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作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儿,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一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舱里,船就开了。
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你不怕?”
P17-19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从生活的细微处寻找意趣与哲思之美
丁帆
20世纪80年代初,一篇短短的寻梦文化小说《受戒》的出炉,突然扭转了1949年以来的小说审美观和重大题材的创作美学原则。人们惊讶地发现,文学作品原来是可以这样去吸引读者的。于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开始引领文坛风骚,汪曾祺遂成为一面旗帜,一批作家聚集于此,专注于美文的创作,一扫“伤痕文学”的云围,开启了新时期“文化小说”的创作先河。
其实,翻开中国百年文学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汪曾祺创作的师承,从周作人开始的“美文”和“小品文”的创作主张,以及从他培养的学生废名和沈从文的作品中,就可以寻找到汪曾祺创作的美学源头。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京派”的创作中闻到同样的审美气息。
今天,人们开始了又一轮对汪曾祺作品的热恋,其中的缘故是足以令人深思的:为什么每到一个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会出现追逐这种“平淡冲和”美学思潮呢?窃以为,躲开战乱与纷争,向往平静如水的生活状态,就是人类的理想主义所求,恐怕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诉求。文学需要表达的正是生活中的情趣之美,达到这样的境界,作家就获取了大量的读者,就占据了创作的制高点。如果能够在享受生活情趣之后,作者还能给我们留下思考生活哲理的空间,用隐蔽的“曲笔”和意会的方式,寓意出他要表达的哲思,那就是高手了,汪曾祺大约就是这样的作家。
我读汪曾祺的作品分外亲切,那是缘于他笔下的风景、风情和风俗,皆是我熟悉的生活画面。大运河、芦苇荡、菜畦、花园、校园、野菜,家园、父母、亲人、故人、乡音……都会勾起我青少年时期的记忆。我插队的地方离汪曾祺的家乡很近,同属里下河水网地区,因此,对其作品的体悟就更深一层了。
在《我的家乡》中,熟悉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在“上河堆”上“看船”,“弄船的”形状被极其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来,而最妙处,则是“这些大船常有一个舵楼,住着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轻,一边扳舵,一边敞开怀奶孩子,态度悠然。舵楼大都伸出一支竹竿,晾晒着衣裤,风吹着啪啪作响”。这段文字的画面感极强.舵楼、扳舵、娘子、开怀、奶孩子、竹竿、衣裤、微风,构成的是一幅极富动感的风景、风情和风俗画面,看似平铺直叙的白描,却深藏着作家自己的价值取向,此中最有神韵的四个字就是“态度悠然”,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作家欣赏美的态度。如果你略过了这四个字,那么你就看不到汪曾祺那双发现美的眼睛。那种眼神,你可以用“炯炯”来形容,也可以用“直勾勾”来描述。总之,你不可忽略的是作家的存在,不可忽视的是作家表达美学价值理念的通道,尽管有时这个通道是狭窄的、隐蔽的。与他的老师沈从文同题材的作品《丈夫》等相比较,汪曾祺的洒脱与放浪是乃师不敢彰显的一面。这些元素在汪曾祺散文作品中比比皆是,虽不显山露水,却也从中窥视到一个“美文”作家突破“平淡冲和”之美藩篱的张狂。即便是在描写吃喝的散文随笔当中,也不乏勾连哲思的遐想。《端午的鸭蛋》写儿时吃高邮鸭蛋的童趣,最后一段用囊萤映雪的故事引发的读书感慨,亦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表达:缺乏童趣的读书并非人生的本意。
毋庸置疑,在文学史表达的序列中,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是《受戒》和《大淖记事》,它们写出了人生的另一种况味和方式,给那个转型时代人们的审美带来一种清新鲜活的沉实,也为共和国文学的美学转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窃以为,汪曾祺最好的小说出品则是“故里三陈”系列,而其中《陈小手》为最。短短的干把字所展开的艺术空间是浩渺的,所表达的历史与现实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汪曾祺举重若轻,用极简的笔墨,如素描一般的笔法,构建了一个看不见的宏大叙事:封建主义的幽灵就游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习焉不察。汪曾祺把阴暗的人性写到骨子里去了。一个几乎是小小说或是小散文的文字容量,能够引发你无尽的哲思,这才是小说家的绝活儿。给团长太太接生的陈小手在汪曾祺的笔下信手拈来,但是,光人物简介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这些看似闲笔的文字,为陈小手最后那笔绝唱奠定了宿命的基础。陈小手从团长太太下身掏出了难产的男婴,母子平安,高兴之余,团长好吃好喝招待一番,又赏银二十大洋,到此,小说应该圆满结局,但是,作者突然峰回路转地抹上了最后一笔:“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这就显示出一个好的小说家对情节与节奏的把控,出其不意,方能制胜于千里之外。综观汪曾祺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是那种融风景、风俗和风情为一炉的“美文”,是那种意趣第一、讲求在审美之中融入哲思的创制。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品,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审美方式。
《汪曾祺作品精选集》(万卷出版公司2016年版)所选篇目,包含《人间草木》《四方食事》《邂逅》《受戒》四卷,均为汪曾祺作品的翘楚之作,想必会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读汪,必能咂出其中之滋味。
是为序。
《受戒(珍藏版)(精)》精选出了汪曾祺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囊括了汪曾祺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包括《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
汪曾祺的小说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其小说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充溢着“中国味儿”,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在这些小说中,汪曾祺先生塑造了数十个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情,文风朴实自然,让读者重新发现了民族心灵、性灵以及传统美德。《受戒(珍藏版)(精)》还辅以数幅珍贵地精美插图,图文并茂,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