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的欧亚旅行手札 以大师之行丈量世界,以大师之眼注目苍生!
不一样的欧亚之旅,用镜头记录那些你我都不曾发现的美好。另辟蹊径,用大师之眼观察这世界的真实与温暖。随笔记心,写尽一个摄影家对摄影的执着与喜爱。
《行·影不离(阮义忠的旅行手札)(精)》通过阮义忠读懂一代摄影大师的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影不离(阮义忠的旅行手札)(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阮义忠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的欧亚旅行手札 以大师之行丈量世界,以大师之眼注目苍生! 不一样的欧亚之旅,用镜头记录那些你我都不曾发现的美好。另辟蹊径,用大师之眼观察这世界的真实与温暖。随笔记心,写尽一个摄影家对摄影的执着与喜爱。 《行·影不离(阮义忠的旅行手札)(精)》通过阮义忠读懂一代摄影大师的情怀。 内容推荐 阮义忠是位百分之百的人文主义者,顽固地坚持着报导摄影。他还有一项在摄影家身上很难见到的特质,那是能以批评的态度来整理、编辑自己的作品。 这本《行·影不离(阮义忠的旅行手札)(精)》是阮义忠以及夫人一起旅行欧亚的摄影随笔。他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欧亚一些小城市的人情冷暖、风土民风。语言平实朴素却渗透着深刻的力量。通过他的文字读懂一代摄影大家的情怀。 目录 新版序 原序一 原序二 卷一 游乌特雷拉 游塞维利亚 游河内 游达卡 游金边 立陶宛奇遇记 卷二 忆图卢兹 阿尔勒国际摄影节记行 再访佩皮尼昂新闻摄影节 后记 试读章节 有一位我偏爱的西班牙摄影家在信里告诉我:“在我的国家,我觉得很寂寞。整个西班牙可以和我谈摄影的人不过两三位!”这类话倒不是第一次听到,因为另一个朋友就曾把摄影师比喻成孤独的狼——彼此互不来往,各自对着远方嗥叫! 在还没跟这位寂寞的摄影家会面之前,我已能感觉到他自视极高,可跟他谈摄影的人,当然也不会是泛泛之辈。这回他专程赶到法国图卢兹(Toulouse)看我在“水之堡”摄影艺廊举行的展览,聊天过程中我愈发感觉到,他的生活方式比想象中还孤僻。 知道我们下一站要去西班牙的塞维利亚(Seville)时,他恳切地建议:“有位朋友你们一定要认识,他是西班牙最好的摄影杂志PHOTOVISION的现任主编——伊格纳西奥·冈萨雷斯(Ignacio Gonzalez),家和编辑部就在塞维利亚近郊的乌特雷拉(Utrera)。” 欧洲铁路系统四通八达,像张密密麻麻的蜘蛛网,稍微转一下车,就能从这国到那国。一位法国朋友建议我们傍晚从图卢兹坐火车到波尔多(Bordeaux),再转TALGO卧铺车,睡上一觉,到马德里刚好是清晨。花一天参观普拉多美术馆(Museo Prado),晚上搭AVE快速火车,两个半钟头就到塞维利亚了。 卧铺夜车?光是尝鲜就足以构成采纳此行程的理由。订票时发现,如果想要有自己的小天地就得坐头等舱,二等舱的则是四人一间,男、女乘客分开。为了省那将近一倍的差价,当然得坐二等舱。抵达波尔多已是深夜,月台空荡荡的,等转车的乘客不多,但已经听得到西班牙话了。一种有别于以往、从来没体会过的情调,已经开始在呼唤我们了! 天涯过客 一上车,内人和我便在不同列车员的带领下分道扬镳,接下来的八九个钟头各有际遇。少了袁瑶瑶在身边,不谙外文的我凡事只能猜懂三四分;和我同车厢的有一个西班牙人、一个美国人,彼此用英文叽里呱啦地沟通,蛮有得聊。我不开口,没人会打扰我,乐得保持东方人的神秘,埋头大睡。后来听内人说,她那儿有西班牙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这是我们第一次跟来自天南地北,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陌生人同室而眠。都是天涯过客。 天际乍现曙光,男士们纷纷爬起来,走出厢房吸烟、欣赏风景,窄窄的过道站满了人。女乘客那边,听内人说,忙着梳洗化妆的比较多! 到塞维利亚的火车在另一个火车站阿托查(Atocha)发车,两个火车站各据马德里两头,从此站到彼站的路上,也勉强算是对西班牙首都有了匆匆一瞥。此区的首座火车站建于1851年,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建、重整,成为马德里最大的火车站,1992年为了塞维利亚举办“世界博览会”而转化为拥有商店、咖啡馆、夜总会的多功能建筑。 整个车站设计得妙极了,入口大厅的位置最高,进门几步就可俯瞰挑高几十米的巨大中庭。令人想不到的是,中央居然有一大片油绿茂盛的热带植物园。雾气半空弥漫,隐藏在各角落的洒水器放出阵阵水雾,在接触树叶的那一刹那化为滴滴露珠。一时之间,真让人有室内室外倒错之感。 园林四周有许多咖啡座,穿着入时的绅士、淑女慢悠悠地喝着饮料看着书报,只有看到他们身边的简单行李,才会想起这是火车站。可是,所有火车站该有的设施又都看不到,别说是购票处、书报摊,就连剪票口、月台和火车都不知到哪儿去了!疑惑地转了一圈,才发现店面、办事处都被巧妙地隐藏在中庭周边的建筑里。所有能让旅者焦虑不安的景象,都被悠闲舒适的氛围冲淡了,建筑师的想象力真让人佩服! 买好票,寄好行李,在热带园林旁享受过在西班牙的第一顿早餐后,我们兴冲冲地踏出火车站,上了排班出租车的第一辆。“请载我们去普拉多美术馆!” 司机满脸困惑,重复了两三遍:“Prado?Museo Prado?”之后他才不甘不愿、念念有词地上了路。几分钟之后,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美术馆只离火车站一条街!司机排班排了老半天,却碰到像我们这种不知东南西北的观光客,真是够倒霉了!P3-5 序言 年纪大了无法远行,尤其是到欧美,一趟飞机得坐十来个小时,窝在经济舱窄小的座位里动弹不得,真是受罪,但20年前却乐此不疲,连看三四部院线没上映的电影,感觉特别过瘾,时间一下就打发了。那个年头,我和老伴一有机会就去国外参加摄影活动,为《摄影家》杂志组稿。除了工作,生活、休闲都因摄影而绑在一起,现在想起来依旧觉得甜蜜无比、幸福满满。 本书的游记多半是为了当初我创办的另一本杂志《影像》所写,许多文章都是在旅途中完成的,由我口述,老伴打在计算机上。旅馆房间、长途火车、航班候机室里都在撰稿,玩得不亦乐乎也得随时收心,尽量把握时间工作,因为一回台北就得排版、印刷,否则杂志就会脱期。时间紧迫、环境嘈杂,文气难免受到干扰,旧版文字累赘,资料也有疏忽之处。这回新版上市,趁机好好润饰、校对,除了弥补遗憾,更有旧地重游、面对当年的自己之感。 人生起起伏伏,各有际遇,每个人身上都负着包袱,只要活着就得继续扛。旅行有如暂卸重担,放空自己、吸取能量后,回到原来的环境,包袱也仿佛轻了。 游记的魅力就在于,不只记载了旅行经历,也封存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独特时空。每个人走过的地方都一定会变,即使重返现场也是物是人非。写游记好比拍照,按下快门的那瞬间,就把流动的时光留下了切面,成为不变的永恒。每篇游记都是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结缘,若没留下记录,就好像一切酸甜苦辣都没拥有过。漫漫长路,想不起来的过往,其实也等于不曾发生。 当年造访这些地方,数码摄影尚未兴起,世界各地的摄影氛围仍保有浓厚的传统纪实风格,每到一处都能领会饱饱的生命感动、人道关怀,让自己对摄影的信仰更为坚定,对自己该走的路更为明确。反观现在,数码相机、手机摄影愈来愈盛行,技术门槛降低,看待摄影的态度也跟着下坡。观念摄影蓬勃,各种摄影奖项多看中创意,影像的厚度愈来愈薄,温度愈来愈低,眼花缭乱地看完一堆作品后,不但没受到感动,有时连印象都留不下。 想到这里就觉得特别庆幸,我不但见证了传统摄影的黄金时代,也积极参与了它。除了拍照、教书、办杂志,也用游记为那个时代的国际摄影活动留下了真切的、可以追寻的痕迹。不但自己能够回忆,也可供后人缅怀、学习那个用相机见证人性和用影像反省自身的年代。 2014年10月 后记 十多年来,我和内人着实走了不少国家,除了本书所提到的法国、西班牙、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立陶宛等国之外,我们还造访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奥地利、捷克、匈牙利、摩洛哥、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日本……甚至还有极少外国人会去的亚美尼亚。但,我们都没有将这些有趣的游历写出来。 当初会写游记,纯粹是希望使自己创办的杂志内容丰富多样,有这个“因”,才有了现在的“果”。 我是个拍照的,走到哪里拍到哪里,一张张照片就等于旅行日记。可是,影像和文字还是差别很大的。写文章可以满足我一向爱说故事的癖好。照片呢?人们一看就清清楚楚,没什么好交代的。所以,很多事情我宁可选择用文字表达。 事实上,我写过的文章数量,一点也不比我的摄影创作少,只是我早就被贴上“摄影家”的标签,读者比较在意我的影像表现。拍照一定要到现场,写文章却可以靠回忆。也许等我没办法东跑西跑时,就可开始好好地在记忆中搜寻,把去过的那么多的国家,把与摄影有关的事一一道出。 不知那会是哪一年的事。就等某些“因”,来结一些“果”吧! 2000年1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