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达著的《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既是一本揭示中东诸国现实状况的著作,也是一本对当下中国富有人文关怀的著作。本书前四部分所写皆是作者在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的亲见亲闻,注重从当地百姓的角度阐述问题,使该书富有可读性和新颖性。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从中东回望中国,认为中国走在大国崛起的路上,需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范鸿达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范鸿达著的《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既是一本揭示中东诸国现实状况的著作,也是一本对当下中国富有人文关怀的著作。本书前四部分所写皆是作者在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的亲见亲闻,注重从当地百姓的角度阐述问题,使该书富有可读性和新颖性。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从中东回望中国,认为中国走在大国崛起的路上,需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内容推荐 《上帝也会哭泣--行走中东的心灵激荡》是继《游学中东》之后作者范鸿达的又一本中东考察思想录,通过对巴以冲突、沙特、埃及和伊朗的实地考察,希望能够向读者展示源于第一手资料的中东状况解读和分析。 目录 1.巴勒斯坦:过去与现在 1.1 宗教视野下的巴勒斯坦 1.2 现代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生 1.3 巴勒斯坦难民 1.4 以色列犹太人定居点 1.5 耶路撒冷观察 1.6 巴以冲突展望 2.沙特:信仰与现实 2.1 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回望 2.2 沙特行纪 2.3 沙特的中国元素 2.4 阿拉伯民族性和沙特稳定性 3.埃及:阿拉伯转型的缩影 3.1 埃及“1·25革命”及其后的动荡 3.2 开罗首日 3.3 宗教与社会观察 3.4 阿拉伯国家为什么存在反美情绪 3.5 动荡埃及的华人际遇 3.6 埃及人如何看待国家的动荡 3.7 阿拉伯政治转型的艰难 4.伊朗:失落与希望 4.1 伊朗的前世今生 4.2 初访伊朗 4.3 德黑兰观察 4.4 国际视野下的德黑兰 4.5 伊斯兰革命视野下的德黑兰 4.6 德黑兰的中国人 4.7 关于伊朗政治发展的思考 5.漫步中东遥望中国 5.1 中国:行将崛起还是面临崩溃? 5.2 中国“信仰缺失”漫谈 后记 试读章节 下午临近5点时分,我走出希伯来大学宿舍漫步街头。当我来到一条宽阔的马路时,发现有很多正统犹太装束的人出现在街头,而且与往常不同,此时的正统犹太人也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对我等外国人也友善了很多。正:在感叹正统犹太人的难得表现之际,我走上了马路的最高段,这时眼前的场景把我给震惊了——在一条相当宽阔的马路上,在视野之中的长长路段上,竟然挤满了挥舞着以色列国旗的人,而且服装特别是上衣颜色基本都是白色,再加上以白色为主题的国旗,放眼望去,简直就是条宽宽的白丝带——这就是犹太人为纪念第44个耶路撒冷日而举行的游行现场了。据事后耶路撒冷邮报报道,当天参加游行的人有4万之多,在小小的以色列,这可是大数目。 对犹太人特别是正统或是右翼犹太人来讲,耶路撒冷日有足够多的政治和宗教含义,所以游行者的喜悦与激动是可以想象的。游行队伍中老、中、青、少、幼、婴皆有,尤以青、少年居多,看着一些正统犹太人载歌载舞,满脸欢颜,有说有笑,我不得不再次感慨,原来他们快乐的时候也是如此可爱——其实在每周五下午和晚上,这样的场景在老城内的哭墙前也会出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的规模大。来以色列后我一直苦于少有机会轻松拍摄正统犹太人,此时可算逮着机会了,而一贯严肃的他们这时也是积极配合。 游行队伍集中的这个地方靠近正统犹太人街区,所以犹太人在这里庆祝自己的第44个耶路撒冷日呈现的是一片祥和,我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和节日的气氛,但是接下来的场景,留给我的就是心灵的震撼和对人世的无奈了。在这里停留之后,部分游行队伍在一辆音箱车的导引下开始前行,他们的前方可就是我曾经去过多次的巴勒斯坦人聚集区啊,也就是说,犹太人要到至今仍对耶路撒冷梦寐以求的巴勒斯坦人面前庆祝自己颇具含义的“耶路撒冷日”!这状况只想想就足以令人担心,更何况马上就要成为现实。我于是立马跟上,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进入巴勒斯坦人聚集区,情势骤然紧张,沿街几乎布满了警察和安保人员,巴勒斯坦人的住所和商铺前更是防范的重点。这时绝大部分的巴勒斯坦人是不会到街上走动的,这样一则会被以色列警察和安全人员阻拦,另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讲,此时也不大愿意出来。但即使如此,街边仍还是有一些巴勒斯坦人,而每当经过他们时,犹太游行者就会对着巴勒斯坦人大肆挑衅,在一个我曾经光顾过的巴勒斯坦商铺前面,我看到了几张巴勒斯坦人的铁青的脸!我又注意到,一位双手被捆绑着的巴勒斯坦人被两位以色列警察押解到路边的警车上。 当游行队伍来到巴勒斯坦人的一个中心区域时,尽管有全副武装的以色列警察大力劝阻甚至推搡,但是游行者还是顽固地停顿下来,他们集体转身,面对巴勒斯坦建筑高声喊叫,原来在楼顶上站着一些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的人。于是,在我的镜头中,下方是为数众多的挥舞着以色列国旗的犹太人,上方是与之相对的二十余位巴勒斯坦人,双方就这样展开了激烈地的语言和手势攻击。对于大队人马的犹太游行者而言,对楼顶上的这些敌对者进行攻击显然并不能解气,他们还有距离更近的对手——就在距离他们三米左右的路边,还站着一排巴勒斯坦人。一些尤为激进的犹太人企图摆脱警察和安全人员的阻拦,看那架势是要与巴勒斯坦人来个短兵相接。路边的巴勒斯坦人尽管人数甚微,但也并没有害怕——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此时他们也不会出现在这里。让人非常遗憾的是,表现最为激烈的人均为青年和少年,这还如何让人期待未来? 随着形势越发紧张,以色列警察加大了维持秩序的力度,更加强硬地推动游行队伍前进,这在期间,他们还和游行者发生了冲突,把一位犹太青年直接从游行队伍中给揪了出来,以锁喉之势把他带到路边。以色列警方还有其他驱散人群的措施——两匹高头大马驮着两位虎背熊腰之警察,具有相当大的威慑力。在以色列各工种的集体努力下,游行队伍终于离开了这个巴勒斯坦人中心区域,进人一条大马路。在宽阔的马路上,因为没有了巴勒斯坦人的身影,游行者又恢复了快乐的节日气氛,载歌载舞,有说有笑,一些人还主动配合我拍照。但是这样轻松的时刻并未持续太久——这部分犹太游行者的终点站是他们的宗教圣地哭墙,具体线路是途径老城大马士革门前往哭墙,而大马士革门附近区域则是巴勒斯坦人聚集区,事实上,单单以“大马士革”来命名此门本身,就足以说明这里与阿拉伯人的密切关系。 P040-044 序言 2015年2月,我在德黑兰巴列维王宫向几位伊朗朋友提了一个问题:迄今最有名的五位伊朗人是谁?他们庄重地说出波斯帝国缔造者居鲁士大帝、诗人菲尔多西、萨菲王朝的中兴之君阿巴斯大帝等几个名字,最后他们又以非常怪异的语气和神色提到伊朗现政权的缔造者霍梅尼。2014年6月,我在利雅得的一栋私人别墅内见到其主人,他是一位沙特商人,亦是一名警察,在探讨商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警察身份对他的商业运作会有帮助。2014年1月,我在开罗看到一辆辆装甲车、一队队安全人员存在于街头…… 中东国家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也时常会让生活其中的民众感到恐惧。2015年初在德黑兰考察时,我得知有一位伊拉克库尔德族女生正在伊朗留学,她的弟弟则直接走上了抗击伊斯兰国武装的战场,因此我很想和她展开一番对话,但是那位女孩儿最终取消了本已同意的对话,因为她的伊拉克朋友告诉她,不要接受外界的采访……可以想象,民众一旦缺乏安全感,那么官方也会感到紧张,因为恐惧可以让民众滋生愤恨,而且这种愤恨在中东又带有很强的区域联动性。在“阿拉伯之春”风起云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朝不保夕的2011年1月某日,我问一位巴勒斯坦人对穆巴拉克有何观感,那位老兄就直截了当地说: 一定要把他赶下台!要把所有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赶下台,他们没 一个好东西! 在这位巴勒斯坦老兄愤怒地表达后不几天,穆巴拉克就在“1·25革命”中被更加愤怒的埃及民众赶下台。在此之前,突尼斯前总统已经被推翻;在此之后,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动荡不已。但是在度过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民主亢奋后,阿拉伯民众突然发现,理想中的民主仍然是海市蜃楼,甚至,他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民主究竟是什么,于是茫然随之而来。 事实上,在“1·25革命”爆发后不久,当民主成为埃及人可望而不可即之物、国家却日益动荡之时,就有越来越多的埃及民众开始怀念了,他们怀念前总统穆巴拉克时代的稳定,渴望时任国防部长的塞西将军出任总统,他们期盼新政治强人的上台能够使国家迅速稳定下来。2014年5月,前军方领导人塞西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埃及新总统,埃及人用三年多的国家极度动荡,完成了国家政治的一个简单轮回! 在政治迷惘的时候,宗教就比较容易成为中东人的选择,譬如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譬如时下仍然难以遏制的“伊斯兰国”。宗教涉入政治的结果大都并不完美,利益受损的西方和中东某些国家因此接连发出“伊斯兰威胁”之惊叹,伊斯兰教渐渐成了“暴力”、“恐怖”的代名词。就在伊斯兰教饱受西方非议时,中国部分媒体和学者盲目引入和认同西方对伊斯兰教及其信众的论述,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形象也趋向西方化。对中国而言,以西方视角来解读伊斯兰教是不可取的,因为中国一中东伊斯兰世界关系和西方一中东伊斯兰世界关系有重大甚至是本质的不同。 但是另一方面,目前伊斯兰教备受争议又是一个客观事实,其间必定也有它自身的问题。2014年7月初的某天深夜,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我和一家宣教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当谈到伊斯兰教派问题时,该机构的网站负责人滔滔不绝地抨击什叶派,甚至把什叶派排除在伊斯兰之外。我在伊朗和埃及游学时,也曾和当地的教界交流过伊斯兰教派问题,伊朗阿亚图拉说伊斯兰是完整统一的,所谓的教派问题是敌人给制造出来的;埃及教长则说我应该读更多的有关伊斯兰教的书,这样我就能明白教派问题是咋回事儿了……客观地讲,这样的阐释并不能令人信服。 沟通,伊斯兰国家之间的沟通、伊斯兰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沟通、穆斯林之间的沟通、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沟通,是消除伊斯兰教被误读的必经之路。如果心理隔阂不能打破,那么心中存在的始终会是妖魔化之后的对方形象,就像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互视观。2011年9月,一位身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青年忧伤地对我说,巴勒斯坦人就像是被关在房间里而又没有足够食物的动物,除了撕咬外别无选择……犹太人对巴勒斯坦人恐怖分子身份的认定,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愤恨、害怕的交织心理,我都真切感知过。正因为我曾考察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大多数城市,所以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仍在延续的冲突才更令我心痛! 漫步中东时,让我伤感的不止有当地错综复杂的矛盾,还有中国本身——我观察到中国人在那里的形象正在日趋下降!我多么希望这只是我的一个错觉,但极可能,我的观察是正确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也不断飞向世界,这本应是传播中国正面形象的好机会,但遗憾的是,更多中国符号的出现看似并没有赢得外部对中国的尊重,好像时下的中国已经远离了他们心目中的原本中国。这到底是他们的问题还是我们的问题? 在很多人眼中,中东仍然是一个神秘且充满危险的地方,即使是某些中东问题专家,也对自己研究的这个区域心存畏惧。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又是客观存在,除了众所周知的石油进口和商品输出等经贸因素外,正在崛起的中国也需要中东国家在国际层面的支持与合作,中东亦是丝绸之路上的关键一环。希望我的中东漫步能提升中国对当下中东的客观认识。 本书是继《游学中东》之后我的又一本中东考察思想录,通过对巴以冲突、沙特、埃及和伊朗的实地考察,我希望能够向读者展示源于第一手资料的中东状况解读和分析。本书中的照片,除了少数几张是朋友为我拍的留影照外,其余皆是我本人拍摄。较之《游学中东》,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书融入了我更多的个人思考,因此更具思想性。另外,在中东古文明地区行走时,我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望同样创造过辉煌文明的中国,希望朋友们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受到我浓浓的中国情怀! 本书涉及国家较多,在每个国家调研时我都得到多方人士的帮助,本书能够顺利完成,我要感谢许许多多的人,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字都列出来的话至少需要几页的篇幅,因此,我满怀歉意地对这众多朋友说声抱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您的尊姓大名了。但感谢的话还是要说的。感谢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巴勒斯坦希伯伦大学为我提供了访学便利,感谢中国驻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沙特、伊朗的部分外交官、记者、留学生、华人华侨及孔子学院的老师,感谢为我提供帮助的中东诸国朋友,他们有的出现在本书的行文中,更多的则没有出现,但是这不代表我对他们的谢意有不同。 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当前读书氛围甚是令人忧伤的淡薄,在此等情况下,厦门大学出版社仍然决定出版本书,感谢蒋东明社长和查品才编辑对拙著的认可和垂爱!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这样卓越的出版人,我的写作动力才得以持续存在,并且有日益提升之势。 我自编的《父爱书香》是女儿雅威的八岁生日礼物,《游学中东》是她的十岁生日礼物,而眼前这本书则是她的十三岁生日礼物。女儿的成长推动我不断深化自己作品的思想内涵,谢谢雅威! 中东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的诞生和汇集之地,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均对上帝信仰有加;虽然这三大宗教都闪耀着仁爱的光芒,但是当下的中东仍然纷争不断、动荡不已,目睹此等悲剧,上帝想必也不会开心。这就是命名本书为“上帝也会哭泣”的主因。当然,纵览全球,现在值得上帝哭泣的区域和现象不在少数。愿上帝能尽快给包括中东在内的世界带来和平、发展与幸福;就个人而言,尽管近些年来我常在中东行走,但是不敢因此而奢求太多,只求上帝能赐予我家人健康! 后记 近些年来我比较频繁地到中东考察,每次长则一年,短则半月二十天。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游学中东,概因我对田野调查的日益看重。尽管中国研究中东的队伍逐渐壮大,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研究人员仍然缺乏对中东国家的社会性考察,尤为不幸的是,在目前中国大跃进般的智库建设中,一些所谓的智库也只是应景式的存在……在缺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些中东研究成果,包括我本人前期的一些所谓成果,往往是对他人著述的杂糅和反刍,此情此景让我甚是伤心。出于对认知中东真实状况的渴望和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尊重,2009年我开始设计中东之旅。 这时候我决定去中东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驱散自己正深陷其中的迷惘。博士毕业后,怀着对未来无限的期待,我成了一名大学老师。我是怀揣美好的理想进入高校工作的,对,你没看错,现在我说的就是一种叫“理想”的东西。尽管之前已经在中国不同的大学读书十载,但毕竟以学生的视角看学校总不能理解太深刻,身份一旦转变,以老师而非学生的眼光,很快就发现中国大学及一些知识分子的令人失望之处,当然还有高校青年教师的可悲境况。不用太久,理想,连同激情,一同渐行渐远了——我迷失在了热闹而喧嚣的人群里!在极度痛苦中,我想唤醒日益沉睡的自己,想洗涤自己的心灵,于是我想到了耶路撒冷。 学术研究和个人思想共同驱动,把我推到中东。从2010年以色列访学开始,迄今已经陆续游学以色列、巴勒斯坦、土耳其、伊朗、埃及、沙特等国。为什么首先要选择这些国家呢?我对访学的国家有几个标准:一是具有宗教意义,比如正在管辖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伊斯兰教两圣地所在的沙特;二是地区政治大国,毕竟自己目前就职于大学政治系,关注区域政治和大国关系,所以对中东地区诸大国就关注有加;三是热点地区,比如巴勒斯坦;四是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对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等国我暂时采取观望态度,目前我的中东游学之旅仍在继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踏上这些国家的土地。 在中东游学时,尽管我也尽可能多的和学者、官员进行交流,但我更热衷于另一个工作模式,那就是白天漫步街头巷尾,从社会大众特别是普通民众的角度来感知中东诸国,晚上则在住处写作。我采取这一视角来感知中东社会源于我的一个愚见,那就是通过与平稳发展国家的官方及上层打交道,基本可以获知该国的发展趋向,可是与正在(政治)转型国家的官方和上层交往,并不见得能够了解到该国的发展方向,因为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国家的未来,我坚信民众的普遍选择才是国家转型期的决定发展力量。另外,总体而言,我不相信中国访问学者能够比中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更能获取他国官方信息。 就政治社会发展而言,中国和一些中东国家很具有可比性,因此那里的相关状况对中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或启示意义,比如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就值得中国给予认真思考。我还相当顽固地认为,就政治发展和行政管理而言,目前把中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当然有其积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为我们树立一个追求的标杆,但是面对这样的比较,老实讲有时候我也会产生关公战秦琼的感觉。设想一下,如果让潘金莲之夫武大郎和NBA明星姚明去练习抢篮板,这是否会有助于武大郎篮板技术的提高?很可能,武大郎会因为屡屡受挫而丧失信心,这不是说他不努力,而是他选择的方法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的同时,中国也需要从与自己政治发展阶段相近的国家汲取经验和教训。 因为近几十年来西方和伊斯兰世界多有摩擦,特别是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开启了主要针对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反恐战争,这导致中东穆斯林形象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化,也让国人对中东人心存戒虑。在中东多国游学后会很容易发现,这其实是对中东普通民众的误读。不管是在犹太人居多的以色列、波斯人居多的伊朗,还是土耳其、巴勒斯坦、埃及和沙特,所遇到的当地普通民众大都是热情好客。事实上,如果没有中东诸国人民的友情相待,我也难以漫步中东,他们的热情是我继续中东之旅的一大动力。 与国内外媒体塑造的恐怖中东形象不同,我在中东诸国游学时还真没遇到过什么安全问题,即使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那里的人民也普遍过着平静的生活。当然,在特定的地点,比如巴以通关区,在特定的时间,比如巴勒斯坦灾难日,也会发生一些规模很小的边界冲突,我就曾在这样的冲突中受害于催泪瓦斯,但这样的危险是可以规避的,不在特定的时间出现在特定的地点即可。 在中东这个拥有辉煌古文明的区域,历史和入文情怀很容易进发出来。不管是中东还是东亚,辉煌都被埋葬在了历史里,而且已经沉睡了太久。回首绚丽的往昔,目睹焦灼的当下,展望混沌的未来,漫步中东怎会有平静的心情?中东就是这样容易让人感叹历史,以致让行走其间的我泪眼朦胧。 这是一旦踏入便不愿离开的旅程,我会继续漫步中东! 范鸿达 2015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