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温伯恩著的这本《德沃夏克传》以“人生与音乐”为主题,以时间为序,将德沃夏克的人生历程、音乐风格的形成轨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结构融为一体,并配以2张收录该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高品质CD,以及使用网络下载的出版模式获取更多的内容资源,全方位为专业音乐读者展现音乐巨匠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德沃夏克传(附光盘)/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尼尔·温伯恩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尼尔·温伯恩著的这本《德沃夏克传》以“人生与音乐”为主题,以时间为序,将德沃夏克的人生历程、音乐风格的形成轨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结构融为一体,并配以2张收录该音乐家代表作品的高品质CD,以及使用网络下载的出版模式获取更多的内容资源,全方位为专业音乐读者展现音乐巨匠丰富的人生与伟大的作品。 内容推荐 德沃夏克是一位19世纪音乐巨人,他的《自新大陆》交响曲非常受欢迎的古典主义作品之一。他源源不断、种类繁多的音乐作品至今依然被演奏家灌制成唱片,也是全球各大音乐会的重要曲目。他的《斯拉夫舞曲》使他一举成名,天下皆知,晚年时德沃夏克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了。然而,在捷克民间音乐和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人杰作的熏陶下,他始终以“做一个简简单单的捷克音乐人”为此生骄傲。尼尔·温伯恩著的这本《德沃夏克传》追随了德沃夏克的伟大一生,从波西米亚农村初识音律到誉满维多利亚英国,再到19世纪末的纽约,一路征程,创作不止,将他塑造成了后古典主义多才多艺或者说全能的天才。 目录 第一章 屠夫之子(1841—1857) 第二章 学徒时代(1857—1872) 第三章 突破时期(1873—1877) 第四章 民族与世界(1877—1883) 第五章 享誉英伦(1884—1891) 第六章 在新大陆(1892—1895) 第七章 终曲华章(1895—1904) 人物表 术语表 CD曲目注释 试读章节 1859年7月,德沃夏克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管风琴学校(第一名是西格蒙德·格兰茨,但他在音乐史上已泯然不可考)。主考官的评语着重强调了其实践能力,并认为他笃定能在教会谋得管风琴师之类的职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有主考官的推荐,德沃夏克申请圣亨利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却被拒绝了。不过他并不太在意。毕业几周后,他加入了一家舞会乐队,担任中提琴手。他们在城里的饭馆或舞会演奏波尔卡或混合曲,有时也会来到沃尔塔瓦河佐菲岛上的音乐大厅,演奏“正统”的剧目。乐队的领队卡雷尔·科姆扎克是管风琴师(德沃夏克有时会替他在当地的疯人院演奏风琴),他把乐队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当地舞会圈打响了名头。从此,德沃夏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靠着不稳定的收人,过着拮据的日子。然而,对于一位志向远大的作曲家来说,这种生活却更加丰富了其创造力之源。德沃夏克在该乐队的三年,也使他得以近距离见证19世纪60年代捷克文化复兴运动。该运动在新建的国家剧院找到了自己的阵地,也正是在这里,德沃夏克将走向世界。 德沃夏克有十二年以中提琴弹奏为业,平时也教课以补贴家用。这段时间是他的蛰伏期,也是其创造力的发酵期。看上去他的生活波澜不惊,甚至平淡乏味。他仍然和亲戚住在一起,其问有过短暂糟糕的集体宿舍经历(与他合住的还有莫里奇·恩格,后来成为了他的忠实乐迷)。收入微薄的德沃夏克显然未能充分利用在管风琴学校的优秀表现给他的好势头。当然,就一流的作曲家而言,德沃夏克的学徒期的确太长了。莫扎特和舒伯特是他的偶像,但舒伯特在他初尝成功滋味的这个年纪,都已经逝世了。而如果莫扎特也需要这么多年才能成为成熟的作曲家,或许在这个希冀成为现实之前我们就不抱指望了。 在每天习以为常地挣钱养家的同时,德沃夏克也做着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只有他最亲密的伙伴才知道。这段时间他作了大量乐曲(室内乐、交响乐、歌曲乃至歌剧),他嘴里叼着一支笔,手指放在键盘上,反复试验着,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力量。尽管他的雄心壮志有时会让他失去耐心,但他律己极严。他早期的作品大多被他付之一炬——后来他曾说过那段时间他不愁没有点火的纸——现在我们只能依靠他的记忆得以一窥他的那些作品,而他也不可能精准地记起所有作品。得以保留的那些作品,尽管其中大多不够成熟,却让我们看到了作曲家是如何兢兢业业,为成一家之风而不辞辛劳的。同时也让我们极度渴望能一瞥那些未能流传后世的作品全貌。 德沃夏克首部流传至今的室内乐,同时也是他第一部编号曲目,作于1861年下半年,也就是他加入科姆扎克乐队两年之后,这是一部三乐章《a小调弦乐五重奏》(B.7)。中间乐章舒缓深情,伴以优美的中提琴,尽显德沃夏克把握旋律的天赋。但除此之外,就算我们事后知道这是德沃夏克的作品,我们也很难从中发现有他的痕迹。确然,从开篇到终章,这部作品与莫扎特的《g小调钢琴四重奏》(K.478)极为相似,显然不是无心之举。后来德沃夏克对草稿进行了修改,但直到1921年才演出此曲,在他去世多年后的1943年,这部乐曲才公开出版。 德沃夏克流传至今的第二部编号作品也是一部室内乐,即《A大调弦乐四重奏》(B.8),作于1862年3月。这部作品题献给他在管风琴学校的老师约瑟夫·克雷伊西,包含着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愫,尤其是主题相近的四个乐章中的第一个。尽管其中的慢乐章以喜乐欢庆为主题,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德沃夏克早期作品的特点:表达思想时过于拖沓。即便在1888年这部四重奏上演时,德沃夏克曾做了大幅删减,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不过,德沃夏克仍然将该曲保留在他的作品全集中,这部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是为后来的13部弦乐四重奏做的有益尝试。 之后的3年他有什么作品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它们都已经被他付之一炬了。后来,在谈到这段创作生涯时,德沃夏克说道:“当时不是我做不出音乐,而是没有足够的技巧完全表达我的内心。我有很多想法,却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也许是时局的变化让他没有时间专心创作,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初,布拉格的音乐世界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将他卷入了捷克复兴运动。 P16-19 序言 德沃夏克是为数不多的伟大古典作曲家之一,其声名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自新大陆”第九交响曲》位列经久不衰的经典曲目之列,其慢板主题几乎与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一样著名。在美国,有人为之作词,将其改编成灵歌;而对于英国一整代的电视观众来说,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少年拿着霍维斯面包,艰难地向着山坡上的家走去。这首曲子的魅力超越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在某一历史性的时刻甚至是超越了地球的疆域。捷克作曲家的这首作品诞生于美国,在日本受到疯狂追捧,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的时候,登月舱里就携带有一盘《自新大陆》的磁带。 德沃夏克在多个音乐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自新大陆》只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他的各类作品都是19世纪后半叶的杰作。安东尼奥·德沃夏克是一位既多产又全才的浪漫主义大师。捷克音乐学者、作曲家贾米尔·布格豪泽所编撰的德沃夏克原创作品目录中包含两百多项作品。(德沃夏克与其发行人所使用的作品排序过于随意,为人诟病,而布格豪泽的乐曲排序则更为可信。)其皇皇巨著包含了除钢琴奏鸣曲之外几乎所有的古典音乐形式。在德沃夏克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谱写了九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还有数首交响诗、狂想曲和其他管弦乐作品(包括极受欢迎的《斯拉夫舞曲》)、十四首弦乐四重奏、四部现存的钢琴三重奏、一批圣歌合唱曲与世俗合唱曲、十部歌剧,更不必说还有不计其数的室内乐、大量的歌曲与键盘乐作品。这些作品在现代音乐会和录音室里比较常见,但颇堪玩味的是,德沃夏克最为倾心的歌剧在走出国门的路上却步履缓慢。 不过,与此同时,德沃夏克身上的捷克烙印非常之深,他也是迄今为止捷克作曲家中最广为人知的。由于某些不怎么好的原因,理查德·瓦格纳可能与其祖国历史上的某一时代不可分割;莫扎特的头像则以某些高度可疑的原因出现在巧克力盒上。但这两位音乐大师都不像德沃夏克那样代表了自己国家的国际形象。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波希米亚文化对外交流史上,或许只有《贤君瓦茨拉夫》在价值上能与之媲美。 作为有着极深民族烙印的音乐家,安东尼奥·德沃夏克也是捷克音乐史上最早和最重要的享有国际声誉的大师。他的作品和人生中充满着此类矛盾。对于听众来说,他特有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其“自然天籁”的旋律在生前身后一直都受到乐评人的好评。然而,德沃夏克也是最为自省、最富有自我批判精神的音乐匠人,我们听起来仿佛平缓随性、简单自然的音乐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和难与人言的艰辛(他称之为“结”),他的笔记本即是明证。德沃夏克是后期浪漫主义大师中性格最为和蔼、最平易近人的,但他的某些代表作如《f小调钢琴三重奏》与《第七交响曲》却有着发自灵魂的痛苦。愈是走近德沃夏克,我们愈是能发现此类矛盾在他身上的聚集。年长德沃夏克十七岁的贝德里希·斯美塔那(即“捷克音乐之父”)在很多方面更具世界性,然而带有浓厚农民保守传统的德沃夏克却将其音乐带给了全球的听众。也正是貌似粗野的音乐巨匠德沃夏克跨越了瓦格纳与勃拉姆斯之间的音乐理念鸿沟,他既一度是激情四溢的瓦格纳派的先锋,又是勃拉姆斯的忠实朋友,而这场音乐理念之争中最为激进的两位人物——汉斯·李希特与爱德华·汉斯利克——也都是他的忠实拥趸。 曲如其人。德沃夏克喜欢将自己描述为“一个普通的捷克音乐人”,在其职业生涯中,他也一直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这一形象,其真相却更为复杂。虽然德沃夏克的个性难以捉摸,但我们可以推断他或许有一些心理问题,因为他的一些古怪的行为有时让人不安,比如非常容易走神,脾气反复无常,沉默寡言,有时又像孩子般喋喋不休,生活习惯绝不改变,他的这种心理问题或许是其天才创造力的副产品。德沃夏克骨子里是个乡下人,却在城市里过了大半辈子,他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一直受到恐惧症的折磨,他甚至不敢单独外出。有个朋友回忆起一件事:有一次,德沃夏克哀求他一起去咖啡馆,因为他不想和别人寒喧,要走的时候德沃夏克跳起来,紧紧抓住他的手千恩万谢。虽然德沃夏克是个非常内向腼腆的人,却是那个时代最受公众关注的音乐家(包括19世纪90年代来到美国,成为美国音乐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他访问英国期间,正值维多利亚价值观全盛时期,沉浸于明星文化的英国人给予了他最由衷的赞美与颂扬。德沃夏克的感情生活也是个难解的谜。他娶了他的初恋对象何塞菲娜·切尔马科娃的妹妹,是一个极为顾家的男人,但是几乎每年夏天他都到波希米亚南部的何塞菲娜家与她及其丈夫一起度过,他最优秀的作品也大都是在那里完成。即便是他的个人形象也难以一言蔽之。照片中德沃夏克的眼神既粗鲁狂野,又脆弱无辜,让人十分迷惑,这一点他同时代的人也经常提起。 他的好友莱奥什·亚纳切克和女婿约瑟夫·苏克都曾评论说他心里好像只有音乐。当然也只有音乐能够缓解他的紧张,调和他的矛盾。德沃夏克继承了捷克的音乐传统,并将之与他喜爱的维也纳古典主义大师们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传统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雅俗共赏:他本质上是一位人民艺术家,“接地气”是他的创作宗旨,同时,他的创作非常严谨,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或许最重要的是,他的音乐情感跨度大,能够兼收并蓄、去粗存精,有时在一部作品里就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极端情感。著名德沃夏克研究学者约翰·克拉彭曾经以德沃夏克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为范例,指出:“其中交织着欢笑与泪水、哀痛与喜悦,还有许多情绪隐藏在……他以炉火纯青的技巧展现了这一切,运用大量的音色,整部作品洋溢着活力与生机。” 如本书所示,德沃夏克经过漫长的求索才成为大师,得到广泛承认更是不易。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也遭受过不少挫折,因此他对于名望和业界地位持适当的怀疑态度。在他晚年时期,他成了那个时代最为知名、最受爱戴的作曲家之一,无论是在旧大陆还是在新大陆,他的作品被广泛演奏,被视若珍宝。然而他唯一信赖的判断标准乃是艺术良知,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信条。用他的话说:“他们今天喜欢这个东西,明天又大加嘲讽……因此,不管我取得多大的成就,我都不会因此而自负。我秉承诚实正直的信念,对每一件事都倾注全力。这个信念让我得到最大的满足。如果说我为后人留下了什么东西,那就是我几十年来献身于音乐和工作,并完成了光荣的使命。”他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今天世界上千千万万的音乐爱好者们作为后来人,对他充满感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