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
分类
作者 孟亚//李慧玲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就“教”字而言,其义有五:

第一,这是教化的“教”。

教化,即风化、风教、德教、训导等。教化强调的是,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教化的核心本质是“风”和“化”。

“风”即“风化”。古之“风化”,有三个字可以概括:一是扰及万物的“入”,即传统教化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浸润至家庭、社会生活,从而在社会层面形成一种整合性的影响力;二是化物无形的“伏”,即传统教化具有行不言之教与从细处修身的特征;三是顺调其心的“顺”,即传统教化以“顺”化物的主张。‘

“化”即以德化民之“化”、化民成俗之“化”、春风化雨之“化”。其内容,包括“推广礼教,宣传有关伦理道德、厉行劝善惩恶,尤其是旌德扬善,作为表率和示范,以供民众效法”。。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教化即合“风”和“化”二者为一,通过大教育小教育、大传统小传统、正式非正式等诸多方式,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知识技能等无所不包,教育、文学、诗歌、乡约、日常读物等无所不用,去改变和转化民众的身心世界。

教化当然靠“言”,但更靠“不言”。以教化观之,《西游记》行“不言之教”的意义巨大。明朝陈元之在《西游记序》中说:

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

从浮世、为教,再到明理、入俗,这不正是教化的一个完整过程吗!当然,这一过程是通过“委蛇”“浪谑”“笑虐”等方式来完成的,而不是寻常的“庄语”。对此,明朝袁于令说得直白:

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通不洽?‘

清朝浑然子则干脆说:从兹以往,人人读《西游》,人人知原旨;人人知原旨,人人得《西游》。。有意思的是,清朝刘一明还作了更为详尽的推介:

(《西游记》)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尽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筋斗云可过;不必用降魔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

《西游记》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

明清众多诠释者,言辞之中,虽多有夸张、附会,但肯定不是瞎扯。书在那里摆着,怎么解读,其实全在自己。正如清朝张书绅所言:

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自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作者有感于此,而念世人至多,其端又不一,故不能一一耳提面命以教之,又不能各为一书以教之,故作《西游记》,使各自读之,而各自教之也。。

一言以蔽之,《西游记》就是一座教化的宝藏,别人解读也好,各自教之也罢,都是为了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只要认真去品悟,人人都能从中受益。

第二,这是教育的“教”。

笼统地说,教育就是古代小—号的教化。P2-3

书评(媒体评论)

心是“说”之本,心是“教”之源。《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用西游故事阐发成长道理,追求走心的“说教”——以言为点、点而自悟的教育;带温度、接地气,有情景、有氛围的教育;体现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里的教育。这样的“说教”,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有益有趣,具有别具一格的存在价值。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陈晓字

作者用心在读,使故事情节烂熟于胸;用心在思考,走进生活,触及心灵;用心在创作,以神话人物的言行举止、成败得失为基料,从“教”字人手,在“小’’处立足,以个体成长中所需历练的为学、任职、组队、阅世、交友、炼心、聚力、御情等素养为目,总以“心性塑造”为统领加以系统阐释,不仅使读者能‘‘自然而然地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更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行。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际儒学大会理事赵国权

后记

小书终于写完了。照例,总有一些话要说。这些话,多属我手写我心之类的,可能只是自己有感觉的话——多余的废话。在这里,我想说三种费话。当然,第三种话不是费话。

第一种话,我想交代一下为什么想写这本小书。

当今时代是轻阅读的微时代。读者多听故事,不愿说教;多看视频,不愿翻书;多乐段子,不愿无趣;多求轻巧,不愿沉重;多爱微、短,不愿长、累。这没问题,可问题是,我们在愿与不愿之间,能否做点结合,弄出有故事的说教、有乐子的教育。这是初衷,水平姑且不论,方向应该是对的。

因为我相信,只要有价值、有诚意,就不怕没人欣赏。王小波说:“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这本小书的内容可能不深不透,但《西游记》本身却极深极透,诸位应该也能感觉出来,这刺、书还是有点钻劲儿在里边的。而且,如果脸不太红的话,这本小书也可以说是一本教育学与文学交叉的创新之作吧。

因为我相信,凭着多年积累的、粗浅的所学所见,只要肯花工夫,就一定能弄出有价值的东西。与其处处挖坑,倒不如瞅准一个方向,照死里挖。挖好了,也许能挖出水来;挖不好,也能挖出一口横竖都二的井。

因为我相信,这里面有“学”、有“术”、有“专”、有“著”,有问题、有论析、有结论。有“学”,就是指书里面既有教育学、文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也有自己的一点研究心得。有“术”,就是指这些成长智慧,让人看了之后,能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有一些启发和感悟。有“专”,就是指这本小书,不仅是专门写“椒盐味”的西游教育,而且也讲究“小口深挖式”的专精。有“著”,就是指这是我们自己的作品,不是“编著”,更不是“主编”,题材选择、内容取舍、体例架构等方面,都是自己的风格,都是自己辛辛苦苦鼓捣出来的。

亲爱的读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第二种话,我想交代一下写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周国平说:“世上许多事,只要肯动手做,就并不难。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人皆有懒惰之心,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开这个头,久而久之,便真觉得事情太难而自己太无能了。于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懒汉终于变成了弱者。”

这段话,我老觉得特别适合说我。懒惰,是我的一大特点。以前,挖了许多小坑,都是以“懒惰开始,以怯懦告终”,或者没有开头,或者开了头而没有坚持,或者坚持了一下,成功地证明了自己——太无能。

所以,写这本小书的过程,也是炼心的过程。

花了数年工夫,从有想法,到构思,到下手,再到一点一点地积累出来,足可欣慰的是:开了头,并且居然坚持了下来。细细想来,一个“懒”字,其实是“懒”“怨”“躁”三个字的合体。懒生怨,怨生躁,躁又突显了懒。写这本小书,也是以此戒懒、戒怨、戒躁,以此修炼自己的耐性、定力和水平。

心中之戒,靠的是悟。悟什么呢?悟能、悟净、悟空。悟能,就是《西游记》所说的,“空口无凭,拿出便见”;悟净,就是放平心态,心无旁骛地、踏踏实实地、积极主动地做事;悟空,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才能得。反正,悟来悟去,从“多心”,到“二心”,再到“一心”,痛并快乐着。

第三种话,我想说一些感谢的话。自然,这不是费话。

内心转变,必靠外力推动。这本小书,也是被“逼”出来的。“逼”我的人,当然都是我的朋友,有领导、有同事、有老师,也有教过的学生。反正,谁“逼”过我,我就感谢谁!

感谢你们,亲爱的们。

感谢聂鹏教授。您作为我的首长,不仅经常给我补传统文化的课,还赐了墨宝,题写了书名。感谢任运昌教授,您提供了建设l生意见,让我真正见识了“搞科研,找昌哥”的魅力。感谢李青嵩美女,从头到尾,您居然不嫌小书粗陋,一追到底。感谢杨燕滨、彭露、何森林、江净帆、严亚、符淼、庞首颜、龙承建、周平、朱丽静、郭金虎、余瑶、毋靖雨、李霞、黄晓梅等领导和同事,或指导,或玩笑,或鼓励,都让我受益。感谢戴戈、周尚文、马丙合、彭茂玲等同一战壕的兄弟姐妹们,在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时不时地给我以鼓励。感谢曾经选过“从《西游记》中取成长经”的诸位亲爱的同学们,没有你们,我就开不了课,开不了课,也绝对不会有这本小书的诞生。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一家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中享有盛誉的顶级出版社,能看上这本小书,实属我的荣幸。尤其要感谢本书的伯乐王斌先生,为本书的付梓提供了宝贵机会,数次的“邮来邮去”,您的专业、学识和真诚让我深为折服。当然,我也想由衷地感激编辑郭晓娟老师,您在这本书上体现的专注、专业和专精,让我特别感动、感奋。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晓宇教授,您能为这本“说古经儿”的小书赐一篇大序,我在万分隍恐之余,谨表达万分感谢和一心敬您之情。特别感谢兄弟王欣涛,20年的老友,您在大首都、大北大,我在小重庆、小二师,平时很少通话、见面,但只要心里有,喝啥都是酒。

特别感谢我的授业导师赵国权教授。我毕业多年就憋出这么个东西,但您并未嫌弃,不仅写了一篇“导读”,还给了我鼓励和支持。此情,我惴惴并永记。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爱人——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李慧玲同志。干言万语,凝成一句话吧。什么来着?1999年,深冬,某个夜晚,学校西操场,转过几十圈之后说过了,此处只提供索引,您再想想。

需要感谢的太多太多,无以鸣谢,谨记于心。

再补充说明一点,鉴于水平有限,这本小书的疏漏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位亲爱的们拍砖、纠错、批评和指正。

引用《西游记》中的一小段对话权作结尾:

过火焰山之时,唐僧师徒有段对话。

沙僧:“似这般火盛,无路通西,果怎生是好?”

八戒:“只拣无火处走便罢。”

唐僧:“哪方无火?”

八戒:“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

唐僧:“哪方有经?”

八戒:“西方有经。”

唐僧:“我只欲往有经处去哩!”

孟亚

2015年3月30日

目录

引论:走心之教

作为教育小说的《西游记》

 《西游记》与心性塑造

 《西游记》与人格教化

为学:寻师学艺

 穿上衣服,明礼知言——十年寻师之路美猴王在干吗

 听话听音,刨树刨根——美猴王是如何找到菩老师的,

 志心朝礼,一生无性——悟空学艺时为什么如此低调

 你今有缘,我亦喜说——特别牛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学贵专一,悟彻菩提——悟空为什么这也不学那也不学

 你这一去,定生不良——悟空为什么被菩老师开除

实习:立足试手

 怎生打扮,有甚器械——悟空如何打造品牌形象

 相貌虽丑,却俱有用——悟空哥仨拥有怎样的异相之美,

 虚与委蛇,暗中谨记——强龙为什么不压地头猴

 鬼怕恶人,规则难真——阎王为什么比龙王还惨

 籍名在篆,拘束此间——遣将擒拿为什么变成下界招安

 猴王闻此,心头火起——“职场新猴”为什么要少听人发牢骚,

任职:熟悉规则

 奇才小用,不如不用——悟空为什么老说玉帝不会用人

 官心何足,名意未宁——一味姑息为什么收不了邪心

 自有旧规,任性胡为——悟空为什么非要一张“入场券”

 听调听宣,泾渭难分——二郎神“牛”在哪里61  ,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特大号”领导该怎么当

 闹字当头,分寸互留——十万天兵天将为什么拿不下悟空

组队:定事选人

 不可轻传,不可空取——如何理解如来传经

 以位动之,以欲诱之——沙僧、八戒为什么答应入队

 以命定之,以心导之——小白龙、孙悟空为什么答应入队

 一举成名,儿之志也——唐僧为什么也有士人的理想

 佑保江山,自我实现——唐僧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取经

 诸般崇狠,一灵不损——观音菩萨拥有怎样的“选人用人观”

阅世:熟悉社会

 权贵乱法,潜规横行——唐太宗为什么多活了二十年

 人情玩法,上下其手——二十年阳寿如何操作成功

 智谋何用,损人成空——袈裟“钓”出怎样的人心

 既动其心,必生其计——“五毒心”如何野蛮生长

 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土地山神打的什么如意算盘,

 天上人间,方便第一——黑河鼍龙如何丢人败家,

交友:积累人脉

 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悟空的强大人脉如何积累,

 天差天使,尽做好事——太白金星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悟空如何解决高老庄难题,

 根皮相合,叶长芽生——镇元大仙为什么与悟空结拜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老鼋驮与不驮的奥秘是什么

 谨讲志诚,慎叙旧情——悟空光靠关系能否借来芭蕉扇,

收性:不可斗气

 渔樵耕读,较劲无边——超脱如何演化成较劲、斗气

 斗气赌气,作死会死——泾河龙王如何斗气丢命

 圯桥进履,卑下受教——东海龙王的“思想教育”为什么有效,

 专倚自强,难了业瘴——悟空为什么老耍无赖,

 心中有气,处处争竞——一个果子惹出什么祸

 走花弄水,有火来烧——战狮驼岭三魔为什么也是一场口舌大战

炼心:彻底一心

 坚心磨琢,着意修持——唐僧如何“以内御外”,

 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悟空如何破心中之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悟空如何从“二心”到“一心”

 多心多难,坚持就完——三人如何喝下“鸟巢牌”心灵鸡汤

 一时忘念,迷途终返——观音菩萨为何“迷”缚红孩儿

 圈里圈外,此心彼心——西游圈圈中有何奥秘

攘外:外部考核

 多大欺心,引祸上身——虎先锋之命被哪“四风”刮没了

 莫弄虚头,见见手段——黄风怪怪在何处

 静心改过,务本之道——四圣试出了怎样的禅心

 脏话难忍,气急败坏——一帮神仙为何骂街,

 收起软善,亮出慧眼——白骨精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大

 听信巧言,诸般怀怨——白骨精的离间计如何成功,

安内:内部磨合

 配合天真,调和水火——取经团队体现了怎样的和合之道,

 盲是目亡,忙是心亡——悟空被贬后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八戒三人明白团队相合的道理了吗

 身回水帘,心逐取经——被赶走的悟空心情如何

 晓之以理,激之以气——八戒如何说服悟空重新归队

 勿求急效,莫生妄动——西游团队为什么又闹分裂

聚力:处好同事

 放下身段,学动心思——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为什么变乖了

 学着做事,试着成熟——悟空在平顶山莲花洞为什么变弱了

 劈破旁门,皓月静心——悟空又给唐僧上了什么“心理疏导课”

 听汝之言,凭据何理——悟空如何说服乌鸡国太子

 弄巧弄拙,整人整己——悟空如何聪明反被聪明误

 硬善当头,收牛骇猴——观音菩萨如何收伏红孩儿

干事:做出业绩

 莫说手段,预先传名——如何增加悟空的“粉丝量”

 力拼智商,显法留名——悟空如何与虎鹿羊拼智商

 力拼情商,死磕较量——悟空如何与虎鹿羊拼情商

 取经虽大,面子更重——悟空在朱紫国为什么摆那么大的谱

 拿出行动,方显恭孝——悟空为什么前倨而后恭

 一宝在手,显能长脸——青牛精为什么那么牛

御情:谨慎情怀

 谨慎情怀,切休放荡——唐僧如何抵御女儿国国王的诱惑·

 彼此无伤,两全其美——悟空为什么导演了一出“放鸽子”大戏

 咬钉嚼铁,死命压邪——唐僧如何抵御蝎子精的诱惑

 宁为贫妇,不为富妾——牛魔王的妻妾下场为什么截然不同

 约束七情,休太放纵——不图色只图肉的蜘蛛精为什么被消灭

 遇人不淑,所托非人——“一加七”的“爱情”为什么以悲剧收场

定位:认清自我

 认清形势,牛不可狂——牛魔王为什么要投降

 自污污人,害人害己——万圣龙王一家为什么家破人亡

 投对门户,辨清大小——小雷音寺小在哪里

 有来有去,入行入队——小妖的命运为什么都那么惨

 自我剖析,自我省思——悟空自剖剖出了多少个人心

 以柔克刚,以和为尚——悟空的“两样木理论”有什么奥秘

悟得:细悟成功

 内恕已存,外束自去——孙悟空的紧箍儿是怎么消失的

 八戒弱点,一心悟能——猪八戒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看轻自己,一心悟净——沙和尚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做好本分,一心行走——白龙马的成长启示是什么

 八十一难,功成圆满——成长之路要历多少难

 求取真经,细悟成功——西天取经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文献

跋,

序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走心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搞教育,更需要走心。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心便无情,无情便无教育。教育是人与人的交往、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融通,只有从心开始,走心、过心,方能深入人心、引领人心。否则,只是冰冷地、照本宣科地、例行公事地说教,如何让人心生共鸣、内化外行!

在我看来,不走心的教育,往往就是说教。而说教,在当今时代,正变得越来越令人生厌。客观来讲,说教的恼人之处,不在“说”,更不在“教”,而在于“说教”,其中的关键是“说”。说在前,教在后,是说教;老拿道德说事儿,是说教;老居高临下地讲大道理,是说教;光说不做,是说教;目的只在于说,是说教。反过来,教在前,说在后,是教育;注重全面成长,是教育;以平等之心视之,是教育;连说带做或说做合一,是教育;目的不在于说,是教育。

归根结底,心是“说”之本,心是“教”之源。大教于行,唯美于心。有心,就有情,有情才能打动人。只有打动人,才能使教育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但这样的教育,难度很大。

第一,如何让人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乡?

第二,如何让人从有所学,到有所悟,再到有所认同,最后到真正有所信奉?

第三,如何选取真正打动内心、引起变化的好内容、好故事、好思想?

要破解这三个难点,我觉得,像《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这样,选择《西游记》这一老少咸宜、人所共知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倒是一个不错的“小切口”。

一方面,《西游记》本身特别“走心”。“心”是《西游记》的一个核心概念。清代张书绅说:“《西游》凡如许的妙论,始终不外一个心字,是一部《西游》,是一部《心经》”《西游记》百回,从“灵台”“方寸”“斜月”“三星”的“心”开始,到“心即佛”“佛即心”结束,始终围绕着一个“心”字,演绎着一段亘古不朽的心路大戏。至于“走”,那就更不用多说了。西游是为取经。经者,径也,径就是路,行程十万八千里的路,不都得靠“走”?另外,西游中的“游”字,古文写作“进”,随身带着一个走之旁的嘛。

另一方面,不难看出,作者也在特别走心地诠释《西游记》的教之大义。现今的市面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解读之作,好像解读的人比看原著的人还多。但是,这些解读,多属“厚黑”“揭秘”“潜规则”之类,花红柳绿、千娇百媚的,搞得大家不胜其烦。这些东西,不能说不用心,但这心却有可能使大了、用歪了。而《心之教》这本书的走心,却是用西游故事阐发成长道理,追求走心的“说教”——以言为点、点而自悟的教育,带温度、接地气的教育,有情景、有氛围的教育,体现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融入日常生活里的教育。这样的“说教”,深入浅出、情理交融、有益有趣,有别具一格的存在价值。

内容上,《心之教》这本书,从教育小说的角度,以西游之立意、脉络和故事为经,以青年之为人、立身和处世为纬,研究探讨了孙悟空“上大学”以及“肄业”之后,通过“为学、实习、任职、组队、阅世、交友、收性、炼心、攘外、安内、聚力、干事、御情”的成长历程,最终修成正果的走心之事。某种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而教育——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首先是人学”。而“人学”之根本,在于心之教。中国古典文学,大抵都有文以载道、文以行教的意蕴。当然,文学所行之教,多是不言之教,自行体悟之教,虽然“教”味很浓,但需细而化之。对这一点,《西游记》体现得极为充分;这本书,也是借此生发、立论。

理论上,《心之教》这本书,采用阐释学的基本分析立场,将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价值追求和成长智慧展示出来;将文学与教育、西游世界与生活世界、历史世界与现时世界,尝试进行创新性的结合,并以此凸显文学名著的心之教化作用。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也更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实践上,《心之教》这本书,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专著、教材形态和知识形态。虽然也讲究学理性的教育研究、文学研究,但更注重用非教材的形式、非学究味的语言,更强调轻松、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和阅读体验,来承载学术和教材的使命,来宣讲传统文化、成长智慧和走心之教。这么讲,应该是更有实践推广价值和日常普及意义。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选用权威文图版本,以“教”字入手,从小处立足,正论西游思想整体,注重有益有料有趣,把握通透通俗通识,让人愿看能悟有得。

是为序。

2015年3月

内容推荐

《西游记》是一部用魔幻之事、讲真实之理、行不言之教的文学经典,也是一部教人成长的教育小说。本书秉承正论的基本立场,基于教育学与文学交叉研究的视角,以西游之立意、脉络和故事为经,以青年之为人、立身和处事为纬,论说为学、任职、组队、阅世、交友、炼心、聚力、御情等十五种成长智慧。孟亚、李慧玲编写的《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注重有益、有料、有趣,把握通透、通俗、通识,尝试对《西游记》做出创新性、趣味性的教育研究和阐释,以期让人愿看、能悟、有得。

编辑推荐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魔幻小说,更是蕴涵了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正能量”的教育小说。孟亚、李慧玲编写的《心之教(西游成长智慧十六讲)》选用权威文图版本,以“教”字入手,从小处立足,正论西游思想整体,体悟、诠释西游式的成长小智慧。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