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会远去
——写在父亲离去35天的日子
爸爸,今天是你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第35天。听村里的长辈们说,在此之前,您的生命虽然已停止了,但您的灵魂还在我们的身边,还在您生活过的家,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您的关注之下,您在默默地看着我们。可是过了今天,您的灵魂也要离我们远去了,您要真真正正地融入您的那个世界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五七”是您请客的日子。昨天,我和妹妹们为您准备了丰盛的菜肴、鲜美的水果,还有祭典用的纸钱,希望您在另一个世界里和您的父母、您的爷爷奶奶们还有您的邻居和睦相处,希望他们能够给您多一点点关心多一点点爱护。昨天晚上,妈妈一刻也不曾闭眼,为您忙这忙那,生怕遗漏了什么。其实昨夜女儿也没有入睡,妈妈是睡不着,而女儿是不敢入睡。因为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一夜,您要回家来取您用过的物品。女儿一直竖着耳朵,生怕您回来时听不见。今天凌晨两点多,女儿提着灯笼,在我们家的前后窗口哭着喊着,找寻着您的身影,可是女儿们从二楼喊到了六楼也没有找到您。爸爸,都说您今早会站在树尖上看着我们,爸爸,您在哪里呀?您不要让女儿找得那么辛苦好吗?爸爸,您不要跟女儿捉迷藏了好吗?
爸爸,您走后的这些日子,妈妈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白天,她会一个人坐在您的遗像前,叫着您的名字,回忆您曾经跟她说过的那些话。女儿回去时,她又会一遍遍地跟女儿说,如果您在,这个时候又该为您擦身了,或者说该为您做饭了。爸爸,您走了,妈妈像是丢了魂似的,毕竟,几十年的夫妻情啊!几十年,她已经习惯了为您忙碌为您操劳。爸爸,您在世的时候,妈妈照顾了您大半辈子,以后的日子,您要多保佑妈妈,让妈妈身体健健康康,生活顺顺利利,您还要保佑弟弟,让弟弟一天比一天聪明起来。妈妈说,您走后,弟弟真的懂事了很多,他几乎是寸步不离地跟着妈妈,他也不会在妈妈的面前大声地喊叫了。还记得您刚走的那些天,弟弟除了上厕所就坐在您的灵堂前守着您,晚上,叔叔们劝他回家睡觉,可他回去不到一个小时就又回到您的身旁,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有一天,竟然连人带椅子倒在天井里。他不能开口说话,也许他的心里很明白,这是他能守望您最后的日子了,他要每分每秒地守着您,就如您在世那样,您在哪他就会在哪,这些年,妈妈老了,弟弟就是您的一只手一条腿,您的一根拐杖。您下葬后的半个多月里,弟弟白天经常一个人站到您的房间里发呆,晚上也会无数次的起来走到您的房间里看一眼。您的离去,弟弟失去了主心骨,我猜,弟弟的伤心应该比我们更多吧。
今天凌晨三点过后,您的弟弟弟媳还有您的侄子侄媳们相继来到我们家,他们是来陪伴女儿去您的坟前看您的。您的这些堂兄弟真的是比亲兄弟还要亲啊,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女儿都不知道那些日子该怎么过,那些事情该如何办。爸爸,如果您地下有知,一定要好好报答这些兄弟们。
爸爸,今天您的亲人们都来到了您的墓前,我们为您带来了一年四季换洗的衣服,为您准备了吃的喝的用的。您的女婿们为您倒上了自家酿的米酒,爸爸,您就像在世那样尽情地喝吧,喝完了,妈妈会再给您酿,女儿们会再给您买。
爸爸,您看见女儿们穿着孝衣跪在您面前了吗?您听见女儿们声声哭泣地呼唤您了吗?您就那么狠心让女儿们哭让女儿们喊也不回答一声吗?爸爸,您回来啊!女儿好想您回来啊!可是,任凭女儿们怎样的呼唤您,您都不会再回来和女儿们团聚。
爸爸,今天是女儿最后一次为您穿孝衣了,过了今天,您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女儿对您的爱不会远去。爸爸,以后女儿只能在心里轻声地呼唤您了,“爸爸”两个字女儿也只能是如鲠在喉了。爸爸,从今往后,您要自己照顾好自己,但愿,来世您不再受病痛的折磨。如果,您在天堂寂寞了,就来梦中与妈妈和您的女儿们相会吧。
爸爸,您知道吗?这几天,只要天晴,天空中都会出现一颗很亮很亮的星星,妈妈说,那是您看着妈妈和我们姐妹几个的眼睛。爸爸,您是不是在告诉女儿,您没有走远,您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一’
爸爸,我爱您!
P58-60
“与文相依的日子,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连空气都是馨香的。”
这种感觉,多么美好!多么神圣!她“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山河的壮阔美丽,以及生命的过往,一一铭记”。饱蓄心灵感悟、如歌如泣的文字,随着她敏捷的手指敲击声,在电脑屏幕上徐徐落成。
我非常喜欢《花开的声音》这个题目,立马让人想到文学园地百花盛开的情景。
读潘爱娟的这部散文集,我聆听到的是文学之花绽放的声音。
——王贤根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来到义乌市志编辑部近六年了。六年前,因为头儿的一句“编辑部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我义无反顾地从义乌乐园走进了机关大院,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工作。于是,我开始了慢慢地学习,慢慢地长大,开始了从企业会计到丛书编辑的角色转换。这是一个被人称为翰林院的地方,除了自己,人人是师,人人是长,所以只有发奋地工作,发奋地学习。
这些年,我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专家学者的长篇巨著上。在一遍遍的阅读中,我对义乌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义乌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我为自己是一名义乌人感到无比的自豪。
或许史料看多看久了,被称为文学的东西却与我渐行渐远。回过头看看,这六年里,少见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于是乎,又开始怀念在稠州银行工作的那些岁月。那些年,日子过得很清贫,却是很充实。我努力地工作,认真地写作,七年里写出了八本书。可这几年,每当有朋友问起有什么新作时,我总是以忙为借口。因为长久不写,我对写作产生了一种恐惧,总觉得这个世界上人们写的东西已经够多了,“你不流泪,这世界也够潮湿了”,谁还会在乎多你一个字少你一个字呢。
重拾文字,源于众多好友的鼓励。当我再一次把夜晚交给书房的时候,我突然醒悟,写与不写与忙闲无关,重要的是心境。不管文字好坏,不管我的思想是如何的卑微,不管前人是不是已经写过类似的文字,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写出来,哪怕是写出最差最糟糕的东西。算不上文学,就当是记录一段过往,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王贤根老师,感谢他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拙作,并为我写来序言。我要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因为有你们,我的生活才如此丰盈。
因为时间仓促加之能力有限,本书中写出来的文字跟内心的期望有着很大的距离,还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并给予批评指正。
2015年6月30日于义乌拾乐轩
聆听文学之花绽放的声音
——序《花开的声音》
王贤根
几年前,我在故乡的市志编辑部与潘爱娟相见相识。编辑部做着一项庞大的工程——《义乌丛书》的编纂,潘爱娟是丛书编辑,我是应邀参与撰写其中一二部作品的作者,故来往就渐渐地多起来,相谈也有了深入的机会。
潘爱娟是义乌北乡人。自古以来,北乡出过不少秀才、举人、进士,但真正从事文学创作并有重大建树者却寥寥。当代有翻译家翁本泽、蒋承勇,作家有海飞、潘爱娟。这在我们北乡的土地上,可谓是凤毛麟角,我是很敬重他们的。北乡不如东乡,唐时出了个骆宾王,就煌煌地辉映千秋,如今,他的后裔骆有云,散文创作颇见功力,成就斐然。我们北乡古时最出名的要数宗泽。宗泽的诗文也见功底,但他最受敬重的是气节、气概和抱负。国家危亡之际,他那临终的三呼“渡河”,不仅铭记在家乡人民的心底,也感动着中华民族有良知的儿孙。为此,我特别关注故乡那方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潘爱娟的文章,每每见到,必定细读。
潘爱娟是位勤勉的作家,平时有份工作,她认真、一丝不苟,业余时间大多在文学的天地间翱翔,灵魂也显得格外的自在、敞亮。她创作出版有两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集,六部散文集。记得前几年出版的散文集《分一点阳光给别人》,我读后还写了点感想《倾吐温馨璀璨的真情》,发表在当地的报刊上,我是被她对文学的挚爱所感动的。
最近,我又一次回故乡。江南的梅雨,连绵悠长,年年如期,落得农人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早日出梅,重见明丽的阳光。有天,雨水哗哗,地面生烟,小溪涨满,江河滔滔,潘爱娟说,眼下正是杨梅收获的季节,再这样落下去,果农无法采摘,要亏本啦!她那不无怜惜的表情,让我读出了她对农民的真爱与心底的善良。
我是为寻查家乡古往今来的军事文化史料,再度走进市志编辑部的,潘爱娟与其他几位朋友热心为我查找。潘爱娟将寻得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义乌抗日武装第八大队和坚勇队的战绩材料,还有解放战争时期义乌区域军事行动的资料交给我。我表示谢意时,她热情地说,只要需要,你打个电话,我就找。我们站在办公楼的走廊上,微微的夏风吹来,心里热乎乎的。
在这期间,闻得她正准备出版散文新著《花开的声音》,并邀我写序,我即答应。我将她给我的部分书稿带回北京品读,觉得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抒发亲情的散文,这以描写父亲为主体,如《爸爸挺住》、《怀念父亲》、《爱不会远去》、《打给天堂里的电话》,既是对父亲的深刻印记,又是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既是父女之情的深情描述,又是对人生与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叩问。
第二类是书写乡情的散文,如《瓦背上的炊烟》、《麻糖里的年味》、《香喷喷的猪头肉》、《带你一起走西海》、《回望缸窑》等。我又将她寻访乡贤故居的追思之文《仰望雪峰》、《寂寞苦竹塘》和记述义乌兵后裔的散文《夜宿城子峪》、《长城脚下祭先人》等归于同类。这些散文,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乡情。作家早已走进城市,可依然梦牵故里,回味乡村,重返田野,感受生活之美,享受不尽的乐趣,同时升华思想。
第三类是游记,如《走马观花游巴黎》、《迷幻卢浮宫》、《古城阿维尼翁》等。游记极易写成行程观望的流水账,或者导游词的翻版,但潘爱娟写出了自己的感触、感受和心灵的起伏与感悟。相对而言,《两棵核桃树》和《梦里春晖》更有意味。
再是她的随笔与感念之文,如《花开的声音》、《冬日暖阳》、《就这样被你深深的打动》、《你是我文学路上的一盏灯》等。这类文章,她写得收放自如,情感饱满,有灵性,有思想,值得读者品味。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而恋上文学的人,内心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潘爱娟在文中写道:“与文相依的日子,天是蓝的,水是绿的,连空气都是馨香的。”这种感觉,多么美好!多么神圣!她“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山河的壮阔美丽,以及生命的过往,一一铭记”。饱蓄心灵感悟、如歌如泣的文字,随着她敏捷的手指敲击声,在电脑屏幕上徐徐落成。我非常喜欢《花开的声音》这个题目,立马让人想到文学园地百花盛开的情景。读潘爱娟的这部散文集,我聆听到的是文学之花绽放的声音。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八日于北京
《花开的声音》收录了潘爱娟近两年的散文新作60余篇。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抒发亲情的散文,这以描写父亲为主体,如《爸爸挺住》、《怀念父亲》、《爱不会远去》、《打给天堂里的电话》,既是对父亲的深刻印记,又是对父亲的深切怀念;既是父女之情的深情描述,又是对人生与生命意义的追寻与叩问。
第二类是书写乡情的散文,如《瓦背上的炊烟》、《麻糖里的年味》、《香喷喷的猪头肉》、《带你一起走西海》、《回望缸窑》等。我又将她寻访乡贤故居的追思之文《仰望雪峰》、《寂寞苦竹塘》和记述义乌兵后裔的散文《夜宿城子峪》、《长城脚下祭先人》等归于同类。这些散文,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乡情。作家早已走进城市,可依然梦牵故里,回味乡村,重返田野,感受生活之美,享受不尽的乐趣,同时升华思想。
第三类是游记,如《走马观花游巴黎》、《迷幻卢浮宫》、《古城阿维尼翁》等。游记极易写成行程观望的流水账,或者导游词的翻版,但潘爱娟写出了自己的感触、感受和心灵的起伏与感悟。相对而言,《两棵核桃树》和《梦里春晖》更有意味。
再是她的随笔与感念之文,如《花开的声音》、《冬日暖阳》、《就这样被你深深的打动》、《你是我文学路上的一盏灯》等。这类文章,她写得收放自如,情感饱满,有灵性,有思想,值得读者品味。
《花开的声音》收录了潘爱娟近两年的散文新作70余篇,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和挚爱亲情的作品集。语言纯朴,意象饱满,具有浓郁的抒情意识。这些文章从记社会百态、忆童年往事、表真情实感、道风土人情、游天下风光等方面着手,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享受文字的魅力,同时也给读者多重的审美视觉与广泛的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