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报载某地开人大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却是一首顺口溜五言长诗,凡6000字,一韵到底。这到底是工作创新还是亵渎职守,媒体议论纷纷。深究其理,值得玩味。
我们先分析一下“形式”。形式与内容本是对立统一,合作共事的。但是人们常记住了“统一”,忘了“对立”。原来形式本身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比如诗歌这个形式,就有句式、节奏、音韵的美,这是形式的资本,所以它总时时想逃离内容,闹独立。就像一个美女,不想与穷汉厮守,总想换一个大款过日子,她有这个本钱。这就是为什么年年反形式主义,却总是反不掉,就如年年扫黄,总是扫不尽,本性使然,规律所在。
形式爱表现,但它自己不能实现,必须借助于使用形式的人。天下的人可分两类,一类是干实事的,虽也会用到形式,但内容为重。如经商、从政、军事等等。另一类是玩形式的,专门开发形式的审美价值,如音乐、美术、语言等艺术家,形式为重。人各有好,术有专攻,本无可厚非。但最怕的是,乱了阵营。你是要干事还是要从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如,宋徽宗、李后主,本是当皇帝的,但坐在龙椅上不办公,一个爱画画,一个爱写词,虽也出了名,但都成了亡国之君,当了俘虏。还有那个爱作曲、会编舞的唐明皇,也招来了天下大乱,自毁江山。我们的干部总是分不清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想要两头沾,既当有才的宋徽宗,又当有为的唐太宗,既要政界的光环,又要艺人的光彩。无数事实证明,于公,这是亡国之象;于私,这是身败之症。只有放弃一头,才能保住一头。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中,有大才艺的人很多,但他们都知道孰轻孰重,毅然割爱才艺,献身革命。陈毅参加革命前先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曾与徐志摩论诗;张闻天是第一个发表长文把诗人歌德介绍到中国的人;周恩来的话剧才能更是尽人皆知。但他们都不敢“以才害政”,也从不借政坛炫艺。
再说形式与内容相搭档也是有一定之规的,就像穿衣服要讲场合。或可称之为“形式伦理”。如果是纯玩形式,有艺术界的行规;但要做事,特别是政事,就有政界的规距:以事为主,选取适当形式。什么叫“适当”,突出内容,淡化形式。比如穿“三点式”是健美比赛的形式,为突出肌肉的美;穿古装,是演古装戏的形式,为突出古典氛围。人大工作报告重在时政阐述,要严肃、鲜明、直白、缜密,用长于浪漫、抒情、吟唱、夸张的诗歌形式去表现,就像参加晚宴时穿着古装或“三点式”,那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就是单从语言表现来说,诗歌有格律管着也不能尽达政治之意。闻一多说写诗是“带着镣铐跳舞”,用诗去作工作报告则是镣铐之外又加了一层面具。比如,这篇6000字的报告,一色五言,一韵到底,你就是想“此处有掌声”也会受到一层限制。历史上曾有人以诗写论文,唐代的司空图用四言诗写了一本《二十四诗品》,是学术名著,但也没有超出以诗说诗的范围。现在以诗来写工作报告,这确如马克思所说,是“惊险的一跳”,如果跳跃不成功,那摔坏的一定不是形式,而是形式的拥有者。
形式是有逃离内容的本性,其实还是因为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腿,有一个不专心正业的人。奇怪,在其他行业,如商业,就没有人敢用诗歌来签合同;军界也没有人敢用诗歌来下命令。因为,一是他的权力有限,二是立即就会碰钉子。而政界却能出这种怪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政治的不成熟。
P127-128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梁衡的思想高度使他的文章表现出大家之气,不像古今那些力求精致而趋于小气的作者。严肃而重大的题材自不必说,即使小题材也能以小见大。
——王梦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作为散文大家的梁衡总是能将最枯燥的政治材料、最艰深的哲理处理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让你在他的书中流连忘返,不忍合卷。
——米博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官场说官
因为一直在媒体工作,随手写下一些谈干部工作、生活的文章,出版社集为《干部修养谈》,其实名“官场说官”更合适。我先是当记者,接触官场;后自己也更进了官场,有了直接体验;退下来后又在一旁静观。总之,都是近距离观察,亲身经历。
近距离看到了什么呢?涉及法律的贪腐大事不说,道德、作风修养方面较普遍的有三类。一是假大空,搞形式。如会议多、文件长、讲话空、摆场面等,形式主义已经到了自己也分不清是真是假的程度。有一次采访,听官员汇报,只是低头念稿。我实在忍不住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能不能不看稿,请抬起头,眼睛看着我。对方立即手足无措,不会说话。干部成了演员,离开台子就不会演,这是很可怕的。书中《开会与讲话》《老百姓怎么看政治》就是谈这类问题。二是私心难除,虽也吃苦耐劳,办了不少好事,但总留有一个“私”字的尾巴,要表现自己,好虚名,要回报。如给自己立碑、出书,如卖弄才艺,好表演。这也可怕,一个身担重责的干部,虚名都不舍,何谈牺牲?书中《大干部最要戒小私》《碑不自立,名由人传》属此类。三是人格不独立,这是封建遗毒。人格上的低头弯腰,必然发展到组织上的拉帮结伙,这也很可怕。习近平讲,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近来揭发出来的高干结帮犯罪就是这种性质。书中《对国家领导人不要称爷爷》《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是谈这个问题。当然主流方面是好的,书中还有许多正面论述,如《老祖宗不能丢》《朱镕基不修传》《李瑞环的文风》等。
治国先治吏,无论是党务、政务,干部队伍的建设一直是头等大事。干部者,骨干、干练部分之谓也。它是一个团体、一项事业的核心,也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的示范者。中国古代提倡“以吏为师”,我们讲榜样的力量。遵纪守法是红线,思想修养是功底。过去讲修养主要讲党性修养,现在看来还不够。这一方面是因为事业发达了,党外干部增多;另一方面,党性是最高要求,而修养则需要一个更宽大的基础,塔基要大,修养才稳。所以,除过去讲的党性修养外还要加上三条:一是理论修养,需要重温马、恩、毛、邓的书,结合新实践读懂原理。因为我们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老祖宗不能丢,历史不能割裂。二是知识修养,应多读点社会科学方面的书。有的错误是私心、虚荣、好大喜功造成的,有的是无知使然。如《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三是人格修养,干部、党员,首先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团体中,人格独立,才能民主团结;一个社会上,人格健全才能政治清明。这不只是共产党的要求,古今中外都如此。干部修养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风气的先导。
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与读者交流这些想法。是为序。
2015年3月2日
《干部修养谈》为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政论时评文集,精选了梁衡政论时评领域的经典及最新力作,尤其政论文是近十年来首次结集出版。梁衡的政论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生动明白的剖析,譬喻常带哲理,论说迭见新话,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许多文章历久弥新,对于当下的时政热点问题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其时评文则纵横捭阖,针砭时弊,既有为官之道的体悟,也有对具体政事的批评与建议,发人深省。
全书立论高妙,文风犀利,直指人心,可读性强,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道德及政治素养,增强理想与信念,加强党史教育。本书既可作为党员及公务员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党员及群众的一般读物。
《干部修养谈》为梁衡先生编选的关于干部修养的文选,为梁衡先生的经典文章及最新力作,以散文的形式从党史如歌、干部四论等数个方面生动活泼地阐释了干部需要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可读性强,有利于进行生动的党性教育与公民教育。本书在选文时强调坚定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思想与信念,尤其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讲话,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