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圣所著的《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青年朋友介绍十二部中华原创经典,要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因为经典是文化精华的载体,不读经典,就会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钟永圣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钟永圣所著的《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青年朋友介绍十二部中华原创经典,要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因为经典是文化精华的载体,不读经典,就会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内容推荐 《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由钟永圣博士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十二篇论述中华经典古籍的著作组成,在文章中,作者分别对《道德经》《论语》《易经》等十二部中华传统经典古籍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论述,试图透过文字的表象,挖掘其精髓及其内在联系。作者在对传统文化古籍的解构与反思中,找到了国家治理、企业管理、个人修行的根本要务与共通之处,帮助读者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号召人们抱着敬畏之心,广泛研习中华传统文化古籍,从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治国齐家之方,从而获得人生境界的提升与事业的长足进步。 目录 自序 打开中华经典的秘藏 总论 群经心要 群经所论皆是心学 群经所述无非是“道” 立心行道才是传承 《道德经》管窥 《道德经》是阐明万象之源的经典 老子既是道家传承人也是创始人 现代人学习《道德经》的方法 《论语》全印象 《论语》在智慧上跨越时空 《论语》在编排上连贯完整 《论语》在治国上简洁有效 《坛经》的气象 为什么《坛经》是唯一的本土佛经 为什么今天所谓的文盲做祖师 为什么唐朝奉六祖为国宝 《黄帝内经》外观 中华传统原创文化的代表性著作 可以使人人健康自保的指南性著作 治理国家最高原则的启示性著作 《易经》不难 《易经》是最质朴而不玄虚的经典 《易经》是贯通天地人变化规律的经典 《易经》是为我们趋吉避凶的经典 《诗经》思无邪 不学《诗经》无以言 体会《诗经》思无邪 学习《诗经》赋新篇 时应尚《书》 中华上古第一史书 中华文明传承的宝贵典籍 当代治国理政的可靠镜鉴 《庄子》装了些什么 是修道秘籍还是文学经典 是寓言故事还是珍贵史料 是灵性的诗意还是理性的哲思 《大学》大在哪里 《大学》的思想来源 大学的修证功夫 《大学》的贯通境界 《中庸》中不中用 《中庸》的境界 《中庸》的传承 《中庸》的落实 《孟子》的“中国”梦 《孟子》的梦想 《孟子》的核心价值观 《孟子》的实现 管窥《管子》 《管子》的时代价值 《管子》的治国理念 《管子》的使用方法 后记 以行动传承经典 试读章节 《道德经》是阐明万象之源的经典 《道德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是不需赘言的,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社会大众了解它到底说了些什么,特别是“会对自己有什么用”。用吕洞宾祖师的话说,《道德经》是“一语括万象之机,千言悉三才之奥”的著作,囊括了世间万象的机要,揭示了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奥秘。八十一章中,“纵横顺逆,隐喻良多,随人志之所在,遁世立名,无不可以为法。”也就是说,无论学习者想超然物外、明道长生,还是想建功立业、名扬天下,都可以在《道德经》中得到确切而有效的指导。 在古代,不学《道德经》这样的经典,据说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可能出问题。今天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被称为“汉族”,是源于汉代孝文帝的德行感动了人民,天下归心,一直这样流传下来。汉代的治国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史书记载,汉初到“文景之治”时期,主要治国方略就是依据“黄老之学”而制定的。“黄”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之学”其实囊括了整个中华上古文化的精华传承,包括政治方略、经济管理、文化哲理、内丹养生等内容,并非就是后世理解的狭隘的“道家思想”。所以《道德经》不能以今天分科的思想观之,仅仅归为“道家”或者“哲学”著作,它是中华文化混为一体的圆觉经典。 学习《道德经》首先就会遇到版本问题。《道德经》的版本很多,除了市面上通行的《道德经》版本外,我们现在依据考古学的结果,另有两种所谓权威的版本,一个是郭店楚简版本,再一个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论依据哪一个版本修学都可以。因为没有争议和版本差异的部分就足够我们学习的了!学习《道德经》如果因噎废食,觉得这句话跟那个版本不一样,我不看这个版本,我要看那个版本,就大错特错了。《道德经》不是纸上空谈的理论,而是人人可以实践验证的大道智慧。什么人才能判断版本的真假优劣呢?懂得“性命双修”的道理,性功达致明心见性、彻悟自然之理,命功达到健康长寿、寿数过百而不衰的人,才有资格评价和比较《道德经》版本的优劣。 虽然《道德经》原文版本的个别字句差别不那么重要,但是不同的人所需要的注解资料却非常关键。我建议从事国家经济、公务管理的人员学习《道德经》,要参考《史记》和《汉书》中关于汉初国策的叙述;想要修真长寿的人员学习《道德经》,一定要参考吕洞宾祖师的注解本,因为那是“过来人”,每一句话都有着落,绝不是学术上臆想的空谈。 老子既是道家传承人也是创始人 老子写《道德经》之前,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黄帝时代算起已经有2500多年,如果追溯到伏羲画卦时期,中华文化“口耳相传”的时间大约已有4500年的历史。所以《道德经》中经常出现“古之善为士者”“古之善为道者”“君子”“善人”这样的表达,而最具标志性的词汇“圣人”出现了不下20次。由此可知,老子其实是“信而好古,不述不作”的,如果不是函谷关令尹喜要求“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可能连《道德经》这5000字都不会留下来。所以,老子所述,其实是经过他本人学习印证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这一点上说,他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这个文化在古代就被称为“道学”,它涵盖了宇宙生成之道、经邦济世之法、人生幸福之理、开解困顿之妙,特别是隐含着天人合一的修法之秘,是中华上古智慧的精华总结。 “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早就被中华先祖中的杰出代表认识到了。当周末乱世,百家争鸣的时候,能够“明道”的人凤毛麟角。《道德经》把“道德之义”阐述得精详细微,被尊为“道”家祖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样老子也就成了道家“开创人”。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老子寿数一说160多岁,一说200多岁,最后不知所终。这个年龄说明了《道德经》的珍贵和可靠。当代人似乎难以理解人寿过两百的事实,往往视为神话或者传说。离我们最近、最长寿、最有名气的寿过两百的祖师张三丰,经过当代各学科的专家综合考证,大家对张三丰寿数超过278岁没有异议。人所共知他是太极拳的开创祖师,却少有人知道太极的效用。所以后世只得其形未得其髓的徒子徒孙们,只练身形,未知舌水之窍,就做不到“寿以百数而动作不衰”。从老子到张三丰的传承次序大体是:老子传尹喜等人,尹喜再传至汉钟离,汉钟离传吕洞宾,吕洞宾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这些人无一例外全是寿数过百而身形轻健的《道德经》践行者,证明了经中所述真实不虚,值得相信和验证。 P14-P19 序言 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有连续的远古传承的文明。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独一无二的传统。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华文明中的一些关键的文化现象。我们必须自信而客观地正视历史事实,才可能看清楚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并把它原原本本地继承下来,造福当代的中华民族子孙和世界人民。 文字的产生被当今学术界看作国际通行的“文明成熟的标志”。这一认识显然达不到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所需要的智慧高度。一种文明的产生,并不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文字也不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当一个人在某种时机之下,一下子明白了那个“文”,“文明”就在当下成熟了。例如,伊斯兰文明起源于《古兰经》的诞生,可是穆罕默德并不识字,整部《古兰经》是其口述出来的。汉明帝永平十年以后,在修学佛法的炎黄子孙当中,只有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被称为“经”,可是众所周知,六祖大师是不识字的,可见达到释迦牟尼那样的“明心见性”与文字无关。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可见悟道证道也与文字无关。并非文字不重要,而是觉悟真理本身与文字无关。 现在可考见的中华文明的起源,肇端于6400年以前的伏羲画卦。据说那时没有文字,可是《易经》的道理已经通过阴阳变换的“二进制”法则揭示出来。现在所说的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道、儒、医、武等各家学说,都离不开《易经》的法则,所以《易经》才被称为“群经之首”或者“经典当中的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记录,构成中华文化传统原创经典。在没有文字之前,宝贵的文化学说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叫“传说”,所以“传说”原本并非不靠谱的臆说。圣贤体悟天心,证悟天道,后人把他们申明(神)天地万象本源的话语记录下来,叫“神话”,所以中国上古文化传统中“神话”原本的意思是:人修行达到普通人不可知的境界。犹如孟子所描述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举例言之。“女娲补天”是“传说”,也是“神话”,但是真的就是先民们没谱的文学创造吗?我认为不是这样,它是在说明一个修道的人如何炼精化气、反补先天的过程。“天”是代表“阳”,是人得以出生的先天物质能量,“补天”就是添补人的阳气,以后天的修炼来添补人的先天元精元气的“渗漏”,中国道家修炼一直有“添油续命”的法门。根据医圣张仲景的揭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仁义礼智信、肝肺心肾脾、木金火水土和青白红黑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女娲用“五色石”补天,就是在说人通过修炼来调和自身五行的意思!是一个拨阴取阳、自我升华的修行过程。 再如“精卫填海”的“故事”,也是以神话传说面貌出现的道家修行寓言,说的是“水火既济”的过程:精卫是炎帝的女儿,炎帝表示“阳”,在五行上是“火”,在卦象上是“离”卦,表明精卫是出生于南方离卦的“丽人”,丽人行,行到哪里?行到海里,海底是人的身体的精关,“精卫”其实是“保卫元精”的意思。“精卫入海”就是人的阳精潜入水中形成“坎”卦的作用,蒸腾水气,营养五脏,带动血液,荣华全身。犹如中医火神派祖师郑钦安先生所说的“坎中立极”。 2007年12月,时年94岁的周元邪先生亲口告诉我:修行的全部秘密就是“气化”两个字,就在《庄子》的第一章《逍遥游》里。也就是说,“逍遥游”说的也是修道的体会,是修道人对禅境的描写:在人体下部,在方位上说属于北方,本来清静的海底生出“欲”念,即“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是什么?“日比鱼”,就是阳气变化的欲念!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先看《道德经》二十一章的经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把人体海底部“窈兮冥兮”的状态描绘成“北冥有鱼”,方位、境界、状态都非常准确;把人“炼精化气”的修炼过程描绘成“鲲化为鹏”的壮观场景。而精卫所投入的海底精关,是人体要妙之穴位,变化刚刚萌生兆头,还是幼苗阶段的“对象”,被《诗经·关雎》描绘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以《易经》卦象论之,鲲和精卫则是“坎卦”和“离卦”的运动形态,但是运动方向相反,精卫是由南方(离)火位填充北海(坎),鲲则是由北方(坎)化为鹏飞向南方(离),是“取坎添离”化为纯阳的“乾卦”的过程。这一过程完成,就是清代明医彭子益先生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所说的“五行顺转,一片空明”的纯净健康状态,也是清末民初王凤仪先生所说的“拨阴取阳,全转到阳面病就好了”的道理。 至于为什么神话中总是出现圣女、神女和淑女,大家可以从《内经》《易经》《道德经》中寻找关于阴阳两仪、天地气交、性情转合、天人合一的深邃密意,彻底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按照儒家后来的说法,人人本来是尧舜那样的大圣人,本来都是“常乐我净”、清净无染,可是那个“常我”忽然“北冥有鱼”了,忽然身边有了女人,“常我”就变成了“嫦娥”,其后命运如何呢?奔向月宫!月是太阴之地,是说这样的人就落入广寒宫,在广大苦寒之地不得出离!也可以说是在苦寒之地领着兔子修行,天天捣药。怎么才能得救呢?“学而时习之”,通过学习解决“吴刚”(就是暗示“无阳”)的状态就可以了,通过庄子描绘的“海运南徙”,回到清净自性,回到纯阳无阴,回到五伦和合,就会“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正”,则身修家齐、国治乃至天下平。整个过程在《易经·坤卦·文言》的描述中又变成了如下语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所以,中华上古群经所论,都是修道、行功和积累德行的真实体会,都是天人合一境界的真实描绘。会的人一望即知,心照不宣,妙不可言。不会的人,不懂的人,只看表面文章,只能看到文学境界。不过,即使只能看到文学境界也蛮好。后世禅师也往往把偈语写得很像情诗,其实都是地道的《诗经》传统。《诗经》所述,全是儒家的密宗境界,当然也是道家的密宗场景,因为写作《诗经》的时候,还没有儒家、道家这种“道为天下裂”的没落景象。说《诗经》是古代农民的农闲创作,纯粹是不了解历史的臆测。大家可以想一想,孔子时代才把教育扩大到平民阶层,那么孔子之前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甚至不识字的农民怎么就可以创作出《诗经》那样高妙的表达?难道上古时代的农民个个都是六祖?个个都是明心见性的大圣人?个个不识字但是出口就是犹如《坛经》偈语那样蕴涵大智慧的诗歌?显然不能令人信服。这说明中华文明不但有悠久的远古传承,而且这种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广度,真是“鹏之大,翼若垂天之云,不知其几千里也”! 《黄帝内经》中有“内经图”,人体前面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后面的脊椎骨中空为河道,君子修行,走的是一条高上(高尚)的路,把河底的“鱼”或者“窈窕淑女”经过尾闾关、命门关、夹脊关、玉枕关等运送到头顶,“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也就是世人耳熟能详却不知其门道的“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试问道家有《黄庭内景经》,在古代没有×光的时代,中华先祖是如何做到自观“内景”的?在从日本传回来的《黄帝内经》中,有清晰的古代版的经络图,叫“内照图”,又是怎么“内照”出来的? 怀有信心和敬意去读中华经典,会拯救我们的身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更加清楚地找到安心的场所,使生命变得更加具有尊严和力量。 “中华”两个字是带有密意的,是“恰好符合中道”的意思,是说“花中藏有一个世界”。、孔子说过“君子时中”,说的是真人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说的是君子时时刻刻甚至每一刹那都应做到“里仁为美”,永远安住在求仁得仁的“华藏世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中”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华”就是“最纯净的品行、最圆满的智慧和最善良的福德”,所以“中华”意味着整个《华严经净行品》就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注解。 “中华”是圆满的,“经典”是圆满的,“十二部”也是圆满的,唯有我的“浅说”是有缺憾的。可是纵然我能“深说”,也说不圆满,因为那个圆满,只在您本觉清净的心地上。 后记 按照原来的写作计划,我会把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专栏文章写成“传承三部曲”: “传承1”是“命题作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初结集出版时定名为《传承与复兴》,表示要想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先在当下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念中传承这种文化; “传承2”是”自选动作”,向青年朋友介绍十二部中华原创经典,拟用书名为《经典与传承》,表示要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因为经典是文化精华的载体,不读经典,就会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计划中的“传承3”拟用书名《圣贤与经典》,表示一切经典都是从圣贤的自性中流出,虽然各个都是时代产物,但是因为具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没有活生生的人师口传心授,那些凝结了古圣先贤智慧精华的经典是很不容易读得通透从而大利人生的。这样,复兴因为有传承,传承因为有经典,有经典是因为有圣贤,慎终追远,环环相扣,构成一个连续的文化传承谱系,为经邦济世的伟大建设事业提供一点儿可参考的文化理念。 在“传承2”最后定稿的时刻,我决定把书名按照实际内容修改为《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这一决定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有关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回想一年来的合作,畅快、默契、高效、温馨。中国青年杂志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给了一位“年轻”的作者以最大的宽容、理解、帮助和关怀。而他们在工作上的敬业、处事上的低调、合作中的真诚以及接待上的热情,让我这种潜居东北海岛一隅、长期躲在大学校园、经年宅在书房里的农村人,体会到了“同志的温暖和北京的大气”。良禽择木而栖,明士择主而依。难怪那么多同学好友愿意到京城发展,我这么多年在井外天书屋里实在是坐井观天了。 为使本书的封面能够对得起“中华经典”这个称谓,我于4月17日专程赶赴上海,到海派大画家韩敏老先生的府上,面请韩老为书名题字。韩老先生已经八十七岁了,可是言谈举止完全没有龙钟之态!诙谐烂漫,敏锐朴厚,堪称“仁者寿”的典范。这也是我萌生请韩老题写系列书名想法的初衷:九十岁左右的大德题写书名,使读者感受艺术气息的同时,也熏染着长寿的信息。作为当前上海画界的泰斗级人物,韩老谦逊至极。在我眼中,他置身市井从来坦荡,阅尽沧桑依然率真,至今仍然每日精勤努力,绘笔不辍。我对自己恳请韩老一下子题写十几部书名的要求感到赧然,但是韩老很开通地宽慰我,仔细询问诸如“是直写还是横写、是写简体还是正体”等细节,而且告诉我为了保证“质量”,不能现场就写,要等到最佳的状态来完成。 当今出版业发达,书店里可供选择的图书汗牛充栋。置身书的海洋,“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读者同仁,如果在您“最是回眸那一转”时看到韩老古雅的字迹,会不会有“那书就在店里光明处”的感觉?原谅我借大德之光,稍稍弥补一点自己在学问上的鄙陋吧。 爱需要表达,而行动是最好的表达。感恩的话就不重复讲了,每当我写出一部合格的作品,就是对所有师、长、亲、朋最大的感恩与最虔诚的供养。如果我一直努力改错悔过,回心向善,他们就可能会一直欣慰地说:当初没有看错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