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战将》由吴东峰著。他们是穷苦出身的战将,有过五关的辉煌,也有走麦城的败战;有功有过,有得有失;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
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家国情怀与党性本色、英雄主义与平民精神。他们这样的将军,以后可能不会再有了。
只要人类还存在苦难和死亡,叹服和邪恶,他们的故事就不会过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开国战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吴东峰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开国战将》由吴东峰著。他们是穷苦出身的战将,有过五关的辉煌,也有走麦城的败战;有功有过,有得有失;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 在他们身上,体现着家国情怀与党性本色、英雄主义与平民精神。他们这样的将军,以后可能不会再有了。 只要人类还存在苦难和死亡,叹服和邪恶,他们的故事就不会过时。 内容推荐 《开国战将》提供了许多经作者吴东峰之手发掘的重要史料。其中较为珍贵的,有辽沈战役中和“文革”中有关林彪的史实(本书被访问者多为“四野”的老人),有诸多将领庐山会议后被卷入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军事俱乐部”的激流旋涡的情况,有的文章还涉及了1958年对刘伯承的所谓“教条主义”的批判,涉及了一些将领在“文革”中忽浮忽沉的人世跌宕。这样的将军命运在中国不是个别。他们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职业军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条“政治生命”,他们每个人都是政治的密切参加者,旋涡裹挟,身不由己。他们举手投足,皆受制于那个控制力巨大的历史氛围。 目录 许世友:魂归大别山 神秘而匆忙的葬礼 令人遗憾的最后篇章 毛泽东留下邓小平签发的“特许通行证” 突降暴风雨——向遗体告别仪式中 最后一仗 归宿前的归宿 大别山的呼唤 皮定均:东南折栋梁 一辆军用吉普车从福州军区马鞍山一号大院急急驶出 飞机场上的大标语:“打倒闽赣两省太上皇!” 一架军用值班机从福州飞向漳州 米-8直升机缓缓飞离漳州,目的地东山岛 尾声 黄克诚:戴金边眼镜的大将 庐山会议——黄克诚“自投罗网” 一双难堪的眼睛 长征路上的“反对派” 黄克诚的电报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黄克诚和林彪——英雄所见略同 报喜得喜报忧得忧 双目失明之后 钟伟:枪声远去了 与枪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枪声意味着什么 “战场是你的乐园,枪炮是你的玩具” 卓越的军人应有卓越的抗命 枪声可以使人变坏,也可以使人变好 枪声远去了吗? 听到枪声心里就发痒 黄克诚说:若再打仗一定找你 邓华:草绿色的狐步 一封开城发来的绝密电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 洪学智被“劫”前后 一颗耀眼的将星消失了 王近山:流泪的“疯子”将军 历史没有忘记 真正的男子汉 毛泽东说:“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 邓小平说:“那不叫‘疯’,那叫革命英雄主义。” 刘伯承说:“襄阳已在我掌中了。” 男子汉流泪了 刘震:蓝天没有空白 年轻上将 马谡为什么会失街亭? “洋为中用”是红军的一贯传统 没有乘过飞机的人当上了空军司令员 志愿军空军首战告捷 王牌飞行员戴维斯之死 代表毛泽东冒险送苏联空军 温玉成:福祸两茫然,125 周恩来临终记挂的人 邓家花园里的“特殊犯人” 大起大落为哪般? 历史的谜在历史的幕后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走进政治漩涡 脚踩两只船 高处不胜寒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罗瑞卿:折不断的风帆 中国军队的盛大节日 大比武 政治型将军 “他的个子太高了!” 阎王点了名不去报到的人 在联邦德国去世 尤太忠:战将的风骨 王近山复出 那半个连队留在了草地 与邓小平政委“亲密接触” 龙书金:短臂将军与攻坚老虎 他用夹板夹着左臂打了10年仗 战争中的悟性 东总三调“攻坚老虎” 一幅幅残酷而壮美的画图 林彪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 我军唯一的短臂将军 梁兴初:“万岁军”军长 彭大将军临危受命四路劲旅并进入朝 人民军误报“黑人团”彭德怀怒骂“梁大牙” 梁兴初雪耻打德川张魁印闯关出奇兵 雪地飞兵三所里火海英魂松骨峰 彭德怀嘉奖“万岁军”毛泽东笑谈“纸老虎” 聂凤智:虎将笑微微 莱芜战役——错抓敌军长韩练成 济南战役——把“助攻”命令改为“主攻”命令 渡江战役——“我们已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 解放上海一和刘昌义面对面谈判 指挥空战——“歪打正着”的“口袋战术” 面对癌症——虎将依然笑微微 胡奇才:虎啸塔山 他匆匆走向塔山 林彪发往塔山的电报 从新开岭到塔山 一份珍贵的军事地图 塔山,无塔也无山 准备伤亡一万人 四纵,就是塔,就是山 陶汉章:七本书走向战场 说三国,论孙子 一本书一个故事 难忘刘帅教诲恩 坐着轿子参加革命 陈士榘:十万大军神秘进出罗布泊 一次惊险的秘密飞行 “我内心总有一种自豪和不安的复杂感觉” 向“死亡之海”挑战 毛主席说:“你们做窝,他们下蛋。你们都立了大功!” 解方:志愿军中“小诸葛” 土肥原贤二的阴谋 51军摆开了“鸿门宴” 长春城的最后枪声 “叫小诸葛来谈谈” 难得的外交人才 附录:田炳信专访吴东峰 一名大校记者与200位开国将军 试读章节 神秘而匆忙的葬礼 一支奇特的车队,乘着夜幕的遮掩,悄然地驶出南京古城。 车队的顺序为:北京吉普、三菱中巴和两辆解放牌卡车。从车速和车距来看,这支车队的指挥井然有序,行驶相当谨慎。北京吉普缓缓前行,后面的车跟得不紧不慢,不远不近。没响喇叭,没亮车灯,静悄悄的夜空只有轮胎擦地而过的咝咝声响。有一种奇怪的声音如烟飘来,又慢慢消散。那声音似哭似笑,又似乎在叫,有几分神秘,几分苍凉。 车队所乘载的人物和它的规格很不相称,他们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和干部部副部长、营房部副部长、管理局局长等一行,荷枪实弹的随从们手持步话机。如果按照衔级规定,这批将校军官乘坐的应该是当年的皇冠、桑塔纳等高级轿车;而此刻,他们都不得不屈尊挤在一辆狭小的吉普车和中巴车厢内,饱尝颠簸之苦,呼吸混浊空气。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丝毫不敢怠慢,不敢松懈,以至于从每个人紧张严肃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正在执行着一项非同寻常的特殊任务。 车队在江淮丘陵飞驰! 车队在大别山区盘旋! 车队途经滁县、合肥、六安、固始……几乎都是夜深人静时通过闹市区。经过两夜一天30个小时的长途奔波,这支奇特的车队终于按照预定方案、预定路线、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河南省新县乘马岗许家余村。 公元1985年11月9日清晨6时整,一场鲜为人知的葬礼在这里揭开了序幕。 南京军区范志伦副参谋长站在一个山冈上的墓穴前简单地讲了话,并宣布入殓仪式开始。全场肃立,向死者致哀。这时,十多名身强力壮的士兵和民工在墓穴上方支起一个三脚架,八根粗壮的尼龙绳从顶端垂下来,一口楠木棺材从解放牌卡车上被缓缓吊起,再慢慢移进墓穴。 在这口约有2000斤重的楠木棺材里,逝者身着一套老式军装安卧在褪了色的黄军被上,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两边空隙处放着一瓶茅台酒、将军生前用的奥米茄手表、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一支猎枪和100元人民币。在所有的人绕着墓穴走过后,一位穿着便装的老妇人——逝者夫人泪流满面地把手放在逝者的前额上,后面跟着的子女也照样做了。 整个葬礼神秘、简单、匆忙,没有鞭炮声,没有哀乐,不准拍照,不准录像,也不允许一个记者在场。被允许参加入殓仪式的人数严格控制在200人以内,每人胸前挂着一朵小白花。虽然四周有警察和民兵警戒,但在葬礼进行中仍有不计其数的当地村民赶来向死者告别。墓地前摆着七个花圈,送花圈的单位有中共河南省委、中共麻城地委、中共新城县委、中共乘马岗乡党委、许家余村党支部,还有两个花圈是死者的夫人及子女敬献的。 突然,轻轻的抽泣声变成了号哭。棺材盖被盖上了。四位士兵挥着铁锤把半尺长的钉子急急钉下去,施工的士兵匆匆动手埋土,然后盖上钢筋水泥特制的墓丘圆顶…… 当金色的阳光照亮整个大地,可以清晰地看清眼前的一切时,葬礼已经结束,人们悄然离去。 此时,这座新坟墓安然地躺在绿色山野的怀抱,两棵挺拔的青松默默地矗立两侧,如同忠诚的卫士。四周万籁俱寂,偶尔从远处传来阵阵秋虫的呜叫,整个墓地在茫茫山野中显得格外冷清、孤独,只有藏青色花岗岩墓碑上七个新魏体金漆大字在阳光照耀下不甘寂寞地反射着熠熠光芒——“许世友同志之墓”。 P2-3 序言 真实地还原历史 这本集子的出版首先得感谢素不相识的都梁先生。 由都梁先生的小说《亮剑》改编的电视剧热播后,竟然使我以前写的有关将军的纪实文学作品也走红了起来。网上和报刊上在评论《亮剑》时,往往把我那些作品拉出来“亮相”,以此来证明李云龙等原型就是某某某。从这点来说,《亮剑》确是一部相当成功的作品,它不但引起了人们阅读的兴趣,而且引起了人们考证的兴趣。一部作品能够达到如此的社会效应,是十分罕见的。 《亮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共产党军人形象,而这一形象打破了“高大全”的传统英模神话,尤其是塑造的李云龙这一典型人物。《亮剑》之所以引起人们的考证兴趣,是因为它源于生活的厚度。李云龙这一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并非凭空捏造,他是诸多将军的综合艺术形象。在我采访和接触的开国将军中,就有许多人和李云龙有着相似的经历、性格和作风,他们很像李云龙,但又都不是李云龙。这就是都梁先生的高明之处。 《亮剑》播出不久,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到很意外。这篇文章的题目叫“死掉的几个小人物”。作者(Hugomyson)写道: 早就知道都梁先生,他写的《亮剑》可以和徐贵祥先生获奖的《历史的天空》一决高下。说实话,对于《亮剑》,我个人认为,就文学形象来说有一定突破,但故事多与吴东峰先生的《东野名将》上的人物性格仿佛。 想不到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东野名将》一书,还有人记得它,而且是由《亮剑》引起的相关记忆。后来,我又陆续看到一些报刊把我采访将军的作品冠以“《亮剑》原型”“谁是李云龙”等标题发表,真令我诚惶诚恐。 1992年1月,新华社《世界军事》杂志主编陈湘安为我开辟了“将军素描,,专栏,先后发表了许世友、王近山、刘震、陶勇、钟伟、梁兴初、黄克诚、罗瑞卿、聂凤智、韩先楚等开国将军的传奇故事。这个专栏一开就是几年,由此而一发不可收,写将军一直写到现在。 《亮剑》电视剧在2006年央视一套首播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既使我的作品沾了光,也使我的作品遇到了一些麻烦。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亮剑》弓l起的相关记忆,竟使我在2007年和2008年先后作为被告遭遇了两场比较轰动的名誉权官司。 一场是王胜少将亲属起诉我写的《混血儿叶飞》一文侵犯了王胜名誉权,另一场是陈伯钧上将亲属起诉我写的《枪声远去了》侵犯了陈伯钧的名誉权。两场官司都是因为他们的亲属看到网上对《亮剑》原型负面事件的热议引起的。王胜亲属认为,写王胜偷运缴获的战利品而被叶飞捆绑,是对王胜的恶意污蔑;陈伯钧亲属认为,写陈伯钧要求部队撤退而被钟伟反对,是贬损陈伯钧贪生怕死。为此,他们通过追根溯源,终于在我十多年前发表的作品中找到了负面事件的源头文本,从而把我推上了法庭。两场官司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但确确实实使我们从事纪实写作的人陷入了十分难堪的境地。 两场官司下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们继续用好人与坏人、正面与负面的简单的传统历史观来解读历史人物,不但不能真实地还原历史,还会引来更多的麻烦。比如我过去的作品,也包括本书,对正面人物的溢美和对负面人物的贬损,特别是写“敌人”的内容,其后人要打官司,那真是打不胜打。历史事件是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也是多面性的。如果每一篇传记文学都只写正面而忌讳写负面,那么我们的历史就必然会失去最宝贵的真实性,伪历史就会大行其道。我们搞传记文学写作的,当然需要更加严谨的写作态度,但更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特别是思想和观念进一步的开放,许多作家也是这样呼吁。 正是这两场官司,使我有机会再次审视发表在十多年前的这一批作品。尽管从采写、出版到传播历经曲折艰辛,官司不断,麻烦不断,但我至今仍庆幸我在零距离采访和原生态写作上所做出的突破。围绕许世友土葬而展开的纪实文学《魂归大别山》,最早发表于1 989年《金岛》杂志第8期。许世友土葬当时是有很大的非议和压力的。因为土葬不符合中央倡议党员火葬的精神,所以有关方面把此作为负面问题,进行了严格的保密,致使当时发表此文时到处碰壁。发表于1993年《世界军事》的将军素描《猛将王近山》,是最早挖掘了这位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战将的文章。《亮剑》的热播使王近山将军广为人知,而当时我写这篇文章时,曾遭到了诸多“老革命”的严厉指责:“王近山臭名远扬,谁不能写?为什么你要写一位犯过错误的人?”钟伟将军是四野部队中的“好战分子”,他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他优点很突出毛病也很突出。《枪声远去了》一文并没有忌讳他的缺点,因此被他家人认为是写钟伟将军最像的一篇文章,也因而至今仍在网络上“疯传”。当我采写梁兴初将军时,这位被称为“万岁军”军长的战将还处在林彪事件的沉重阴影中,《“万岁军”军长》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等于为这位战将说了“功是功,过是过”的公道话。原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于1976年7月13日不幸殉职,此后一段时间官方从未公布过将军殉职的真正原因,而《东南折栋梁》一文,是当时披露皮定均将军飞机失事最详细、最权威的报道。因为当时历史背景复杂,写作与发表此文也颇费周折。在这本书中,写得最晚的是《战将的风骨》,1995年首发于《广州文艺》。此文的内容基本上是由尤太忠将军临终前口述素材整理而成。将军晚年喜欢读战争回忆录,但他身经百战却从来不写只字片语,也不许别人写。因此,《战将的风骨》披露的内容均为首发也格外珍贵。 我所采访的这批开国将军都是从放牛娃成长起来的战将,他们很多人有过五关的辉煌,也有走麦城的败战;有功有过,有得有失;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因此,在我的眼中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大英雄。他们本来就不是“高大全”脸谱式的人,而是具有不同个性、丰富生动的历史人物群体。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人在其中起作用,任何英雄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对他们的任何神化或魔化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突破了正面人物“高大全”创作模式,还原了一批有争议有性格的开国将军形象,我认为,这就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作为写作者的重要收获,尽管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十分困难的。 在战争年代中,开国将军们的泥土味、火药味、个性和野性,就像电视剧《亮剑》所展现的一样,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我们今天的想象。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特殊的性格,他们会骂人、打架、违反军纪,甚至也会掉眼泪,发洋财,以枪示威,与女人有一些纠葛等。假如传主是我们所说的正面的,实际上也一定会有负面的东西。其实也就是负面的东西,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复杂性。 年轻时我特别喜欢看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也一直期盼着能够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中国的“巴顿将军”。这个愿望至今仍然归于失望,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根本就不敢面对将军们的负面。《亮剑》的成功就在于取得了反映将军负面事件和性格上的突破,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错误有缺点的活生生的真实将军。但我认为它的突破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没有超过《巴顿将军》的水准。虽然大家都很喜欢李云龙,但不一定会喜欢李云龙作为自己的父辈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这就是我们“为尊者讳”的人文环境,如此的结果使得很多将军只是成为历史事件的符号或“高大全”的圣像。这也许就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巴顿将军》那样优秀的战争片的重要原因吧! 收集在这里的大多是20年前的作品,可以说是我的第一批处女作。当时写这批将军由于时代和材料的局限,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书中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甚至连文风都留下了当时环境下所难以避免的瑕疵。在重新修订过程中,除个别事实有误或技术差错做了修改外,其余仍然基本保持当时出版的“原貌”。我认为,保留当时的记忆,哪怕是有偏差的记忆,也是一种尊重历史的表现。感谢关心我的作品的读者,也感谢为使这些作品呈现给读者付出辛劳的同仁! 书中有关照片均由将军本人(或其家人)和照片原件收藏者提供而非网上下载,并征得其家人同意在本书发表。其具体来源如下:陈士榘、温玉成、胡奇才、龙书金等照片由其本人向作者提供;黄克诚、钟伟照片分别由其子黄熙、钟戈辉提供;邓华、王近山照片由其战友提供。因时间久远,大多作者查不到姓名,敬请原谅。 吴东峰 2013年3月写于广州东湖畔三东堂 书评(媒体评论) 1955年授衔时,全军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中将177名,当年以及60年代被授予少将的13595g,总数大概只相当if-90年代解放军授衔将领数的一半。数量少大概是重要原因之一,加之战争、战功,当年的一些“将星”更多地保存了不羁的个性、率真的性情,在大众心目中神采各异——有时反过来是大众赋予他们传奇色彩。东峰作品中,对老将军们音容笑貌的传神“写真”,俯拾皆是。这种“写真”,让读者蓦然为“闻所未闻”而惊讶,继而为那未经漂洗的历史原色而击节。 ——钱钢 吴东峰采访的二百多位将军,如今不少人已相继作古。1982年采访许世友将军,三年后他带着未收集完的资料参加了将军的追悼会;写完《虎将微微笑》时,传来聂凤智将军去世的消息,他的文章发表时成了将军的悼文;刘震将军是在临终前的病床上让他写的,十多天后便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生命轨迹贯穿了中国现代史的各个时期,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陈湘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