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蓉华、张异宾主编的《钟山之秀--孙钟秀院士纪传/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中科院院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前院士孙钟秀先生的纪念册,作者为孙院士的遗孀,收入了大量照片、回忆录,以及孙院士友人及学生的纪念文章。孙院士是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开创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钟山之秀--孙钟秀院士纪传/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蓉华、张异宾主编的《钟山之秀--孙钟秀院士纪传/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中科院院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前院士孙钟秀先生的纪念册,作者为孙院士的遗孀,收入了大量照片、回忆录,以及孙院士友人及学生的纪念文章。孙院士是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开创者。 内容推荐 叶蓉华、张异宾主编的《钟山之秀--孙钟秀院士纪传/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共四章。第一章:孙钟秀的成长,记述他从一个普通的少年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志青年。第二章:孙钟秀的工作,记述孙钟秀在近半个世纪中所做的主要工作,特别是他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这两个方面,为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第三章:孙钟秀的生活,记述了他的生活情况,其中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令人叹息的遭遇。第四章:纪念文集,收集了孙钟秀生前部分同事、研究生及子女写的回忆性纪念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记述了对孙钟秀的回忆和纪念,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教学、科研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的那段时期,教师们的工作情况,这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孙钟秀的成长 1.1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 1.2 小学 1.3 中学 1.4 大学 第二章 孙钟秀的工作 2.1 从数学专业转入计算机专业 2.2 北京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学习英语 2.3 英国国际计算机公司进修 2.4 引进、开发和研究计算机操作系统 2.5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 2.6 研究和开发分布式计算系统 2.7 教学工作 2.8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组工作九年 2.9 任江苏省科协主席十年 2.10 行政工作 2.11 社会兼职 2.12 论文获奖著书 第三章 孙钟秀的生活 3.1 恋爱 结婚(1962—1966) 3.2 “文革”经历 喜获儿女 父母逝世(1967—1979) 3.3 事业忙碌 生活幸福(1980一2000) 3.4 老年患病 共度夕阳(200l一2013) 第四章 纪念文集 4.1 回忆孙钟秀院士 4.2 怀念孙钟秀先生 4.3 深情缅怀我最敬仰的学者 一一纪念孙钟秀院士诞辰80周年 4.4 平生风义兼师友 一一忆孙钟秀先生二三事 4.5 点点滴滴 汇流成河 4.6 往事如画 4.7 忆良师益友孙钟秀院士 4.8 孙老师,知识分子的楷模 4.9 怀念导师、兄长孙钟秀先生 4.10 干了就得尽心尽责 一一忆孙钟秀副校长分管外事及台港澳工作 4.11 亦父亦师,亦兄亦友 一一缅怀恩师孙钟秀先生 4.12 怀念孙钟秀老师 4.13 钟秀待我如亲人 感恩之情似海深 4.14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为人做事是典范 4.15 怀念父亲 4.16 忆爸爸 附 录 一、孙钟秀生前报刊上介绍他的文章 l.l 成功者的足迹 一一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孙钟秀教授 1.2 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一访新当选的省科协主席孙钟秀教授 1.3 瞄准国际前沿立足国内需要 孙钟秀在计算机领域攻关不懈成果迭出 1.4 我国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开拓者 一一访新增学部委员孙钟秀教授 1.5 成功归于集体 希望寄寓学生 一一记新当选的学部委员孙钟秀教授 1.6 为计算机科学奋力开拓 一一记南京大学教授孙钟秀 二、孙钟秀逝世后的有关资料 2.1 讣告 2.2 孙钟秀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2.3 孙钟秀遗体告别仪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异宾同志宣读 《孙钟秀同志生平简介》 2.4 孙钟秀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2.5 孙钟秀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2.6 南大原副校长孙钟秀院士去世 2.7 孙钟秀:中国最早的计算机“极客”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1967年1月钟秀离开曼彻斯特回国时,带回大量计算机操作系统方面的资料。 那时全国进行“文化大革命”,大学停课。在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热火朝天,各级领导几乎全部被揪出来批斗。我的父亲叶南薰是数学系系主任,成为数学系重点批斗对象,教授们几乎全部成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批判并劳动改造,钟秀的父亲孙光远也不能幸免。南京大学那个时期处于无政府状态。钟秀常常躲在家里关上门,抓紧时间整理带回来的资料,此外还教我学习英语。听见敲门声,先把书藏好,才敢去开门。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使用规模不断扩大,计算机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在国外开始有人研究计算机操作系统,而国内才开始有人研究管理程序。 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慈云桂教授1966年曾率我国计算机代表团访问英国,同去的有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陈仁甫,钟秀曾去看望过他们,故他们知道钟秀在英国进修计算机操作系统。 1967年初夏,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还在正常工作。慈先生带领孟庆余等三人到南京来找钟秀。他们不经过系里,直接来到我们家,请钟秀给他们讲授操作系统。在英国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回国后无处可用,钟秀正为此感到十分遗憾,这时有人请他去讲课,当然十分乐意。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做这种工作是有风险的。钟秀不告诉系里任何人,骑自行车到他们三人的住处一一山西路虹桥军人招待所,去讲授操作系统,共讲了四次。慈先生在联系上钟秀以后就离开南京回老家去了。 1967年10月,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陈仁甫写信给钟秀,邀请他去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讲计算机操作系统。这次要离开南京,必须告诉数学系的临时管理委员会。钟秀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为十几位计算机同行讲了三个星期,每天讲两小时。他住在招待所里,在食堂吃饭,讲课完全是尽义务,没有任何报酬。 钟秀在上海讲学期间,系里的造反派贴出大字报,指责他又在搞业务。系里临时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写信给他,叫他回校。钟秀只好匆匆讲完,回到学校。 1968年冬天,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通过数学系临时管理委员会成员钱士钧(钱士钧曾在该所短期工作过)请钟秀去讲学。这次外出讲学受到的压力就比较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钟秀一方面讲计算机操作系统,另一方面该研究所从英国买来两台计算机,其中有关操作系统的部分他们看不懂,请钟秀帮助。当时进口的计算机资料中,操作系统有一部分只有代码没有框图,很难读懂。钟秀把这些代码翻译成框图,将整理的资料编写成册,工作量是很大的。然后他再讲给大家听,他们就掌握了这两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技术。 在英国,钟秀看到了在计算机软件方面,我国和国外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学习了一些先进的知识,他很想报效祖国,为发展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可是那时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完全停顿。这时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请他去讲学,他的内心是非常高兴的,他毫无保留地把在英国学到的操作系统技术讲给大家听。 后来钟秀还到西安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讲过操作系统,到北京大学作过报告。 那时我国计算机操作系统技术尚为空白,这几次讲学影响较大,钟秀将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技术引进中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有人戏称他是中国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祖师爷。 1969年10月南京大学执行当时的一号令,师生员工全部步行到溧阳乡下去。钟秀所在的排(那时按部队编制,教研室为排)被分配留校养猪。他们每天用板车到南园的食堂里把残渣剩羹收集起来,拉到金银街的养猪场喂猪,并打扫猪圈。 1969年大概在11月间,系里让钟秀和徐洁磐到溧阳乡下去,其他人继续养猪。那时南京大学在溧阳县一个名叫果园的地方有一个农场,农场较小只能安排部分师生,多数人安排住在果园附近的农民家里。 P20-21 序言 21世纪之初,在南京大学遵循“着力内涵发展,彰显南大特色”的办学思路和以建设“第一个南大”为目标导向,朝着世界一流大学阔步迈进之际,学校的计算机学科也正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置身于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计算机事业刚刚起步时那段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总有一些先辈们的身影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他们的故事朴实无华,却引人入胜;他们的科学境界、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他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胸怀赤子报国之志,默默耕耘,奠定了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基石。今天,孙钟秀先生的夫人一一叶蓉华老师主编的《钟山之秀》所呈现给世人的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令人敬仰的前辈。 孙钟秀先生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是我国计算机教育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和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透过本书这些真实生动的场景与片段,让我再次回想起读书和工作期间孙先生对我的教诲与帮助一一思绪万千中,一个和蔼可亲、学识渊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学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 孙先生浓厚的家国情怀一一 1967年1月,孙先生从英国归国之时,“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全国的大学停课闹革命。在南京大学,教师们写大字报,参加各种批斗会。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孙先生也是“一心想用学到的先进技术报效祖国”。他甘冒风险,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先后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安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地,“毫无保留地把在英国学到的操作系统技术讲给大家听”,因为“他很想报效祖国,为发展我国计算机软件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而在家里,他“非常孝敬父母”,全家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共享着幸福的天伦之乐。透过一系列生活情景,一个带着时代烙印、平凡而充满韧性、顾“大家”而又兼顾“小家”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于字里画上。 孙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一一 严谨、求实、创新是孙先生的为学宗旨。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提出:“做科研工作必须精益求精,还要不断开动脑筋,想一想能否进一步拓展和创新。”而后他更是提出选择研究方向的两条原则,即“世界最前沿”和“国内最需要”。正是凭借这种爱钻研、肯动脑和敢创新的精神,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才披荆斩棘、连连折桂。他的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ACH计算机科学年会和刊物上发表。他屡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并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依托厚实的科研功底和渊博的学识,孙先生在教学第一线也谱写出华彩乐章。他多年主讲《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以及《操作系统》课程,深受学生爱戴。他主编的《操作系统原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本科生计算机操作系统教材之一。他领衔编写的《操作系统教程》不断修订再版,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等多项荣誉,并在几十所高校推广使用。 孙先生朴茂的行事风格一一 朴实厚道是南大人的品格,这一点在孙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他还担任了南京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科协主席等领导职务,他高瞻远瞩,团结同志,群策群力,强调“干了就得尽心尽责”,体现出良好的领导指挥和组织管理能力;他为人谦和,克己奉公,奖掖后学,助人为乐,深得大家的信赖和尊重。他与学生们在一起,特别讲究师生平等、作风民主、精益求精、细致周密,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与孙先生相遇、相识、相知的人群当中不乏院士、知名学者、普通教师和管理人员等,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是他“淡泊名利”、“豁达大度”、“办事细致认真,遇事不急不慌的儒者风范”和“议事坦诚”、“冷静稳健”的“大将领导能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南京大学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与学校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奋发进取,不断添砖加瓦、薪火相继密不可分的。逝者如斯,了无痕迹,然往事历历,精神不朽。今年恰逢孙钟秀先生诞辰80周年,叶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再次感受孙先生风采的宝贵机缘。我衷心祝愿大家和我一道从中汲取更多的正能量,为南京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做出贡献。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