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的精华在散文,而散文的精华在董桥,这虽然出自董迷的夸张,却也不无道理。董桥是个多面手,在藏书、古玩、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其独到的心得和建树,且阅历丰富,交游广泛。董桥出身书香世家,受旧学影响很深,他也庆幸自己沾溉了前朝余绪,一再自称“老派文人”或“文化遗民”。这些造就了董氏文章别致典雅,自成一家的独特风格,甫一问世,便风靡两岸三地,如今已拥有无数拥趸。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下面就让我们在他的《英华沉浮录(4)》中一起来体会下他在藏书、古玩、书法、绘画等领域的独到的心得和建树吧!
《英华沉浮录(4)》系董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香港《明报》的同名专栏文章结集,主要记述作者读中文英文的心得,包括阅读、文物、文化、语文、人物,等等。该书从各个层面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是转型时期香港的中文教育和书写表达进行了剖析和探讨,体现了一个资深文字工作者的高度文化自觉,对于我们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极具启示意义。
该书共分六卷。本卷以谈语文、文字为主。
哪里哪里
周弃子先生在朋友家巧遇一位空头诗人,连称久仰久仰;诗人不弃,当面写了两首作品乞正。周先生拜读之后频频说好极了,诗人却自谦云:“叨卜里哪里,我这不过是打油而已。”
周先生事后在一篇文章说,诗人的谦虚固然是美德,不过他那两句客套话实在引起听者甚深的厌恶,“当时我口虽不言,心里却在想:打油?你一也配?”打油诗写得好确是不易。
香港洋人多,假洋人更多。他们往往又得意又谦虚,说是只会英文,中文不好。中文不好当是实话,中文好的人毕竟不多了。学会英文其实也难。香港中西文化交会,得天时地利,中英文要学得好一点大有机缘,难是难在掌握语言的基本窍门,进而吸收别的语言的长处,懂得创造新的说法和内涵,与时代并进。
宋朝有一部大书叫《文苑英华》,辑集南朝梁末至唐代的诗文。“英华”指草木之美者,也可以形容美好的人或物,包括辞章。本栏旨在纪录中文在香港受英文影响的利弊,栏名以英华二字当然也就有英文华文的意思了。李善注《文选·扬雄<长杨赋>》有“英华沉浮,洋溢八区”之说,我既给“英华”添了新意,索性连“沉浮”也借来一用,点出香港洋化中文有利有弊、可沉可浮的实情。也许有人会说:“你也配?”那我只好谦虚答道:哪里哪里,我这不过是“纪录”而已。
As与“作为”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社会不断演进,语言不断发展,词汇因此也处于经常变动的状态之中:新词诞生,旧词消失,甚或旧词另生新意眼看词汇步步丰富、步步充实,自然可喜;反之,一见词汇受到扭曲、变得累赘,难免忧心。
“作为”是一个教人非常忧心的词语。罪魁祸首是英文的“as”o Toabolish as soon as possible HongKong's status as aport of first asylum,立法局议员和秘书处的中译都说是“尽快取消香港作为第一收容港的地位”。其实,“作为”可以不要,也应该不要。像样的说法是:“尽快取消香港的第一收容港地位。”
周梁淑怡的动议里说:“我要求尽快取消香港作为第一收容港。”这个说法有语病二罗叔清的发言里则说:“唯一办法是首先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从法理和语言的观点上看,不必“作为”,加个“政策”或者“地位”,意思清楚得很。我们不会对一位漂亮的小姐说:“你作为一位大美人,实在不必花太多钱买化妆品了!”我们说:“你是个大美人,不用花太多钱买化妆品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的思路最重要。罗叔清的发言里说:“由于近数年欧美各国已基本上没有再履行承诺,收容滞港船民,令滞港难民人数有增无减二”应该说:“近年来欧美各国基本上已经不再履行承诺收容滞港船民,滞港船民于是有增无减。”这样好些。
(1995年12月5日)
……
P1-4
出版说明
二○一○年八月,海豚出版社精心策划的“海豚书馆”与读者见面,之后我们陆续推出了“海豚文存”“祝勇作品”“独立文丛”等丛书,在业界得到广泛赞誉,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目前,“海豚书馆”已有六十一种,其他丛书也在陆续面世。每套丛书,我们都邀请名家担任策划人和主编,力求荟萃海内外名家优秀作品,展示近现代人文经典著作,以精装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我社从上述丛书中精心挑选了广受读者欢迎的几种图书,重新设计封面,以平装形式出版,价格更加贴近大众的读者。这就是我们推出的“海豚简装”。简装本面世以来,以典雅的设计,精致的内容,亲民的价格颇受读者喜爱,现推出董桥《英华沉浮录》,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