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守范所著的《命运教我奔向远方》为散文随笔选集,收录作者以往发表在书籍、杂志、报纸上的文学作品,择其优者46篇,旧作之外,兼收新文。计有《宁夏风情》、《读书艺文》、《生活屐痕》、《故交墨缘》、《闲情逸笔》等五辑,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构成完整的文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命运教我奔向远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那守范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那守范所著的《命运教我奔向远方》为散文随笔选集,收录作者以往发表在书籍、杂志、报纸上的文学作品,择其优者46篇,旧作之外,兼收新文。计有《宁夏风情》、《读书艺文》、《生活屐痕》、《故交墨缘》、《闲情逸笔》等五辑,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构成完整的文本。 内容推荐 那守范所著的《命运教我奔向远方》收旧文新作46篇,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内容既是生命历程、世事人情的回溯,亦是文士生涯、书生心境的剖白抒发,充满个性色彩和艺术情趣。在文体形式上,不拘一格,追求“无体不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使文章内容层次清晰,将史实与情节相近或类似的归为一辑,计有《宁夏风情》、《读书艺文》、《生活屐痕》、《故交墨缘》、《闲情逸笔》等五辑,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构成完整的文本。 目录 第一辑 宁夏风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春意盎然话煤炭 命运教我奔向远方 从“601”到“308” 愿做“双文明”建设的一木一石 中秋时节泛舟沙湖 《回望峥嵘岁月》“序”、“跋” 一县二区走马看花记 ——参加市委统战部“我眼中的50年”访谈调研随笔 小煤窑忆旧 创业与奉献 ——《宁夏·惠农“矿工节”》献辞 “贵人”孟以猛 唐山大地震那夜我住在北京友谊宾馆 第二辑 读书艺文 吴作人的国画《万般齐跃进》与我的散文《骆驼拉车》 时代要求科普笔墨当随时代 发行量很高的一套书 ——《煤矿安全知识丛书》评介 少读《吕梁英雄传》 时隔四十年后见到了作家马烽 回味:一枚徽章,一张海报,一组照片 马连良、裘盛戎曾在石嘴山演出京剧 听马三立说相声 附录:年轻的编辑不知道那时的说书艺人 石嘴山区文联问世杂咏 书卷多情似故人 ——我的读书生活 第三辑 生活屐痕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我爱九三 从北京到大同东沙咀煤矿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我的文艺爱好 集藏方寸感触万千 ——我的集邮历程 订报读报六十载 集报用报苦中甜 ——我的剪报情结 车薪杯水话流年 颂歌唱给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感怀 第四辑 故交墨缘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悼念著名文艺评论家陈企霞 甘做嫁衣的好编辑李震杰 为宁夏画苑增色添辉 ——写在周富德画展后的话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丁一波印象 刘玉明、丁淑萍书画展序 劲松摇新翠 幽花茁晚春 ——序王淑僳及友人书画作品珍藏观展 艺苑失骐骥人世丧贤哲 ——悼念老书法家杜长敏先生 附录:为杜长敏先生所撰写之碑文 生荣死哀怀故人 ——忆九三学社老友美术家韩乐业 第五辑 闲情逸笔 寒夜客来茶当烟 读《两地书》琐记 春联史话 漫谈谜语 “武当白酒”广告宣传词征集评选漫议 “袖珍版画”意趣盎然 ——与惠农中学同学谈藏书票 荧屏求疵录 向我九三之学界俊彦致敬 ——读杨佳同志先进事迹感言 六十五年一情牵 ——我与《光明日报》的故事 后记 试读章节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真是天缘巧合!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1998年9月23日(银川解放日)为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日,而40年前的同一天,正是我踏上宁夏最北端石嘴山这片土地的日子。 当我带着简单的行装和一大柳条箱书籍、怀揣着“惠农县石嘴子”的报到证,乘坐刚刚通车的包兰线火车到达石嘴山车站的时候,这里还是杂乱无章的工地,无人检票,没有公共汽车,碰巧遇到一辆拖拉机,好心的老乡载着我向东、向黄河方面驶去,在颠簸震颤中,土路两边的景物向身后闪过,我迅即用双眼捕捉这里的第一印象,当时用这样的诗句记下感触: 茫茫荒滩上一座破败的小镇, 这里是平沙漠漠、荒草萧索、春风不度的地方。 难得见炊烟袅袅, 哪里有熙来攘往? 旷野的荒冢横陈着骷髅和白骨, 阵阵归鸦伴着古道夕阳。 那商旅的驼铃啊, 诉说着边塞的凄凉…… 贺兰山呀,你为何默默无语? 混浊的黄水啊, 为何发出哀怨低沉的流响…… 此刻正是“赶美超英”、“一天赛过二十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年代。胸怀扎根边疆、建设西北的宏愿,到石嘴山煤矿基建局报到,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挖掘地下宝藏来了。 旅尘甫卸,第二天便下矿井打掘进去了,用我瘦弱的肩膀扛着风钻向着坚硬的岩层冲击。风钻强劲的震动把五脏六腑剧烈地翻腾抖动,掌子面弥漫的粉尘呛得七窍生烟,爆破产生的有害气体几乎叫人窒息,然后把崩落的岩块,用铁锹或铁簸箕一下下端向矿车里,再用肩部或臀部把矿车从滞涩和泥泞的临时轨道上顶出去。汗水和着粉尘由面颊、颈项、脊背一直流向裤裆,流进脚下的胶靴里。没有钻架,没有防尘设施,没有装岩机,一切都靠血肉之躯聚焦的能量。原始的操作,繁重的劳动,四处潜伏的危险,在我脑中凝聚成一句箴言:只要你在煤矿井下干过,则人世间的苦难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没有八小时的界限,干完超负荷的工作之后,开始升井。没有人车可以代步,只能以躯壳内所剩无几的余力,拖着麻木的双腿沿着斜井20多度的斜坡缓慢地向上爬行,一步一抬头,眼巴巴地望着井口那碗大的光亮,盼着它愈来愈大…… 井口没有澡堂,只能用黄河水洗洗脸和手,在原本的黄皮肤上再薄敷上一层灰黄,而那眼眶边的乌黑却依然存留,犹如当今女士的妆容;至于肺中吸进的细微颗粒,只有等咳嗽和排鼻涕时,才得见灰黑的物质。没有洗衣机和烘干机,下班后把工装揉成一团,等第二天再把这散发着多种酸腐气味并且黏潮的衣裤套在赤条条的身上,一任体温把它烘干……我们来自不同省份、不同院校的5个人同卧一条土炕上。这间无门的土坯房暂用荆笆遮掩,每日清晨醒来,棉被上的沙尘足有铜钱那么厚,人都变成了“泥猴”。我以苏联文学杰出代表肖洛霍夫的三部文学作品名称,来勾画我们的生存状态,用戏谑的口吻对同伴说:面前一条《静静的顿河》,足下是《被开垦的处女地》,中间有着《一个人的遭遇》。 夜晚,在一灯如豆的昏暗光线下,我们蜷伏在土炕上读《毛泽东选集》、《矿山机电》、《水力采煤》、《文艺报》、《体育报》……有兴趣时,伴着那吹得半生不熟的竹笛,哼一段“亲爱的朋友我们都爱列宁山,让我们迎接黎明的曙光……” 头一年春节,谁都没想过、事实也不允许你请假回老家团聚,大年三十晚上还在百米矿井下“放卫星”(时兴语,意即大干快上放高产),直到大年初一迎着朝阳升井,抖落一身煤尘,到街上买张红纸,用不善书艺的手,写下不合平仄、对仗的一副春联:学成出校男儿志,塞上煤城第一春;横批也破了四字的规矩,写成“与地斗争,其乐无穷”(毛主席语)。几个人用食堂买来的稀饭糊糊,把对联贴在了门两边,和着远近噼啪的爆竹声,倾诉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心声。 当矿井简易投产,运煤的列车披红挂彩、气笛长鸣的时候,伴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人们欢呼雀跃,扭起了秧歌,唱着《社会主义好》,我禁不住热泪满襟,所学知识派上了用场,所付劳动结出了果实,于是文思泉涌,赶快写诗:“……谁说井下没有春天,我们用双手给世间创造热和光;谁说井下没有太阳,伟大的党就在我们身旁!” P2-4 序言 2008年出版杂文选集《刮骨疗毒》时我在“序”中写道:“……决定先选杂文一本,出版发行。日后有暇,再印刷其他体裁作品集。”《刮骨疗毒》出版两年以后,我着手搜集、梳理以往发表在书籍、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拟出散文随笔选集一本。旧作之外,兼收新文,“赋”而未“闲”,心有旁骛,虽操觚有成,愧赧少作,且自觉谫陋,未尝出示于人,重新审视检选,择其要者十数篇。选编过程中,几度为社会活动所扰,搁置一载。今春复次提笔,不觉又是一个奥运年。《庄子》讲:“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诚哉斯言! 在开始整理文稿的时候,看到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的一篇文章《写作的力量》,他说:“成功的人有四个基本素质,他拥有超级观察能力、超级分析能力、超级判断能力和超级表达能力。而这四个能力用什么方法能训练得特别好呢?就是写文章,哪怕写一篇只有50个字的文章,你也离不开这四个步骤:观察、分析、判断和表达。有没有一种通用技能,像魔法那样,我们现在掌握了它,长大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在和别人竞争时都能胜出?有。这种通用技能的名字是:写得一手好文章。”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呢?就散文而言,王必胜曾说:“散文创作需要品味和风骨。品味是指精神气质、品性和德行之类,而风骨则是灵魂,是气质之上的一种骨气。”“我们看重的是作品的精神内涵……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元素,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揭示,对于所写的内容不虚夸、不矫情、不炫耀,这样的散文才是最有品味和风骨的。”这样的理念,正是我散文写作追求的目标,虽不能说已经全至,但心神向往之,身体力行之。 前苏联著名作家巴甫连柯有一句名言:“作家是用手思索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既是一种思维的强化训练,又是一个学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著述是学者美德和才干的最好证明,是学者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对于一个迷恋语言文字与思想内涵的人,多写是个硬道理。 我的业余文学爱好与文学创作之路,受古典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的熏陶和感染,兴趣浓厚,涉猎广泛,虽以诗歌缘起,后以杂文为重,但散文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思想品格乃至言谈举止受“五四”新文学名家风骨与品味的影响至深,终生铭记。特别要提及的一些中国现代作家,诸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叶圣陶、闻一多、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邹韬奋、丰子恺、郑振铎、冯雪峰、傅雷、何其芳等,以及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之前不列入正统、被批判过或边缘化的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俞平伯、张恨水等鸿儒宿学、名流大家的形象矗立在我面前,熠熠生辉。余生也晚,无缘亲聆他们的教诲,然而读他们的文章,看他们的传略,阅他们的轶闻趣事,其人品学识、道德文章,滋养着我,激励着我,不敢稍有懈怠,并未虚掷时光。人说我有“书卷气”与“罗曼蒂克”,皆是来自大师们的光照泽被、潜移默化。他们的箴言一直在耳畔回响,他们的精神一直在胸中激荡,使我远托大荫,负笈求学。 20世纪60年代初期,报刊上关于散文这一文体的讨论热闹了一阵子,涉及散文的作用、散文的特点、散文的风格与我国散文的传统诸方面。我努力学习并有剪报收存。百花文艺出版社还搜罗成书为《笔谈散文》出版。但囿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一种固定模式为主导,即创作倾向“恋大”(大题材、大感情、大篇幅)、“弃小”(小题材、小我、小感情);张扬“刀光剑影”,贬斥“风花雪月”,局限和束缚了散文的发展。散文写作真正“百花齐放”、万紫干红,还是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专家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一个“散文的时代”,这不仅体现在题材、题旨上的极大开拓,品种也更为丰富,呈现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的多元局面。近年来,更多的作家在创作中实现了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原生态”的写作,即直面严峻的现实,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刻意粉饰或提升,尽量原汁原味地去展示生活。二是创作视域进一步开拓,不少散文家越来越关注公众性、甚至全球性的问题。三是性灵散文渐成气候,这一路散文以书写亲情和逝去的人生、过往的历史回忆,以及喝酒饮茶、谈禅论道为基本内容,不刻意追求文以载道或社会承担,但坚守散文的纯洁性和优美性,尤其是个体性灵的流露,其文体的特征是自由轻灵,其文字是自然可亲。上面所指散文“转型”表现的主要方面,恰与我以往写作散文的路数合拍,也是我文学创作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道路。 我自幼痴迷文学,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我,当课代表、帮老师批卷子不说,每发作文,必以我的文章为“范文”,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宣读,老师评讲。及长,命题作文之外开始了创作,散文多发表于校刊,当时追求的是热爱自然、格调清新、直抒胸臆、文辞优美。每有面世,即把文章由油印校刊上裁下,贴入我自制的大日记本上,收集观赏。记得《游玉龙洞》、《看云岗石窟》等游记篇什,自己得意,他人称道;旁及人生、情感之类亦不下数十篇。可叹,历经“反右”、“文革”,日记被抄、被烧,习作全无。如果真迹尚在,收入选集,从中可尽阅我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文路足迹,该是多么甜蜜悠长的回味! 这本选集中虽然缺失了早年的稚嫩之作,但未阻止我追逐流逝的岁月,追忆生命中的那份纯真,从劳动、工作、读书、写作、爱好、社交、雅趣等不同侧面展示了我的人生;从清贫、苦难、压抑、侮辱、挣扎、博弈、奋起、成就等不同阶段表达了我的情感。书中的不少篇章,都可以看作是“怀旧”之作。 人生如旅。周国平在《平淡的境界》中提道:“好的散文家是旅人,他只是如实记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境遇也许很普通,然而是他自己的,他舍不得丢失。”对于作家来说,一座山、一条河、一座城市,往往不只是一个地标,更是精神的家园。 怀旧是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情愫。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张照片、一条老街、一位旧友,都能让你回到从前,走进那逝去的岁月,虽然“生命原来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但重温旧事,昨日再现,那种美好的感觉都是无法名状、难以言传的。古罗马诗人马提亚尔讲过:“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 “记忆”让生命重新开始。生命存在于记忆中,我们的生命就是已往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留给我们的记忆。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流年碎影,纵然时光更迭,但总有一种情怀挥之不去,那是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是萦绕在记忆中的芬芳醇醪。 2008年12月21日《参考消息》载,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一个科学家小组的研究报告指出,怀旧情绪有助于改善健康,提高自信心,增强社会关系,更加快乐,生命更有意义。此外,另一个出人意料的数据显示,80%的年轻参与者承认,每周至少有一次会产生怀旧情绪,这说明回忆与怀旧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不仅国外,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也提供了有力的例证: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出现了“80后”的集体怀旧情结,“主题餐厅”、“怀旧商店”等名目繁多,呈现出在他们心中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回忆和感情依托。 怀旧的人不会忘记过去的历史,思既往而追来者,更加奋发有为;怀旧可以找回久违的纯真,剔除生活中的烦恼不快,让那些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随风而去;怀旧是善良人的行为,音乐界人士热衷放送老歌,说怀旧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跳出个人圈子,从宏观上把握,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是由每一个人书写的,这种回望与怀旧,用自己的回忆折射地域的历史,用自己的经历编织社会的变迁,用自己独特的观察阅读人世的风景,用自己缜密的思考揭示民族的文化内涵,用个人的命途对社会进行审视和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莫大焉。 浏览国内的报刊不难发现:有人误认为散文是需要搞辞藻比赛的,追求表面华丽,舍本逐末。文贵质朴,只有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感人;另外有的散文创作中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夹杂着许多伪情感,使得其作品只能是“伪散文”。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是以真的形式说假话,有感于此,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假话全不说”振聋发聩!写作的第一道德应该是“讲真话”,文学泰斗巴金说:“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的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老还说:“我的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双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读着这样的诤言快语,怎能不有心灵的震颤!我把大师的话奉为圭臬,诚实磊落,把笔为文“说真话,掏出自己的心”。 哪些文字使生命年轮清晰,能重现昨日的场景? 哪些语言使人生体验深厚,能唤醒往昔的情感? 作家刘庆邦说道:“一个人的文学作品,是这个人的生命之光,生命之舞,生命之果。”(《北京青年报》2012年3月17日)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吕新写道:“写作是个债务问题:一笔良心债,一笔感情债,一笔灵魂债。”(《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9日)昔我饥馑困穷,阮囊羞涩,曾有与人借钱之事,金钱物质之债,有借有还,“无债一身轻”;而精神层面的负债,是随人生旅程的长度而累加的,永远无法还清。《命运教我奔向远方》即将出世,偿还一笔,轻松一时,而面对那旷世的债主,看来,不可挂笔,写作还得继续进行下去…… 2012年9月18日于芥弥斋 后记 《命运教我奔向远方》散文随笔选集行将问世,凡五辑,收旧文新作46篇,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内容既是生命历程、世事人情的回溯,亦是文士生涯、书生心境的剖白抒发,充满个性色彩和艺术情趣。在文体形式上,不拘一格,追求“无体不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为使文章内容层次清晰,将史实与情节相近或类似的归为一辑,计有《宁夏风情》、《读书艺文》、《生活屐痕》、《故交墨缘》、《闲情逸笔》等五辑,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构成完整的文本。 我1958年由学校分配至宁夏石嘴山,迄今已在这里工作、生活了54个年头,宁夏已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域空间的概念,它是有容颜和记忆、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宁夏风情》记录了我在这里的荣辱浮沉、酸甜苦辣,是我生命历程浓墨重彩的阶段,故而列为首辑。第二辑《读书艺文》显示的是我生活的重心,读书和写作是我基本的生存方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沉浸在文采书香的气氛中,“常著文章自娱”,时有放歌抒怀,人生乐事,尽在其中。第三辑《生活屐痕》既是缅怀走过之路,思“古”之幽情,又以“集邮历程”、“剪报情结”、“文艺爱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我的性格爱好,丰富多彩,五色斑斓。第四辑《故交墨缘》是与文学艺术界友朋交往的纪事,这其中有年长我的耄耋老者,有小于我的忘年之交:有已经作古西去的,有健在活跃的;有前贤先行者,亦有莘莘后学人。不论年序,不问贫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文念友,情长谊深。第五辑《闲情逸笔》,说到烟、酒、茶,论及联、谜、画,既有物质欲望、流俗生活之尤物,又有精神追求意趣隽永之小品,间有翻书阅读之遐想琐记,荧屏求疵之“咬文嚼字”。闲情偶记,信笔挥洒,以示生活之本真自然。在本书出版接近尾声之际,又有一篇忆念《光明日报》的文章问世,为留住这“雪泥鸿爪”、又不打乱原有编排,故将其放在本辑之后。 为使每辑文章可读可观,配发与正文相关联的、至今尚存的照片、图画和实物作为插图。形象直观,睹物思致,实物不言最可人。 面对一本散文随笔选集,不妨先探究一下中国散文的概念范畴是如何界定的。 何谓散文?《辞海·文学分册》(1979年5月第1版)是这样解释和定义的:“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曾将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或三者兼有。散文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报告文学等。”那是一个“广义散文”的概念。其实,按文坛流行的分类,杂文和报告文学早已成为独立的门类,与散文并称排列;小品和随笔仍包括在散文的名下,有的也将随笔升格与散文相提并论。 我手头有一本竖排繁体字《近代分类小品文》,从十几岁一直伴我研读到如今,内收冰心、茅盾、周作人、郭沫若、徐志摩、朱自清、俞平伯、鲁迅、叶绍钧、林语堂、郑振铎、丰子恺等名家的文章。此书把小品文从“性质上的分类”:记叙的、论说的、抒情的、冥想的、幽默的几种;从“形式上的分类”:日记体的、书信体的、序传体的、游记体的几种。我理解此书做如上分类,无非是告诉人们:散文的题材是宽泛的,可以容纳不同的性质;散文的体裁是多样的,不必拘泥于单一模式。如是,给写者以广阔的表现领域,给读者以无垠的联想空间。 依据经典的定义,参照前贤学者的议论以及个人的实践经验,我把散文这一文体的写作理念概括为:内容——“表情、达意、叙事、状人”;结构——“散点、串珠、板块”;功能——“教化、认识、审美、娱乐”,并以这种思维指导我的书写。我本性情中人,下笔时坚守洒脱自如、“天然去雕饰”的个性风格,力求让自己的文字能“原生态”地表达自己的本真情感。《命运教我奔向远方》的整体框架与单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交相映照,形散而神聚,展现着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采用散文这种自由自在的文体,陈述自己的人生体验,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本质的一隅,期冀引发共鸣与思考;既抒发了自我,又通过“这一生命个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到一个时代的投影。 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而有的学者,却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列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见《中国电视报》2012年8月2日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实在耐人寻味。 陶渊明,一位隐居的穷苦读书人,虽然曾经数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但41岁时决然辞官归隐,而最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只有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了。在晋朝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时,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他本是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他脱离官场,“心远地自偏”,在美丽、安宁的田园中找到心灵的归宿,而今为何却有“政治美文”的称誉?学者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文学的手法描出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从中可以看出老庄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西方的政治名著《乌托邦》、《太阳城》与其相类。”陶渊明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他远离喧嚣红尘、归隐田园的“无心插柳”之作,最终成为受到后代士人推崇的文化名篇,甚至结出“柳成行”(“政治美文”)之果的赞誉呢! 我所倾心的是陶渊明的诗文。我拥有的那本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陶渊明集》被人借走不还,至今心中耿耿。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特别是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其写作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这样的诗文怎么会不真淳、自然呢!余生也晚,陶令之志,“高山仰止”,我敬仰之;陶令诗文,“叹为观止”,我神往之。我辈如我者,面对这一理想高度,虽不能全至,亦是我为人为文所追求的目标。《命运教我奔向远方》的写作,就是本着效法前贤的心态进行的。 当回首暮色苍茫的来路,那些在岁月流动中尘封的碎片、让不再清澈的眼睛里仍旧饱含泪水的人和事,或许就是我应该呈现给读者的。渴望得到他们的眷注与指教。 2014年6月16日于芥弥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