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颖,山东省临邑县临盘街道东张北村人,1930年7月生。1955年毕业于山东人学中文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古典戏曲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出版有《中国戏班史》、《中国家乐戏班》、《唐英全集》、《隋唐五代宋金戏剧史料汇编》等。
《抗战烽火中的童年--一个儿童团长的回忆》内容是作者亲历的抗战生活(1938年—1945年)的回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抗战烽火中的童年--一个儿童团长的回忆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发颖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发颖,山东省临邑县临盘街道东张北村人,1930年7月生。1955年毕业于山东人学中文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古典戏曲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出版有《中国戏班史》、《中国家乐戏班》、《唐英全集》、《隋唐五代宋金戏剧史料汇编》等。 《抗战烽火中的童年--一个儿童团长的回忆》内容是作者亲历的抗战生活(1938年—1945年)的回忆。 内容推荐 《抗战烽火中的童年--一个儿童团长的回忆》内容是作者亲历的抗战生活(1938年—1945年)的回忆。作者张发颖当时正是少年,通过真实的个体回忆,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在那段时间、在山东临邑城西北15里东张北村的经历,所见到的八路军、二鬼子、流氓地痞、普通民众,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参与打鬼子的经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汉奸、二鬼子的丑恶嘴脸,歌颂了八路军领导下的英勇的全民抗战,为大历史增添了许多鲜活的细节,是进行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目录 前言 一、上学了 二、日本鬼子来了 三、起黑团 四、八路军来了 五、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 六、在学校里对阵 七、谁去当八路 八、带“鬼气”的人 九、沾“仙气”的人 十、念八路军给的书 十一、破路 十二、日本鬼子扫荡 十三、老乡掩护我们 十四、躲避日本鬼子和汉奸二鬼子的袭扰 十五、牵着牛、驴跑 十六、抗战最困难的两年 十七、我们的歌声 十八、我们也要打鬼子 十九、已见转机的1943年 二十、西大杨家歼灭战 二十一、透亮的抗日战争 二十二、我怎么看书学习 二十三、我所认识的八路军战士(上) 二十四、我所认识的八路军战士(下) 二十五、日本鬼子投降 附录张发颖传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家住山东临邑城西北十五里东张北村(又称老张北)。这里还有两个张北村:一个西张北,距东张北村不到半里;一个前张北,东南角距东张北村一里。三个村基本以张姓为主,一个祖宗的公孙,只西张北有几户外姓。东张北村正东一里为高相谦村,东面偏北二里为门刘庄,正北偏东三里为孟家寨,正北偏西一里为焦家寨,西北一里为陈家楼,陈家楼再西杨斜庄。西张北正西三里为大杨家村,西北过焦家寨,还有仅几户人家的小陈庄,四里为盘河镇。斜贯盘河镇西南东北走向有一条沙河,人称禹疏九河之一的勾盘河(现已修好通水)。盘河镇即《三国演义》所说公孙瓒守盘河、赵子龙大战盘河之处。 我家中有祖父(祖母早死,我未见过)。伯父、伯母,有三个孩子:大孩子法杰,与我同岁,小我五个月,算是二堂弟;还有一个孩子,小名“臣子”,9岁时夭折;一个女儿,叫桂香,算是我的大堂妹。父亲行二,只我一个孩子。叔叔、婶婶,有一儿一女,儿子叫法逵,小我3岁,算我三堂弟;女儿叫小、r,是我二堂妹。还有一个小叔,据说出生以后,即过继给本家——我称作二爷爷的张金老头。按照宗法制度,已不算我们一家人了。伯伯、叔叔与爷爷在家种地,父亲在门刘庄我姑奶奶家于临邑城内开的清泉杂货糕点酒店当店员,后又到他家开的西大兴酱园当管账先生兼醋把式。 当时我们地方人家的穷富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家里喂的牲口有骡马,干活雇有扛活的(长工),自己人不下地干活。吃饭能吃上细米面(小米)饼子,有时还能吃点馍馍(白面馒头)。第二种是家里养的牛大驴大,能套出一犋好犁杖或一套好车,还可剩下个驴儿在家拉磨,能吃上细米面饼子加地瓜,雇有个把两个扛活的,自己人要下地盯着干活。第三种是家里有牛有驴,自己能套犁杖,也可勉强套出车,自己一家人干活种地,能吃上玉米面饼子加地瓜。我家就是这种情况。第四种是家里有一头牛或驴什么的,套犁杖要裹犋(即与另一家说好,两家牲口合用),用大车要借,一家人干活,能吃上高梁面饼子加地瓜,活儿忙时,就出去打短工挣钱。我们村能吃上玉米面饼子、高梁面饼子加地瓜的人家最多,能吃上细米面饼子加点馍馍的人家极少,就当时我所知,只有西村张悦家和门刘庄我姑奶奶家如此。能吃上细米面饼子的我们村只有我家前面一家,我们称为前财主家。大多数是如我们家吃玉米面饼子加地瓜或高梁面饼子加地瓜的人家。但还有另外一些人家,家中房子不好,地也不多,连高梁面饼子加地瓜有时也吃不上,顶用的男人多数给人家扛活,女人孩子冬春之间有的要出门讨饭。这种人家不是很多,我们村四十来户,好像只有张丙仁爷爷一家。 我们家除了有玉米面加地瓜吃以外,每年大概还能吃三次肉。一次是过年,一次是五月节,一次是中秋节。我们家乡五月节不是旧历五月端午,而是旧历五月十三。元末明初闹红巾军(老人传说称“红头苍蝇”),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燕王扫北,后来又与南京其侄建文皇帝夺天下,我们家乡都是战场。大部分人被杀或逃亡他处,当地已近无人。所以当朱棣永乐年间天下安定以后,就在山西南部往我们家乡拨民。据说是都不愿离开故土往这里来。官府设了一个骗局,说:不去可以,谁不去,全家就往洪洞县大槐树底下集合开会;愿去者就在家收拾,等着走。我的老祖宗不愿到山东来,全家就往老槐树底下集合开会。谁知到了以后,就被官府包围了起来。男人都被倒背着手绑起来,女人孩子跟着押往山东。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家乡的成年男人都爱倒背着手走路,女人小孩子不许倒背着手走路,据说就是当初押往山东时倒背绑手的结果。我的老祖宗来到这个地方,村子取名张北村,繁衍生息。到我小时,已有三个张北村。我们村子是老祖宗初到时住的,故称做老张北村。张姓人家,我小时除了三个张北村以外,周围如焦家寨、孟家寨、双庙等张姓都是本家,还有别处也不少,我就不知道了。临邑县城内,抗战前还有张家家庙。总之,当地姓张的人家,大部分都是我的一族人。因为我们的根源是山西,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被押遣往山东,所以我们称为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人。因为我们来自山西,所以也带来了山西习俗。五月节不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而是五月十三给关老爷(关羽,山西解良人)过生日。另外,离我们张北村南面十四五里路还有一个回民村张家庄。据说老祖宗自山西被押来时还有一个鳏棍弟弟,来到后张家庄这个地方。这里有一户回民,男人都被杀光了,只剩下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姑娘,便招了老祖宗的弟弟为养老女婿(今天日“倒插门”)。所以,这个回族村的张姓回民。至今还说与我们同宗。P1-3 序言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受侵略、受侮辱的中华民族的翻身战争。它使我们这一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觉醒了,站起来了。 我们之所以取得这样伟大的胜利,应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联军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英勇奋战的结果。 这一伟大的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深入发动群众,把社会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了。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岂止匹夫,妇女、儿童,都发动起来了,整个社会动起来了。因此,形成了惊人的力量,撼山撼岳、翻江倒海,使疯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时,恰恰是我的童年时代,我也随着长辈们,走人了这一战争。我所知的,只是敌后一个极为普通的、不到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抗战的情形。在这个小村子中生活着极为普通的农民,和别的普通的、大大小小的村子中的农民兄弟一样,在用各自适合的方式,与敌人斗争,共同谱写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战歌。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义无反顾,参军参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有的人参加抗日军队后,不但没有薪饷,甚至连身上的单衣、夹衣、棉衣,都是从自己家里拿去的,连一套普通的军装也没能领到就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倒在战场之上。有的人虽然没有牺牲,但为了抗战,出生入死,尽心尽力。整体说来,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献出了儿孙,有的失去了丈夫、父兄。但战后,他们却感到那么自然、应当,仍是靠耕种自己那一份土地过着简朴的生活。我觉得这些人才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精神所在,是我们民族的真正柱石。 1995年,正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在这一汹涌澎湃的抗日战争期间,老乡们的战斗生活和经受的苦难以及我的经受残酷洗礼的童年,总使我难以平静,感到非要把它写出来不可,借此告诉后来者:我们的胜利、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勿忘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我们应当向牺牲的、未牺牲的前辈们学习,做一个极普通极普通群众中的一员。只有以普通一员对待自己,个人对我们民族、人民做出的贡献才是伟大的,才是真正不朽的。 书中所写,仅以我个人在那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中及活动所及范围所见、所历为对象。人名、事件皆实有,偶有出入,也是因已历五十余年,记忆差错所致。个人以为,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毫无虚构。在中华大地上,遭受日寇侵略的其他大小村庄,无不有自己的抗战历史、抗战人物,所有这些,汇成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洪流,必将名垂青史而不朽。 张发颖 1996年2月15日 于北京寓所灯下 后记 张发颖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戏剧学家、考古学家,早年毕、止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是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冯沅君先生的高足,在古典戏剧研究和考古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同时,他还曾经是一个“儿童团长”,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1937年11月9日,日军板垣、渡边、永冢、佐木等头目率600名日寇侵入张发颖的家乡临邑县五区(今J临盘街道),临邑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抗战期间,这里成为我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是我军最坚固的根据地。本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贴近真实的华北人民抗战场景: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从孩子的视角描绘出那个烽火年代的一角,展现了临邑儿女不屈的灵魂。东张北、西大杨、韩家岭子、孟寨……这些平凡的村庄因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而令人肃然起敬;盘河伏击战、西大杨歼灭战、解放临邑城……一场场载入史册的战斗仿佛硝烟尚未散去;李聚五、赖金池、李明生、路虎子等著名战斗英雄,以及张绍周、张承元、张承业、张承恩等草根英雄显得如此鲜活亲切。 在这些抗日英雄里面,有以张发颖为代表的儿童团员们稚嫩却坚强的身影。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孩子们参与抗战的方式独特而有效:他们用辛勤的劳动支持抗战,借遍地的歌声抗击日寇,抓住一切时机学习知识。他们为抗战胜利和家乡进步贡献了力量,同样是临盘人民的骄傲。 前事不忘,受辱旧恨终可慰;匹夫有责,图强励志建中华。我们讴歌伟大的抗日战争,纪念民族的觉醒,要赞颂英雄,正是他们的誓死抗争乃至流血牺牲,才换来今日之和平盛世、朗朗乾坤。不仅如此,我们回顾历史,更是为了获取启迪和力量,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德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临邑县委党史研究室、临邑县档案局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照片资料,一并致谢! 王建华 2015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