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千年文祸(第3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谢苍霖//万芳珍
出版社 江西高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三两汉君主“逆鳞”之毒

古时传说有龙,其性温驯,人可骑乘。唯其喉下一尺见方处鳞片倒生,被称为“逆鳞”,倘若有人触及,必为所杀。《韩非子·说难》篇以此为喻,说人主也有“逆鳞”,献言进谏者应当知道回避。

所谓人主“逆鳞”,就是封建统治者所忌讳的话题。小至起居琐事,大至朝政国计,凡是他不愿别人谈论、不许别人立异的,便成“逆鳞”。如果臣民无意触及,或者有意“批逆鳞”,惹得“龙”性发作,自然“臣罪当诛”。历览各朝君主,“逆鳞”因人而异,随时而变,杀人之事或疏或密。两汉20余朝,数武帝、宣帝“逆鳞”杀人最苛繁,其余各帝偶见一二。

(一)汉武帝刑杀无辜

秦失天下,项羽、刘邦并起角逐。项羽用力,刘邦用智;项羽孤家寡人,刘邦驱策群才。双方争战八年,终见分晓。当项羽引兵入关,屠咸阳,焚宫室,志满意得,珍宝美女稇载而归的时候,有策士韩生劝他留在关中建帝王之业。项羽不听,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韩生对人说:“人谓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汉书·项籍传》)项羽闻知,竟将韩生烹杀。这是楚汉之际士人因言得祸的一例。

刘邦跟项羽大不一样。他虽然有浓厚的流氓习气,动不动就骂人,但肚量颇宽,受得逆耳之言,不因语言过失加罪臣民。有一回,御史大夫周昌入宫奏事,正逢高祖搂抱戚姬耍笑,周昌知趣退下。不防高祖从后面追上来,把周昌按倒在地,骑在他脖子上问道:“我像哪号君主?”周昌没好气地说:“陛下像桀、纣。”周昌一向有直谏的名声,有时又像“弄臣”,不管怎样,这句话显然说得过重。可是高祖毫不介意,还笑起来。以下惠帝、吕后、文帝都尚宽简,法禁疏略,刑狱较轻(只有少数事件例外)。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律,虚己纳谏,一再下诏求直言,被誉为“百世帝王之师”。景帝渐用酷吏,法网加密,但也未曾加罪言者。

武帝即位初,还能继父祖的好传统,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之后好大喜功,政风大变。他在许多方面都像秦始皇,如经营四方的雄才大略、求仙封禅的愚蠢举动等。所不同者:秦皇焚书坑儒,武帝崇儒好文;秦皇用刑依法,武帝任意兴大狱,杀人之多远远超过秦皇。元狩年间,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大狱相继而兴,株连被杀的有数万人。晚年的“戾太子”巫蛊事件滥杀数万人。民间盗铸钱币被杀的达数十万人。这些惨案都出于酷吏之手。

酷吏为治出于常人想象。义纵任河内都尉,用法严酷,郡中“道不拾遗”(若拾取遗物就要被诬为盗窃而治罪)。后来做定襄太守,一次杀400余人,一半是犯人,一半是探监的人,以致郡人“不寒而栗”。王温舒为河内太守,年底处决犯人因人数太多一时杀不过来,冬季过去后犯人可能被赦免,急得他叹怨说:“要是让冬季延长一个月,我就能了结此事了。”这号杀人唯恐不多的酷吏却受武帝赏识和重用。

酷吏治狱无所谓法律,全看主子的脸色行事。有人批评酷吏杜周办案不遵守国家“三尺之法”(汉代法律写在三尺来长的竹简上,故称)。杜周理直气壮地说:“‘三尺之法’是怎么来的?君主认为该怎样办,写成条文就是法律。照当世君主的意思行事就是了,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法律呢!”他们办案也不必依据事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便可定罪。在这种恶劣作风下,刑狱毫无天理公道、国法王章可言。但酷吏们所打击的,主要是贵族、豪强和“盗贼”。士大夫慑于暴君酷吏的威焰,谨言慎行,不谈时事,语言文字之祸自然不容易发生。这方面也有血的教训,即博士狄山和大农令颜异之死。

1、狄山死于和议

与匈奴的关系是西汉国防与边政的一大难题。高祖以来,汉对匈奴基本上采取和亲策略,然而匈奴并不如何看重甥舅关系,常有侵略行为。武帝即位后,匈奴入侵愈益频繁,连年在上谷、代郡等地杀掠汉吏民以至郡守。武帝数番命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获全胜。匈奴单于远遁漠北,遣使求和亲。武帝召集群臣商议,有的主张和亲,有的主张“臣之”(使之投降臣服),众人意见不一。

博士狄山主张和亲。武帝问他所持理由,狄山抱守“兵者凶器”的古训,列举高祖以来各朝用兵的弊害,说武帝“举兵击匈奴,中国以空虚,边民大困贫”,所以“不如和亲”。

武帝不悦,转问御史大夫张汤。张汤深知主子心思,表示反对和亲,讥狄山“愚儒无知”。狄山不让,反唇斥张汤“诈忠”,说张汤治淮南王、江都王诸狱,“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蕃臣不自安”。

这时武帝沉下脸对狄山说:“我派先生到边境去主管一郡,先生能使匈奴不入侵该郡吗?”狄山是老实人,回答说:“不能。”武帝又问:“主管一县呢?”狄山仍回答说:“不能。”武帝又问:“负责一处寨堡呢?”狄山明白,如果再答“不能”,就将下狱治罪,便硬着头皮说:“能。”

武帝于是派狄山到边境去把守一处寨堡。狄山毕竟是文弱书生,全无武略,到边境一个多月便被入侵的匈奴人割去脑袋。

狄山得祸的原因,首先是和亲之议与武帝意志相左。武帝凡事喜欢称大居尊,他是毫不犹豫主张对匈奴“臣之”的。其次,狄山当面斥责张汤“诈忠”,激怒了武帝。张汤当时是武帝最宠信的酷吏,可以说冒犯张汤就是冒犯武帝。再者,狄山的话在武帝听来有“诽谤”的意味。如称武帝伐匈奴致使国内空虚、边民贫困,称张汤治诸王之狱“别疏骨肉,使蕃臣不自安”,这些话都可以被认为隐含讥刺。后来在昭帝盐铁会议上,就有人提到狄山死于“讪上”(参阅《盐铁论·论诽》)。

武帝否定了和亲之议,后来派遣丞相长史任敞到匈奴执行“臣之”的使命,结果被匈奴扣留。事实证明,“臣之”的方针是行不通的。退一步说,就算狄山的意见不对,也不必对一书生之官穷逼不舍,借刀杀人。这一事件中,霸道之主那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威势,足以使满朝文武心寒胆裂。此后群僚上朝噤若寒蝉,武帝越发骄恣。

2、颜异死于“腹诽”

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国库空虚,庶民贫困,民间私铸钱币之风盛行,导致币制紊乱,通货膨胀。汉廷于是实行币制改革,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发行两种新货币,一种是白金(银与锡的合金),一种是皮币。制造皮币的原料是皇家上林苑中白鹿之皮,做成的皮币呈正方形,边长一尺,上绘彩色图案,一张皮币法定面值抵钱40万。白金用于流通,发行一两年就废止了。皮币面值过大,不适于流通,实际上成为王侯宗室使用的一种礼币。

皮币发行后,武帝向大农令颜异征询意见。颜异认为,王侯宗室朝贺所献苍璧才值钱数千,而垫在底下的皮币反而值40万,本末倒置,殊不相称。他其实是反对制造这种脱离价值规则的空头货币。皮币是武帝和他的宠臣张汤设计出来的,武帝本希望得到颜异的支持,如今却遭反对,于是怀恨在心。恰逢有人因别的事控告颜异,武帝便命张汤受理此案(此事很可能从头就是有意安排)。张汤本来就和颜异有私隙,他秉承武帝旨意,一心要置颜异于死地。调查得知:颜异曾与客人交谈,客人说起朝廷政令多有不便,颜异“微反唇”,即嘴唇略微动了动(王先谦《汉书补注》云:“颜异闻客语,不敢应,而仓卒自禁,不觉微笑而唇褰耳。”)。张汤据此上奏,说颜异身列九卿,见政令不便不向朝廷奏告,而私下“腹诽”(心中诽谤),于是处以死刑。时为元狩六年(公元前117)。

史书没有为颜异立传,上述事件简单记载在《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中,很不显眼。但在当时颇受关注,在昭帝盐铁会议上,颜异之死(和狄山之死)曾是与会者讨论的内容之一。“丞相史”一方认为颜异(和狄山)“处其位而非其朝,生乎世而讪其上”,死有余辜。“文学”一方则对颜异(和狄山)之死深表同情。

由颜异事件而产生的“腹诽之法”,经张汤、赵禹定为条律,其危害甚于秦朝诽谤律。秦诽谤律须是有其言方可认定为“诽谤”,而“腹诽之法”不必有其言,只要看表情(势必连表情也不必看)就可以指为“诽谤”,从而为诬告和陷害大开方便之门。此其一。秦诽谤律所打击的主要是布衣士人,而“腹诽之法”拿臣僚开刀,因而直接对官场风气产生不良影响。《史记·平准书》就叙及:颜异被诛后,“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此其二。《史记·平准书》又记载:颜异事件后,酷吏治狱有“腹诽之法比”,即比附定罪。比附定罪是造成冤滥的重要原因,在文祸史上为害甚烈,而这一弊害是从颜异事件发端的。此其三。

P38-41

目录

一 先秦谏谤祸与“邪说”案

 (一)圣贤求谏纳谤佳话

1.谏鼓、谤木及其他

2.子产不毁乡校

 (二)暴君拒谏弭谤罪迹

1.桀纣拒谏诛忠

2.周厉王弭谤

3.陈灵公诛泄冶

4.夫差杀伍子胥

附录:诸家论谏诤

 (三)春秋两大疑案

1.孔子诛少正卯

2.邓析之诛

附述:太公诛华士的传说

 (四)周朝制裁“异端邪说”的法规

二 秦始皇焚书坑儒考述

 (一)焚书考述

1.焚书令的由来

2.焚书的范围与效力

 (二)坑儒考述

1.事件的经过

2.关于被坑对象

3.坑儒的地点和细节

附述:诽谤律名实演变小考

三 两汉君主“逆鳞”之毒

 (一)汉武帝刑杀无辜

1.狄山死于和议

2.颜异死于“腹诽”

3.司马迁遭李陵之祸

 (二)汉宣帝诛戮直臣

1.盖宽饶自刭

2.杨恽腰斩

3.几件小型祸案

 (三)其余诸帝造恶事录

1.西汉末年事件

2.东汉事件

四 两汉外戚宦官专权与谏谤之祸

 (一)外戚专权与谏谤之祸

1.王凤、王莽诛除异己

2.窦宪、梁冀迫害正直

 (二)宦官乱政与谏谤之祸

1.石显肆虐

2.党锢之祸

五 两汉学术风波及相关殃咎

 (一)儒学兴废及有关事故

1.窦太后排儒

2.今古文学派之争

 (二)与迷信之学有关的事件

1.董仲舒、眭弘妄论得祸

2.“黑龙”之议与“更受命”事件

3.桓谭、襄楷正言获咎

 (三)史祸、诗祸的滥觞

1.史祸滥觞

2.诗祸滥觞

六 魏晋南北朝文士言谈轻肆之祸

 (一)三国文士罹祸典型

1.祢衡与孔融

2.张裕与杨仪

3.嵇康

附录:魏晋名士死于祸乱简表

 (二)南朝文士罹祸典型

1.谢灵运祖孙

2.颜延之父子

3.王僧达祖孙

 (三)北朝文士罹祸事件

七 魏晋南北朝昏君愎谏暴行

 (一)吴末帝孙皓暴行

 (二)十六国昏君暴行

1.刘聪与李寿

2.石虎与苻生

3.慕容熙与赫连勃勃

附述:部分国主宽容言者事迹

 (三)南朝昏君忌才.愎谏事录

1.宋孝武帝与明帝

2.梁武帝与元帝

3.陈后主

 (四)北朝君主的特殊忌讳

八 魏晋南北朝史祸及其他文祸

 (一)东晋十六国史祸

1.桓温篡改《晋阳秋》

2.苻坚毁灭起居注

 (二)北朝两大史案

1.崔浩《国书》惨案

2.魏收“秽史”风波

 (三)诗歌讽刺之祸

 (四)排佛之祸

1.谏诤事件

2.范缜及其《神灭论》

附述:北朝的两起灭佛事件

九 隋唐五代谏祸

 (一)隋炀帝拒谏诛忠罪行

1.大臣谏议之祸

2.小臣献言之祸

 (二)武则天即位前后的谏祸

1.皇后废立事件

2.“罗织”与“耐谏”

 (三)盛唐以下谏祸

1.权奸弭谏手段与昏君恶谏心理

2.佛道二教消长与韩愈排佛事件

3.晚唐谏祸

 (四)五代十国谏祸

 附述:唐太宗纳谏事迹

十 隋唐五代诗文祸

 (一)隋代罹祸者

1.司马幼之

2.薛道衡与王胄

 (二)唐前期罹祸者

1.韦挺、李贤、孟浩然

2.元万顷与王勃

3.乔知之、李白、李泌

4.刘希夷诗祸小辨

 (三)中晚唐罹祸者

1.成辅端、顾况

2.刘禹锡与白居易

3.李益、贾岛、蔡南史

4.薛逢、来鹄、皮日休

 (四)五代十国诗文祸

1.五代事故

2.南唐事故

3.其余各国事故

 (五)史祸与科场案

1.史祸

2.科场案

十一 北宋党争与文字狱

 (一)庆历党争与文字倾陷

1.欧阳修《与高司谏书》事件

2.石介《庆历圣德诗》事件

3.王益柔“傲歌”事件

 (二)熙宁元丰问的两起大狱

1.郑侠之狱

2.乌台诗案

3.苏轼后半生的文字祸难

 (三)元祜党争与文字倾陷

1.车盖亭诗案

2.刘挚私书之厄

3.同文馆之狱

十二 南宋权奸与文字狱

 (一)秦桧罪行

1.胡铨之狱

2.李光之狱

3.赵鼎身后之险

4.其余事件

 (二)韩健胄、史弥远罪行

1.赵汝愚贬死所引发的事件

2.“誓川之变”所引发的事件

3.《江湖集》诗案

 (三)丁大全、贾似道罪行

1.牟子才、缪禹年诸人之祸

2.汪立信、陈宗礼诸人之祸

十三 宋元文祸类述

 (一)宋代建言之祸

1.官僚谏诤事件

2.布衣上书事件

3.太学生上书事件

 (二)宋代诗词祸

1.“怨谤”诸案

2.“轻薄”诸案

3.“党附”诸案

 (三)宋代党禁与学禁

1.崇宁“元枯党”与“元祜学术”之禁

2.庆元“伪学”与“伪学党”之禁

 (四)宋代著述祸及科场文字祸

1.私史之禁

2.黄庭坚与《神宗实录》案

3.程璃《论语讲解》案

4.科场文字之祸

 (五)辽金元文祸

1.辽国事件

2.金国事件

3.元朝事件

十四 明初文祸

 (一)表笺之祸

1.一批疑狱冤案

2.两起涉外事件

 (二)诗文之祸

1.高启《上梁文》惨案

2.陈养浩诸人诗祸

3.特务手段与恐怖气氛

 (三)疏谏之祸

1.叶伯巨诸案

2.茹太素上书事件

 (四)成祖篡位后的禁忌

1.“奸党”文字之禁

2.查禁“诽谤”运动

十五 中晚明疏谏祸

 (一)洪熙至成化间事件

1.李时勉之难

2.陈祚、戴纶之难

3.刘球之难

4.章纶、钟同之难

 (二)正德诸狱

1.蒋钦劾刘瑾诸狱

2.谏南巡渗案

 (三)嘉靖诸狱

1.争“大礼”惨案

2.杨继盛劾严嵩诸狱

3.海瑞谏斋醮诸狱

 (四)晚明疏谏祸

1.万历拒谏事件

2.杨涟劾魏忠贤诸狱

 (五)字句小疵致祸事录

十六 明代文祸杂存

 (一)史祸与诗文祸

1.史祸

2.中前期诗文祸

3.胡缵宗诗狱

4.韩邦奇、刘铎诗狱

5.《留都防乱公揭》事件

 (二)儒门“异端”之厄

1.明太祖阉割《孟子》

2.冒犯程朱之学诸案

3.王阳明学术之禁

4.李贽之死

 (三)匿名文书之祸

1.零星事件

2.万历“妖书”前案

3.万历“妖书”后案

附录:明代以前的匿名文书事件

 (四)科场案

1.文字犯忌事件

2.徇私舞弊事件

 (五)小说戏曲与文祸的姻缘

十七 清初文祸

 (一)顺治文字狱

1.僧函可诸案

2.张缙彦诸案

 (二)庄廷锐史案

1.事件始末

2.时局背景

3.部分罹难者事迹

 (三)顺康之际的文字告讦

1.《甲申大难录》诸案

2.《续金瓶梅》案

3.南北“逆书”案

 (四)康熙帝与文字狱

1.文网的放松

2.戴名世《南山集》案

 (五)疏谏祸与科场案

1.顺治谏祸

2.康熙谏祸

3.科场案

十八 雍正文字狱

 (一)与惩戒朋党有关的案件

1.汪景祺、钱名世案

2.查嗣庭案

3.谢济世、陆生楠案

 (二)曾静、吕留良之狱

1.曾静投书始末

2.世宗的“出奇料理”

 (三)其他文字狱

十九 乾隆文字狱(上)

 (一)显示进程的六件大案

1.伪孙嘉淦疏稿案

2.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

3.齐周华著书案

4.王锡侯《字贯》案

5.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

6.尹嘉铨奏折与著作案

 (二)祸因有别的五类案件

1.涉嫌仇清案

2.犯讳及“僭妄”案

3.怨谤案

4.“妖言”案

5.炫才邀恩案

二十 乾隆文字狱(下)

 (三)查缴禁书运动及相关祸案

1.从征访遗书到查缴禁书

2.禁书的范围与处理办法

3.因收藏禁书而引发的文字狱

 (四)告讦、吹求与操纵

1.民间告讦种种

2.官吏吹求之风

3.高宗操纵之术

二十一 嘉庆以下文祸

 (一)建言之祸

1.洪亮吉投书事件

2.光绪谏祸

 (二)应奉文字之祸及科场案

1.应奉文字之祸

2.科场案

 (三)康、梁文字之禁及《苏报》案

1.康、梁文字之禁

2.《苏报》案

3.其余事件

序言

《三千年文祸》一书自第二版以来十又三个年头了。期间出版合同到期,而先生遽捐馆舍,我一直情绪低落,久久不想去触碰书稿。今蒙江西高校出版社厚爱,提及重版之事,我决意振作起来,何况先生在第二版出版之后至离世的三四年间,对书稿仍不断在做修改,再版也是他的遗愿。

人的生命有时很脆弱,先生从确诊到不治也就半年,一晃离世已是十个年头。因此,《三千年文祸》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孩子,我们用神思孕育了它,留住了先生行走人世间的一道重重的印迹。他走了,但他的思想在书中是鲜活并永恒的,这本书也成了我尚能与其精神交流之所。

初版于1991年的《三千年文祸》,贯穿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囊括各种文祸、言祸,致力于填补中国古代文祸通史的空白,故发凡起例,独运匠心;取材于经史子集各部文献,资料的获取均眼观手抄所得,力求赅备无遗;立论评议,自有心得,希冀成一家之言。

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中》把天下的学问分为三类,说“天下有比次之书,有独断之学,有考索之功”。我们希望《三千年文祸》是独断之学,但很多学问也不可遽然框入某类,《三千年文祸》的考索之文也比比皆是。

文祸写作的全过程,我们恍若穿越至古代,活在制祸与得祸者中,感同身受,置身其境,体味其情,与古人对话。虽定位在严肃的学术专著,但不乏人文情怀,在穷尽资料、详加考辩的基础上,用至深至真之情审视、拷问和审判人性,观点屡屡出新,发论客观、平和,以期警醒世人以史为鉴。

第二版后,先生在备用的修改本上写满了修改意见,包括少量照排的文字错误、文字表述上的修改及材料的补充。此次三版,我尽量遵照和体会先生之意,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修改。一是文字原照排有错的、说法不够完备的,一并改正。二是“目录”部分的文字作了个别文字修改,如“明代文祸泛录”改为“明代文祸杂存”;“金元文祸”一节增改为“辽金元文祸”,增立“辽国事件”小目,“金朝文祸”、“元朝文祸”分别改为“金国事件”、“元朝事件”。三是增补引用材料190多条,以先秦、秦朝、宋、明、清时期的居多,均在三四十条,多为丰富案例,辅助评论,也有初次加入的案例,如增立的“辽国事件”小目下,重点增补辽道宗时“懿德皇后《十香词》冤案”。增补的材料,先生生前多已抄附,均照录,仅提供索引的,由我查录补入。四是明代“王阳明学术之禁”小目下,有涉及何心隐案的一段,先生曾武断认为《明儒学案》没有他的生平思想介绍,实际不然,这次重点做了修正。少数案例,在查阅到更多资料后,先生留提示需稍作改写而未及改的,由我作了必要改动。五是增加了若干注释,如棋艺九品、名家论崔鸿史祸、“莫须有”、“元祐党人碑”及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典故等,另补充了10余条史料的注释内容。

本书第三版得到江西高校出版社邱建国主任、孙浩洲副主任的高度重视,往复磋商。程顺祥编辑组稿时为联系上我费尽周折,并从编辑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为出版此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辛劳,并致谢忱。

万芳珍

2015年6月

内容推荐

谢苍霖、万芳珍编著的《三千年文祸》是目前国内最详尽、最完备的文祸研究著作,影响了几代人。全书用翔实的史料、精辟的分析、严谨的论述,旁征博引,梳理了三千年来中国文人因言获罪的史实,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书曾荣获“全国优秀学术著作奖”,自出版以来,被读者誉为“文字工作者必读之书”。《读书》、《博览群书》、《文汇读书周报》等媒体先后载文评介,称其“考论详赡,极具学术价值”,是“语言文字之祸最有影响之专著”。

编辑推荐

谢苍霖、万芳珍编著的《三千年文祸》一书贯穿中国古代三千年历史,囊括各种文祸言祸,致力于填补中国古代文祸通史的空白,故发凡起例,独运匠心;资料的获取均眼观手抄所得,力求赅备无遗;立论评议,自有心得,观点屡屡出新,希冀成一家之言。谢教授是个特立独行的人,该书也体现了他的个性化思维及表述方式,论人所少论,见人所不见,不屑拾人牙慧;勘误纠谬,钩沉索隐,考据精详,极见功力;其文风质朴,文笔清新,要言不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5: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