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满编著的这本《评弹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在1949年的时间纬度下,观察了一群评弹艺人在时代巨变的历史场景中所面临的生存状态。作者从延安时期开始,追溯了解放后上海文艺政策生成的根源以及这些政策对上海地方文艺、对评弹艺人们所造成的影响。从1949年下半年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与舆论的督促下,评弹艺人们的身心开始接受改造。在这场改造运动中,艺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姿态,一部分艺人开始适应时代,另一部分艺人则遭遇了生活上的困境,对新事物难以接受。但在时代的浪潮下,不管艺人们适应与否,他们的人生都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而且贯彻到了艺人的身体特征与祖师信仰的精神面上。
作品将文本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文中把评弹传统书目《玉蜻蜓》与现代题材的《小二黑结婚》作了对比,从两者身上找出了不同时代的痕迹,解剖了隐藏在两部作品之后不同文化势力的博弈过程。最后,作者以一位评弹艺人的实例,分析了部分在新时期中仍然沉迷于旧传统的艺人们的时代命运。
1949年,流行于太湖流域、洋溢着浓郁江南人文气息的评弹与历史的转折不期而遇。张盛满编著的这本《评弹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以宏观的视野观察了一群评弹艺人存时代巨变中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梳理了早期上海成为评弹圣地的历史成因,呈现了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评弹于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在上海的发展情况,以发生在艺人身上的那些暗流涌动的小事件钩沉出时代变局中的大图景。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兼具生动的叙述与理性的思考,不仅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代普通说书人在遭遇大变局时的离愁与别绪、彷徨与期许,而且借助评弹深入了解到区域、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
分序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评弹研究概论
(二)艺人群体的研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群体
(二)时空界定
四 探究路径的取向及思路
(一)新文化史的启发
(二)问题的形成与探究思路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评弹艺人“居上海”的历史考察
一 清末民初评弹艺人与上海社会
(一)评弹艺人“居上海”的历史成因
(二)从“码头老虎”到“上海先生”
二 海派评弹的形成
(一)“苏道”与“海道”
(二)苏州评弹的海派品性
三 评弹艺人与海上生活
(一)茶会与艺人结盟
(二)“漂”在海上的“苦道中”
第二章 “新”“旧”之间: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上海评弹
一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上海评弹
(一)艺人、难民
(二)苦觅生计
(三)醉生还是梦死
二 从边区到上海:新文艺政策的形成
(一)边区的文艺实践与戏剧改造
(二)上海的文艺大接管
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海评弹
(一)媒体的“革新”之论
(二)春节戏曲竞赛:官方的介入
第三章 政治变局与评弹艺人
一 理想与理性之间:社会变动时期的评弹艺人
(一)艺人的政治理想
(二)艺人的日常理性
(三)失业群体的出现与传统救助体系的延续
二 《玉蜻蜓》与《小二黑结婚》:社会变动时期的文本叙述
(一)文本来源
(二)“小二黑”的时代启示
(三)文本比较,
(四)关于文本的改编
第四章过渡时期的艺人
一 传统记忆的流逝
(一)花旗袍与人民装:艺人体征的嬗变
(二)渐逝的仪轨
(三)新身份的塑造
二 过渡时期与艺人:以钱景章为个案的考察
(一)钱景章与普余社
(二)钱家班的风华与绝色
(三)钱景童之死
余论:遗失与再现
附录
附录1 1949-1951年评弹纪事
附录2 评弹艺人余韵霖访谈(部分)
附录3 访谈人员列表
附录4 上海市评弹公会下辖书场名册(1950年)
附录5 人民评弹工作团演员名单及薪资状况表(1951年)
附录6 1949-1959年评弹刊物一览表
附录7 1952年在沪演出的主要艺人及其演出书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