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斯大林格勒(1942)
分类
作者 (英国)安东尼·比弗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常规的历史题材故事叙述框架之下,安东尼·比弗编著的《斯大林格勒1942》向我们更多地展示的是交战双方的不同经历,而这些来自不同途径,尤其是来自俄罗斯官方档案馆的全面而翔实的资料,为我们更准确地再现了这场规模宏大的战斗。而所有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揭露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规模宏大的战斗的本质,和那些希望摆脱战争的人们的结局。

内容推荐

1942年7月起,德国法西斯先后动用150多万兵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军民浴血奋战了200多个日日夜夜,将德军全部歼灭,最后迫使德国法西斯停止了战略进攻并且开始走向崩溃。1943年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那时法西斯主义的败退已经很明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二次大战的战局,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础。安东尼·比弗编著的《斯大林格勒1942》以其真实的细节和曲折的叙事,完整描述了战役进程,交战双方指挥者、士兵、普通平民在战争中的不同心态和命运,真实再现了这场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的残酷、人性沉沦和个人的无奈。该书获得约翰逊散文文学奖、沃尔夫森历史史实故事奖和霍桑顿文学奖,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整个世界将为之屏气凝神

第一章 巴巴罗萨的双刃剑

第二章 “德国士兵战无不胜!”

第三章 “彻底粉碎这个腐朽的体制!”

第四章 希特勒的自大之举:推迟进攻莫斯科

第二部分 重开巴巴罗萨行动

第五章 保卢斯将军的第一战

第六章 “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

第七章 “决不允许后退一步”

第八章 “伏尔加河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 “决定命运的城市”

第九章 “时间就是生命”:9月的战斗

第十章 鼠战

第十一章 叛国者与同盟者

第十二章 废墟上的要塞

第十三章 保卢斯的垂死挣扎

第十四章 一切为了前线!

第四部分 朱可夫的圈套

第十五章 天王星行动

第十六章 希特勒的困扰

第十七章 “没有屋顶的要塞”

第十八章 “曼施泰因来了!”

第十九章 “德国式的圣诞节”

第五部分 第6集团军的覆灭

第二十章 空中桥梁

第二十一章 “绝不投降”

第二十二章 “德国元帅不会用一副指甲钳自杀!”

第二十三章 “停止跳舞! 斯大林格勒已经失守”

第二十四章 死亡之城

第二十五章 斯大林格勒之剑

附录A:参加1942年11月19日战役的德国和苏联军团

附录B:有争议的统计数据——构成合围圈的第6 集团军的力量

试读章节

在柏林,随着夜色渐浓,别列日诺夫已经放弃了可以联系到里宾特洛甫的任何希望。可就在次日凌晨3点左右,别列日诺夫身旁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德意志帝国公使冯·里宾特洛甫先生希望立即在威廉大街他的办公室里见到苏联政府的代表。”别列日诺夫随即解释说叫醒政府代表和准备一辆汽车需要一定的时间。

“帝国公使的汽车已经在你们的大使馆外等候,公使先生希望即刻就能见到你们的政府代表。”陌生的声音回答道。

杰卡诺佐夫和别列日诺夫在大使馆外的围栏边找到了正在等候他们的黑色轿车。一位穿着制服的外交部官员正在车门边等候他们,另外一名党卫军官员则端坐在司机的旁边。当汽车启动的时候,别列日诺夫看到在远处的勃兰登堡门,黎明的曙光已经渐渐散开,透过蒂尔加腾公园门前的三棵大树,红色的朝霞清晰可见。这是一个美丽的仲夏早晨。

当他们到达威廉大街的时候,使馆门口挤满了记者,使馆的大门在闪光灯的作用下异常明亮。两位苏联大使一下车,就被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团团围住,刺眼的闪光灯让他们头晕目眩。这个意外的场景,让别列日诺夫产生了不好的预感,但是杰卡诺佐夫则坚信德国与俄罗斯仍旧处于和平状态之中。

杰卡诺佐夫,这位苏联大使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深刻,“仅仅五英尺高,长着一个小鹰钩鼻子,几缕黑色的头发覆盖在他早已光秃秃的头顶上。”当希特勒第一次接见他的时候,紧随他进来的两名很高的党卫军,更加凸显了他的矮小。然而就是这位微缩的格鲁吉亚人,在他的政治团体中却是一个十足的危险人物。作为“巴库的刽子手”,在镇压高加索叛乱之后,他的名声就非常响亮了。在柏林的大使馆中,他甚至在地下室建造了自己的行刑室,用于审问那些被认为是可疑的卖国者。

在等待苏联政府代表到来的时候,里宾特洛甫在房间里来回地踱着方步,“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般焦躁。这或多或少地暴露了他作为“精明的政治家,对大场面应对自如”的欠缺之处。

“元首在此时对苏联发起进攻是完全正确的。”他重复着这个观点,好像是在不断地说服自己接受这个观点。“即便我们不这样做,俄国人也必将会对我们发起攻击。”他不会破坏莫洛托夫一里宾特洛甫盟约的——甚至他的部下都对此深信不疑——里宾特洛甫绝对不会破坏这个被自己看得非常重的成就。他或许也对希特勒的这个鲁莽的冒险行动开始怀疑,认为它必将会是一段最大的灾难史。

两位苏联代表被带进了帝国公使的大办公室。这是一个像戏院一样宽敞的房间,房间的中间是一张大长条桌,两边的墙上是排列整齐的青铜小雕像。当他们进来时,里宾特洛甫的样子令别列日诺夫感到很惊讶:“他的脸通红而且肿胀,眼睛红肿,目光呆滞。”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喝醉了。

在敷衍的握手之后,里宾特洛甫请他们在桌子的一端坐下。在杰卡诺佐夫阅读一份来自德国政府的声明书的同时,里宾特洛甫插话说此次邀请他们来是另有原因的。里宾特洛甫支支吾吾的话语无异于承认了战争的存在,而在来自德国政府的声明书中却对战争只字未提:“苏联政府对德国的敌视状态,和苏联在靠近德国的边界上集结军队的行为,促使第三帝国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里宾特洛甫不断地重复这个观点,并且对苏联政府所采取的各种行为加以指责,其中包括苏联军队侵犯德国领土的行为。这使别列日诺夫突然意识到,纳粹德国国防军已经开始对苏宣战。就在此时,这位帝国公使突然起身,将希特勒给斯大林的备忘录原文递给了这位一时无话可说的苏联大使。“元首让我代表他正式通知苏联政府,德国政府将采取一些必要的防御措施。”

杰卡诺佐夫起身走到里宾特洛甫面前,可他仅能平视到里宾特洛甫的肩膀。会谈彻底破裂了:“你将会为这次侮辱行为而后悔,为激怒苏联政府而后悔,更会为对苏联的这种彻头彻尾的侵略行为而后悔。你将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他转身离开,别列日诺夫紧随其后,重重地摔上了门。里宾特洛甫急忙跟出来,“告诉莫斯科,”他低声而迫切地说,“我是坚决反对这次入侵行为的。”

破晓时分,杰卡诺佐夫和别列日诺夫乘车回到了苏联大使馆。在菩提树下大街上,他们发现到处都是党卫军设置的障碍物。正在等待他们回来的使馆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使馆所有的电话线已经被切断。他们通过无线电接收到了一个苏联无线电台。苏联比德国的夏季时间早一个小时,因此现在是德国时间星期六,6月22日早上6点钟。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是,无线电台的快报都集中在苏联的工业和农业上,随后则是无线电台的一个固定节目。而对德国的入侵行为,无线电台根本没有任何报道。NKVD和GRu(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高级官员们,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到了大使馆顶层的一个房间里。这是一间用钢制门窗密封加固的房间,内设一个特制的快速焚烧炉,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所有的机密文件将会在此被烧掉。

在苏联首都,防空火炮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但是大部分人仍旧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被召集到办公室的权贵阶层成员,因为没有得到来自上级的明确指示而显得垂头丧气。斯大林仍旧一言未发。在“激怒”和正式的战争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没有人知道前线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在炮火的猛攻之下,所有的通讯联系都处于完全的崩溃状态。P7-9

序言

诗人丘特切夫是这样解释“俄罗斯”一词的——“无法以常规来理解”。同样,斯大林格勒战役也同样无法通过某一个常规的衡量标准来被充分地理解。任何一种单纯站在战争的角度来研究这场规模宏大的战斗的理论,都无法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这就如同身处拉斯滕堡“狼穴”中的希特勒,只是将自己禁锢在个人的幻想世界里,却从未真实地体验过他的士兵们究竟处于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常规的历史题材故事叙述框架之下,本书向我们更多地展示的是交战双方的不同经历,而这些来自不同途径,尤其是来自俄罗斯官方档案馆的全面而翔实的资料,为我们更准确地再现了这场规模宏大的战斗。而所有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揭露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规模宏大的战斗的本质,和那些希望摆脱战争的人们的结局。

这些资料的来源包括:战争日记、随军牧师的报道、个人记录、信件、NKVD[译者注:即NarodnviKomissariatvnutrennikhDel,(俄)人民内务委员会]及苏联秘密警察关于对德国和其他国家战俘的审讯记录,以及私人日记和对参与战争者的访谈记录。其中最翔实的资料来源之一是设在波多利斯克市的苏联国防部,它提供了每日从斯大林格勒前线送给在莫斯科的红军政府部门的第一负责人——亚历山大·谢尔巴乔夫的所有详细报告。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英勇的行动,而且也有“反常的事件”(这是部长对背叛行为的委婉称呼),如擅离职守、严重失职、胆怯懦弱、不称职、为躲避战争而自残的行为和“反对苏联政府的言论”,甚至还有酗酒闹事的行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政府处死了大约13500名苏联战士——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苏联整整一个军的人数。不久我便意识到,尝试平衡如此多的真正愿意自我牺牲的苏军战士们,与那些在NKVD特殊部门(不久后它成为反问谍活动组织“SMERSH”——苏联军队反间谍机构的一部分)的残酷高压政策下摇摆不定的人们,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主要挑战。

苏联政府体系高压政策的残忍是为人们所了解和公认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多的苏联红军战士在与德军的交战中会临阵倒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只德国第6集团军的前线部队,就拥有了超过五万穿着德国军服、为德军而战的苏联公民。这其中,一些是被关在战俘集中营中,因为忍受不了饥饿而为德军战斗的苏军战士,其余更多的则是自愿为德军而战的。在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期间,许多德国宣传机构都对这些勇于对抗自己同胞的“希维人”(HiwiS)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极力称赞他们在战斗中的勇敢,以及他们对德军的忠诚。毋庸置疑,贝利亚的NKvD被这个宏大的临阵倒戈的苏军战士们的数目激怒了,更加使得疑心颇重的他们对任何人都更不信任。

在今天的俄罗斯,这仍旧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搭乘火车去伏尔加格勒(斯大林格勒的前身)的路上,与一位俄罗斯步兵团的陆军上校同一个卧铺车厢。起先,当我提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那些临阵倒戈的苏军战士们时,他拒绝相信那些苏军战士们会穿上德国军服,并且为德军而战。最后,当我告诉他在德国档案馆中有关第6集团军日需给养报告数字的时候,他才被我说服。而对于一个显然对斯大林采取高压政策整顿苏联红军憎恨的人来说,这位上校的反应引起了我的兴趣。“他们不再是俄国人。”他平静地说。这样一句评语,几乎与55年前斯大林格勒前线指挥部在给莫斯科的谢尔巴乔夫的报道中委婉地称这些临阵倒戈的红军战士们为“以前是俄国人的人们”如出一辙。时至今日,这场伟大的爱国主义战争对俄国人的影响,仍旧让他们无法宽恕那些叛国的苏军战士们。

而在整个战争中的愚行、无情和悲剧的发生,都与那些意想不到的举动有密切的关系。今天,关于纳粹德国国防军公开参与战争的对错问题,仍旧是大多数讨论的焦点所在。但战争的胜负似乎与德国的混乱状态尤其是政治信仰和他们所产生的后果之间所存在的混乱状态,有更密切的关系。如同从斯大林格勒前线所寄回的大量信件中描述的一样:在苏联的德国军队,在精神上就处于一种完全混乱的状态。至少有一点可以证明,为征服斯拉夫人的目标,和保护欧洲不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冲击而采取的先发制人的攻击,产生的却是相反的结果。直到今天,许多德国军队的生还者,仍旧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是落人了诡计多端的苏维埃政权的陷阱。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当做受害者,而不是这场战争灾难的制造者。

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容争辩的。即使是在许多年后,都无法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所产生的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它的象征性,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下一个定论。

在对这本书的相关内容的研究与搜集过程中,如果没有档案保管员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帮助和建议,很多时间和有价值的良机将会被错过,因此我要感谢这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尤其感谢:斯图加特zeitgeschichte图书馆的伊里娜·伦茨夫人、弗赖堡联邦及军队档案馆的梅耶先生和艾哈德特夫人、波茨坦军队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的施汤夫人和全体工作人员、波多利斯克俄罗斯防御中心的历史档案馆和军事纪念馆的瓦列里·米哈洛维奇·鲁缅采夫、莫斯科的俄罗斯当代历史文献管理和研究中心处长科瑞尔·米哈洛维奇·安德生博士、俄罗斯国家文学和艺术档案馆的馆长纳塔利娅·波瑞索夫娜·沃尔科娃博士、联盟国家档案馆的蒂娜·尼科拉耶维纳·诺赫托维奇博士。

我还要特别感谢弗赖堡的德特勒夫·沃戈尔博士,在我开始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他从很多方面给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并且还将自己搜集的德国和奥地利斯大林格勒退伍军人联合会的出版物借给我参考使用。和蔼可亲的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博士,则将他的祖父——前国防部部长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个人书信文集借给我翻阅,并且为我提供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家庭文稿复印件。曾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担任第6集团军病理专家的汉斯·吉尔根松现在是博士生导师,他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了他在当时的工作和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以及被围困的德国士兵们受到饥饿、寒冷和紧张压力威胁的具体情况。本·谢泼德则热情地给我讲解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战役的最新研究结果。我也非常感谢库尔特·格拉夫·冯·塞维尼茨为我提供了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战略部署的观察资料;除此之外,他还从军事专门术语角度,给1942年11月的那些无线电报作了注解。

在如何查阅苏联原始资料和其他细微数据的问题上,我非常感激凯瑟琳·安德烈耶夫博士、安娜托利·亚利克山大托维奇·克诺巴伊夫教授、约翰·艾里克森教授、维克多·戈巴耶夫博士、乔恩·霍尔德、历史防御科的部长——雷马·伊万诺维奇·马克希姆上校和耶瑞·欧维茨安科。我还特别感谢那些曾经帮助我联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生还者(不管是俄罗斯还是德国生还者)的人们,还有那些在我的研究过程中,慷慨地给我提供帮助和照顾的苏联和德国的人们:克里斯·亚历山大、利奥波德·格拉夫·冯·俾斯麦、安德鲁·吉姆森、约翰奇姆-弗瑞赫尔·冯·莫尔茨安少校、戈列波和哈里特·谢斯塔科夫、玛丽一克里斯汀·戈拉菲恩·冯·斯达芬博格博士和克里斯汀娜·万·德维尔德博士。

在伏尔加格勒,我特别要感谢和蔼可亲的伏尔加格勒大学的副校长瑞莎·马拉托夫娜·帕特耶娃博士和她的同事、历史文化研究处的处长娜德扎德·瓦西里维娜·杜里娜教授、历史系的格丽娜·鲍丽丝维娜和伏尔加格勒大学博物馆的馆长鲍利斯·尼科拉维奇·犹科,还有伏尔加格勒战争退伍军人管区委员会的会长尼科烈·斯升帕诺维奇·弗多托夫和格纳迪·瓦西里维奇·帕夫罗夫中校。

俄语资料的翻译工作则是由戈雷雅·维诺戈拉多娃博士和雷波夫·维诺戈拉多娃博士完成的,他们同时也帮助我与俄罗斯档案馆取得联系,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图样资料。更不必说,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他们友好地与我协商讨论,为我出谋划策。他们的和蔼可亲和对我的不懈帮助,让我对他们非常的感激。

我非常感谢那些战争的参与者和目击者们,在回忆战争经过的过程中,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还借给我大量的、没有出版的手稿、信件和日记。

如果没有企鹅出版社的埃里奥·戈登提供写作素材,还有美国人彼得·迈耶和德国人汉斯·艾瓦尔德·德德对这个写作素材的热情支持和引导,这本书将永远不会面世。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安德鲁·那恩博格成了我的文学代理商、顾问和好朋友。

如同往常一样,我尤其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也是这本书的第一编辑——阿泰米斯·库珀,当我在国外搜集资料期间,工作已经非常繁忙的她,默默地承担了家里的所有事情,让我得以放心地专心从事自己的工作。

安东尼·比弗

书评(媒体评论)

安东尼比弗这部壮丽的、史诗般的著作将士兵眼中的真实战争与小说家的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本能够让读者真实触摸到战争的书。

——《每日电讯报》

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经典史诗剧。

——《卫报》

准确而动人的笔法,具有极高可读性的历史著作。

——《华尔街日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