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成名已久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尤其擅长散文,题材丰富,从作者身边的人到身边的物、事、景等都有涉及,语言生动清新,描写细腻独特,感情真挚自然。《色识》这本书从张晓风的数十本散文集中精选其中的佳作名篇成集,富有收藏价值。
读张晓风不但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随她穿过古中国文学的宗庙殿堂,更会发现宫中有宫,室内有室,千门万户,雍雍穆穆,而原型在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色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晓风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成名已久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尤其擅长散文,题材丰富,从作者身边的人到身边的物、事、景等都有涉及,语言生动清新,描写细腻独特,感情真挚自然。《色识》这本书从张晓风的数十本散文集中精选其中的佳作名篇成集,富有收藏价值。 读张晓风不但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随她穿过古中国文学的宗庙殿堂,更会发现宫中有宫,室内有室,千门万户,雍雍穆穆,而原型在焉。 内容推荐 《色识》这本书精选了张晓风由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创作的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包括作者与亲友的故事、对景或物的描写、人生感悟以及作者自身创作的经历等。笔触细腻清新,语言生动自然,真挚感人,充分展现了其不俗的美文功底。 目录 散文的诗人——张晓风创作世界的四个向度/痖弦 我的散文观/张晓风 辑一 孤意与深情 地毯的那一端 魔季 初雪 十月的阳光 咏物篇 念你们的名字 羊局 大音 孤意与深情 许士林的独白 她曾教过我 辑二 酿酒的理由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酿酒的理由 玉想 只因为年轻啊 色识 人体中的繁星和穹苍 高处何所有 时间 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 错误 辑三 我的幽光实验 我知道你是谁 “就是茶” 凡夫俗子的人生第一要务便是:活着 我的幽光实验 顾二娘和欧基芙 嘘!我们才不要去管它什么毕业不毕业的鬼话 “浮生若梦啊!”他说 六桥 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 常玉,和他的小土钵 大师·树林·鸟蛋 正在发生 一碟辣酱 一只玉羊 “可以!” 肉体有千万种受难的形态 炎凉 专有名词对照表 试读章节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再见!”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的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人怔怔地望着尤加利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到我的孩子,我把我至爱的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家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小蜥蜴如何藏身在草丛里的奇观 我给小男孩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在他七岁那年。 听到的人不免吓一跳: “什么?那么小就开始补习了?” 不是的,我为他请一位老师是因为小男孩被蝴蝶的三部曲弄得神魂颠倒,又一心想知道蚂蚁怎么回家;看到世上有那么多种蛇,也使他欢喜得着了慌。我自己对自然的万物只有感性的欢欣赞叹,没有条析缕陈的解释能力,所以,我为他请了老师。 有一张征求老师的文字是我想用而不曾用过的,多年来,它像一坛忘了喝的酒,一直堆栈在某个不显眼的角落。春天里,偶然男孩又不自觉地转头去听鸟声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心底的那篇文字: 我们要为我们的小男孩寻找一位生物老师。 他七岁,对万物的神奇兴奋到发昏的程度,他一直想知道,这一切“为什么是这样的”? 我们想为他找的不单是一位授课的老师,也是一位启示他生命的奇奥和繁富的人。 他不是天才,他只是一个好奇而且喜欢早点知道答案的孩子。我们尊重他的好奇,珍惜他兴奋易感的心,我们不是富有的家庭,但我们愿意好好为他请一位老师,告诉他花如何开,果如何结,蜜蜂如何住在六角形的屋子里,蚯蚓如何在泥土中走路吃饭……他只有一度童年,我们急于让他早点享受到“知道”的权利。 有的时候,也请带他到山上到树下去上课,他喜欢知道蕨类怎样成长,杜鹃怎样红遍山头,以及小蜥蜴如何藏身在草丛里的奇观…… 有谁愿意做我们小男孩的生物老师? 小男孩后来读了两年生物,获益无穷,而这篇在心底重复无数遍的“征求老师”的腹稿却只供我自己回忆。 寻人启事 我坐在餐桌上修改自己的一篇儿童诗稿,夜渐渐深了。 男孩房里的灯仍亮着,他在准备那些考不完的试。 我说: “喂,你来,我有一篇诗要给你看!” 他走过来,把诗拿起来,慢慢看完,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寻人启事 妈妈在客厅贴起一张大红纸 上面写着黑黑的几行字: 兹有小男孩一名不知何时走失 谁把他拾去了啊,仁人君子 他身穿小小的蓝色水手服 他睡觉以前一定要念故事 他重得像铅球又快活得像天使 满街去指认金龟车是他的专职 当电扇修理匠是他的大志 他把刚出生的妹妹看了又看露出诡笑: “妈妈呀,如果你要亲她就只准亲她的牙齿。” 那个小男孩到哪里去了,谁肯给我明示? 听说有位名叫时间的老人把他带了去 却换给我一个初中的少年比妈妈还高 正坐在那里愁眉苦脸地背历史 那昔日的小男孩啊不知何时走失 谁把他带还给我啊,仁人君子 看完了,他放下,一言不发地回房去了。第二天,我问他: “你读那首诗怎么不发表一点高见?” “我读了很难过,所以不想说话……” 我茫然走出他的房间,心中怅怅,小男孩已成大男孩,他必须有所忍受,有所承载,我所熟知的一度握在我手里的那一双小手有如飞鸟,在翩飞中消失了。 仅仅只在不久以前,他不是还牵着妹妹的手,两人诡秘地站在我的书房门口吗?他们同声用排练好的做作的广告腔说: 好立克大王 张晓风女士 请你出来 为你的儿子女儿冲一杯好立克 这样的把戏玩了又玩,一杯杯香浓的饮料喝了又喝,童年,繁华喧天的岁月,就如此跫音渐远。 有一次,在朋友的墙上看到一幅英文格言: “今天,是你生命余年中的第一日。” 我看了,立即不服气。 “不是的,”我说,“对我来讲,今天,是我有生之年的最后一天。” 最后一天,来不及的爱,来不及的飞扬,来不及的期许,来不及的珍惜和低回。 容我好好爱宠我的孩子,在今天,毕竟,在永世永劫的无穷岁月里,今天,仍是他们今后一生一世里最最幼小的一天啊! ——原载一九八三年四月四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选自尔雅版《我在》 P95-100 序言 散文的诗人——张晓风创作世界的四个向度 文学的原型 早年喜欢读心理学大师容格的书,对他提出的文学原型理论,印象深刻。所谓原型,是指表现于神话和宗教中,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对人类历史发祥所起的定音作用。容格认为,在初民社会,神话是核心,仪式是典律,而神的意象和隐喻是一切叙述的模本;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基本价值观,以及最初的文化构成,均由此萌发,而文学,便在这原型之子宫的孕育下,成为待产的婴孩。 不知道张晓风的文学思想,曾否受到容格的影响,不过我发现她的作品,在总的精神归趋上,几乎都可用原型理论来诠释。所不同的是,她作品所体现的原型,涵盖面比容格更为广阔;神话、宗教之外,还兼及民间传说、寓言、童话,以及所有文字书写的古典文学作品。她的原型意识,并不限于对单一民族的探本穷源,而是将诸多民族神话加以混融后的整体审视;全世界重要的文化板块,如古代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希伯来,全都收纳在她神话思维的经纬之中。 张晓风曾在一次记者访谈中表示,影响她最大的两部书,一是《圣经》,另一是《论语》。这两部同属语录性质的典范著述,是她人生信仰和文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在写作上,无论她的想象怎样恣意驰骋、天马行空,这中西两部大经大典,永远是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和原型叙述。 古希伯来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神话世界,是张晓风长期涵泳的广大梦土,从“弥赛亚——受膏者”的创始,到“复国救世主”的引申,那充满炽烈信仰的宗教故事,她在青少年时期便耳熟能详。对于六十六卷新旧约,这部由二十余位才学、性格、感情、文字风格各异的学者、信徒们,经过漫长岁月集体完成的大书,很早便是她心灵的课本,也是她文学写作追求的范型。欧美作家一向视《圣经》为西方文学“伟大的代码”,是集隐喻(意象)、神话(叙事)、语言(修辞)之大成的宝库,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从其中借火。由于西方文学史就是一部宗教史,西方作家们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写作,早巳成为一种传统。张晓风的作品,从内容、风格、结构、陈述方式,都明显地看出《圣经》的影响,不同的是,其影响的接受方式,是通过了中国观点的过滤与选择。张晓风从《圣经》中借火,并不是西方式的;既不是詹姆斯·乔伊斯、汤玛斯·曼、卡夫卡等人“神话主义”的故事新编(以古典的框架装填现代意念),也不是拉丁美洲作家“魔幻写实”的神话现实形态化,张晓风表现神话的取向,旨在反映现代生活的当下,以不落言诠的方式,暗示现代人的精神如何与古代原型遥相呼应,进而塑造属于自己的生命风格。在她的笔下,绝少原型概念的直陈,有时仅仅透过一则小故事、小典故的暗示,就可以使人思接干载、视通万里,与原型产生精神的交感。这种缩龙成寸、咫尺千里的手法,与西方作家动辄以长篇巨制来阐释一个神话、一种宗教意念的方式,大异其趣。张晓风所强调的,毋宁说更接近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精神。 …… 台湾地区和美国“断交”时,张晓风为学生们上《诗经》课,她说: 我告诉那些孩子们有一种东西比权力更强,比疆土更强,那是文化——只要国文尚在,我们仍有安身立命之所。…… (《念你们的名字》) 为呼吁教育部门辟建一处“合乎美育原则,像中国旧式书斋”的国文教室,她把她美丽的梦话说给官员和办学的人听: 教室里,沿着墙,有排矮柜,柜子上,不妨放些下课时可以把玩的东西,一副竹子的搁臂,凉凉的,上面刻着诗。一个仿制的古瓮,上面刻着元曲,让人惊讶古代平民喝酒之际也不忘诗趣。……音乐有教室……理化有教室……“国父思想”和“军训”有教室……国文也需要一间讲坛,那是因为我有整个中国想放在里面啊! (《我有一个梦》) 用“华茂”二字来形容张晓风文字之美最为贴切。中国正统的文字训练,以及她虔诚向教(她是基督徒)后,从《新旧约》研读开始展开的对整个国际文学艺术技巧之吸纳,更加强了她语言文字的表达力。那是一种全新的风貌,如果用纵的继承和横的移植来解释,这种风貌可以用“既熟悉又新鲜”来形容,熟悉来自中国文学精神的纵的继承,新鲜是世界文学和现代生活交互影响后的横的移植。张晓风的学思历程,使我想起诗人余光中的一句话:“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 如果我们把“文学”和“文章”区隔开来分析,张晓风是文学家,也是文章家。这话听起来有点费解,如果一个作家不是文章家,怎么能够成为文学家呢?当然大部分的文学家,都必然同时也是个文章家,这本来是不成为问题的,但是文坛上,偏偏却有一些不是文章家的文学家。如果我们把文学说成内容,文章说成形式。有些作家从内容来考察是第一流的,但是他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却是存有争议的。多半的情形是作者为了刻意创新,实验性过强,走了险怪晦涩的偏锋,这种表达方式,只能说是他个人的特殊风格,为了他的“文学”,大家只好容忍,但却无法邀得大众的共鸣。这种例子不少。而既是文学家又是文章家的作者,采取的是一种正统的修辞章法,其作品不但可以做文学的欣赏,也有文化上的意义,语言学上的意义。这一种有教养的、血统纯正的、信得过的中文,更成为初学者临摹学习的范本,其中的一些精彩语汇和句型,有时还可以通过社会大众的约定俗成,广为流传,产生提高民族语言的功效。张晓风的文章,应属此一层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