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先生在其《简牍检署考》中说:“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在纸普及之前,我国使用时间最长、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书写材料就是竹木简牍了。一根竹片称之为“简”,把单根的简编起来即为“策”(册),合称“简策”。没有写字的木片称为“版”,写字后称为“牍”,所以写了字的木板为“版牍”,简策和版牍又合称为“简牍”。
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有很多优点,一方面是取材容易,满山皆是竹木,整治刮削后即可书写,非常方便;另一方面,简可以连缀成册,能容纳较长篇幅的内容,更为实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竹简作为公文、书信、历书、律令、诏书、牒书等文书内容的载体被普遍使用,即使后来出现了绢帛和纸,竹简也与之并行了数百年。
当然,竹简也有其缺点,即连简成册之后,较为笨重,携带不是非常方便,于是出现了另一种轻便易携带的载体——绢帛。绢帛质地轻软,书写、舒卷、阅读、携带皆十分方便,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裁剪,整块的绢帛上还可以绘图。然而绢帛制作成本较高,除了贵族外,一般人未必能用得起,因此帛书并未普遍使用。虽说如此,它却促成了造纸术的诞生。
竹木简牍取材方便、容易大量生产,但是不便携带;帛书舒卷携带方便,却造价昂贵。那么能否有一种载体,既造价低廉,又易于携带呢?于是,纸诞生了。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后汉书·蔡伦传》中的一段话: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上面这段记载便是蔡伦造纸说法的来源。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纸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蔡伦只是造纸术的改良者,其依据是关于西汉时期用纸的记载。
《三辅故事》中说,汉武帝时期,卫太子长着一个大鼻子,有一次汉武帝生病了,太子要进去探望,便有人跟他说:“皇上不喜欢大鼻子,你应当用纸遮蔽住鼻子再进去。”这是关于纸的最早记载。再如《风俗通义》记载说,东汉建武元年的冬天,光武帝徙都洛阳,其车驾中“载素、简、纸经”的有两千辆,其中素应是洁白的绢帛,简指的是竹木简牍,而纸则是用来书写的纸张了。
事实上,根据考古发现,我国西北地区已出土过西汉时期的纸,用以书写和绘画等,这从根本上否定了蔡伦造纸之说。与笨重的简牍和昂贵的绢帛相比,纸张造价低廉,而且光滑易书写、轻便易携带,自然成为书写文字的最佳载体。经蔡伦的改良及推广,纸张被广泛利用,在其后的千百年里,纸一直是最主要的书写载体,直至今日。 纸张的普及使得各地纷纷造纸,因其原料和产地的不同而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纸。例如,用麻、废布造的纸叫麻纸,也叫布纸;用楮皮造的纸叫楮纸;用桑树皮造的纸叫桑皮纸;用藤皮所造的叫作藤纸;用栈香树皮制成的是香皮纸;用稻麦草制成的纸叫草纸;晋代时用竹子造的纸叫作竹纸,到宋代时,江浙一带所产竹纸已名冠天下。
在历史上,人们为了让纸更精细易用,更美观,更易于保存而做了诸多尝试,也传下诸多关于纸的佳话。汉末的左伯擅长书法和造纸,他做的纸光滑、适于书写,被人赞为“研妙辉光”,得名“左伯纸”。用于书法和绘画的宣纸因其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有“纸寿千年”之誉。唐代的女诗人薛涛擅写短诗,因为纸张经常有空白处,便把纸裁成窄幅,并用花汁浸染,上面还有精巧鲜丽的花纹,作为诗笺,得名“薛涛笺”,又名“浣花笺”“松花笺”“减样笺”“红笺”,有“红笺小字”之说。宋代的谢师厚将纸加工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颜色,得名“谢公十色笺”。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