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而美丽的深山村落里,家家户户流传着“鱼王”的传说,人们说他是鱼鹰之子,捕鱼的旷世高手,却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一个八岁的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苦苦寻找“鱼王”学艺,找到了传说中的老鱼王,也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了鱼王家族一段精彩离奇、不为人知的民间传奇历史。在这段故事中,男孩经历了爱与人生的洗礼,最终成长为新的鱼王传人。唯美寂静的深山,大雪皑皑的山间小屋里,善良纯净的孩子和饱经沧桑的老人共同谱写了宁静壮美的生命画卷。
《寻找鱼王》是一部纯净唯美、带有幻想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作家张炜为当代的小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为孩子们书写了一个富有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传奇故事,令小读者在富有民俗韵味和地域风情的故事中,体味爱与生命的深远况味。
《寻找鱼王》由张炜著,讲述了:在干旱贫瘠的边远山区,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少年,立志实现历代人的梦想.去大山深处找一位传说中的“鱼王”。少年历尽坎坷,先后找到了两位神奇的老人,但不知谁是真正的“鱼王”。少年最后从他们惊心动魄的生命传奇和朴实深沉的日常生活中,却得到了远比猎鱼绝技更为宝贵的东西,这就是通向永恒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开启崭新的人生意义的探索。
我们家在大山深处,那是一幢小石头房子。我们没有住在村子里,因为这里没有多少平坦的地方,没法建成一个村子。山根下东一户西一户的,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有时要翻过一座山岭。
我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村子”,只知道我们就住在“山里”。大家都没有邻居,出门常常见不到人,只有山和树。树不多也不大。也见不到猫和狗。
我喜欢猫和狗,羊和牛,可是它们都在很远的地方,走不到我们这儿来。在我五岁的时候,家里终于养了一只猫。这是一件大事。我和猫很快结成了一伙,一块儿做些什么,还要瞒着家里的大人。
我和猫天天在一起,难舍难分。可惜这种好日子刚过了两年,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去做另一件事了。这是我最害怕的事,却又没法拒绝。山里好多孩子都得经历这种倒霉的事,大概谁也逃不过。
这就是“上学”。人要上学,这不知是谁发明出来的怪事。
没有村子就没有学校,可我们还是得上学。山里人的办法太多了,他们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爸爸领我去上学了,替我背了“学包”。
我们当年不叫“书包”,只叫“学包”,就是专供上学用的包。我的这只包是马兰草编成的,用桑树皮做了提系,里面装了一叠草纸和一根红杆铅笔。
翻过两座不大的山包,来到了一条半干的河谷。就因为这里是河谷的拐弯处,于是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河谷的半边竟然有一湾绿汪汪的水,岸上还有一小块平地,那儿长了几棵黑乌乌的柏树。柏树下搭了两间草棚,这就是我们的学校。
可能因为这儿有树有水,又有一块小小的平地,才被人看中了。从这里往外有一条条小路,它们连接了许多山里人家。
一个戴了老花镜的斜眼老人就是老师。他住在草棚的里间,那里有火炕和锅灶,还有一块石头支起的木板,是他写字看书的地方。
外面一间棚子稍大,里面有二十多个石墩;墙上挂了一扇门板,涂成了黑的,用来写粉笔字。我们上学的孩子被按在一个个石墩上,开始上课。每人都发了课本,那是一叠草纸用纸绳订起来,上面写了大字,还有画得歪歪扭扭的图画。我从图中找到了镰刀和镘头,太阳和月亮,还有猫和狗。最让我喜欢的是一条鱼,很大的鱼。
这条鱼让我看啊看啊。它又长又扁,有鳞有翅,大眼睛。它是黑墨画成的,但我总觉得它是一条大红鱼。
我把这条鱼对在眼上看一会儿,又推远了看一会儿,好像它随时会跳起来一样。爸爸当时就在我身后,他也被这条鱼吸引住了,一直在那里看,发出呼呼的喘气声。
棚子里一共有十六个孩子,他们就是全部的学生。 老师上课时并不依据课本。他在黑板上又写又画,大致是先画一个物件,然后在物件下边写上名字,用一根树条使劲儿敲打那几个字,让我们大声跟上念。
那时我明白了,要当老师就得有画画的本事。尽管他画的物件难看极了,但只要费些力气总能看出是什么。爸爸头几天一直伴我上学,因为他不敢把我一个人扔在这儿。
爸爸对那个斜眼老头儿不太满意,说他“浑吃”。这是说他贪吃,吃得多。真的,因为所有家长都要讨好他,时不时送来一些吃的东西,什么地瓜花生、土豆芋头等。有一次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原来他灶台上放了一块巴掌大的豆腐。我和爸爸都惊呆了。
这老头儿能吃上豆腐,真是太了不起了。这肯定也是哪位家长送来的。
老师没有薪水,只收一些吃的东西,有时还能收到一块粗布,用来做衣服。因为吃饱了没有衣服穿,这就糟了。
爸爸常常盯着老头儿的脸看。这脸比一般山里人大和胖。这也证明了他“浑吃”。
爸爸第一天送我去上学,大多数时间都站在棚子里伴我。有一会儿他大概觉得没意思,就到外面溜达去了。课间休息时,大家都跑了出去,高兴得到处窜,围着两间棚子转圈,还想爬到柏树上去。只有两三个孩子不高兴,他们是被硬逼来的,一整天泪水不干。我也不高兴,不过我不会哭。
我从棚子里一出来就到处找爸爸,后来发现他在陡陡的石岸下边,正蹲在那片绿汪汪的水旁端量着。我往爸爸身边跑,那个老头儿就跟过来了。他摘了老花镜看着水边的爸爸,一脸的气愤。
爸爸拍拍手站起来,攀着石阶上来。
老头儿盯着爸爸,嘴角动了动,没有说什么。爸爸讨好地对他笑笑,说:“嗯呀。”
老头儿说:“你下去干什么?那里什么也没有!”
爸爸四下瞥几眼,又回头看那片水:“这里面也许……有鱼哩。”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