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让镜子照见光明就先把镜子擦亮
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人应该如何立志?应该如何为志向而奋斗?这两个问题是现代人时常会面临的问题。虽然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但追求成功都要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是事情。
王阳明说:“保持志向就如同心痛,一门心思在痛上,哪里还有什么工去说闲话,管闲事?”
陆澄问:“主一的工夫,比如读书就一门心思在读书上,接待客人就一门心思在接待客人上,可以称得上主一吗?”
王阳明说:“喜欢女色,就一门心思在喜欢女色上,喜欢财物就一门心思在喜欢财物上,可以称得上主一吗?这是所说的追求外物,不是主一。主一是专注于一个天理。”
王阳明又说:“只一心一意要存天理,就是立志。……感觉到纷扰就静坐,感觉到不想看书就要看书,这也是因病下药。”
陆澄问:“圣人应对事态变化没有穷尽,莫非也是事先讲求好的?”
王阳明说:“哪里讲求得这么多?周公制作礼乐教化天下,这都是圣人所能够做的事情,尧舜为什么不全部把它做了,而要等周公来做?孔子删述六经以告之万世,也是圣人所能做的事情,周公为什么不先将它做了,而要等孔子来做?由此可知,圣人遇到这个时代,才有这件事情。只担心镜子不明亮,不怕事物来了不能照见,讲求事态变化,也是照时的事情。但是学者必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只担心内心不能明,而不担心不能穷尽事态之变化。”
立志之道贵在主一,主一就是专注于一个天理,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方向和目标要正确,二是要持之以恒。专注于天理是最基本的一点,由这点出发,循序渐进,最后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用功之道在于对症下药。
而圣人与时代的关系,可说是时势造英雄,但为什么我是英雄,而你不是英雄,这就在于个人的素质和能力问题了,关键就在于个人平时所下的工夫。
世界是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世人穷于应付。那么怎么办呢?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和变化都记在脑子里,还是培养自己应对事情和变化的能力?当然是后者。按照王阳明的话说,你要让镜子照见事物,就必须先在明上下工夫,先把镜子擦亮了。
05 自以为是其实是关闭了通往成功的大门
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
王阳明说过自是好名是人生的大病。自是的意思是自以为是,好名就是喜好名声。
自以为是就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即便自己是错的,他也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使别人指出他的错处,指出他的问题,他也不在乎,更不会改正。这样的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赞赏别人,不会接受别人的意见,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这样的人只会用自己的智慧,不用别人的智慧;这样的人见识和能力都只是一般,所能成就的事业也是很有限的。
自以为是的人,实际上关闭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他将自己封闭在狭窄的圈子里,他的视野和目光将变得短浅。
喜欢名声的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名声,就会伪装,假装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们也不允许自己的名声被毁坏,为了自己的名声,即便有错也不会改正。一个喜欢名声的人,就不能做到脚踏实地,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按照王阳明的观点,虚与实是相对的,虚名增加一分,实行就会减少一分。一个追求虚名的人,他就会忽视实行。
王阳明的弟子孟源有自以为是、爱好名声的毛病,王阳明经常批评他。一天刚刚批评指责过孟源,一名弟子自陈近来的工夫请王阳明指正。孟源在一旁说:“你这是找到我的旧时家当。”
王阳明说:“你的毛病又犯了。”
孟源脸色为之一变,打算争辩一番。王阳明又向他说:“这是你一生的大病根。就好像方丈的土地之内,种这样一棵大树,雨露的滋润、土壤的力量,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面纵然要种一些好的谷子,上面被这棵树遮挡覆盖,下面被这棵树的根盘结,怎么生长得成呢?需要将这棵树砍掉,一点根都不留,才可以种植好的种子。不然的话,任凭你耕耘培植,只是滋养了这个根。”
王阳明是一个善于比喻和举例子的高手。他将自以为是和喜好名声比喻为在方丈的土地内种植一棵大树,即使在四面种一些好的种子,也生长不了。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内心自以为是和喜好名声,那么你心中一切善的力量和一切好的力量都无法生长,你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非但不可能取得成功,还可能会遇到很多麻烦。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