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旅美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树青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许树青先生利用在美国旅游的机会,写了一本名叫《旅美札记》的书,《旅美札记》分“初到美国”“法律与文明”“经济与管理”“教育与科技”“节日与美景”“国事趣闻”“外国人如此看中国”“人生感悟与其他”八个篇目,记述作者许树青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旅美札记》一个特色是许树青先生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没有说中国如何如何的好,美国如何如何的不好,也没有说中国如何如何的不好,美国如何如何的好。而是把中、美两国做比较,在比较中,把美国的社会制度好的一面和欠缺的一面,不带私心地一一展示出来:把中国的社会制度好的一面和欠缺的一面,也都不带私心地一一摆在人们的面前,让读者自己去评论判断,这就远比板着面孔的说教要好上百倍。

《旅美札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作者通过真实的记录和细微的描写,让没有去过美国的读者了解美国。例如,书中比较详细地写到了美国的老年娱乐中心。作者通过自己在老年娱乐中心的亲身参与、仔细观察和细微体验,展示美国的人文关爱,显得格外的真实。读者,特别是老年读者,从阅读中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亲切感和亲近感。此前我只是简单地了解到美国没有老年大学,而从此书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老年娱乐中心,与中国遍地开花似的老年大学,既有类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目录

导读序

一 初到美国

 入关轶事

 初到美国

 樱花节

 异乡春色

 潇洒的野炊生活

二 法律与文明

 老年娱乐中心侧记

 风俗民情

 “酒驾”的法律后果

 他又乐了

 目睹美国大选

 美国式的爱

 错怪:Terry

 美国是移民国家

 话说“微笑”

三 经济与管理

 从两个典型例子说起

 金融危机

 会友的尴尬

 科学与实际

 “桑迪”的凶猛

 罪恶的枪声告诉人们什么?

 世界大战中的美国经济

 “撕心裂肺”的枪声如何制止

四 教育与科技

 美国的教育特色

 记Q二三事(一)

 我所知道的美国历史观

 记Q二三事(二)

 这样的家庭文化

 参观植物园

 航天事业的历程

 参观后的遐想

五 节日与美景

 万圣节

 感恩节

 “黑色星期五”

 尼亚加拉大瀑布漫游记

 南游漫记

六 国事趣闻

 高龄女新兵

 对奥巴马“获奖”之浅见

 总统与白宫

 总统休假

七 外国人如此看中国

 外国人对“十八大”的赞扬

 他们如此看中国

八 人生感悟及其他

 拨弄

 座谈会有感(一)

 座谈会有感(二)

 不能“坐井观天”

 “太不公平”感悟

 美籍华人梦

 这样的中国人,惭愧!

 说说“日本野心”

 黄金年龄在哪里

 毅力与健康

读后感四篇

 佳作

 值得一读

 鹧鸪天·《旅美札记》读后有感

 美国观与家国情怀

后记

试读章节

竞选

奥巴马与罗姆尼(马萨诸塞州州长)竞选总统期间,举行三场辩论会。第一场电视辩论会于10月3日晚举行,双方就经济和内政问题进行辩论。曾堪称商界奇才、白人精英、富豪背景的罗姆尼全力竞争,攻防兼备,对奥巴马四年的经济问题如狼似虎地发起攻击,令奥巴马难以招架,无法还手。公众一致认为罗姆尼优胜,其支持率首次超过奥巴马。

第二场电视辩论会于10月16日晚举行。这场辩论与第一场不同,在全国选出80多位选民代表参加辩论会,由电视台主持。这场辩论内容是选民代表提出,如医保、就业、经济、移民政策等诸多国内问题,两个竞选者对代表提出的问题,分别予以答辩,每个问题答辩都要抓住重点和要害在几分钟内答完,若有补充,在第二轮解答,超时或答题出偏,主持人当即制止。答辩中奥巴马显示昂扬态势,奋而崛起,对过去四年的政绩据理力争,抨击罗姆尼言词“不实”,双方火药味十足。但罗姆尼给人以真诚、求实印象很深。整场辩论时间1个多小时。第二天各大媒体对双方辩论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认为奥巴马扳回一局。

第三场电视辩论会于10月22日晚举行。这场辩论由电视台鲍勃·西菲尔主持,他提出外交政策问题,两人轮流答辩。辩论一开始奥巴马回答问题果断有力,讲话激昂,罗姆尼显现“弱势”。奥巴马作为总统,在外交事务中有实践经验,罗姆尼身为一州之长,当然对外交政策不够熟悉,只是抓住2012年9月11日,美驻利比亚大使遇袭身亡的事实,大肆攻击其外交政策的失败。奥巴马直击罗姆尼“不懂外交”,只会“大放厥词”,并批判其前后矛盾和观点混乱,奥巴马的批驳显然使自己“脱颖而出”。舆论一致认为奥巴马这场辩论虽“占上风”,但最终赢得竞选胜利尚难笃定。

三场辩论后,离11月6日选举日仅有15天,双方抓住有限时间,撕破脸皮地厮杀竞选。美国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总统选举由各州举办,首先选出与各州国会议员数目相同的总统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再由这些选举人团间接选出美国总统。”根据这一规定,举例说明间接选举的操作过程。例如,最大的加利福尼亚州有国会议员53人(国会议员按人口比例分配,小的州只有1人),那么该州就应选出53人组成选举人团,该团就有53张选票。全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市)共有国会议员538名,成为全国的选举人团。也就是说全国选举人团共有538张选票,总统候选人获得超半数选举人票270张即可胜出(当选)。

根据法律规定,11月6日为选举日。这时,50个州和一个特区51个选举人团中,已有41个选举人团,被双方候选人不择手段地将选举人票抓到手了,明确支持一方(双方各自心中有数)。只有9个州摇摆不定。也就是说,奥巴马和罗姆尼除在自己准确拿到选举人票的州继续做宣传外,双方都在9个“摇摆州”中做拉锯式的竞争,各自向对方发起攻击,大肆花钱炒作广告,各自召开无数场群众大会拉票。罗姆尼为了实现当总统的多年夙愿,在这个黄金时间里,决心与奥巴马拼搏到底。媒体统计显示,“罗姆尼在剩余一周内安排了至少1720万美元的广告预算,其中重点将在俄亥俄州投入510万美元,为该州18张选举人票做虎口夺食式的拼搏,集中精力攻击奥巴马经济政策的失败,呈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10月31日,在佛罗里达州的竞选活动中,奥巴马对罗姆尼的竞选广告(most scurrilous and flagrantly dishonest ads)进行批驳,认为罗姆尼是虚假宣传,是他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最下作、最恶名昭著的行为”。

奥巴马奔赴“摇摆州”拉票,一天飞行5300公里不觉累,甚至有两个晚上睡在飞机上,在一些州的拉票演讲中以以泪洗面的方式“感染”选民。其竞选班子在全国各地的拉票方式也是五花八门。例如,宾夕法尼亚州有23张选举人票已被奥巴马掌控。其竞选班子肆无忌惮地在该州开展竞选活动,各部门、单位在各种活动中突出对奥巴马的宣传,甚至在一些会议上或课堂上公开叫人:“同意奥巴马当选的举手”,没有举手的,问人家是什么原因。有位没有选举权的民众在课堂上问老师:“你们选举时是否带身份证去投票?”老师回答:“不带任何东西。”另一位美国公民答道:“选举很随意,有一年在选举中听我亲戚说,他一人就投14张票。”大家哄笑起来。竞选班子还不断发动志愿者挨家逐户动员投奥巴马的票;大街小巷和居民家门口,都贴着或插上牌子支持奥巴马入选的标语。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包括采用贿选方法去拉票,以利选举人票与选民票成正比。

双方竞选何止在这15天内的白热化,其实早已展开竞选活动了。有媒体吐露,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精心筹备整整6年,2012年5月罗姆尼在佛州的“大选私人筹款会”上的“失言”(批评美国某一种族懒惰)就被曝光;奥巴马于2012年9月向蓝领阶级营造出他与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截然不同的形象,并指责罗姆尼“失言”的可耻性,并以煽动的言辞,让被批评的种族去仇恨罗姆尼。他前往某高级夜店参加募款活动时,与一群“富豪金主”称兄道弟,想让他们多捐点。双方共募集竞选资金达10亿多美元。

10月29日突发“桑迪”飓风,打破大选的进程,罗姆尼积极做到救灾与拉票两不误。共和党批评奥巴马政府政策的“主力选手”——克里斯蒂,一直为罗姆尼竞选大唱赞歌。然而,奥巴马在深入重灾区新泽西州巡查救灾工作时,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奥巴马对克里斯蒂主持该州救灾工作“迅速果敢”,站在灾区第一线,显示卓越的领导才华表示赞赏。克里斯蒂见到奥巴马在救灾中干练的领导形象,亦大加溢美之词:“总统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他值得人们称颂。”两位“政敌”冰释前嫌,转而互赞对方,克里斯蒂为奥巴马竞选连任“倒戈相向”。接着一些主流媒体发表社论纷纷支持奥巴马。人们都说“桑迪”可能为奥巴马胜选投了重量级一票。P35-37

序言

导读序

许树青先生用了三年时间,花了许多精力,写了一本旅美的书,经反复斟酌,取名为《旅美札记》。此书正如《安庆词诗》主编方在华先生所言:“纸墨沉沉一部头,载将潇洒几回游”。

安徽桐城中学汪仞冈主任与我联系出版,并嘱我写个序。我初看题目,有似曾相识之感,觉得这类题材图书市场早已有之,便不以为然。汪主任说:“你看看再说,我是书稿的忠实拜读者,绝对是一本好书。”我看后,觉得汪主任所言不假,该书颇有见解、颇有分量,不仅同意帮助联系出版,并欣然应允写“导读序”,或叫读后感吧!

该书遵循教育家季羡林先生“了解异国文化,明确自己的国家”的教导,分“初到美国”“法律与文明”“经济与管理”“教育与科技”“节日与美景”“国事趣闻”“外国人如此看中国”“人生感悟与其他”八个篇目撰写成书,记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本书颇具知识性

书中知识丰厚有趣。作者是个有心人,在写每篇文章时都十分注重把各种不同门类的知识与文章内容巧妙、灵活地结合起来,使知识与文意融会贯通,知识新颖,让读者记忆犹新。例如,作者飞在浩瀚的北冰洋上空时,在尽心描写洋面冰雪美景时,又自然地道出北冰洋是世界最小的洋,面积只有15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与之相对的世界最大的太平洋,其面积、深度、岛屿等,这两组很有意味的数据清楚地告诉读者世界地理的许多知识。并运用“相当于中国面积的18倍”的比喻,又让读者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又如,对美国的万圣节和感恩节的来历、特点、习俗和盛况的描述很有趣味,很有特色,并通过插图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告诉读者美国的节日、历史、民情的诸多知识。再如,作者还运用此知识带动彼的连环知识。写大瀑布漫游记时,不仅使读者知道大瀑布的宏伟壮观和特色,同时还告诉读者:世界最宽、最高(落差大)的瀑布和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以及该瀑布由哪五个淡水湖保障其永久奔腾等地理知识。还通过回忆告诉读者与大瀑布相似的急流——1969年的特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知识。诸如“参观植物园”、“航天事业的历程”等文都颇具知识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毅力与健康”一文,全力介绍了自我保健的卫生知识。

本书颇具可读性

对海洋、瀑布、名山、大川的描写自然而生动。如写身临尼亚加拉大瀑布所见,“横跨美国和加拿大的尼亚加拉瀑布……那宽窄不同的白茫茫的瀑布似银河倒泻,那万钧之力的瀑帘撞击河底,发出闷雷般的轰鸣,喷发出蘑菇式的雾团,……奔腾咆哮的瀑布四周,成群银鸥上下翻飞,展翅翱翔,还不停地在游人身边欢快地嬉戏起舞。”

记事幽默有趣。在《入关轶事》中写道:“入关检查严格,当我进入安检门时却发出当当的响声,连续几次如此,无奈之下,我将衣袋里所有的东西都掏了出来,检查官眼光锐利,直指‘润喉片包装板’,是它惹的祸,相互一笑破尴尬。”当打开手提包检查时,发现一包黄粉而引发老夫妻俩不快的对话,令读者会心一笑,以及后来倒时差的种种表现的描写亦幽默可笑。

常见随手拈来的名言诗句,贴切而具有感染力。在《初到美国》中说:“‘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初到美国,似孩子离开娘怀一样,整天思乡念娘的,忐忑不安的心情缠绕着我们。……常言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我们在街上或超市里遇到中国朋友时,就兴奋不已,追到跟前脱口而出:‘您好!’对方亦像久别朋友,握手叫好。有一次见到一对老夫妇带孙子在公园里玩耍,我高兴地叫起来‘中国人’,老伴慌忙制止:‘别把日本、韩国的当中国人,又出洋相。’”现在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真正含意。在尼亚加拉瀑布边看到银鸥轻盈灵巧地飞舞时,便想起“鸥散白云沈远浦,花飞红雨送残春”的佳句。

作者善于观察,以生活小事说出大问题。在《不能“坐井观天”》一文中说,我们往往看到社会某些现象理解不了,或在生活中遇到小问题解决不了,就说三道四,其实是“坐井观天”造成的。作者举个小例子:“2006年7月,我在北京友谊医院看病时,与一对小夫妻同坐一排长椅上,惊讶地发现,男的西装革履,很有气派,女的上身打扮可以,下身穿条短裤,裤筒上多处出现拉毛破洞,我不断地打量她,活像穷人穿破衣,越看越令人寒酸。我忍不住地询问他们:‘你俩穿着为啥相差甚远?’他们沉默不语,以蔑视眼光扫了我一眼,迅速离去。此后在美国商场购物时,无意间发现了美国牛仔产品——短裤。仔细端详,没错,就是在医院看到的那位女士穿的‘破短裤’。嗳,我摇头自叹,老人不出门,不知天下事,把时髦当破裤,不怪小夫妻俩以轻蔑鄙视的态度对我啊!”等等。

本书颇具人文性

对美国历史、文化、风俗的记述,细致而有启发性。如描述《美国式的爱》:“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公交车、地铁、公园、大街上,都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拥抱亲吻、躺在怀里啃,令人反胃,人们一言以概之‘都是学西方的’。如今,习以为常,多见不怪了。我多次到美国,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观察。在美国偶尔看到中年夫妻在公共场所接吻(青年夫妻较少),只是一触即离,表示亲热,很自然。没有看到像中国那样拥抱不离的镜头。对此,笔者作过调查才知道,在公共场所小夫妻、恋人亲吻拥抱是中国特产,并非西方输入。”又如文中对美国家庭文化的概括为:忠实、关爱、改革、美国梦、超然五种类型,其文字叙述很有人文价值。再如文中还概括了美国的历史观:美国注重历史,从小学就抓历史教育。我亲眼看到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到“殖民地”现场上课,回校后每人写心得体会,并常抓不懈;联邦和许多州的博物馆,均把国家每个领域的发展过程、民众的生活变迁、产品更新换代的进步过程都搜集起来,存列到各个门类的博物馆中去,教育后人;在华盛顿自然博物馆里,见到美国十八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众生活变迁的标本展,让人清晰了解到美国人过去的苦涩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不断发生的可喜变化和现代进步的全过程。美国不仅重视自己的历史,而且还注重搜集世界各国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笔者竟然能看到在中国很难看到的中国许多史实,如电影、书籍、教室等。凡此种种,只要阅读过本书的人,都会有所感悟,令人兴奋。

本书颇具教育性

美国的法律教育,不仅在于宣传,而且在于严格执法。如“酒驾”一文概括执法的三大特色:第一,处罚的覆盖面广,刑事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信誉处罚,一条龙的处罚到位,让违法者意识到,违法成本高昂。第二,经济处罚从严从重,一次“酒驾”,经济损失高达万元,甚至几万美元,这是违法者最伤痛之点。第三,处罚程序、刑期、经济处罚数额都是法定的,便于执行和操作,没有人情关系可讲。关于家庭教育,在《拨弄》一文中写道: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是靠自己“拨弄”出来的。“拨弄”有三层内涵:一是形象喻义,拨弄就是努力奋斗之意i二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蠢人,有理想不努力实现的人是懒人;三是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精神,这种精神是实现理想的动力,是“拨弄”的源泉。家庭教育,家长是主导,孩子是主体,“路虽遥,行则至,事虽艰,做则成”。关于道德教育,作者在《科学与实际》一文中写道:老伴在上街时将质量非常好、用得很舒服的丝绸围巾弄丢了,她十分心痛地念叨着。翌日一早,循上街的路线去寻找,没走几十米就发现鲜红的围巾静静地躺在大街的人行道上。社区的球场上经常有人把排球、篮球,长时间放在球场上,无人拿走。我把这事当新闻告诉同去美国的中国朋友,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是这样,我在洛杉矶、肯塔基也常遇见这种情况。这让我联想起小孙子在小学上体育课时的情景:上课时另一个班上的篮球滚到他班的场地上,一个同学慌忙去捡球,受老师严厉批评,“任何时候都不能拿人家东西”。看来“路不拾遗”是从小学开始教育的社会效果。文中又写道:“在公园看到许多小朋友围在小鸭、小鸡、小鹅、羊、免、小马等动物旁,家长们领着孩子用小手与它们逗乐,笑声、掌声满园。我在现场踱步观察,因语言障碍,不知其意。后来终于等到一位中国姑娘,她聪慧地看出我迫不及待的面孔,主动问:‘老爷爷,你能看懂他们干什么吗?’我笑着说,就想请教你了。她满腔热情地介绍:这许多小动物是从农村花钱请来的,这些家长很聪明,用城里看不到的各种动物来给孩子启蒙,这些孩子是同日生的,其父母们集体举办‘生日会’,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生日礼物。我情不自禁地心里佩服:‘多么聪明的家长,创作了多么好的教科书啊!’”

本书颇具思想性

对事物的描述具有客观性,对问题的阐释具有辩证性。如书中写到,美国枪杀案频发,尤其是恶性案件,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无辜民众死于非命,令人痛心不已!在一次次枪杀案的悲剧面前,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民众,都选择默默忍受。他们会隆重哀悼死者,呼吁宽容,却不会“群情激奋”要求限枪,其中原因很复杂:一是美国宪法赋予民众持枪权;二是民众持枪的习惯势力强硬;三是国议会很难出台新的枪支管理法案。另外,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利益社会,如果取消民众持枪权,必然涉及军火商的切身利益,他们绝不会支持限枪。于是作者给美国支了几招,真是用心良苦!在《美籍华人梦》中说:“美国华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虽有许多艰难和麻烦,但也很难阻碍实现中国梦的决心。有人说,置身于美国的环境,却常常想起中国,而且这种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中国近些年欣欣向荣,逐渐强大,而愈加强烈。”如在《这样的中国人,惭愧!》一文中说,一次,在“老年中心”的餐桌上,有位老人很有感慨地说:“我家孩子最反对把中国的‘随地吐痰’‘乱抛纸屑’‘高声喧哗’‘横穿马路’‘随口骂娘’或称‘老子,老子’的坏习气带到美国来,在他们的监管下,我全改了。”“我常坐公交车,不管车上有多少人,美国人交流都是轻言细语,车上环境总是静悄悄的。一天下午连续上来六个中国留学生,他们刚坐下,就以高分贝的强音谈论南方旅游情形,你一言她一语把寂静的车厢闹腾得令人坐卧不安,许多美国老人直摇头。”“如今,中国人遍及全世界,要大声疾呼:中国人啦,中国人!你在国外的一切言行,是代表伟大的中国,绝不能‘不拘小节’啦!”如在《他们如此看中国》一文中说,在国内经常听有人讲东方不如西方,问其根源时,却很茫然。我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接触西方人群,了解到许多外国人不是孤立地看中国的今天,而是联系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联系当今的世界现实,来分析中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栏作家Clark Howard,于2009年春刊发文章,用对比方法感叹中国的发展速度:“我曾到过中国三次,三次不一样。一次比一次好,变化的程度让我吃惊。”英国《观察家报》2012年3月25日刊登马丁·雅克文章说,过去的两个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先后崛起,催生了西方中心论的观念,优越感蒙蔽了心智,从没想到中国会超越西方。我们始终透过西方棱镜观察中国,这种傲慢让我们忽视了中国。美国一媒体,于2012年11月30日刊登了《新西兰联合报》社长兼总编文扬的《中国的胜利将是人民共和国的真正胜利》一文。文章说“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成功,已得到世界之公认。”

总之,本书既具有知识性、可读性,亦具有人文性、教育性、思想性,文字质朴、情感真切,故事生动有趣、议论客观辩证,因而读来使我很受启迪、很得教益。我想,如果是青年读者读了这本书,既了解了美国,有利于出国深造,又可以得到有益的人生感悟;若老年读者读了这本书,既等于亲自到美国旅游一番,又学会了老年保健知识。朋友们,相信你读后会与我同感。非常佩服年逾古稀的许老的执着,非常感谢许老奉献给读者的精神大餐!

是为序。

钟玉海

2015年7月于合肥工业大学

(钟玉海,教授,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原院长。)

后记

我夫妇俩都年届古稀,2009年有机会在美国住留,是人生中最高兴的事儿。到美国后,许多亲朋好友及孩子们,都关心我们生活是否习惯,环境是否适应。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关心,我努力把在美国的生活情况记录下来,让大家对美国有个粗浅的了解。

文学家、教育家季羡林说:我们要“了解异国文化,明确自己的国家”。具有新加坡国父之称的原总理李光耀有句名言:“东方的制度,西方的管理。”我遵循他们的教导,努力认识美国,从而“明确自己的国家”。

我在生活小事中注重观察与思考,尽心从所见所闻、朋友交谈、座谈采访、媒体信息、书刊等方面积累素材,按不同的内容和情况,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以不拘文体的方式,写了这点粗俗文字。

这些文字,力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力求现实性、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力求文字简练。让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或生活中小事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美国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法律文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子女教育、社区生活、军事轶闻、科学技术、美景旅游等诸多方面。

我于2012到2013年又在美国住留了一段时间,不仅体验了美国四季宜人的气候和大海、名川、瀑布的魅力,而且民情、社情了解更多了,对西方的文明和问题、东方的优越和不足,有个粗浅的认识,并联系中国实际,又有了发自内心的一些感悟。因此,又增写了一些文字。同时,与美国朋友在一起,又讲了几次“健康”知识课,书稿内容就繁杂了,故几异其名《在美国的日子里》《旅美杂谈》《旅美散记》。后斟酌改为《旅美札记》较为适宜。

在书稿编写过程中,首先得到美国一些朋友的大力支持,如刘鸿豪教授、洪树强先生、陈贝蒂女士和洪奇敏夫妇,他们阅读一些文字后都觉得有可读性,鼓励我继续写,有的还提供具体素材。特别是洪奇敏老师从美国回到北京后,又多次热情地帮我修改文章,并交流写作中的许多宝贵经验,获益匪浅。马全记者初期就积极支持,并节选有关文章在《安庆日报》上刊登,不断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后来,又得到钟玉海、齐周梦、方在华、白启寰、彭叶青、汪仞冈等老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方在华老师不厌其烦的多次帮助修改,齐周梦和白启寰老师,多次帮助提出修改意见。还得到杨积庶、刘怀、张国进、代昭贤、章翔华等许多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舞。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语言障碍,所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全,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可能粗疏,加上功底薄,笔力差,没有创见,只能供消遣浏览,博一笑耳。

许树青

2015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