冀鲁边、清河、鲁中、胶东区,华中之苏南、皖中区等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相持阶段的到来,日军加强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反“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到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已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创建了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晋绥、山东、豫鄂边、皖东北、皖东、皖江、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16块抗日根据地,共约1亿人口。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人民军队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地区。同沦陷区完全处于此消彼长的对立地位。随着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扩大,沦陷区必然日益缩小。
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还会出现一些复杂情况以至于曲折的过程。有的沦陷区在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时期,先变成游击区,再变成根据地;有的沦陷区因为敌我力量对比的原因,变成了敌我双方反复拉锯的游击区;有的沦陷区被收复后成为抗日根据地,但后来又再次沦陷。但总体来说是沦陷区的逐渐缩小,根据地的逐渐扩大。完全收复沦陷区,便是抗日战争所要实现的最后目标,是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主要标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收复沦陷区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人民力量的逐渐积累和发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把中国变成它的后方兵站基地,在中国占领区实行更为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更为疯狂的经济掠夺,并集中兵力反复“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至1942年,日军在“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时,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的达159次。在同一地区有时反复“扫荡”达三四个月之久,并且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在华中,日、伪军在抗日根据地周围设立封锁线,以求巩固其占领区,确保对主要交通线的占领和掠夺战略物资。并以苏中、苏南为重点,反复进行“清乡”。在日军空前残酷的进攻下,敌后军民伤亡重大。华北平原地区的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人口下降到5000万人。
从1943年初开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有所恢复和发展。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实行“敌进我进”的方针,加强对敌斗争,派出大量武装工作队和连、排等小部队,深入沦陷敌占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摧毁日伪政权,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建立秘密的群众武装和隐蔽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积极开展争取和瓦解伪军的工作,从而粉碎了日伪当局的“蚕食”和“扫荡”,扭转了困难局面,使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
1943年,晋察冀抗日军民共恢复和开辟1万多个村庄,其中北岳区恢复和开辟了3600个村庄,平西区恢复和开辟了2000多个村庄,冀中区恢复到1942年“五一大扫荡”前的局面,冀东和平北区的游击战争也有了发展,并开辟了察北、热南和辽西新的抗日根据地。晋冀豫和冀鲁豫不仅恢复了原来的根据地,而且开辟了豫北、太南等新的抗日根据地。晋绥区制止了日、伪军的“蚕食”,而且还发动攻势,恢复和开辟了7000多个村庄。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沦陷区明显缩小。
P37-38
第一章 日本侵华的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 日本思想家们的对外扩张思想、理论
1.丰臣秀吉要“行幸唐都”
2.佐藤信渊图“平支那全国”
3.吉田松阴论“得失互偿”
4.福泽谕吉盼“直冲北京”
5.中江兆民割取“一半或三分之一”
6.北一辉“保全中国的政策”
第二节 日本政府、军方的侵华大陆政策
1.明治睦仁天皇宣示“拓开万里波涛”
2.山县有朋设定“防守主权线”和“保护利益线”
3.田中义一提出《对华政策纲领》
4.石原莞尔的《解决满蒙问题方案》
5.1923年日军制定的对华作战的设想
6.1935年日本陆军的对华作战计划
第三节 日本分裂中国的“以华制华”策略
第二章 日军侵华与沦陷区的形成
第一节 东北沦陷和伪满洲国的建立
1.“九一八”事变与东北的沦陷
2.伪满洲国的建立
3.热河沦陷
第二节 蒙疆地区的沦陷和蒙疆伪政权的建立
1.伪蒙古军政府的建立
2.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的建立
3.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建立
第三节 日军占领华北和建立华北伪政权
1.华北“自治运动”与伪冀东自治政府
2.华北沦陷与华北伪组织伪政权维持会
3.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4.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第四节 日军占领华东、华中、华南和建立伪政权
1.日军向华中推进
2.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3.徐州、湖北、广东等地的伪政权
4.汪精卫伪政权
第五节 抗战中、后期沦陷区的变化
1.沦陷区随抗日根据地的扩大而缩小
2.江西、广西、浙江、云南等地的沦陷情形
3.豫湘桂战役后的新沦陷地区
第三章 沦陷区人民遭受的残暴统治
第一节 沦陷区人民遭到血腥屠杀
1.中国人民受到日本军队的大规模屠杀
2.中国人民遭到日本宪兵、特务等组织的屠杀
3.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的手段之残忍,世所罕闻
第二节 沦陷区人民政治上遭受压迫和奴役
1.沦陷区人民的生命权没有任何保障
2.沦陷区人民的居住权利没有保障
3.沦陷区人民失去了财产权
4.沦陷区人民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5.沦陷区人民没有信仰、言论、集会等权利
6.沦陷区人民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
第三节 沦陷区人民在经济上被掠夺和压榨
1.掠夺中国经济资源是日本的既定方针
2.日本的“以战养战”策略
3.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经济资源的种种手段
4.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极其艰难
第四节 沦陷区人民在文化上遭受愚化和奴化
1.中国的文化设施被大肆毁灭
2.中国的文化人遭到疯狂残害
3.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4.日本在沦陷区严密统制文化宣传
第四章 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概述
第一节 国民党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
第二节 共产党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领导
第三节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基本特点与斗争方式
1.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基本特点
2.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方式
第四节 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付出了惨重的牺牲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要事记
第六章 华北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要事记
第七章 华东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要事记
第八章 华中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要事记
第九章 华南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要事记
第十章 西南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要事记
第十一章 台湾地区人民抗日斗争要事记
第十二章 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是全国抗日斗争的一个重要部分
1.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是在与其他政治状况迥然不同的地区展开的
2.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和其他区域的抗日斗争相比,在其具体任务、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很大区别
3.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在其斗争方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
第二节 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对其他地区抗日斗争的战略配合
第三节 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对抗战胜利的特殊贡献
1.直接威胁和动摇着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
2.直接破坏着敌人“以战养战”的图谋
3.为抗日部队的扩大准备了相当的后备力量
4.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情报等支持其他地区的抗日斗争
参考文献
步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将《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丛书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开始,回顾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便成为有觉悟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停止的不断思考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化,不断超越。从考证各个战斗、战役的成败得失,到分析评价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制定;从对战争场面和战争罪行的具体的实证研究,到对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的历史哲学思考的升华,每个时期对抗战历史的总结与思考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印记。在战争结束70年后的今天,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发生战后以来巨大变化的今天,以“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命题确定丛书的题目,反映了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对抗日战争的思考。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遏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中国在列强的一次次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撤除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被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所束缚,在不平等条约体系的约束中,中国一步一步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忍受列强的欺凌和侵略,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爱国活动。特别是1901年以后,中国国内陆续掀起了拒俄运动、反关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拒英运动、拒法运动,以及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运动。1919年5—6月间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五四运动”。虽然这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的出现,使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但是,一次次的斗争,都不幸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复兴的梦始终未能实现。
近代中国追求复兴,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中国近代历史上,不乏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终生甚至牺牲宝贵生命的英雄壮举。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和理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为中华民族复兴进行的努力。当年,孙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的历史中走过来,但坎坷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处于分裂、战乱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中国只能遭受战争的苦难;一盘散沙的社会,不可能在与侵略者的殊死战斗中取得成功;只有我们的自觉和觉醒,才能让侵略者面对的不再是软弱犹豫的对手,而是强大的不可侮辱和不可征服的中华民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的对外战争的胜利。由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中重要的一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效:列强加在中国头上的不平等条约的锁链被废除;中国收回了被割让和被侵占的土地,台湾也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和常任理事国,作为大国登上国际活动的舞台,摆脱了弱国的阴影。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全面意义上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复兴中国的梦想开始成为现实。所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中国在争取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一切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毅然奋起,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正是基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抗日战争才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深刻揭示了民族自强是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和抗战胜利后建设发展的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民族团结,国力强大是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所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根本动力和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从任何角度看,中国人民的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息息相关。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发展使13亿人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地生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更对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全人类利益负有责任。所以中国的复兴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影响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也在正进入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所瞩目。因此,在中国走上复兴之路后,更要不断探索,思考如何对人类社会以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争取复兴的过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当然需要提出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口号以动员民众,在取得民族独立之后,爱国主义的传统则成为我们民族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的重要思想与精神资源。在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程度越来越深,各个领域都面临国际化的情况下,如何将我们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如何正视中国的国际责任与义务,如何使中国对国际社会以更大的贡献,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新课题。中国需要用坚持走和平与发展道路的实际行动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在这方面,还有更长的道路在等待着我们。
我们的丛书由20册构成,力图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在挖掘有价值的史料的基础上,在系统整理近10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答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重大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努力,促进和推动两岸学术界对抗战史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希望能够激励海内外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乃至全球华人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序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
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从分布上看是星散的,从规模上看是微小的。这些星散的、微小的斗争,却造成了日军统治的不稳定,给予日本侵略军一定程度的打击。从总体上观察,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民众性、广泛性,是中国人民抗日力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叶成林编著的《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斗争》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叙述日本以侵略中国为内容的“大陆政策”,其次叙述日军侵华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形成的沦陷区,第三叙述日军在其占领区内的残暴统治即沦陷区内中国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第四叙述沦陷区人民为了生存所开展的种种抵抗日军侵略与统治的活动,最后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做一历史定位。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斗争》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系列学术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叶成林以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主要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恶劣生存状态以及在艰难困苦中与侵略者和日伪周旋斗争的故事,肯定了沦陷区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