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能宽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现当代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他的成长之路,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之路,折射出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爱国报国之情,真实反映出中国特色核武器发展之路。对他个人经历的梳理,不仅有利于后人了解他的学术思想,而且还能体会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心路历程。吴明静、凌晏、逄锦桥编著的《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能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的写作目的,不仅是呈现陈能宽的个人经历,还希望通过对陈能宽学术经历的梳理,为研究中国核武器发展史挖掘和提供史料,并试图理清复杂多学科的大科学工程的发展之路。
吴明静、凌晏、逄锦桥编著的《许身为国最难忘(陈能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但是在小学时成绩优秀、备受夸赞的能宽,考初中却大意失荆州,未能考上心目中的雅礼中学,只考取了私立隽新中学。这对他而言,可谓是栽了一个大跟头,他难过得大哭了一场,父亲也严肃地批评教育了一番。最终,还是出资送他上了私立的隽新中学初中。
隽新中学校址在常德,常德县在江垭镇270华里以外。上这个学校,陈家花了对他们来说很大的一笔钱。父亲说到做到,不惜成本供养能宽继续求学,对能宽的触动也很大。1936年9月,年仅13岁的陈能宽,步行到隽新中学正式开始他的初中生涯。
当年的隽新中学,现在是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1922年3月刚成立时命名为“湖南私立隽新高等小学”。1925年春,“隽小”停办,改办初中,定校名为“湖南私立隽新初级中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全校师生随之响应。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武汉告急、常德血战。1938年10月,学校被迫疏散至沅水以北距城40余里的镇德桥附近的周家大屋,陈能宽的初三生活(1938.9—1939.8)就是在离开城区的周家岗校区度过的。到1944年12月底,日军溃退常德,学校才恢复平静。
后来学校又经历1949年的常德县初级中学,1958年的常德县第一中学、武陵中学,直到1990年更名为常德市鼎城区第一中学,1999年挂牌为省重点中学,是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隽新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冯玉祥将军驻守常德时所器重的何斗魁。何斗魁和当时的陈琴石、孙穆荪、罗钟山、黄和兴等人是知识界名流。1930年4月,何斗魁病逝,校长由陈琴石继任。陈注重选聘师德高尚、知识渊博、教艺娴熟的教师任教,从而使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管理日益加强,教学质量日渐提高。1934年3月,陈琴石亦病逝,后由唐鸿谟任校长。
隽新中学在周家岗时,即陈能宽读初三时,可谓是鼎盛时期,来求学者甚多。学校有严明的校纪和奖惩条例。明文规定:凡品学兼优者可获得奖学金;对违反纪律或成绩差劣者,则分别给予记过、留级、辞退或开除学籍的处分。考纪尤其严格,每学期有期初、期中、期末三种考试,由教务处安排得力教师主考。考试时,监考教师站在讲坛上,居高临下,环顾四周,有偷看他人答卷者或抄袭夹带或看书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作出扣分、试卷作废或令其出场的处分。
升留级尤为严格。学校规定:凡主科两门不及格者留级;一门主科搭两门副科不及格者留级;四门副科不及格者留级;一门主科连续两期不及格者,准予试读一期,科科及格者才能升级。一期下来,总有一批学生留级,初一新生进校百来人的班级到毕业时只剩下三四十人,因此校风大振,学生无不积极向上。
学校对教师有极严格的要求。上课不准迟到、早退,要求教师率先垂范,管教管导,批改作业要及时,要精批细改,备课要认真,课要讲得好。
由于老师教学认真负责,潜心执教,所以学风浓,学生守纪律,肯读书,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教学质量在当时的常德地区已属上乘,深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学生中有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慈利等外地慕名而来的。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隽新好、难得考”。
刚上学时陈能宽还耿耿于怀没能取上省立中学。另外,当时有个姓徐的邻居,仗势欺侮陈家,父亲忍气吞声地叮嘱儿子“要为陈家争口气”,并冀望他“读书致仕、光耀门楣”①。这些话和父亲平常的激励,促使小能宽下定决心发奋念书,乖乖地听父亲和老师的话,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初中时期的陈能宽,功课成绩果然很好,每年都考第一,拿得到奖学金。课余他爱唱歌,尤其是爱唱抗战歌曲。这一段初中学习生活,陈能宽说是自己历史上“勤学苦修,自我奋斗”的阶段②。
陈能宽读初三时所在的周家岗校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冬天很少有热水洗澡洗脸,出门走的是羊肠小道,校内高低不平,每当下雨之后,更是泥烂路滑。但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抗日救亡”的教育。
P15-16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为一位卧床已久、无法与人交流的长者梳理他的学术成长之路,陈能宽院士采集工程的难度超出课题组接受任务之初的想象。
为做好本课题,采集小组策划了一个较为宽泛的访谈圈,在众多口述者的热心参与下,一个真实的生动的陈能宽的形象渐渐出现。他的思考,他的志向,他的判断,他的选择,这些原本以为会缺席的主观的材质,逐渐搭建起研究报告的框架。
在我们探寻陈能宽院士人生足迹的过程中,除了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逐渐增加的,还有感情的投入。这当然归结于陈能宽院士令人感佩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也感谢我们遇到的众多令人尊敬的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共同肩负起“扬国威、壮军威”的伟大使命,默默奉献几十年,用智慧和心血铸就了东方巨人钢铁般的脊梁,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宏伟业绩。
本课题组走访了陈能宽院士的家乡、所读中学、大学、工作单位,所到之处,获得了大力支持。特别得到了陈能宽院士家乡湖南省张家界市和慈利县、江垭镇、隽新中学、雅礼中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的大力协助配合。当然,由于种种局限性,我们的走访也有许多不足,无法寻访至国内外所有的亲友和知情人,甚为遗憾。
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二所、九所、院科技委和科协、院档案馆、院新闻中心、院老年科协的大力支持。
作为课题组科学顾问,中物院华欣生研究员对本课题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数次接受访谈,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素材。
杜祥琬、俞大光、胡仁宇、李幼平、孙承纬、武胜、周邦新等许多院士专家欣然接受访谈,提供了热心的帮助与指导。曾与陈能宽长期共事的方正知、章冠人、刘文翰、胡干达、赵玉钧、曹梦桃、邵海鸥、孙维昌、余心柏、董庆东等人为本课题提供了众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笔者还借鉴和参阅了他们撰写的部分发表及未发表的报告文章。
陈能宽院士的亲属陈能淳、唐红灵以及子女陈子恩、陈子浩等人提供了陈能宽院士珍贵的家庭生活素材。 北京科技大学洪庆楠、于向楠、张孟枭三位研究生,结合20世纪50年代金属物理发展史的背景,协助完成了对陈能宽部分论文的研究,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的张广财研究员,对此工作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本课题的每项工作的顺利进展,均应感谢上述诸多单位、领导、老师、朋友们的鼎力相助,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全力以赴、通力配合,确保了课题的按期完成。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